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4-07-12 22:10:07

B

八仙: 指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八位神仙,相关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唐代的《太平广记》等。八仙之名,明代以前众说不一,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代八仙的说法,所列神仙也不一样。至明代吴元泰《八仙出处东游记》始定为: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共七男女。

举之战: 举之战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国楚国柏举(今湖北麻城市境内)发生的一场战争。此战吴国以少胜多,大败楚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吴国)西破强楚,入;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C

传说: 是近代才出现的说法,古代称为“传闻”,指人民群众创作并传播的叙事文学。现代的传说多以人物为中心、以事件为线索,具有比较鲜明的历史性和地域性。

筹量沙: P86将沙当作米计量,并高呼所量的数字(以透露给不知内情的人)。原指制造假象,以稳定军心,迷惑敌人。指以假充真,或把无用之物比喻制造假象,迷惑敌人,来稳定军心。亦作唱沙作米唱米作沙

D

董永: 山东博兴县董家庄人,出生在东汉末年。家境贫困,早年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为了照顾年老多病的父亲,每次下地,他都用车子载着父亲,一边劳作,一边照顾父亲。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这就是著名的“卖身葬父”。董永的孝行,感动了许多人,他因此被怀县县令举荐为孝廉,司徒蔡茂复议后禀报汉光武帝,此后董永遂成为纯孝人物的代表,被列入“二十四孝”。

东夷文化: 在今山东地区存在着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这一考古文化谱系。这一系列地区的居民应当是一个民族。即山东地区的土著民族。不少学者认为这一系列文化属于东夷文化。/的名称,约产生于夏代,与并称,目的是为了进行华夷、夏夷之辨。在商代甲骨文中,字经常出现,泛指居住在统治中心指外周边的部族。到了《礼记》曲礼下,才开始有东方之人的意思。《王制》篇说:东方曰夷,东汉许慎《说文》中也说:,东方之人也。更加明确了这种说法。我们知道夏商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陕西、河南的黄河中游地区,东夷既然在这个统治中心之外的东边,那么东夷就只能是以今山东为中心的东部地区了。

读碑石图: P195是现存的唯一一幅得到确认的李成的真迹,但也有人认为此是宋人的摹本。此画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整幅画面传达出一种凄凉而深邃的意境,充分展现出李成高超的艺术才华和高旷的情怀,是不朽的珍宝。

F

仿古黑陶: 所谓仿古,指完全根据考古发现的龙山文化遗物,从尺寸大小、壁器厚薄、鼻钮圈足等方面照原样复制,尽量一丝不苟,如同文物收藏术语说的赝品。但与赝品不同的是,它不是完全追求以假乱真的高仿,而是追求形状大小和纹样色泽逼真,很少进行做旧处理。山东黑陶仿古,旨在展现四千多年前的古人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满足当今人们品鉴、欣赏龙山文化黑陶的精神追求。最有代表性的仿古作品是蛋壳黑陶高柄杯,真正达到了“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硬如瓷”的境地。

G

割圆术: 所谓割圆术,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去无限逼近圆周并以此求取圆周率的方法。

H

后七子: 1547年,李攀龙与同好谢榛发起建立诗社。次年,与王士祯相识相知。随后,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等又先后入社。他们志趣相投,雅怀高。或郊游畅怀,或宴饮高歌。诗兴勃发,往往属辞连对,互相唱和,一时间在京都名声大振。因其论诗宗旨,与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颇多相似之处,故被人们称为后七子。

黑陶文化: 这种文化形态最早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的龙山镇,但分布范围很广,按大的区域可划分为:沿海地区,包括山东、河北、辽宁等地;中原地区,包括河南、山西等省;江浙地区,包括安徽、江苏、浙江。最典型的遗址在山东,除济南外,还有日照、潍坊、临沂等地。

J

兼爱: “兼爱”一说,最初见于《墨子》。墨老先生被后人视为侠者之祖,他宣扬“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金声玉振坊: 孟子曾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始条理也。”(《孟子·万章下》)“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磬(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

L

鲁文化圈: 春秋时期,鲁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虽不及齐国,但文化的繁荣却超出了齐国和其他诸侯国。

鲁文化圈的形成,体现在“周礼尽在鲁”和诸侯国至鲁观礼。

所谓“周礼尽在鲁”,是说鲁国是西周典籍和文物制度保留最多的国家,是公认的东方文化中心。对于周文化所蕴涵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等制度,齐人和鲁人都称其为“周礼”,或简称“礼”。

