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三中2017高三语文三模试题解析版

发布时间:2020-04-16 17:33:10

2017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三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是人类感恩自然的最佳途径

人类在征服世界的征途中,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尤其现代社会,红尘滚滚,人心浮躁,我们若想与喧嚣都市抗衡,也许最佳选择就是投入到自然中去,享受星辰、山河、森林、海洋,让生命从中获得身心滋养,获得真正的愉悦与幸福;而我们从自然中领受到的身心感悟,一旦化为文字,就成为了自然文学。

中国人讲求顺应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将美好的品质赋予自然,比如山水、树木、花草、虫鸟;古人写文章,大多写山水、游记,即使当今的散文写作领域,游记文章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事实上,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欧美几十年前也兴起了写山水、荒原、旷野即写大自然的热潮,名之为“自然主义写作”,也就是自然文学。

所谓自然文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思索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形式上说,当代的自然文学,主要包括环境文学和生态文学。

河山信美,但要以文学手法来表现好她,无论散文、诗歌、小说,都需要真诚深切的心灵,要具有大情怀。“非有大情怀,即无大艺术”,人应该有所敬畏,首先要敬畏大自然。以前,山青水绿海晏河清,正是大自然对敬畏天地的人类的回报,现在人们乱砍滥伐破坏生态,自然灾害到处频发,也正是大自然对胡作非为的人类的惩罚。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太渺小。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纵身、纵情山水,因为其精神家园是山水。对他们来说,在大自然中超脱现实、圆融身心,能使生命更快乐,人生也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确,当人回归自然,灵魂就会与宇宙相通。

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就要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无论在哪个民族的心目中,土地都至尊至荣。“土能生万物,地可载山川”,人类的一切,都由土地养育和承载。在古代中国,土地就代表社稷,皇城里必建有社稷坛,用五色土拼成,皇帝每年都要祭坛拜土。从世界范围来说,只有维护好所有的土地山河,才能保持全人类的健康。

然而,人们往往难以实现这样的梦想,于是产生了园林。园林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载体,衬托出人类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文化。

正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成就了自然文学。乡村、田园,草原、丛林,江河、海洋,旷野、荒原……游记作者笔迹所在,往往就是其足迹所至。我想,在自然文学作者看来,从自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一定远比物质享受更为愉悦和幸福。我们的亲身体验,能唤起人们更加热爱壮丽山河;我们的美好感受,能激励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享受;我们的妙笔生花,能吸引人们更多地热爱文学尤其自然文学。

文章,人心之山水;山水,天地之文章。“山水无文难成景,风光着墨方有情”,一语道尽自然与文学的关系。

(选自《中国文学报》,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对“自然文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文学”的内容是人们从自然中领受到的身心感悟,这些感悟包括人们在享受自然中获得的身心滋养、愉悦与幸福。

B.“自然文学”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其主要内容都是山水、游记,因为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C.“自然文学”在欧美也叫“自然主义写作”,其写作对象是山水、荒原、旷野,这和中国的山水、游记的写作对象是一致的。

D.“自然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索,在当代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环境文学和生态文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人心浮躁,我们若想与喧嚣都市抗衡,就要投入到自然中去,因为从自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才是真正的愉悦与享受。

B.大自然对人是公正的,你对它敬畏,就会山青水绿河清海晏,你对它胡作非为,就会灾害频发,让人类受到惩罚。

C.古代皇城里必建有社稷坛,皇帝每年都要祭坛拜土,这体现了对土地的善待,实际上只有维护好所有的土地山河,才能保持全人类的健康。

D. 园林是传统中国文化中以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为载体,衬托出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文化艺术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散文、诗歌、小说,更想表现好信美河山都需要真诚深切的心灵,要具有大情怀,都要以敬畏大自然为前提。

B.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当人回归自然,灵魂与宇宙相通,从中寻找到生命的快乐,人也就变得伟大了。

C.“自然文学”写作者的亲身体验、美好的感受,这能唤起人们更加热爱壮丽山河,能激励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享受。

D.正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成就了自然文学,游记作者笔迹所在,往往就是其足迹所至,正是“山水无文难成景,风光着墨方有情”。

2.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省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象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李暖暖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她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深远之爱,也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的认识。

C.文中用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以及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暖暖的形象;她要父亲拿20万来为她赎身主要是为了改变当地的教学条件。

D.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34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饱含着孩子们对李暖暖的热爱,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

E.本文立意深刻,现实性强,谋篇布局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又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

(2)小说第5自然段写到了“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境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有人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成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3.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年9月重返北京。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相关链接】

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周汝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

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

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周汝昌诗一首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红楼梦新证》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使周汝昌成为学界“红人”,也使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

B.周汝昌研究红学的许多观点深受“大拿”的影响,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沉湖而死”等,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C.周汝昌认为,“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要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红学”研究方法虽得到一致认可,但他得出的结论却一直饱受争议。

