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作文热门素材脱贫攻坚

发布时间:2019-04-29 11:50:56

脱贫攻坚,精准扶贫

习总书记所说的“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到户精准。其中精准识别是基础,只有贫困对象和贫困原因确定精准了,才能实施精准帮扶、实现精准脱贫。

1、贫困户有豪车,真穷还是假穷?

近日,《新京报》等媒体曝光称,山西省临汾市隰(xí)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竟有数百名贫困户拥有427辆机动车,甚至还包括奔驰、奥迪等高档车。隰县扶贫开发中心表示,有车的人不一定不符合贫困户条件,譬如进入贫困户以后,为了发展生产才购车的;譬如有人冒名买的车;譬如有的确实有车,但家里有好几个人生大病,每年开支十来万的。

钱江晚报发表项向荣的观点:有车的人的确不一定就不是贫困户,但有奔驰宝马就肯定另当别论了。即便是二手的,养车费就够普通人家喝一壶的了。很多地方贫困户的认定是有硬性条件的,有的是不允许有摩托车以上的交通工具,有些连高级智能手机都不能有,连千把块的鸡鸭猪羊都要数,这个县怎么就把至少好几万的机动车给漏算了?还有,一两个家庭可属特殊情况,可几百户“贫困户”,家家都有特殊情况正常吗?有贫困户名下有五辆车,还有人因为有车了以后突然家人生病一夜返贫回到解放前,等等。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如何全都集中在了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公开报道显示,仅2016年,全国各县共剔除和清退不符合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达10.18万人。隰县是不是也属于这种情况,需要严查。扶贫工作是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阵地,绝对不能成为某些人搞腐败交易谋私利的自留地。这不仅让国家有限而宝贵的扶贫资金用非所用,而且会让真正的贫困户对公平丧失信心。只有彻查,才能保证公平不被扭曲。

在贫困户的认定与帮扶上,切忌该认真严格时有意无意地稀里糊涂。所谓的稀里糊涂时常牵扯“关系”“后门”,某些不符合贫困标准者,甚至是家境殷实的人,因为有这样或那样的“背景”,违规成为“贫困户”,扶贫款异变为不占白不占的便宜。“伪贫困”与“吃空饷”类似,俨然成了特权专属的“福利”,令人愤慨,更涉嫌违纪腐败。再看隰县这件事,媒体曝光数百贫困户拥有机动车,还包括一些高档车,当地扶贫开发中心的反应不是顺藤摸瓜去调查,反倒是给出了几种“贫困有车合理”的解释,好似“不用查,没问题”。这是对自身工作太自信,还是反舆论监督的表现?有或没有问题,不是单靠嘴上说,得以事实为依据,以调查为前提。扶贫中心消极回应,上级不能袖手旁观。据悉,临汾市委、市政府已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隰县展开调查。如果真的查出问题,“装穷者”至少应列入不诚信名单,包括经济在内的处罚不可或缺;涉及滥用权力的,应对有关人员予以严肃问责。较之腐败巨贪,“伪贫困”获取不义之财的数额是小一些,但老话说得好,“不以恶小而为之”,对“小恶”同样不能放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恶”的危害绝对不小,这也是党和政府对腐败零容忍的原因。

  

  2、钱江晚报:贫困户有奔驰奥迪,彻查才能保证公平

近日,《新京报》等媒体曝光称,山西省临汾市隰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竟有数百名贫困户拥有427辆机动车,甚至还包括奔驰、奥迪等高档车,令人大开眼界。

很多网友嘲讽说,看了这条新闻,发现自己连贫困户都算不上,撑死算个叫花子。应将隰县评为全国扶贫工作先进示范县,到全国各地传经送宝,让广大贫困人民群众都买上奔驰奥迪!