由于鲁国是周公封地,地位特殊。周初分封时,鲁国不仅有封地,还获得大量的礼器和典籍。鲁国立国后,又采取了“变其俗,革其礼”的国策,使周文化在鲁国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因为鲁国是周礼保存较好的国家,以致春秋末期许多诸侯国到鲁国观周礼。据《左传•昭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韩宣子来鲁国聘问,见《易》、《象》和《鲁春秋》,感叹曰:“周礼尽在鲁矣”。吴公子季也曾来鲁观看“周乐”,并连连称赞,叹为观止。

周礼在鲁国的保存和传承,使周礼贯穿于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儒家学派产生在鲁国,正是周礼孕育的结果。

春秋末期,宗法制度走向崩溃,宗室公族日益腐朽。出身较低的士,开始在政治、文化舞台上发挥作用。为了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士人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开启私人讲学之风。在鲁国,则出现了以孔子为宗的儒家学派和以墨子为宗的墨家学派。随着儒家弟子和墨家弟子活动范围的扩大,鲁文化圈也越来越大。

隆中对: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南阳卧龙岗襄阳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兰亭序》: P184185《兰亭序》是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名的书迹,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历学会通》: 分“正集”、“致用”、“考验”3部分,共50余卷,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天文历算知识,一是天文之外的各学科知识。

M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年代说法不一,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卫河以北)进行的决战。由于子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崖石刻: 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甚至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就是选取恰当的山崖石壁铲平、磨光,在其上勒石刻字,以便叙功、记事或立言。

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N

《农器图谱》: 是王祯《农书》三部分之一,书中 将农器划分为二十门,这二十门大致又可以归纳为田制、食物生产和衣物生产三部分,其中食物生产部分占十四门,衣物生产五门,田制一门。

南洪北孔 : 在清代剧坛上,孔尚任与《长生殿》的作者、杭州人洪异,并称为“南洪北孔”。二人如双峰并峙,各擅胜场,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闹洞房: 在婚礼中,“闹房”是非常有趣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通常情况下,闹房在新婚夫妻喝交心酒时就可以开始(少数地方自新娘进门时开始),并一直闹到半夜时分。

对于闹房者,虽然“进门三天无大小”,什么人都可以与新娘闹,但有个基本规则,那就是闹房者最好是晚辈,以弟侄为佳。人们可以围着新娘索要烟、糖,并说俏皮话,营造欢乐的气氛。很多时候,人们会连新郎一起闹,要求新郎新娘“咬苹果”、“报户口”、唱歌,甚至“走板凳”、“烩火烧”、“啃糖”等。

泥娃娃: P356河南张泥玩的总称叫“泥娃娃”。与其种类中多为人物造型有关,当地人直接叫“娃娃”。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在距河南张村不远的火把李村有民俗大集——庙会。每逢此日,做泥玩的艺人们便车拉肩挑,聚集至此销售。四面八方的百姓也蜂拥而至,除购买生活必需的用品外,另外必须卖一个“娃娃”抱回家,图个吉祥、吉利,这已成为当地的风俗,因此这一庙会又叫“娃娃会”。

Q

齐鲁文化: 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齐文化圈: 齐文化圈是伴随着齐桓公霸业的确立而形成。齐建国后,姜太公确立了因地制宜的国策,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太公死后,齐国却陷入长期的动乱之中。进入春秋后,齐国势力很快发展起来,灭掉了纪(今山东寿光一带)、郕(今山东汶上北)等小国,版图进一步扩大。至齐桓公即位,以管仲为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管晏列传》),成为春秋首霸。由于齐国地位的提升和影响的扩大,齐文化得以快速发展并向四周辐射,形成了齐文化圈。

春秋初期众多诸侯国中,齐、楚、秦、晋四国势力最为强大。晋国在献公死后,内乱不止,势力日衰。秦地处西,基本不参与中原各国事务。楚以夷狄自处,但求自保。只有齐国经常组织中原各国会盟,从而逐渐在中原诸国中取得了盟主的地位,并对中原诸侯各国的事务进行干预。

如: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春,齐桓公邀集鲁、宋、曹等诸侯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周襄王派宰孔送给齐桓公许多礼物。同年秋,齐桓公再次在葵丘会盟诸侯,周天子又派宰孔参加。其盟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僖公九年》)葵丘之盟,使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伴随着齐桓公霸业的出现,齐国的地位日益提高,影响逐渐扩大,对周边诸侯的号召力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齐文化的影响逐步向外渗透,齐文化圈慢慢形成。至春秋末期,晏婴相齐,晏婴的思想与政治实践又丰富了齐文化内容,使齐文化圈进一步扩大。