E.周汝昌多才多艺、勤学善思又特立独行。研究红学,他一旦投身期间便矢志不渝,虽毁誉参半,但终难否认其红学泰斗的地位。

(2)简析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3)综观周汝昌的一生,这位大家身上体现了许多优秀的品质, 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

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秉忠,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曾大父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泽而下,遂为邢人。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于《》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 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至元初,帝命秉忠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

十一年,扈从至上都。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

(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易》也称《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后来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一起并称“五经”。

C.“癸丑”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元朝中书省在远方还有一些派出机构,即各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秉忠才华横溢,不拘一格。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出仕后又弃官隐居为僧。后受世祖召见,与海云禅师一起入府觐见,颇受赏识。

B.刘秉忠心地善良,仁爱宽厚。在攻打宋时,他常以天地有好生之德劝喻皇上不要滥杀无辜,因他得以保全性命的百姓不可胜数。

C.刘秉忠精通治理,敢担责任。他以天下为己任,通晓治理之道,善于古为今用,辅佐世祖建立元朝,并为元朝定规立制费尽心血。

D.刘秉忠恬淡闲散,好学不懈。身居高位后,他仍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日恬淡安静,与以往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自乐。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5.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草书屏风

【唐】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诗人询问对方是从哪里得到这个屏风的,因为他一眼就看出字是怀素写的,说明诗人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很熟悉。

B.颔联上句的“尘色染”形象写出了屏风不被人重视的现实,表达出诗人看到屏风被灰尘沾染的伤感。

C.颔联下句中的“墨痕浓”的 “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色,已经把整幅字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读者。

D.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表达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E.主人家所在之处奇石藤松的环境布局,显得奔放古朴,这正与草书屏风的风格相映衬,书法之美与环境之美相彰显,更让诗人欣喜不已。

(2)诗歌的后两联使用了哪些手法?描摹出怀素草书的什么特点。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战争的激烈场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的诗句是:“      ”。

(3)《送东阳马生序》中开篇揭示作者小时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南京的首场古董挂表拍卖会结果,美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项明华收藏的23款古董挂表昨天仅仅拍出了一块,而且是以底价1300元拍出。

汽车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要讲诚信。国内一些汽车销售商欺瞒消费者,冷面售后服务,只能是

当杨扬得知中国体育代表团需要她再次复出,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带领年轻选手冲击冬奥会时,她地回到了中国短道队的集体里。

浙江省质量监督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他们将对浙江范围内的食品包装、容器生产企业展开专项整治,让假冒伪劣商品

齐白石画册的一幅画上,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

国务院转发《关于清理规范驻省会城市办事机构指导意见》强调对“驻省办”的清理规范工作不能,而必须一鼓作气、不留死角。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些行业的不良行风如果得不到纠正,社会风气就可能败坏,就难以构建和谐社会、健康社会、幸福社会.

B.在浩如烟海的关于海子的研究和回忆性的文章中,充分说明中国诗歌批评界已经丧失了和真正的海子诗歌世界对话的能力.

C.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的迅猛增长,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不文明驾驶问题,建立与中国机动车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交通秩序成为了当务之急.

D.中老年朋友们在冬春季节交替之际应该注重换季调养,按医生专业的养生指导和建议调养锻炼,践行健康的养生之道.

9.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欣赏写景美文的同时,我们很快联想到咏物佳作。景与物有时是难解难分的。物的概念很宽泛,除了人,其他一切可以统统称作物,景物不同于动物,动物不同于植物,景物与植物又有密切关系。有些“物”可总称事物,而某一件又不能等同于事物。写人的一部分,如手、脚、衣、饰,到底属于“写人”还是“咏物”?看起来很复杂。,细分是不必要的,文学艺术毕竟不同于其他学问,从审美出发,于描写对象、方法上大致划分,赏析,能够意会即可。

A.A B.B C.C D.D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随着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科技进行批判反思,强调科技的负面性。他们认为,    ,人类自己创造的科学技术有可能会把自己毁灭掉。人类的智慧真的无法驾驭科技吗?西方学术界的疑问让人有一种错觉,好像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多快似的。实际上同大自然的力量相比,   ,人类连太阳系都走不出去,医学连人的寿命都无法有效延长。因此,   

11.下列各句中都有词语使用的错误,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使语句更加简明、得体。

我近日乔迁新居,承蒙友人厚爱,以石相送。

其实我并不幽默,所以动辄就开罪于人。

人性的弱点和欲望在本来就充满绝望的书写里,就像癞头上点点血色的伤口,使人不堪卒读。

为庆祝新年,市曲艺举办了一场相声曲艺专场演出。

节日期间,民警提醒市民要掌握骗子惯用的诈骗手段。

 

四、写作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配角综合症”为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征”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

“我知道我有能力去做一名领导者,但不想承担那么多。”山东某村庄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小林说,“在我看来当配角是一件挺开心的事情,担子没那么重,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三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是人类感恩自然的最佳途径