对此事,隰县扶贫开发中心表示,有车的人不一定不符合贫困户条件,这还得结合购车时间、是否背户、家庭收入等综合评定。当地扶贫办还给出了几种合理化的情形:譬如进入贫困户以后,为了发展生产才购车的;譬如有人冒名买的车;譬如有的确实有车,但家里有好几个人生大病,每年开支十来万的。

有车的人的确不一定就不是贫困户,但有奔驰宝马就肯定另当别论了。能养得起奔驰奥迪的,就算在北上广也属富裕人群,何况国家重点帮扶的穷乡僻壤?而且这么多“贫困户”都有机动车,也是不正常的。因为即便是二手的,养车费就够普通人家喝一壶的了。很多地方贫困户的认定是有硬性条件的,有的是不允许有摩托车以上的交通工具,有些连高级智能手机都不能有,连千把块的鸡鸭猪羊都要数,这个县怎么就把至少好几万的机动车给漏算了?还有,一两个家庭可属特殊情况,可几百户“贫困户”,家家都有特殊情况正常吗?买农用车发展生产可以理解,但是能买得起小轿车、大卡车的,还能属于贫困户?小轿车是纯消费品,连头猪都拉不了,大卡车好几十万,能筹措到这笔钱,起点不低了。还有贫困户名下有五辆车,还有人因为有车了以后突然家人生病一夜返贫回到解放前,等等。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如何全都集中在了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当地政府的解释让人一时难以接受,直感觉里面是不是真有点猫腻。

这几年,随着扶贫攻坚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国家、社会的阳光雨露的关照下,成功脱贫,这是不容否认的。但在扶贫过程中,出现了造假的情况,也是不可否认的。在某些农村地区,甚至有人会谈论某某人因为有什么样的关系享受了多年的低保,而谁家真的贫困却没有低保,只是因为他们没有人脉,仿佛能评为贫困户成了在部分人心中的实力体现。类似情况从媒体曝光和相关部门的查处可以看出。如公开报道显示,仅2016年,全国各县共剔除和清退不符合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达10.18万人。隰县是不是也属于这种情况,需要严查,也一定要严查。  因为扶贫工作是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阵地,绝对不能成为某些人搞腐败交易谋私利的自留地。有多少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享受到了不该享受的扶贫政策,也就意味着有多少本该享受政策的贫困户却被排除在扶贫体系之外。这不仅让国家有限而宝贵的扶贫资金用非所用,而且会让真正的贫困户对公平丧失信心,对社会丧失信心,对未来丧失信心。扶贫工作有其特有的公平特性,它对公平特别地敏感,只有彻查,才能保证公平不被扭曲。

  3、新京报:数百贫困户被曝有小汽车,还需有个交代

    隰县扶贫部门对数百贫困户拥有小汽车甚至豪华车一事不能没有底数。

110日,有媒体刊发《国贫县贫困户被曝有奔驰奥迪》的报道称,山西隰县数百名贫困户拥有小汽车,有的还是高档汽车,其中有奔驰、奥迪轿车。此外,还存在一人名下有多辆车的情况。11日,临汾市已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扶贫、纪委监委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调查组,就媒体反映的情况展开调查。

对媒体报道的这个情况,隰县扶贫开发中心工作人员回应称,有车未必不符合贫困户条件,如果当事人是在成为政府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为了发展生产购买了汽车,那车辆就是合规的;如果当事人虽然有车,但是家中数人患有疾病、人均收入不达标,那么即使有车也是贫困户。

当然不能绝对地说贫困户就不可以有私家车,现在一些低档轿车特别是二手车,价格并不是很高,算不上奢侈消费品。即便低收入阶层,私家车也已是家庭生活的标配了。因而,是否“有车”不是评定贫困户的唯一界线,主要还是看人均收入及家底情况。

但如果大量贫困户都有私家车,却难言正常。特别是奔驰、奥迪这样的豪车,无论如何跟“贫困户”联系不到一起。而舆论质疑的重点在于:精准扶贫背景下,相关部门若连一些贫困户的基本信息、生活状况都搞不精准,不管是官方核查不到位,还是当事人隐瞒而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发现,这都反映出当地扶贫管理工作存在不小的漏洞与失职。

其实,在此次事件中舆论最该关注的,不是贫困户可不可以有小汽车,而是相关部门对“贫困县数百贫困户有车”的情况心中没数,而只能“预设”贫困户有车的合理性,连大概的情况都说不清。不得不让人怀疑当地的扶贫工作有多“精准”。