齐鲁文化圈: 战国时期,随着齐国对鲁地的占领,把齐文化带到鲁地;随着儒学在齐地的传播,把鲁文化带到齐地。在这种大环境下,齐文化、鲁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在齐鲁地区,齐文化圈和鲁文化圈已基本浑然一体,逐渐形成了一个“齐鲁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里,齐文化、鲁文化既保存各自的特色,又相互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齐鲁文化的主体。

秦汉大一统局面形成后,齐鲁文化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地域文化形态逐渐消失,并与其它地域文化一起融汇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洪流中,但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却在秦汉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齐鲁文化与汉武帝时期政治文化的转型: 汉武帝时,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也随之涌出。为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亟需建立一种适应于封建大一统政治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于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汉代的文化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齐鲁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齐鲁地区丰厚的儒学底蕴为汉武帝时期政治文化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自汉初以来,齐鲁地区的儒生就积极参与政治。当刘邦举兵围鲁时,“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汉书•儒林传》)以致刘邦大为感慨,不忍用兵。鲁地归汉后,刘邦在路经曲阜时,鲁地硕儒浮丘伯率弟子前往鲁之南宫拜见刘邦,

表示愿与刘邦合作。西汉建立后,浮丘伯则迁居京师长安继续授徒讲学,弘扬齐鲁儒学。公元前202,叔孙通征聘鲁地儒生30余人西行,主动为西汉王朝服务。汉高祖刘邦拜叔孙通为太常,位列九卿。诸弟子儒生也都被任命为郎官,齐鲁儒生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汉惠帝时,济南硕儒伏生,以《尚书》教授于齐鲁间,其弟子错、张生和欧阳生都在汉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当时汉代的政治中心在西安,文化中心则在齐鲁。汉朝建立后,在政治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礼仪问题,往往向齐鲁儒士请教。

汉武帝时,朝廷重臣窦婴、田蚡俱好儒术,儒学开始在政治上抬头。建元元年(前140),赵、王奏请建立明堂以朝诸侯,并推荐自己的老师鲁地硕儒申培主持其事。汉武帝采纳了赵等人的建议,派使者束帛加,驷马安车,以蒲裹轮,去鲁地迎请申培。齐鲁儒生的代表人物公孙弘,以贤良征为博士,又迁左内史、御史大夫、丞相,封平津侯。鲁地硕儒申培的弟子代人赵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另一位弟子兰陵人王臧官至郎中令,位列九卿。申培弟子中也有不少人出任高官,任二千石者就近十人,为大夫、郎者以百计。自此以后,天下学者纷纷崇儒读经,并通过治经入仕,从而为汉代政治文化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董仲舒对《公羊》学说的发挥,使儒学独尊成为可能

董仲舒虽非齐鲁籍人士,但他以齐人公羊高、胡毋生为师友,其所学是齐学。《史记•儒林列传》称:“故汉兴至于五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他所著《春秋繁露》十七卷,对公羊春秋学加以归纳推阐,并融合阴阳家、黄老和法家的思想,构建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以公羊学说附合时政,深得汉武帝的赏识。

3、 齐鲁诸儒传经立学,广聚生徒,对儒家文化的传播及其正统地位的确立发挥了巨大作用

司马迁曾云:“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然乡风矣。”(《史记•儒林列传》)由此可以看出,汉代五经七家的八位大师,齐鲁居六家。其中的韩婴和董仲舒虽不是齐鲁人士,但其学所本却是齐鲁之学。汉武帝在五经七家学说的基础上设立了五经七家博士,后经学博士陆续扩大,至东汉时固定为十四家博士,而齐鲁居八家,即:申公、固所传之《诗》,欧阳和伯、夏侯胜、夏侯建所传之《书》,孟喜、梁五贺所传之《易》,颜安乐所传之《公羊春秋》。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诸儒授徒传经,有效地配合了汉代政治文化由布衣将相到儒者将相的转变,在儒学取得统治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齐文化的基本特点: 概而言之,可用八字总括:“一实”、“一兼”、“二开”、“三多”。

1一实即务实性

齐人治国,从太公、管晏以至田氏,皆能因时因地制宜,崇尚实利、实绩、实效,不务虚名。

2 一兼指兼容并包

齐人除了在治国方面王霸杂用、义利并重、农工商并举外,在文化传统和学术思想方面,采取来者不拒、广泛吸取的方针,从而使稷下成为当时诸子百家向往的圣地。

3二开,是指开明、开放

开明:经济方面,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多业并举,惟财是蓄。人才选拔方面,尊贤尚功,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开放:思想解放,言论自由,学术民主。如齐桓公礼贤下士,齐威王、齐宣王虚心纳谏。特别是下学宫的设立,为诸子百家著书立说、互相辩难提供了舞台。就学术民主、言论自由、思想活跃而言,当时的齐国,堪称典范。