人类在征服世界的征途中,渐渐地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尤其现代社会,红尘滚滚,人心浮躁,我们若想与喧嚣都市抗衡,也许最佳选择就是投入到自然中去,享受星辰、山河、森林、海洋,让生命从中获得身心滋养,获得真正的愉悦与幸福;而我们从自然中领受到的身心感悟,一旦化为文字,就成为了自然文学。

中国人讲求顺应自然、强调天人合一,将美好的品质赋予自然,比如山水、树木、花草、虫鸟;古人写文章,大多写山水、游记,即使当今的散文写作领域,游记文章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事实上,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欧美几十年前也兴起了写山水、荒原、旷野即写大自然的热潮,名之为“自然主义写作”,也就是自然文学。

所谓自然文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思索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形式上说,当代的自然文学,主要包括环境文学和生态文学。

河山信美,但要以文学手法来表现好她,无论散文、诗歌、小说,都需要真诚深切的心灵,要具有大情怀。“非有大情怀,即无大艺术”,人应该有所敬畏,首先要敬畏大自然。以前,山青水绿海晏河清,正是大自然对敬畏天地的人类的回报,现在人们乱砍滥伐破坏生态,自然灾害到处频发,也正是大自然对胡作非为的人类的惩罚。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太渺小。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纵身、纵情山水,因为其精神家园是山水。对他们来说,在大自然中超脱现实、圆融身心,能使生命更快乐,人生也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确,当人回归自然,灵魂就会与宇宙相通。

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就要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无论在哪个民族的心目中,土地都至尊至荣。“土能生万物,地可载山川”,人类的一切,都由土地养育和承载。在古代中国,土地就代表社稷,皇城里必建有社稷坛,用五色土拼成,皇帝每年都要祭坛拜土。从世界范围来说,只有维护好所有的土地山河,才能保持全人类的健康。

然而,人们往往难以实现这样的梦想,于是产生了园林。园林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载体,衬托出人类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文化。

正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成就了自然文学。乡村、田园,草原、丛林,江河、海洋,旷野、荒原……游记作者笔迹所在,往往就是其足迹所至。我想,在自然文学作者看来,从自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一定远比物质享受更为愉悦和幸福。我们的亲身体验,能唤起人们更加热爱壮丽山河;我们的美好感受,能激励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享受;我们的妙笔生花,能吸引人们更多地热爱文学尤其自然文学。

文章,人心之山水;山水,天地之文章。“山水无文难成景,风光着墨方有情”,一语道尽自然与文学的关系。

(选自《中国文学报》,有删节)

(1)下列各项中,对“自然文学”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自然文学”的内容是人们从自然中领受到的身心感悟,这些感悟包括人们在享受自然中获得的身心滋养、愉悦与幸福。

B.“自然文学”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其主要内容都是山水、游记,因为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C.“自然文学”在欧美也叫“自然主义写作”,其写作对象是山水、荒原、旷野,这和中国的山水、游记的写作对象是一致的。

D.“自然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索,在当代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环境文学和生态文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A.现代社会,人心浮躁,我们若想与喧嚣都市抗衡,就要投入到自然中去,因为从自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才是真正的愉悦与享受。

B.大自然对人是公正的,你对它敬畏,就会山青水绿河清海晏,你对它胡作非为,就会灾害频发,让人类受到惩罚。

C.古代皇城里必建有社稷坛,皇帝每年都要祭坛拜土,这体现了对土地的善待,实际上只有维护好所有的土地山河,才能保持全人类的健康。

D. 园林是传统中国文化中以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为载体,衬托出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文化艺术形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无论散文、诗歌、小说,更想表现好信美河山都需要真诚深切的心灵,要具有大情怀,都要以敬畏大自然为前提。

B.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当人回归自然,灵魂与宇宙相通,从中寻找到生命的快乐,人也就变得伟大了。

C.“自然文学”写作者的亲身体验、美好的感受,这能唤起人们更加热爱壮丽山河,能激励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享受。

D.正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成就了自然文学,游记作者笔迹所在,往往就是其足迹所至,正是“山水无文难成景,风光着墨方有情”。

【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解答】(1)B、原文第六段的意思是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今,其主要内容都是山水、游记,而“中国文化历来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故选B.

(2)A、对应的原文第一段是“也许最佳选择就是投入到自然中去”,选项“就要投入到自然中去”,绝对化错误.故选A.

(3)B、对应的原文第六段是“对他们来说,在大自然中超脱现实、圆融身心,能使生命更快乐,人生也更有意义和价值”.选项是“人也就变得伟大了”,偷换概念.故选B.