因而,国家贫困县数百贫困户拥有私家车甚至有豪车,还有一人名下有多辆车的情况背后,是否存在虚假申报、有关部门审核不力之类的情况,是最需要调查并向公众交代的问题。

  4、钱江晚报:扶贫干部与贫困户结缘,不必过度解读

湖北恩施州鹤峰县公路局的派驻走马镇红土村的驻村帮扶干部韩庆玉与贫困户于冬之走到了一起。

这原本是一段非常普通的感情,是两个人的私事,但因为有一些场外因素的加入,变得复杂起来。当地的宣传干事在采写报道的时候,虽然竭力地淡化宣传的色彩,但下意识中是把它作为一个典型推出的,比如,报道最初的标题是《湖北鹤峰:“精准扶贫”牵姻缘?扶贫干部与贫困户喜结连理》,扶贫是关键词,本身就有很强的指向性。而文中,扶贫这一字眼也多次出现,用“扶贫,扶的是感情”这样的话有意无意地将扶贫与两人结婚的事实联系在一起,用“精准扶贫”这个词其实就给人以一种先入为主的误导。

而当这样的报道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大家把关注点集中在当事双方的身份上,一个是扶贫干部,一个是贫困户;一方面是带着考核指标下乡的扶贫机制,而另一方面是立竿见影的扶贫效果,它们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再加上两个人2017年腊月结识,2018年元月就结婚了,时间很短也给了很多人想象的空间,但正因是闪婚,一般人有猜疑是正常的,所以对此做出解释更有必要。

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真实的感情,其实,韩庆玉和于冬之两个人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一些细节已经很难说明问题了。于冬之并非是韩庆红的帮扶对象,所谓拿婚姻当交易的说法自然不成立。两人2017年腊月结识,2018年元月就结婚,看起来时间很短,但需要注意的是,两个人在结识之时都已经处于离异状态。两人都是到了一定岁数的中年人了,对婚姻生活有更清醒的认识,早就过了冲动的年龄,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作出的决定。而且,哪怕两个人确实是帮扶的关系,也确实是闪婚,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在两个互相爱慕的人之间,身份的不同和结识时间的长短都不会成为问题。

从这个角度说,刻意的拔高和无端的揣测都是不合适的。他们的确是因扶贫相识,但能结成夫妻跟扶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段感情更无法证明“扶贫扶的就是感情”的宏大主题。

这几年,每当有正能量的事情出现,总是有人想办法往高里拔,一些地方总是习惯于从中找到某种高尚的情操,给平凡的东西附加上不平凡的注脚;还有些人急于在别人的感情交流中添加自己的佐料。在一些人眼里,一个是扶贫干部,一个是贫困户,他们之间只需要添加一点联系,就能树立起一个光辉的形象,何乐而不为呢?这样的故事虽然动人,却不真实。而另一些人则总是抱着最大的恶意来揣测这份感情,从中寻找不正常的蛛丝马迹。这同样也是一种阴暗的心态。这两者,看似是两个极端,其实是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正因为有人拔高,才有人质疑,有人忽视真实,才会被主观臆测牵着鼻子走。

其实一个扶贫干部与贫困户相恋,把这个故事原汁原味地告诉大家,已经很美好了。扶贫是扶贫,姻缘是姻缘,扶贫干部与贫困户,他们能成为夫妻,自然也能成为朋友,成为相互依赖的伙伴,摘掉有色眼镜,任何一个不带偏见的人都能看到其中的可贵之处。面对他们的选择,我们需要送上的是祝福,而不是质疑。

  5、中青报:村官办婚宴贫困户为什么会“自愿随礼”

只要管住了这些基层社会的“头面人物”,移风易俗就会容易得多。毕竟,老百姓早就对层出不穷的各种随礼苦不堪言了。

据人民网报道,近日有网友发帖举报称,安徽省国家级贫困县霍邱县龙潭镇杨楼村党支部委员、会计王玉贤大办儿子婚宴,并借机向多名贫困户收礼金敛财。该村党支部书记毛福宝陪同龙潭镇党委、政府多名公职人员在工作日参加婚宴。对此,霍邱县回应称,确实有11户贫困户送上礼金,目前已对王玉贤取消支部候选人资格,并责成其退回部分礼金。

从霍邱龙潭镇纪委披露的调查情况看,网友反映的情况确实与事实有一定出入。比如,举报大摆宴席7天,不止100多桌,收礼30多万元。实际情况则是,设宴3天,摆宴约10桌,收礼4万多元。其他还有,举报称“王玉贤逼迫贫困户参加婚宴,并奉上礼金”,当地调查的结果是,“参宴的贫困户是自愿前往,并非王玉贤强迫他们行礼”云云。