4三多,指文化的多变、多样和多元

多变即指齐文化的变革性。齐国历史上有两次重大变革,一是管仲变革,二是田齐威王、齐宣王的变革。为了保持齐国的活力与国力,齐国统治者采取了随时而变,因俗而动的政策。委运乘化,与时俱进。多样,指齐文化不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均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物质生产方面,是农工商多业并举;精神生活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多元,则是指齐文化的来源多元、结构模式多元。夏、商、周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都是构成齐文化内涵的重要因素。在意识形态领域,虽以管晏学说为主干,但兵家、道家、墨家、黄老、儒家、杂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在齐国也得到自由传播和发展。

齐国故城拍水道口遗迹: P227228齐国故城排水系统,设计科学、巧妙,布局周密、合理。在大、小成南北墙外,都挖有很深的护城壕,护城壕与河、系水相连。根据城内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当时的人们开挖沟渠,设置拍水道口,从而将故城内的人工排水渠道、护城壕与城外环绕的自然水系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畅通的排水网。

R

: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人文景观: 又称文化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即聚落。其次有服饰建筑音乐等。而建筑方面的特色反映即宗教建筑景观,如伊斯兰建筑景观、佛教建筑景观。

S

神话: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是原始社会关于神的故事。当时人们对变化莫测、威力一场的社会现象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感到困惑,无法正确理解,只能凭借主管虚妄的幻想加以解释。可以说,神话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目前是“用想想象和借助想象以政府自然力、支配自然力”(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尤其是原始神话,主要反映先民对宇宙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敬畏和理解,内容包括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洪水再生、族群起源、文化发明、氏族战争等。这些用奇丽幻想编制的故事,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富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神话中包括了原始先民全部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认知,被称作人类早期的“百科全书”。神话的内容、情节富于幻想性,今天看起来显得虚妄幼稚,但是,透过这种虚妄幼稚的幻想,我们可以窥察到先民的现实生活情景,如女娲造人的神话让我们感悟到母系社会对女性的崇拜,联想到古人的制陶活动;盘古开天地的神话透露出原始人类对自然万物起源的好奇和探索,而男性神盘古也让我们联想到人类社会由母系向父系的转化。

神话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的产物,人类最早的故事往往是从神话开始的,因为当一个民族渐渐发展,开始对世界和自己的由来问题感到疑惑并作出各种不同的解释时,正标志着文明的产生。有研究者推断,神话的产生时间应该早于传说。

神话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幻的,内容偏重于人神起源、万物初始的来历,表现出非理性的神异色彩,如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四大民间传说: 1、牛郎织女的传说; 2、孟姜女的传说; 3、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 4、许仙与白蛇的传说。

四诊法: 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他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总称四诊,古称诊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它自创立以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瑰宝。

苏轼留带图: P209在崔子忠的传世之作中,《苏轼留带图》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幅画。此作表现的是宋朝大文豪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打赌输掉玉带的轶事。

散点透视: 是指中国传统绘画独具的一种技法,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法。这种方法固守某个单一的视点,而是将在多个视点采撷的景物集中在一个画面里展现,便于表现反复的内容和宏阔的境界。

生活习俗: 是包含最广的民间习俗,包括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等。它最先是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等级身份的严格化、生产条件的差异、人生礼仪的繁复,以及宗教信仰、审美观点、政治观念、社会心理等差异的产生,各地区各民族的习俗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它所满足的不仅是生理的需要,同时也包含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文化的内涵

生产习俗: 是在各种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和遵循的民俗。这类民俗伴随着物质生产进行,多方面地反映着人们的民俗观念,在历史上对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起过一定的作用。

岁时习俗: 是指在特定时日,人们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活动内容的民间风俗。

过年
  百节年为首,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入了年界表示锣鼓声就已经可响起。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正月初七,要吃七样菜,这里的七样菜指的是纯素菜七样加在一起烧炒而成。
  也就是擂茶[5],客家人都在人日这天吃擂茶,配上七样素菜享用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稻草龙
  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
  蝙蝠灯
  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
  有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民间娱乐
  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T

太平经: 《太平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就穷、自食其力。又名《太平清领书》。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包含了许多口语成分,是研究中古汉语的珍贵语料