答案:

(1)B

(2)A

(3)B

 

2.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34个鸡蛋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省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象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李暖暖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她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C 

A.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深远之爱,也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的认识。

C.文中用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以及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暖暖的形象;她要父亲拿20万来为她赎身主要是为了改变当地的教学条件。

D.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34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饱含着孩子们对李暖暖的热爱,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

E.本文立意深刻,现实性强,谋篇布局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又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

(2)小说第5自然段写到了“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境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有人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成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考点】41:小说阅读.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能力层级D级;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分析鉴赏D;

(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探究小说主旨的能力,能力层级,探究F;

【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A项,分析正确;

B项,“反映出她对社会存在不公有清醒的认识”理解有些牵强,根据文本“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文中主要表现李暖暖对学生的培养;

C项,分析正确;

D项,“‘34个鸡蛋’是文章的线索”表述不恰当,应是重要情节,文章的线索应是“我”和二婶对李暖暖的看望过程;

E项,对谋篇布局的分析错误,本文的谋篇布局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经历磨炼后,逐步成长成熟;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文本写“我”和二婶去看李暖暖的路途的语句是“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通过以上语句可以看出首先是交通不便,其次,可以看出李暖暖工作的环境非常差;同时根据文本“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语句可以看出为下文写李暖暖朴素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作铺垫,同时也可以看出李暖暖正逐渐成熟起来;根据以上分析可运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问题;

(3)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首先立足文本,其次结合题目内容进行回答,如果认为本文写的是师生情,就要结合文中,李暖暖刚到时家长表现的神态,以及班内32个同学为了留住老师,在瞒着家长的情况下,同学轮流给老师拿鸡蛋,从这一点进行探究分析;如果认为本文是描写大学成长过程的,就要结合李暖暖和爸爸赌气来到最穷的地方,来到之后后悔了要回去,但是被家长的神态感动了,便留了下来,一直到最后,要让爸爸寄钱改造校舍,从这一点探究本文是描写大学生成长过程的;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论证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参考答案:

(1)AC;

(2)

写出交通的不便和路途的遥远,暗示暖暖所在镇子学校的破旧.

为下文暖暖朴素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作铺垫(或:引出下文暖暖朴素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

为揭示主旨创设条件,正是艰难环境的磨炼使暖暖成长成熟.

(3)

答案:(观点一)我认为小说反映的是青年人在经历磨炼后的成长.

对父亲态度的变化.由原来赌气离家,想折磨自己惩罚父亲,到最后原谅老人;

自己由张扬到朴素.原来长头发,穿着怪异艳丽,喜欢首饰,到现在头发短而整齐,穿着朴素;

做事认真,顾及他人心理.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分食物像母亲.

(观点二)我认为小说抒写的是在艰难的教学中师生情的真挚.

老师热爱学生.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分食物像母亲;

学生热爱老师,学生为留住老师,每天都送给老师一个从家里偷来的鸡蛋,老师感动大哭;

为改善教学条件,暖暖让“我”给她集资,要她父亲拿钱来赎身;学校给暖暖最好的房子,家长都尊敬她.

 

3.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千秋一寸心,红楼无限情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遗愿。

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戍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做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

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由于周恩来的特殊关照,1970年9月重返北京。

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

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

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王者。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可谓毁誉参半。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相关链接】

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周汝昌少年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进入南开中学后,即研习宋词。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

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

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

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

﹣﹣周汝昌诗一首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D 

A.《红楼梦新证》一书的创作深得胡适的鼓励和帮助,这本书使周汝昌成为学界“红人”,也使他在政治运动中遭受迫害。

B.周汝昌研究红学的许多观点深受“大拿”的影响,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沉湖而死”等,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C.周汝昌认为,“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要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

D.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红学”研究方法虽得到一致认可,但他得出的结论却一直饱受争议。

E.周汝昌多才多艺、勤学善思又特立独行。研究红学,他一旦投身期间便矢志不渝,虽毁誉参半,但终难否认其红学泰斗的地位。

(2)简析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3)综观周汝昌的一生,这位大家身上体现了许多优秀的品质, 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43:传记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2)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3)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无中生有, “林黛玉沉湖而死”的观点与胡适无关.C项偷换概念,《红楼梦》的文学性研究不在“红学”的范围,原文表述为“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D项“一直饱受争议”说法不准确,原文表述为“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

(2)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结构上,这句话位于文章结尾,恰与开头周汝昌先生的遗言相照应,首尾相呼应,结构严谨.在内容上,可从周汝昌先生的一生、临终遗愿、作者的创作意图角度分析作答.

(3)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注意两点:一是筛选出有关周汝昌的事件和相关的品评语言等,二是把握这些内容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比如周汝昌把一生都献给了“红学”,体现了他执着的精神;再如周汝昌写《红楼梦新证》时十分注重旁征博引等,体现了做学术的认真等.另外,解答探究题时要注意三个要点:一是要分条列举,二是要有总写有分析,三是要体现出具体的思维流程等.

答案:

(1)AD;

(2)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内容上:表达默默地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作者对周汝昌先生的尊重.遵从并满足周汝昌先生的遗愿,希望老人家“临走”时,不再受到打扰.暗示了周汝昌先生生前过的是毁誉参半的不安静的生活,如今一切已归于平静.(任答2点即可)

(2)内容上,这句话中暗含了作者对周汝昌先生的尊重的态度, 按其遗言为其送行,表明周先生生前毁誉参半,如今一切归于平静.

