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份的别称

发布时间:2019-03-27 15:57:30

月份的别称

纪月

  

   一月。又称正月。

   征月(秦始皇讳,读,故亦写作)。

   端月(《史记》司马贞索引,言秦避始皇赢政讳,故云正月为端月)。

   初月(王羲之父名正,因避讳,故以初月正月

   泰月(《易·泰》:天地交,泰。正月由冬交春,故称泰月)。

   陬月(《尔雅·释天》: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bǐng),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郝疏:陬,陬訾,星名,即营室东壁。正月日在营室,日月会于陬訾,故称正月为陬月,且以孟陬为名)。

   三微月(古历周以十一月、殷以十二月、夏以正月为年始,称三正。此时万物微而未著,故又称三微)。

   十三月(《春秋六命芭》有夏人以十三月为正之语,故《后汉书·陈宠传》注云:十三月,今正月也。

   寅月(古人以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并以通常冬至所在之十一月配子,十二月配丑,夏历正月正好配寅,故正月为寅月。以此类推,则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六月为未,七月为申,八月为酉,九月为戌,十月为亥)。

   三之日(《诗经·七月》周夏两历并用,夏历正月,为周历三月,《七月》称三之日,又将夏历十二月称二之日,十一月称一之日,还将二月称四之日)。

   孟春(孟有始义,仲有中义,季有末义,古人以孟、仲、季配每季中的三个月,则一年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首春(梁元帝《纂要》[下称《纂要》]孟春曰首春。与首春相配有中春[二月]、末春[三月],首夏[四月]、中夏[五月]、末夏[六月],首秋[七月]、中秋[八月]、末秋[九月],首冬[十月]、中冬[十一月]、末冬[十二月])。

   肇春(肇有始义、正义,故正月称肇春,亦称肇岁)。

   端春(端,始也。春始即正月)。

   早春(《纂要》:孟春曰早春。

   上春(《纂要》:正月孟春,……亦曰上春。

   春王(《春秋》体例,鲁十二公之元年,均应书春王正月公即位,有些地方因故不书正月,后遂以春王代之)。

   春孟(犹孟春)

   春正(语出《春秋·桓公三年》春正月一语)。

   孟阳(《纂要》:正月孟春,亦曰孟阳。)。

   阳(犹孟阳)。

   首阳(犹孟阳)。

   新正(谓新年之正月。唐时已有此称。亦指元旦)

   开岁(即岁首,故用称正月)。

   献岁(进入新年,故用称正月)。

   首岁(《汉书·萧望之传》注:首岁,岁之初首,谓正月也。

   正岁(《周礼·是官·小宰》正岁注:谓夏之正月。

   肇岁(见肇春)。

   孟陬(见陬月

   太簇(本乐管名,古人以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配纪年,谓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等等。于是又以十二律名称十二个月。依次为:太簇[一月],夹钟[二月],姑洗[三月],中吕[四月],蕤宾[五月],林钟[六月],夷则[七月],南吕[八月],无射[九月],应钟[十月],黄钟[十一月],大吕[十二月]等)。

   王春(即春王)。

  

   二月。又称如月(见一月陬月。郝疏: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

   丽月(《昭明太子集》夹钟二月条有花明丽月之语,故以丽月称二月)。

   桃月(《汉语大词典》:农历二月的别名。

   桃李月(因二月桃李花开而来。李白《宫中行乐词》:昭阳桃花月,罗绮自相亲。)。

   卯(见一月建寅)。

   中春(见一月首春,中读zhòng)。

   半春(二月为春之半。戴复古《谢王使君送旅费》:如何残腊月,已似半春天。

   兔月(二月建卯,卯属兔,故称。黄庭坚《和答梅子明王扬休点密云龙》诗:兔月葵花不足论。

   酣春(犹盛春。李贺《河南府试十月乐词·二月》:劳劳莺雁怨三春。

   杏月(因二月杏花开放而来。清黄清原《婚姻·祝寿·庆贺·丧祭范典》:杏月正芳辰。

   卯月(见一月寅月)。

   仲春(见一月孟春)。

   仲阳(《纂要》:二月仲春,一曰仲阳。

   河魁、天魁(见一月登明)。

   竹秋(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时令》:二月为竹秋。

   四之日(见一月三之日)。

   夹钟(见一月太簇)等。

  