尽管网络举报与事实有所出入,但村干部操办婚宴、收受贫困户礼金的基本事实并无问题。

儿子结婚,是人生大事,适当庆祝一下并无不可,也符合农村的风俗习惯。但如果大宴宾朋,摆开流水席,来者不拒,一体收礼,显然有些过了,与当下农村脱贫攻坚的大环境也不协调。此风不可长,不然,农民辛辛苦苦赚来的一点钱,都会消耗在迎来送往之中。

尽管11户贫困户“自愿前往”,无人强迫他们送礼,但在农村这样的熟人社会,村民很难完全摆脱人情网络的束缚。一个村干部摆开宴席迎接八方宾朋,这本身就会形成一个“气场”,对村民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乡里乡亲的都去了,谁不去好像也不太好看;大家都随礼了,谁不随礼好像也说不过去……这样,看似完全“自愿”,实则仍有一定的压力,迫使贫困户不得不乖乖掏腰包。

乡土社会讲究的是人情,只要办婚宴的场合存在,就一定会出现难以阻止的送礼行为。而一般老百姓往往苦于陋习,且囿于不愿得罪人等现实考量,不可能断然拒绝。

也因此,若想杜绝类似不乏温情的随礼行为,必须以上率下,从乡镇干部、村干部做起,不要面向村民大摆宴席,更不要收受村民的礼金。只要管住了这些基层社会的“头面人物”,移风易俗就会容易得多。毕竟,老百姓早就对层出不穷的各种随礼苦不堪言了。

此外,主管机关要坚持原则,对类似事件出现一起纠正一起,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监督,产生制度的威慑力,从而逐渐廓清风气,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让各级干部都把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

  6、北青报: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亟需群众参与进来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脱贫攻坚投入,发挥了政府投入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入,新情况不断出现,客观上对扶贫资金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将绩效管理这一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应用到扶贫领域,能为我国扶贫事业增添亮丽一笔——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切实加强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管理,落实资金监管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近些年来,随着各级各地财政资金支持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相关扶贫项目资金可谓体量巨大,比如仅中央一级,2013年至2017年累计补助地方就达2787亿元,年均增长22.7%。但是,不少地方在扶贫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上却没有有效的资金投放效果评价制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项目财政资金的监督、使用效率和绩效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此次《办法》的出台,对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的科学管理,无疑非常必要和及时,值得肯定与期待。

所谓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简单来说就是监督扶贫项目资金如何尽可能高效地利用和发挥扶贫带贫效果。事实上,对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此前不少地方也都进行了不少积极的有益探索,比如事前严格审批财政投资和参与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有效性,扶贫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和单独建账,成立项目专班推进项目实施;事中、事后定时严格无缝跟进审计项目资金的使用等,这都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快速投入使用,高效发挥了作用。

但笔者以为,由于以往地方制度的不够系统等原因,以往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的发挥,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一些扶贫项目资金在前期的投入和项目确定上,缺乏基层扶贫人员和贫困群众的有效参与,让一些扶贫项目在落地实施上并不是很准确,并没有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二是在项目资金绩效的评估上,由于缺乏基层群众的参与,相关的绩效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够客观的成分,也就相应地缺乏一些社会公信力。

基层群众作为基层扶贫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甚至是受益者,也是最熟悉情况和最有权的发言者,让他们尤其是贫困群众参与到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的评价当中来,在绩效评价的可信性、公平性和真实性上,无疑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更关键的是,通过基层群众参与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或打分,会倒逼有关方面在项目的确定和资金的投放上,更加谨慎、精准、科学,尽量严防这些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等问题,最大可能提升政府有限扶贫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带贫效果,尽可能发挥扶贫过程中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尽可能促进扶贫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因此,国家此次出台《办法》,强化在扶贫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在具体落实中,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方式和方法,进行多周全的安排,但绝对不能缺少的一方面就是要在绩效评价安排上,必须统筹安排一定的措施和途径(最好是暗访等不公开途径),切实让基层群众参与到评分当中来,并要占一定的分数比重。这是提升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公平、公正的需要,更是民主的需要。

  7、光明日报:打造脱贫攻坚“不走的工作队”

近日,2017年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启动,这项培训自2006年实施以来,已累计培训实用人才7.25万人。实用人才培训为增强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的致富能力,起到了“领航”作用。