(3)执着的精神.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当招致异议甚至遭到批评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认真细致.做查证工作时,他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既善于继承又努力创新.善于借助于名家,周汝昌主动拜访红学“大拿”,借鉴专家们的研究方法;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借助了胡、顾、俞的“曹、贾互证”方法,他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博采众长.广博的学习,多领域的研究,才有丰厚的积累,终成大家.

 

二、古代诗文阅读

4.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秉忠,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曾大父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泽而下,遂为邢人。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于《》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 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至元初,帝命秉忠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顽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

十一年,扈从至上都。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

(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易》也称《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后来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一起并称“五经”。

C.“癸丑”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元朝中书省在远方还有一些派出机构,即各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刘秉忠才华横溢,不拘一格。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出仕后又弃官隐居为僧。后受世祖召见,与海云禅师一起入府觐见,颇受赏识。

B.刘秉忠心地善良,仁爱宽厚。在攻打宋时,他常以天地有好生之德劝喻皇上不要滥杀无辜,因他得以保全性命的百姓不可胜数。

C.刘秉忠精通治理,敢担责任。他以天下为己任,通晓治理之道,善于古为今用,辅佐世祖建立元朝,并为元朝定规立制费尽心血。

D.刘秉忠恬淡闲散,好学不懈。身居高位后,他仍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日恬淡安静,与以往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自乐。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考点】51: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B 尤其精通《易经》 以及邵氏《经世书》.邃:精通.

(2)C “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错,应该是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

(3)A “后受世祖召见”错,原文为“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刘秉忠并没有被世祖召见,而是海云禅师邀请他一同前去.

(4)己未:己未年;赞:劝说;活:使…活;胜:尽.句子翻译为:己未年,刘秉忠跟着世祖讨伐宋,又用在云南说过的话尽力劝说他,所到之处保全的生命数也数不清.(或使人民生命得以保全,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采:采纳;参:参照;条:一条条.句子翻译为: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

答案:

(1)B

(2)C

(3)A

(4)己未年,刘秉忠跟着世祖讨伐宋,又用在云南说过的话尽力劝说他,所到之处保全的生命数也数不清.(或使人民生命得以保全,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

参考译文:

刘秉忠,字仲晦.祖籍瑞州人,世代在辽为官,官宦世家.曾祖父在金为官,担任邢州节度副使,因此在邢州安家,所以自祖父以下,就成为邢州人士.刘秉忠生来风姿卓越出众,志气豪迈爽朗,不拘一格.十七岁时,担任邢台节度使府令史来赡养父母.后弃官离开,武安山中隐居.过了很久,天宁的虚照禅师派徒弟招纳他去做了和尚,因为秉忠能诗能文,便让他担任掌书记.后来游历云中,居住在南堂寺.当世祖还没有登基时,海云禅师被世祖召见,海云禅师经过云中,听说刘秉忠学问渊博,多才多艺,便邀请他一起去.晋见世祖后,刘秉忠回答问题,很符合旨意,多次解答世祖询问.刘秉忠没有什么书不读,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类,没有不精通的.谈论天下的事就像谈论手掌中的事.世祖很喜欢他.几年后,秉忠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奔丧,世祖赏赐百两黄金作为丧葬资费,并派遣使者送到邢州.服孝期满,秉忠又被征召,遵奉旨意回到和林.他呈上数千字的建言,世祖都赞许采纳.

癸丑年,跟着元世祖征讨大理.第二年,元世祖征讨云南.刘秉忠常常介绍天地是爱好生灵的,英明神武王者般的皇帝不该滥杀无辜,所以攻克城的时候,从不胡乱杀人.己未年,刘秉忠跟着世祖讨伐宋,又用在云南说过的话尽力劝说他,所到之处保全的生命数也数不清.(或使人民生命得以保全,救活的人不计其数.)

中统元年,元世祖即位,询问治理天下的关键、修养百姓的好方法,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世祖于是下发诏令建立元,建立中书省、宣抚司.于是朝廷的旧臣、山林的隐逸之士,都被录用,人才济济,粲然一新.

刘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大小,凡是有关于国家的大事,知道的没有不说的,说的皇上没有不听的,皇帝对他越来越宠爱信任.他空闲时帮着皇上参谋,推荐可以供重用的人才.凡是他甄别提拔的,后来都成了名臣.

至元初年,皇上命令刘秉忠在桓州东滦水北面查勘土地,在龙冈建筑城池,历时三年完成,命名为开平.后来把开平作为上都,把燕作为中都.四年,皇上又命令刘秉忠建筑中都城池,开始修建宗庙宫室.八年,刘秉忠奏请封建国号大元,把中都作为大都.其他像颁赐官服,订立朝廷礼仪,供给俸禄,确立官僚制度,都是由刘秉忠操办发起,最终成为一代既定的规章制度.