   三月。又称寎月(见一月陬月。寎,又作窉,丙也。《广韵》:三月阳气盛,物皆炳然也。

   蚕月(《诗集传》:三月为治蚕之月,故称蚕月)。

   秧月(三月为插秧季节,故称)。

   契月(契,通禊,古人三月有禊饮之事,故称)。

   辰月(见一月寅月)。

   建辰(见一月建寅)。

   季春(见一月孟春)。

   晚春、暮春、末春(见一月首春)。

   杪春(犹末春。杪即末义,故以杪春称三月,杪夏称六月,杪秋称九月,杪冬称十二月)。

   小清明(清周亮工《闽小记》:三月为小清明,八月为大清明。

   花见月(因三月百花盛开而来)。

   樱序、樱笋时(《能改斋漫录·方物》韩致光《湖南食含桃》诗注:秦中谓三月为樱笋时。其时樱桃、春笋上市)。

   雩风(《论语·先进》有暮春时节风乎舞雩之说,称三月为雩风本此)。

   桃浪(《韩诗外传》即称三月为桃花水之时。杜甫《春水》诗有三月桃花浪句,桃浪,乃桃花浪省语)。

   姑洗(见一月太簇)等。

  

   四月。又称梅月(因初夏江南梅子黄熟且多梅雨而得名)。

   阴月(《西京杂俎》五:四月阳虽用事,而阳不独存,此月纯阳疑于无阴,故亦谓之阴月。

   乏月(《四时纂要》:四月也,是谓乏月,冬谷既尽,宿麦未登,宜振乏绝,救肌穷。意由青黄不接而来)。

   麦月(四月为麦收季节,故又称麦月、麦秋、麦候)。

   乾月(见一月泰月)。

   余月(见一月陬月。《诗·小明》正义引李巡曰: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

   清和(本指暮春初夏天气,后多作四月的别称)。

   巳月(见一月寅月)。

   孟夏(见一月孟春)。

   首夏(见一月首春)。

   初夏(来源与初春同)。

   早夏(犹初夏)。

   梅夏(同梅月)。

   槐夏(因四月槐花开放而得名)。

   惟夏(傅玄《述夏赋》云:又称正阳)。

   正阳(见惟夏)。

   麦秋(见麦月。《礼记·月令》:孟夏麦秋至。

   麦候(见麦月)。

   仲侣(见一月太簇)等。

  

  

         五月。又称皋月(见一月陬月。皋,同高。谓五月阴生,欲自下而上,故称皋月)。

   蒲月(旧俗于端午悬菖蒲于门,并用以浸酒,谓可辟邪,故称蒲月,又称蒲节)。

   榴月(因五月榴花盛开而来。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诗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恶月(古代迷信对五月之称。《太平御览》二二东汉董勋《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

   午月(见一月寅月)。

   建午(见一月建寅)。

   仲夏(见一月孟春)。

   中夏(即仲夏。中,读如仲。再见一月首春)。

   蒲节(见蒲月)。

   小刑(《淮南子·天文训》: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午,通五)。

   鸣蜩(《诗·七月》有五月鸣啁之语)。

   蕤宾(见一月太簇)等。

  

   六月。又称荷月(六月二十四为荷花生日)

   伏月(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三伏的时间主要在六月,故称六月为伏月。因伏天气候非常炎热,故又称六月为暑月)。

   暑月(见伏月)。

   且月(见一月陬月。郝疏:且,行不进也。六月阴渐起,欲遂上,畏阳,犹行不进也。故称且月)。

   焦月(《尔雅》:且月一作焦月,因六月盛热,故曰焦)。

   建未(见一月建寅)。

   小吉(见一月登明)。

   荔红(因六月荔枝红熟而得名)。

   未月(见一月寅月)。

   季夏(见一月孟春)。

   晚夏(六月在夏之末,故称)。

   暮夏(犹晚夏)。

   末夏(见一月首春)。

   杪夏(犹末夏。再见三月杪春)。

   溽暑(《礼记·月令》谓为季夏的气候,后即以称六月)。

   林钟(见一月太簇)等

  

   七月。又称相月(见一月陬月。郝疏:相者,导也。三阴势已成,遂导引而上也。

   凉月(《纂要》:七月曰首秋、初秋、上秋、肇秋、兰秋、凉月)。

   否月(见一月泰月)。

   巧月、巧秋(因七月七日晚有乞巧故事而来)。

   兰月(《事物异名录》:七月为兰月。

   瓜月、瓜时(《诗·七月》有七月食瓜句,故称七月为瓜月瓜时)。

   申月(见一月寅月)。

   建申(见一月建寅)。

   孟秋(见一月孟春)。

   新秋(七月为秋之始,故为新秋)。

   初秋(见凉月)。

   上秋(见凉月)。

   肇秋(见凉月)。

   首秋(见凉月,再见一月首春)。

   首旻(犹首秋。旻,秋也)。

   早秋(犹初秋)、兰秋(见凉月)。

   火逝(本指七月火退,亦用指七月)。

   河鼓宵明(河鼓,牵牛星。宵明时乃七月也)。

   初商(商,五音之一,属秋。故七月又称初商,八月又称仲商,九月又称暮商、杪商、季商)。

   夷则(见一月太簇)等。

  