过去一年,我国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逐步确立,脱贫攻坚的顶层设计日益完善。随着建档立卡、驻村帮扶、资金监管的深入,脱贫攻坚“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已经确立。如何筑牢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完成“啃硬骨头”的任务成为眼前的当务之急。

啃下这些“硬骨头”,归根到底,关键靠人。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许多农村青年纷纷跳出农门,外出务工,一些地区农村党组织干部呈现老化现象,贫困村“两委”班子普遍老化弱化。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回城,第一书记完成任务后也将陆续撤离。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贫困地区更需要人才,需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要巩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果,打造一支脱贫攻坚“不走的工作队”显得尤为必要。

  找到了“穷根”,才好靶向治疗,对症施策。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既要解决好当下发展问题,也要解决好长远生计问题;既要攻坚拔寨、又要巩固提高。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激发贫困群众自身的致富动力和能力是治本之策。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领导干部带头、脱贫人才领军、“不走的工作队”保驾护航。

“扶贫先要扶志”,贫困群众既是扶贫的实施主体,又是直接受益者,激发扶贫对象的内在动力,就是激发他们摆脱贫困、致力创业的梦想。要把激发贫困群众自发、自愿、自觉的致富愿望,作为扶贫的重要举措,通过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等途径,扶持一批有想法有干劲的带头人发展特色产业,用贫困群众身边的典型教育人、说服人、引导人。驻村工作队可以将这些典型案例在贫困群众中进行推介,分析成功的原因,对比发展的基础,明确奋斗的目标,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心愿望,杜绝“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贫困群众立足自身脱贫致富的信心,激发他们自强自立、自我发展的决心和热情。

此外,还要创新理念,运用内外兼修的思路,吸引本土人才“回流”,吸引本地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在外创业、事业小有成就的本乡本土人士参与脱贫攻坚,为缓解脱贫攻坚人才匮乏问题注入新的动能。对这些人才,应以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确保他们能够“回得来”“留得住”,让他们在农村获得施展才华的空间,为“不走的工作队”增添有生力量。

  8、人民网:扶贫需要下“针”功夫

俗话说:“足寒伤心,民寒伤国。”在微观上看,贫困常常表现为个体家庭的收入来源少、生活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而在宏观上看,贫困现象的存在则反映出贫富差距大、区域发展不均衡、社会不稳定因素多等深层次矛盾问题。因此,消除贫困是所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答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将精准扶贫形象地比喻为“绣花”,不仅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全面消除贫困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更抓住了打赢中国扶贫攻坚战的关键问题,即中国的扶贫需要因地制宜、做细做实、精准到人。

那么,中国为何如此强调扶贫的“精准性”呢?

一方面,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大多数地区居民收入明显提升,数以亿计的人实现了脱贫。1990年以来,中国极端贫困率降低了94%。迄今为止,超过70%的全球减贫工作成绩应归功于中国的努力。另一方面,中国还有几千万的贫困人口,尽管其在中国总人口中比例并不高,但是这部分贫困人口绝对数量依然很多,且大多分布在自然资源禀赋匮乏、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经济发展基础长期薄弱的地区,扶贫工作难度较以往反而更大。

可以说,扶贫工作就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一样,都有一个“先易后难”的特征,越往后“硬骨头”越多。因此,现阶段消除贫困也就必须要有更多的耐心、爱心与恒心。

未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助力消除贫困方面需要下一番“针”功夫。具体来看,尤其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精准发掘比较优势。中国的贫困地区往往自然环境恶劣,东部地区发展经济的模式、思路和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这些地区。因此,有关方面在扶贫时一定要结合当地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人才、市场、资金支持。比如,对沿边贫困地区提供发展边境贸易的政策支持,对荒漠戈壁贫困地区提供光伏产业政策支持等。

二是扶贫资金要“滴灌”不要“漫灌”。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日益雄厚,国家财政对扶贫有很多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如果仅仅以“大水漫灌”式地发给贫困户而不跟踪其用途并加以引导,显然可能导致短期的“数字脱贫”,“造血”功能跟不上,脱贫后“返贫”的概率便会居高不下。

三是信息扶贫也要加强。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这对于位置偏僻的贫困地区而言无疑是个重大利好。在扶贫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深入群众,耐心细致地做好观念引导,又要用好“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渠道,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激发其自身脱贫致富的活力和创造力,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扶贫可比绣花,需要下“针”功夫。从今年两会上汇聚的各种信息来看,中国扶贫事业正呈现越来越好的发展趋势,人们有理由对中国消除贫困的前景给予更大的信心和期待。