至元十一年,刘秉忠跟随皇上到上都,八月秋天,刘秉忠没有生病端直地坐着就去世了,时年五十九岁.

刘秉忠自幼好学,到老不松懈,虽然达到了臣子最高的地位,却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天恬淡安静,与平时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他的诗歌恬淡闲散,正像他的为人.有文集十卷.

 

5.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各题。

草书屏风

【唐】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E 

A.首联,写诗人询问对方是从哪里得到这个屏风的,因为他一眼就看出字是怀素写的,说明诗人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很熟悉。

B.颔联上句的“尘色染”形象写出了屏风不被人重视的现实,表达出诗人看到屏风被灰尘沾染的伤感。

C.颔联下句中的“墨痕浓”的 “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色,已经把整幅字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读者。

D.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表达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E.主人家所在之处奇石藤松的环境布局,显得奔放古朴,这正与草书屏风的风格相映衬,书法之美与环境之美相彰显,更让诗人欣喜不已。

(2)诗歌的后两联使用了哪些手法?描摹出怀素草书的什么特点。

【考点】52:古诗词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B的“表达出诗人看到屏风被灰尘沾染的伤感”表述错误,从“虽多”二字的分析,表达的应是诗人爱惜中的惋惜之情;E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是以“怪石”来比喻怀素草书中的字,指笔画中的“点”,好象正向秋涧奔赴.“寒藤”比喻笔画中的“竖”;“古松”比喻笔画中的“弧钩”.而不是指主人家的住处.故选BE.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一句将怀素的书法比作怪石、枯藤,这是比喻的手法,突出怀素草书中的有力度;“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里去了.这一想象更为奇特,但也并非无来处.古人把写草书比为“笔走龙蛇”,这一句则是突出其书法苍劲有力、雄浑自然.

答案:

(1)BE

(2)手法比喻的修辞手法.诗歌把怀素书法中的笔画比作奔秋涧水的怪石,倒挂在古松上的枯藤等.想象的写作手法(或:化静为动).诗人想象如果把这个屏风放到水边的话,怀素的字就会化成入水的龙.

怀素草书的什么特点:“狂(怪)”的特点:怀素草书中的变化“点”就像怪石一样,“奔秋涧”说明笔画迅疾有力.苍劲有力:“寒藤”“古松”等表现出怀素草书刚劲浑厚的特点.

译文:

你从哪里得到这一个屏风?上面分明有怀素的书法的踪迹.

虽然字幅上侵蚀了尘色,有些斑驳,但还能够见到墨痕的浓重.

写字的点就像怪石奔向秋天的山涧,字的竖和勾的笔画就像寒枯的古藤倒挂在古松下.

如果把屏风放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蛟龙,游到水里去了.

赏析:

这首诗看似咏“屏风”,实际上是咏“屏风”上怀素的草书.它“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草书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以及它那无穷的生命力.是为唐人论书名篇之一(洪丕谟《书论选读》).

怀素,字藏真,湖南长沙人.原姓钱,幼年便出家做了和尚.生卒年月不可考,活动当在公元八世纪,即唐代中叶.他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勤奋好学,后遂以狂草知名,兴到笔运,如骤雨急旋,随手万变,而合乎法度,成为一代大师.他的草书名盛一时,到后来,他的书迹更为人所珍爱,虽片纸只字,亦价值连城.他留存下来的墨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和《千字文》等,皆系草书,有影印本传世.其中尤以狂草《自叙帖》为最出众有名.

怀素的草书到了韩所在的晚唐、五代,愈来愈为世所珍爱.韩偓不仅精于诗歌,对书法也有一定造诣.据宋代《宣和书谱》卷十载:“考其(指韩偓)字画,虽无誉于当世,然而行书亦复可喜.尝读其《题怀素草书诗》(按即《草书屏风》)云云,非潜心字学,其作语不能迨此.后人有得其《石本诗》以赠,谓字体遒丽,辞句清逸.”由于韩偓对书法有爱好和研究,因而他对怀素遗留在屏风上的草书墨迹表示了极大的爱好.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

(2)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战争的激烈场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的诗句是:“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

(3)《送东阳马生序》中开篇揭示作者小时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点及平时积累进行解答.注意字形,不要出现错别字,写后要检查.

【解答】(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重点字:幽、壑、嫠)

(2)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重点字:脂、凝)

(3)余幼时即嗜学(重点字:嗜)

 

三、语言文字运用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南京的首场古董挂表拍卖会结果,美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项明华收藏的23款古董挂表昨天仅仅拍出了一块,而且是以底价1300元拍出。

汽车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要讲诚信。国内一些汽车销售商欺瞒消费者,冷面售后服务,只能是

当杨扬得知中国体育代表团需要她再次复出,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带领年轻选手冲击冬奥会时,她地回到了中国短道队的集体里。

浙江省质量监督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他们将对浙江范围内的食品包装、容器生产企业展开专项整治,让假冒伪劣商品

齐白石画册的一幅画上,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

国务院转发《关于清理规范驻省会城市办事机构指导意见》强调对“驻省办”的清理规范工作不能,而必须一鼓作气、不留死角。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考点】18:成语.