   八月。又称桂月、桂秋(因八月桂花开放而得名)。

   壮月(见一月陬月。郝疏:壮,太也。八月阴大盛。故称壮月)。

   获月(《诗·七月》有八月其获句,由此而来)。

   酉月(见一月寅月)。

   建酉(见一月建寅)。

   仲秋(见一月孟春)。

   中秋(犹仲秋。中,读如仲)。

   正秋(《易·说》孔疏:斗柄指西,是正秋八月。

   秋半(半月居秋之半)。

   大清明(见三月小清明)。

   仲商(见七月初商)。

   南侣(见一月太簇)等。

  

   九月。又称菊月、菊秋(《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菊有黄花。故称九月为菊月、菊秋)。

   玄月(见一月陬月。郝疏引李巡等云:九月万物毕尽,阴气侵寒,其色皆黑。故称玄月)。

   朽月(四川夔州一带九月多雨,物易朽坏,故名。宋黄仁杰《夔州苦雨》有九月不虚为朽月句)。

   戌月(见一月寅月)。

   建戌(见一月建寅)。

   剥月(见一月泰月)。

   季秋(见一月孟春)。

   晚秋(犹季秋,与早秋对)。

   暮秋(犹晚秋)。

   末秋(犹暮秋,再见一月首被)。

   杪秋(见三月杪春)。

   穷秋(鲍照《白纻歌》容秋九月荷叶黄句。穷秋,秋尽之时也,故为九月之称)。

   杪商(见七月初商)。

   暮商(亦作商暮,见七月初商)。

   霜月、霜辰(因九月下霜而来)。

   太冲(见一月登明)。

   授衣(由《诗·七月》九月授衣句而来)。

   季商(见七月初商)。

   无射(见一月太簇)等。

  

  

  



  十月。又称小春、小春月、小阳春(谓十月不寒,有如初春。亦有说八月为小春者)。

   良月(《左传·庄公十六年》:公父定叔出奔卫,(郑伯)三年而复之,……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后遂称十月为良月)。

   阳月(见一月陬月。《诗》郑笺谓十月为坤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此月为阳)。

   坤月(见一月泰月)。

   亥月(见一月寅月)。

   建亥(见一月建寅)。

   孟冬(见一月孟春)。

   初冬(犹孟冬)。

   上冬(犹孟冬。谢灵运《游岭门山》诗有协以上冬月句)。

   开冬(犹初冬。南朝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有开冬眷徂物句,开冬即指初冬)。

   寒孟(犹孟冬)。

   应钟(见一月太簇)等。

  

  

  



   十一月。又称冬月(古有十冬腊月之说,是冬月乃十一月也。今四川等地仍称十一月为冬月,十二月为腊月)。

   畅月(见《礼记·月令·仲冬之月》。注训畅为充。疏谓十一月为充实之月,故称畅月。清俞樾谓畅当为畼,十一月太阴用事,万物未生,是即畼义)。

   辜月(见一月陬月。郝疏:辜者,故也。十一月阳生,欲革故取新也。)。

   子月(见一月寅月)。

   复月(见一月泰月)。

   龙潜月(《抱朴子》:十一月为龙潜之月。)。

   仲冬(见一月孟春)。

   中冬(即仲冬。中,读如仲。再见一月首春)。

   一之日(见一月三之日)。

   黄钟(见一月太簇)等。

  

  

  



   十二月。又称腊月、腊冬、冬腊、岁腊(腊,亦作臈,岁终祭众神之名,故称十二月为腊月,腊冬。再见十一月冬月)。

   除月(《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日暮冬,杪冬,除月,暮节,暮岁,穷稔,穷纪。

   涂月(犹除月。涂,音除。再见一月寅月)。

   严月(《事物异名录·岁时》严月,季冬之月也。

   荼月(犹除月。除,亦作荼)。

   嘉平(本殷代对十二月的称呼。秦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又更名腊曰嘉平)。

   丑月(见一月寅月)。

   季冬(见一月孟春)。

   暮岁、暮节、暮冬(见除月)。

   末冬(犹暮冬。再见一月首春)。

   杪冬(见三月杪春,再见除月)。

   腊冬(见腊月)。

   星回(星宿回复原位,一年将终。《礼记·月令》谓为季冬之象,故用称十二月)。

   神后(见一月登明)。

   穷稔(见除月。穷,尽也。稔,年也。穷稔,即年尽之意)。

   穷纪(见除月。古以一年为一纪,十二月为年终之月,故曰穷纪)。

   清祀(本腊祭名,亦指腊月)。

   二之日(见一月三之日)。

   大吕(见一月太簇)等。

  

   上述月令,在书联时,如未含字者,其后可加之月一字。如端春之月鸣啁之月

月份的别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