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主题

发布时间:2012-11-08 09:05:42

《蜀道难》主题浅析

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蜀道难》,激情奔放、气势雄浑。诗人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描绘了蜀道的雄伟奇壮和艰险雄峻。

关于李白的《蜀道难》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总结起来大概有六种:一、刺严武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加害房馆、杜甫,这首诗系担心房、杜而作。二、讽玄宗蜀说。此诗是规劝唐明皇而作。三、讽章仇兼琼说。章仇兼琼在玄宗开元末天宝初为蜀地军政长官,李白担心他不受中央节制,作诗以讽。四、送友人蜀说。詹瑛《李白诗问文系年》谓送友人王炎人蜀而作。五、即事成篇,别有寓意说。此诗只是歌咏蜀地山川。六、劝世说。认为李白意在表达自己仕途的坎坷、怀才不遇的心境。

从时间上来看,前三种说法显然是不合理的。按许多专家考证,《蜀道难》大约作于开元18年(公元730年),于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收入唐代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而据唐史记载,“严武之镇成都乃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事”,比《蜀道难》晚31年;唐玄宗幸蜀是在天宝末(公元755年),比《蜀道难》晚25年;而章仇兼琼为益州司马防御副使是在开元27年,比《蜀道难》晚了9年。第四种说法有些无中生有。全篇不仅没有提到友人,没有回味友人间的感情,没写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反而大肆渲染蜀道的艰难可怖,不合常理。所以,我认为,第四种说法只是后人根据当时发生过的一些事情所做的揣测,是诗词研究中的歧途,是不可信的。第五种说法有一定的可信性,《蜀道难》用的是古乐府旧题,李白运用旧题写乡国山川。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合理的一面,李白确实从始至终都在歌咏蜀地的山川,但是,李白的《蜀道难》绝非在静止地描写蜀地山川的奇险,在歌咏蜀道的同时,字里行间时时刻刻透露悲愁恐怖的气氛。所以,第五种说法也不是很合理。

我认为,只有最后一种说法是合理的。一、从当时的背景看,以蜀道喻仕途,在唐代已蔚然成风,这时的李白为了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去蜀“遍干诸侯”,但却未遇知己,于是他又于这年春天第一次到长安,但仍然有志难酬,这些,使李白大失所望,败兴而归。所以《蜀道难》寄寓他的这种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愁苦心情。二、从李白的风格看,他创作了大量的表达政治失意、寄情于山水的作品。三、从文本本身看,诗人一直强调蜀道的艰难:“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的凶险: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并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 “瀑流飞湍”“转石砯崖”这种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最后。作者发出了“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的叹息,在经历了一场场是非挫折、看透了繁华背后的腐朽、洞悉了官场的风云变幻之后,李白的对仕途的情感也由最初的热衷向往转为失望愤懑,最终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慨叹。

综上所述,我认为《蜀道难》是诗人李白感慨仕途艰难的一首悲歌。

 

蜀道难主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