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

干部作风,关乎脱贫攻坚成败,影响着全面小康的成色

既要强化日常监督防止“不作为”,也要正风肃纪整治“慢作为”,还要惩防并举杜绝“乱作为”

在精准扶贫中,如果说对腐败问题必须“零容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则要露头就打

最近,有关扶贫的两则媒体报道受到关注。一是年终岁尾,有的地方盘点一年来的脱贫攻坚成效,但少数“填表式”帮扶、“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等现象,令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另一则是,在某国家级贫困县,一些贫困户被发现名下拥有高档汽车,当地迅速进行调查处理,并对把关不严、核查不准的相关责任人追责问责。

干部作风,关乎脱贫攻坚成败,影响着全面小康的成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亮剑,到坚决查处民生领域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从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到将扫黑除恶同基层“拍蝇”相结合,事实证明,只有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才能确保帮扶工作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前不久,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公报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加强作风建设,可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截至目前,全国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效有目共睹,但“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在这个时候,越需要把这项工作持续抓实抓好。从近期反映出来的情况看,有的地方扶贫政策和资金落实了,但扶贫机制和权力运行尚不够透明;有的村子扶贫项目增加了、覆盖范围扩大了,但监督机制还不健全,权责体系还不完善。形形色色的“微腐败”“巧隐形”“悄侵占”,损害的是群众的切身利益,侵蚀的是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影响的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大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从严从实是要领。这就意味着,既要强化日常监督防止“不作为”,也要正风肃纪整治“慢作为”,还要惩防并举杜绝“乱作为”。扶贫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无论是扶贫资金还是扶贫政策,都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类似腐败和作风问题,必须从具体人、具体事着手,将问题逐个破解。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发现一起就要严肃查处问责一起,切不可姑息迁就。只有时刻从严要求、处处实字当头,才能既给困难群众信心,也为基层干部减负,用作风建设的成果保障各项扶贫举措的落实。

在精准扶贫中,如果说对腐败问题必须“零容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则要露头就打。比如,有的干部落实上级决策部署不用心、不务实、不尽力,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把说的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有的机关要求事事留痕,把“痕迹”当“政绩”,把精准扶贫搞成了精准填表,用纸面数字来展现所谓扶贫成效;有的部门问责泛化滥用,动不动就签“责任状”、搞“一票否决”,甚至把问责作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根源上来说,就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作祟,本质上则是政绩观错位、权力观扭曲、责任心缺失。

“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脱贫攻坚也进入到最后冲刺阶段。以务实、扎实的过硬作风,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我们必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确保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这次我专程来看望乡亲们,就是想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还有哪些问题”“脱贫攻坚明年就要收官,要把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用制度体系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

415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扎实做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对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如催征战鼓、冲锋号角,彰显了我们党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信心,鼓舞和激励着全党全国合力攻坚、攻城拔寨,坚决完成好脱贫攻坚任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之后,党中央又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这些年来,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面对今后两年仍然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面对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唯有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才能确保如期完成任务,确保兑现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就要聚焦突出问题着力解决。“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调研期间多次主持召开了以脱贫为主题的座谈会,在新年贺词中表达了“我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的心里话,深刻彰显了大国大党领袖把百姓安危冷暖记挂在心的人民情怀。“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脱贫攻坚战质量。总的看,“两不愁”基本解决了,“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以百姓之心为心,多解民生之忧,抓紧摸清底数,聚焦突出问题,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大工作力度,拿出过硬举措和办法,才能让“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彻底变成现实。

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就要强化政治责任一抓到底。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落到实处、细处。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细化实化攻坚举措,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更好发挥乡村两级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完善和落实抓党建促脱贫的体制机制,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把基层减负各项决策落到实处。

“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致力于共同富裕。国家越发展,越要把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话语,是我们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大动力。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一鼓作气、顽强作战、越战越勇,就一定能够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掌握精准扶贫的“金钥匙”

