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的历史事件介绍

发布时间:

夷陵之战的历史事件介绍

夷陵之战是中国古代三大战役中,唯一一次以积极防御而战胜敌人的成功战役,前两次,无论是官渡之战,或是赤壁之战,其中都有一些谋士出谋划策,从而扭转战局;而夷陵之战不同,他是主帅人之间的博弈。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匆忙称帝后三个月,挥兵向东,征讨孙权,出师之名曰“为弟报仇”。孙权首先向刘备求和,却反遭刘备摒弃,于是派陆逊率军迎战,另一边向曹魏集团求和。陆逊到了夷陵、猇亭之后,采用以逸待劳的计策,阻挡住了蜀汉所向披靡的攻势,更是在公元222年八月,一举击败蜀汉军队。这是刘备继关羽失荆州,张飞被残杀之后的又一大损失。
公元2217月,刘备倾蜀汉全国之力,挥师征东,向孙权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刘备派遣部下舞伴、冯习、张南率领三万人,夺取长江三峡峡口,攻入吴境,击破了东吴守将李异、刘阿部,占领了秭归。因劝刘备不成,而被嫌弃的悍将黄权,被刘备派去驻扎长江北岸,美其名曰“防范曹魏乘机偷袭”。之后让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土著一起起兵反吴。可以说,刘备东征,前期是异常顺利,顺分顺水,士气大振。
反观孙权,在与刘备求和不成,反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且派手下儒将陆逊积极迎战,但人数仅只有五万人。可夷陵之战的走向就是在这一刻,胜利天平倒向了东吴一侧。
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样,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公元222年正月,蜀吴两军在此对吃了六月,刘备求战心切,而陆逊则避而不战。蜀军的士气就在此际慢慢丧失,吴军则由于积极备战,在此时反倒不急于迎战。
陆逊看出蜀军放弃了水陆并进,还做出了七百里连营的愚蠢战略方针。随即他向孙权提议说:交战之初,所顾虑的是蜀军水陆并进、夹江直下。眼下蜀军舍舟就陆,处处结营,从其部署来看,不会有什么变化。这样就有了可乘之机,击破蜀军,当无困难。 于是陆逊排除小股部队身藏茅草一把,进寨杀人放火,一看果有奇效,立即大范围进攻。刘备被杀的猝不及防,惶惶逃之,依赖身边将士抵死相救,终送刘备安然逃离。但也导致蜀汉军队死伤殆尽,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希望。

东吴孙权占领了荆州,破坏了诸葛亮的隆中战略《隆中对》说“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使刘备不具备统一的条件,刘备若想灭曹魏或者灭孙吴,依照《隆中对》来说,他都必须夺回荆州,否则他只能依靠蜀道难割据一方。
刘备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帝业,还是报国仇家恨,他都必须夺回荆州,但是由于他过于急切的想夺回荆州,在蜀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刘备就匆忙发兵了。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夷陵之战的历史事件介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