《太平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就穷、自食其力。又名《太平清领书》。据中国《后汉书·襄楷传》称:汉顺帝时,玡人宫崇阙,献其师于吉所得神书,号曰《太平清领书》。此神书即《太平经》,系东汉原始道教重要经典。原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今道藏本仅残存57卷,另有唐人闾丘方节录的《太平经钞》10卷,敦煌遗书《太平经目录》一卷。

太清宫: 太清宫又名下清宫,始建于北宋初年,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道家以“玉清、上清、太清”为三清,“太清”乃太上清静之界,也就是“神仙”的天堂。太清宫的全部建筑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组成,风格清淡简朴。三官殿建筑最大,前后三进院落。三皇殿院子里有两株古柏,汉代所植。太清宫三面环山,面临水,周围有许多景点和刻石。因此,清宫一带就成了崂山游览区的中心。太清宫历史悠久,名胜繁多。月明之夜,立步月廊上,看天光涛影,月出海上,一片澄明,恍若神仙世界。崂山十二景的“太清水月”即指此。

W

王道: 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儒家认为: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是王道,故也可说成圣王之道。王,顾名思义,就是高高在上的意思。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常与霸道相对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指的就是一种远离邪恶,崇尚公平,以正直无私为原则的政治形态。

五德终始说: 五德终始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皇朝兴衰作解释。后来,皇朝的最高统治者常常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当中所谓承运就是意味着五德终始说的运。邹衍的五德始终说,可以说是一种应时而生的理论,提出的动机是要劝告当时的统治者敬天尚德,戒除淫邪。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邹衍的思想与儒家思想有一致之处。

又称"德转移"。阴阳家代表邹衍运用阴阳五行理论来阐释宇宙演变和历史兴衰,创为"五德终始"之说,影响甚大。后来的挂名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刘向的《洪范五行传论》(梁任公在其《饮冰室文集·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中谈到阴阳学说之害时曾提到:宜负罪责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可见阴阳家其要)等,都是以阴阳五行为思想基干。
"五德"指五行的属性,即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按阴阳家的说法,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而天道的运行,人世的变迁,王朝的更替等,则是"德转移"的结果。其目的在为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论证,但却陷入了历史循环论。

武氏祠: 又叫武氏墓群石刻,位于嘉祥县城南15千米的武山村头是东汉末年145-200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组石构建筑,现存石狮石阙各一对,汉碑三块汉画像石44武氏祠汉代画像石画画面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思想内涵深邃、雕刻技法精湛居全国汉画像石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与同时期的埃及石刻、希腊瓶画并列为世界三大艺术瑰宝

为汉代祠堂和墓地位于嘉祥县纸纺镇武宅山村北始建于东汉恒司时期全石结构石刻雕像内容丰富雕刻精巧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武氏祠汉画像石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善的汉碑汉画像石群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对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

围魏救赵: 原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潍坊国际风筝会: 19841月,山东省旅游局和潍坊市政府举办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有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和放飞表演,盛况空前。此后每年一届,参加的国家、地区和人数越来越多。至今已举办了27届。

X

辛派词人: 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陈亮明确说是以词为文),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Y

元嘉历: 元嘉二十年(公元443 ),何承天向朝廷奏上自己创制的历法。这部新历法,因在元嘉年间制定,故称《元嘉历》。

何承天是南朝著名的无神论思想家和天文学家,坚持观测天象四十多年,对观测结果作了详细记录。南朝刘宋文帝时,何承天参与了改制新历。元嘉二十年(443),何承天向朝廷奏上自己创制的历法,被宋文帝采用,因时在元嘉年间,故称其历为“元嘉历”。从元嘉二十二年(445)起,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何承天制定的元嘉历中,第一次采用定朔来安排历日,考正冬至日度,知春秋分影无长短之差,是一个大胆而可贵的尝试,对以后历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元嘉历前后共使用了65年。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因元宵节食品而得名。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观赏灯火,所以又称为灯节,是继春节之后的一个比较重大的传统节日。

杨洛书: P348“同顺德画店”是老字号,也是目前经营最好的(年画)店铺。主人杨洛书会刻、会印、会创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Z

左思风力: P137140《咏史》八首主要表现了左思在门阀土族制度下所受到的压抑与不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一主题具有典型意义,它实际上反映了所有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与普遍心声。作者因门阀土族制度的摧残而激起的壮志难酬的备份,以及他决不妥协的抗议和斗争,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充满了激情与力度,从而成为建安风骨的直接继承者和有力传播者。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左思风力”,正指出了《咏史》八首的情感基调和精神实质。

名词解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