【分析】本题是一道成语词语运用的题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其次要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判断成语运用的正误.

【解答】差强人意:勉强使人满意;根据语境“南京的首场古董挂表拍卖会结果差强人意,美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项明华收藏的23款古董挂表昨天仅仅拍出了一块,而且是以底价1300元拍出”可以看出,此处用“差强人意”来形容“明华收藏的古董挂表以1300元拍出”和语境不符;

为渊驱鱼: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根据语境“国内一些汽车销售商欺瞒消费者,冷面售后服务,只能是为渊驱鱼”可以看出,此处用“为渊驱鱼”来形容“国内企业销售商售后服务不好,把顾客赶到外资企业那里”,符合语境;

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根据语境“当杨扬得知中国体育代表团需要她再次复出,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带领年轻选手冲击冬奥会时,她当仁不让地回到了中国短道队的集体里”可以看出,此处用“当仁不让”来形容“杨扬主动去做自己该做的事”符合语境;

在劫难逃: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命里注定要遭受的灾难是无法逃脱的;现有时也用来指某种灾害不可避免;根据语境“让假冒伪劣商品在劫难逃”可以看出,此处用“在劫难逃”来形容“假冒伪劣商品无法躲过”用错了对象;

别无长物: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根据语境“齐白石画册的一幅画上,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长物”可以看出,此处用“别无长物”来形容“齐白石的画”用错了对象;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根据语境“国务院转发《关于清理规范驻省会城市办事机构指导意见》强调对‘驻省办’的清理规范工作不能拖泥带水,而必须一鼓作气、不留死角”可以看出,此处用“拖泥带水”来形容“‘驻省办’要求做事干脆利落”符合语境;

根据分析可知成语运用正确的是:②③⑥

故选B.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些行业的不良行风如果得不到纠正,社会风气就可能败坏,就难以构建和谐社会、健康社会、幸福社会.

B.在浩如烟海的关于海子的研究和回忆性的文章中,充分说明中国诗歌批评界已经丧失了和真正的海子诗歌世界对话的能力.

C.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的迅猛增长,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不文明驾驶问题,建立与中国机动车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交通秩序成为了当务之急.

D.中老年朋友们在冬春季节交替之际应该注重换季调养,按医生专业的养生指导和建议调养锻炼,践行健康的养生之道.

【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题中常见的六种类型为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学生平时要注意归纳这几种病句类型,同时还要多做题,熟悉各种病句的特点.

【解答】A.语序不当,句中有两个主语,关联词位置不当,“如果”应移到句首;

B.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首句应改为“浩如烟海的关于海子的研究和回忆性的文章”;

C.不合逻辑,“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的迅猛增长”与“不文明驾驶问题”不存在因果关系,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的迅猛增长,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不文明驾驶问题”改为“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迅猛增长,不文明驾驶问题越来越多”;

D.正确;

故选:D.

 

9.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欣赏写景美文的同时,我们很快联想到咏物佳作。景与物有时是难解难分的。物的概念很宽泛,除了人,其他一切可以统统称作物,景物不同于动物,动物不同于植物,景物与植物又有密切关系。有些“物”可总称事物,而某一件又不能等同于事物。写人的一部分,如手、脚、衣、饰,到底属于“写人”还是“咏物”?看起来很复杂。,细分是不必要的,文学艺术毕竟不同于其他学问,从审美出发,于描写对象、方法上大致划分,赏析,能够意会即可。

A.A B.B C.C D.D

【考点】1B:关联词语.

【分析】本题考查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要分析句子间关系和关联词语的搭配.宜用排除法.

【解答】“景物不同于动物,动物不同于植物,景物与植物又有密切关系”与“其他一切可以统统称作物”之间是转折关系,所以应该使用转折连词,排除A.“细分是不必要的”在前面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转折意味,所以不能使用“本来”,排除B.不能使用“无论”,因为后面没有与之搭配的“还是”,所以排除D;

故选:C.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随着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科技进行批判反思,强调科技的负面性。他们认为,  人类的智慧无法驾驭失控的科技 ,人类自己创造的科学技术有可能会把自己毁灭掉。人类的智慧真的无法驾驭科技吗?西方学术界的疑问让人有一种错觉,好像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多快似的。实际上同大自然的力量相比, 人类的技术力量微不足道 ,人类连太阳系都走不出去,医学连人的寿命都无法有效延长。因此, 人类科技的进展还远没到失控发展的地步 

【考点】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语段,把握语段中心,然后结合上文进行推测.