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一大批科技成果涌现出来并得到广泛应用,为经济转型升级、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科技是精准扶贫的“金钥匙”,是实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以大数据为平台,推进建档立卡和因户施策。精准扶贫要求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而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运用有助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精准。可以依托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构建覆盖全国、上下联动的贫困人口信息大数据处理和云管理中心,分析贫困人口特征信息和区域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扶贫计划提供准确数据和基础资料;完善各地区扶贫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和跨部门综合利用功能,与当地工商、农业等部门的业务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和会商研究,推进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提出精准扶贫措施和建议;利用网络信息系统加强对帮扶主体可支出资金、物资、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服务,确保扶贫资源用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头上。

  以绿色科技为支撑,促进产业扶贫转型升级。精准扶贫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消除贫困相统一的过程,应以低碳环保、生态优先、绿色产品为发展方向,着力发展绿色科技和绿色产业。在产业扶贫中坚持生态+科技+扶贫的思路,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技术攻关,解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支持贫困县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在实施“一村一品”等专项帮扶工程中,注重现代农业科技的引进和运用,以高新技术助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运用科技手段提升贫困地区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对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改造升级。

  以“互联网+”为手段,推动贫困地区创业增收。扶贫工作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扶贫脱贫信息共享、要素聚集、成果放大。应支持电商创业,帮助贫困户及相关专业合作社开办网上商店,引导电商和电商平台企业开设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探索大型电商企业对口帮扶和孵化带动的机制与模式。扩大远程就业,引导农业合作社、贫困户与企业合作,发展订单农业和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建设包括农资电商、农村金融、商贸物流等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体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农民就业增收。

  以实用知识科普为重点,提升贫困人口科学素质。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贫困地区建立科技信息与人才帮扶机制,逐步实现科技特派员对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在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对贫困户进行订单式培训,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帮助农民提高增收能力。在贫困地区开展特色科普,动员各级科协和学会针对因灾返贫、因病致贫以及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等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将流动科技馆等建设项目优先向贫困地区投放,提高贫困地区青少年的科学素质,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中国古话说:“人穷志短。

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其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 ,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有行为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感觉自己拥有的某样东西(金钱、时间、健康 和爱情等)不够时,这种感觉就会削弱我们的认知能力,影响我们做出明智的决定。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作文题无论在结构,还是在导向上,都与2017年全国卷1和卷2 作文题十分相似,应属于多重材料复合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此类作文要求学生既具备信息筛选提炼与综合分析的能力,又具备运用联系与辩证的思维方式进行观点表达的能力。例如全国卷1作文(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需要考生从词组中找出几组存在内在关联,并与其他词组共同构成某类矛盾的关键词,进而完成作文题中三个主要的写作任务指令:

1、“选取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2、“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3、“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应该说,全国卷1的任务指令相对比较明确,有助于学生充分领会出题者用意,并统一思想。个人认为,此作文在审题上的难度要大于全国卷1。一是任务指令不够明确,即“请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但立意的着重方向需要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自行归纳,而不是像全国卷1 那样有一个总的方向(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可以让学生汇总思路;二是五个分材料内容存在理解难度,五个材料有的是“古话”,有的是政治术语,有的是个人观点,有的是学术语言,相对生活中常见的热点词组,此类材料尚需学生理解分析。但从立意上看,成都市“一诊”作文题又比全国卷1作文题切口要小,话题并不宏大,因此也许反而容易出彩,诞生佳作。

以下是对5个材料进行的初步梳理,为表达方便,特将材料1归纳为“人穷志短”,材料2归纳为“主动而非被动脱贫”,材料3归纳为“精神贫困才是真贫困”,材料4归纳为“真脱贫而非假脱贫”,材料5归纳为“物质贫乏影响精神致富”。容易发现,材料1、材料3、材料5对应着一个可辩论的话题,即“物质贫乏与精神贫乏究竟谁更紧迫”的问题,其中材料1和材料5指向一方,而材料3指向另一方,学生更有可能选择材料3的方向;而材料2和材料4则对应着一个不可辩论的话题,即要寻求“主动的真实的精准的脱贫”。按照作文题干的要求,“以其中两三个材料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那么作文似可大致分为两种探讨的角度,一种是探讨什么是真正的脱贫,一种是探讨什么是真正的贫困。但不难发现,其实这两个角度容易交叉在一起,因为说清楚了真正的贫困,当然也就说清楚了真正的脱贫。也就是说,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引用或者解读3个以上的材料,那么这是否属于违背题目的规则,就值得探讨了。个人认为,在立意精准的前提下,对超过三个材料进行分析和解读,反而是联系与辩证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才能做到的,不应扣分。

一类立意:

1、扶贫先扶“智”;

2、扶贫先扶“志”;

3、找准“精准扶贫”的关键点:立“志”与扶“智”;

4、真正的“脱贫”在于思想上的脱贫(远大志向);

5、脱真贫,要从“志”和“智”入手;

6、脱贫工作始于“思想的改变”;

……

二类立意:

1、人应该避免“穷”则志“短”;

2、做人,应该有远大的志向;

3、不要让贫穷把我们变得目光短浅;

……

【写作建议】

1、由于题干没有对文体作出要求,因此,考生可以考虑写记叙文,也可以考虑写议论文,甚至写成其它体裁的文章。但一定要注意,下笔前一定要想好写什么体裁的文章,以免写成“四不像”。如果考生在记叙一件脱贫的事,和论述对脱贫的看法两方面,摇摆不定,则可能出现文体不明确的现象。

2、如果写成记叙文或者叙事散文,则可以通过写一件“脱贫攻坚”的事或者几个“脱贫攻坚”的场景来表现思想主题,这类文章要想得高分的话,就应该在选材、构思、细节描写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力争有亮点。如果写成议论文,则可以按一般阐释性议论文写作,也可以按任务驱动型作文来写。但不管按哪种方式写作,都应该紧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多层面、多角度加以论证。

致富之路,我们都才刚刚开始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个“而”字用得并不好,让人们都觉得,造成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原因,就是仓廪不实、衣食不足的所谓“贫穷”。而我认为,这个地方应该用“乃”,不是表示充分性的“就”,而是表示必要性的“才”。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人们脱离贫穷的必要的第一阶段。而我们是走在第二阶段的路途之上,我们身上的贫困却不为人所知。

贫困是一种疲惫的滋味,生命只有奔波,而没有歇息。庄子有云:“贫也,非惫也。”在庄子看来,精神上的疲惫比生活上的拮据还可怕。当如日中天的张国荣淤积一腔难以言说的孤独在空中划出一道凄美的弧线,与梦中的《霸王别姬》一同浮沉,他一定明白了,肉体的拼搏怎释化得了精神的疲惫。疲惫并不一定只属于穷人,内心的困顿感总是能够穿越富与穷的界限。现代人学会过一种松弛而有朴素信仰的生活,其实就是脱贫。从地里走出来的人们,重拾一颗走回地里的心,就是精神上的贵族。

贫困是无所事事,无所担负,生命只有索取,而没有奉献。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会有所肩负。很多人错误地把这种肩负,当成了贫困,并不断抱怨。其实他抱怨的并不是肩负本身,而是自己的脆弱与无能。所以恰恰相反,能够有所肩负,扛起家庭的重担与社会的责任,让自己觉得“有用”,让家人觉得“安心”,让社会得到的,多于从社会汲取的,才会幸福相随,富贵相伴。现代人的财富并不是用实际占有的来度量,而是用实际施与的来度量,因为我们终于了解到,只有带来幸福感的财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

贫困是永远学不会满足,离不了一颗名利心。对于和平年代的现代人来讲,穷与富都是相对而言。那些成天念着“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往往并不是穷人。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狗问妈妈,“如果把我的尾巴比作幸福,为什么我拼命抓它都抓不到呢?”妈妈说:“不要紧,走走看。”狗走了几步,终于发现,他的幸福总是跟在他的身后。

从杭州纵火案的保姆,到那位每月辛苦还六千房贷的教科书式老赖,他们拼命地想抓住幸福的尾巴,然而都事与愿违。一个人是不是困窘于贫困,其实在于他对所谓贫困的接受程度;是不是惶然于富贵,也在于他对失去富贵的接受程度。这其实是一种智慧,所以才有那句“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如果保姆能安然歆享女主人和她的友谊,如果“老赖”能够依法缴纳赔偿金,如果刘鑫能够在第一时间抚平江歌妈妈的创伤,他们不仅不会撞见自己那么恐惧的所谓“贫穷”,人生反而可以走开去,而不必陷于如今的窘境。

不得不承认,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的确会牵累人的心灵选择。每个人都有心为形役的痛苦。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比任何世代,都更有条件拥有一个安稳坦荡的内心境界和无所拘囿的人生态度, 比任何世代,都更接近真正的富裕。

致富之路,我们都才刚刚开始。

2019高考作文热门素材脱贫攻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