【解答】解析:

第一处,根据后文疑问“人类的智慧真的无法驾驭科技吗”,可知人们有这种认识,所以填“人类的智慧无法驾驭失控的科技”;

第二处,根据“西方学术界的疑问让人有一种错觉,好像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多快似的.实际上同大自然的力量相比”语意,可知人类的科学技术还微不足道,所以填“人类的技术力量微不足道”;

第三处,根据“因此”,这里是结论,针对前文分析人类的智慧是否无法驾驭失控的科技得出的,显然科技还远没到失控发展的地步,所以填“人类科技的进展还远没到失控发展的地步”;

答案:

人类的智慧无法驾驭失控的科技.人类的技术力量微不足道.人类科技的进展还远没到失控发展的地步.

 

11.下列各句中都有词语使用的错误,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使语句更加简明、得体。

我近日乔迁新居,承蒙友人厚爱,以石相送。

其实我并不幽默,所以动辄就开罪于人。

人性的弱点和欲望在本来就充满绝望的书写里,就像癞头上点点血色的伤口,使人不堪卒读。

为庆祝新年,市曲艺举办了一场相声曲艺专场演出。

节日期间,民警提醒市民要掌握骗子惯用的诈骗手段。

【考点】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能力.

【解答】“乔迁”祝贺用语,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自己搬家不能用,应改成“搬到”;

“动辄”本身就有“就”的意思,应该删除后面的“的”;

“不堪卒读”是说文章低劣,“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句子说“充满绝望书中的”“人性的弱点和欲望”,这里并不是说的文章质量低劣,应使用“不忍卒读”;

“曲艺专场”就包含“相声”,应该把“相声”删除;

犯罪分子的惯用手段应该与“识别”,“掌握”常见于“证据”.

答案:

“乔迁”改为“搬到”;

去掉“动辄”后的“就”;

“不堪卒读”改为“不忍卒读”;

删去“相声”;

“掌握”改为“识别”.

 

四、写作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配角综合症”为不喜欢向前闯,甘当团队配角的心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0人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48.4%的受访者有“配角综合征”。同时,50.4%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配角综合征”人群,其中9.5%的受访者坦言非常多。

“我知道我有能力去做一名领导者,但不想承担那么多。”山东某村庄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小林说,“在我看来当配角是一件挺开心的事情,担子没那么重,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考点】91:材料作文.

【分析】此题通过材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表达能力.这是一道富有思辩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材料的内容为“配角综合症”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含意为面对此种现象的态度和思考.可就配角综合症表明自己的态度.如批评或肯定或理性看待等,也可探究配角综合症普遍存在的原因.如果以配角综合症为由头,在开头和结尾提及材料,在主体部分谈做主角或适合自己就好的视为基本符合题意.如果离开材料的内容,谈选择、奋斗的视为偏离题意.

参考立意:

1、配角也是一种美;

2、甘当绿叶.

【解答】

宁为红花落,不做常青叶

近日一则调查显示,大部分人有“配角综合症”,即甘当常青叶衬托盛开的红花,更有人觉得不想承受太多而选择做一名配角.在人才辈出的时代,还有人想退居后方做配角,此举实在让人惋惜.

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往前走.不同的是,愿意的人是自己往前走,而不愿意的人是被拖着往前走.有一男子整日泡在网上各种社交上,年迈的父母为其找工作,他却因不会交流不上班,其父母说:“他虽然还活着,却如同死了一般.”他已经丧失了参与这个世界的资格,只是在幕后做一名衬托他人的网瘾君子.

虽说有人在配角的行当里展现出最完美的故事,在影视界衬托出当红明星,他们由此获得最佳配角的奖项.但如此的奖项,也是辛苦打拼几年,甚至是半辈子,才有的殊荣.难道在今天,我们还要去幕后,不出来绽放属于自己的那朵红花吗?

我并不认同那些人说的,不想承担那么多,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成就.其实,年轻人甘为配角是一种社会退缩的表现,这不该是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应有的选择.站在新时代的大地上,你说你要做配角,难道一辈子就这样与无数片常青叶子一样,衬托红花,然后等待秋天的凋零?就连旧时的士兵都知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不是他不想当将军,就可以在战场上,退居到其他士兵身后.可能他认为保命最为要紧.

而想当将军的人,想崭露头角的人,就不甘做绿叶,不甘做配角,才敢于在沙场上浴血奋战.身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为国家为民族有所担当,才能绽放自己的理想.正如雄鹰不甘停留树梢,才会努力翱翔于蓝天;正如竹笋不甘被大石块压住,才会奋力破土而出.而我们这些年轻人,若不敢为人领头羊,止步不前,终将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的.

在信息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都要敢为时代的弄潮儿,像雅虎的杨致远、腾讯的马化腾,始终引领着信息时代的风向.还有许多在影视界日复一日发展打拼的影星,他们心怀“主角”之梦,终成耀眼的星儿,如当红演员孙俪、范冰冰成为女神.我想,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不甘当配角,他们的励志也许会鼓舞更多的人前行.

我们要宁为红花落,不做常青叶.我们是新时代青年,要勇做时代弄潮儿,这样才能绽放属于自己的那朵大红花.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三中2017高三语文三模试题解析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