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3《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

发布时间:2016-09-14 17:16:33

必修一 专题九(上)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①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根源);②欧洲列强之间矛盾不断加剧,欧洲出现两个对立的集团(主因);③19146月,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直因)。

2)欧洲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三对主要矛盾及原因)

补充:①19世纪末,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1882年)和法俄同盟(1892年)【标志】

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三国同盟(1882年)和三国协约(1907年)【标志】

3)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原因:①由于20世纪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②列强在完成工业革命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引发的战争,影响到整个世界。

条件: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为什么要打”回答的是原因;“为什么能打”回答的是条件。

第二课 旷日持久的战争

1)三条战线:西线(英法--德); 东线(德、奥匈--俄); 南线(奥匈--塞尔维亚);

2)重大战役(四次大战都发生在西线)

注:新式武器使用:如凡尔登战役使用飞机、飞艇和毒气弹;索姆河战役首次使用英国发明的坦克。后果:使一战伤亡人数多,战争更加残酷。

第三课 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

1)美国加入协约国阵营 :◆原因:①一战前,美德关系十分紧张;②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③19162月,德国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导火线或借口)。 ◆时间:1917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目的:①根本目的:争夺世界霸权;②直接目的:保证协约国贷款能够归还;◆影响: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

2)中国参战: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3)俄国退出战争: 1918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原因是: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

二、一战结束的标志:19181111日,在法国签订《停战协定》,标志着一战以同盟国集团失败而告终。

三、一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分析) 经济上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军事上同盟国军事战略出现失误;国内同盟国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国际上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盟国。

补充:1917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俄罗斯帝国解体1918年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推翻帝制,德意志帝国解体;奥匈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奥匈帝国解体

第四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一、一战的性质:从局部看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如比利时和塞尔维亚民族解放战争。

从整体看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二、一战的后果(要把握好空间区域范围)

1)对欧洲:①一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②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欧洲各国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④摧毁四个帝国。⑤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2)对美日:美国和日本日益崛起。

3)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战后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如中国、印度和土耳其)。

4)对世界:战后出现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三、一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③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如社会主义思想和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补充:一战摧毁了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和奥斯曼四个帝国。

■知识总结: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6—1918.11

背景:①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根源)。 ②欧洲列强之间矛盾不断加剧,欧洲出现两个对立的集团。 19146月,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

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俄奥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目的:列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性质: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过程:①马恩河战役(1914.8-【破产】; ②凡尔登战役(1916.2-【转折】;

③日德兰海战(1916.5-【最大海战】; ④索姆河战役(1916.6-【坦克】;

后果:①一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③美国和日本逐步崛起。 ④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⑤战后,出现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影响:①一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一战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③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思想和和平主义思潮兴起。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一课 巴黎和会

一、巴黎和会概况

时间:1919.1-6 与会国:英法美等; 目的:处理战后遗留问题; 实质:分赃会议;

内容:①处理德国是和会的焦点问题;②中国山东问题是和会的重要问题;③建立国联是和会的重要议题;

二、美、英、法、日等大国的图谋(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

美国:提出“十四点原则”,倡导建立国联,为美国称霸世界开辟道路。

英国:争夺殖民地扩大帝国版图;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在欧洲遏制法国称霸大陆。

法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构建防德“体系”;树立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日本:攫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利;占领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等。

三、了解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慨,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四、理解《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客观作用和局限性

内容:①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阿尔萨斯-洛林、萨尔煤矿、莱茵河西岸协约国占领P30地图)

②德国放弃全部海外殖民地。 (英、法、澳、日以“委任统治”加以瓜分);

③限制德国军备。 (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和潜水艇、莱茵河东岸为“非军事区”等);

④德国向战胜国支付赔款。 (“和会”没能就赔款总额达成一致);

评价:①进步性:战胜国不同程度实现自己目的,和约达成一定妥协,原有的矛盾通过战争与和约暂时得到解决,一战后帝国主义国际和平体系开始建立。

②局限性: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和约十分苛刻,长期受到《凡尔赛和约》压制和束缚,为以后的战争埋下滋生罪恶的种子。

第二课 凡尔赛体系

一、凡尔赛体系

概念:巴黎和会后签订《凡尔赛和约》及其随后签订的对奥、匈、保、土的各项条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

实质:是战胜国共同宰割战败国、建立的分赃体系。

不稳定性:①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矛盾激化(如法德矛盾)。②欧洲新国家的诞生出现了新的民族矛盾,为以后德国挑起争端,创造条件。③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猛烈冲击凡尔赛体系(如中国、印度和土耳其)。④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没有根本消除,为争夺霸权,不断地削弱凡尔赛体系(如英法矛盾)。

---【体会“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和平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第三课 华盛顿会议

一、华盛顿会议的概况

时间:1921--1922年; 与会国:美英日等; 目的:解决战后亚太问题;

内容:①限制日本扩张; ②限制海军军备竞赛; ③东亚问题的关键是中国问题;

二、《四国条约》的内容及作用(美、英、日、法四国;192111月)

内容:缔约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受到威胁,缔约国进行协商,联合或单独采取应对措施。

作用:①美国成功拆散英日同盟,为争夺亚太地区霸权扫除了障碍。②英日矛盾激化和英国在亚太地区实力相对下降,采取对日妥协政策。③日本对废除英日同盟感到惋惜。但第一次取得与英美列强平等地地位。

三、《五国条约》的内容及作用(美、英、日、法、意五国;19222月)

内容: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的吨位总限额。

作用:①英国承认美英海军处于同等地位,限制日本海军扩张,是美国外交的胜利。②使美英丧失靠近日本有效作战基地的可能性,日本实际占有相对优势。

四、《九国公约》的内容及作用(美英日法中等九国;19222月)

内容: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列强奉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的对华政策。

作用:①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②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补充:简述美国在华盛顿会议所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五、中国山东问题如何解决的?◆由来: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将中国山东全部权利转交给日本。◆反映: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慨,随即五四运动爆发,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如何解决的: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在会外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原因: a.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主权完整的要求(主因)b.列强平息中国反帝浪潮,维护列强在中国利益;◆意义:对《凡尔赛和约》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修正,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

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实质:战胜国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战胜国剥夺战败国如凡尔赛体系;战胜国利益再分配如华盛顿体系)。

不稳定性:列强之间根本矛盾没有解决,由此建立的帝国主义国际和平体系并不长久。

第四课 维护和平的尝试(如何理解“尝试”?)

一、苏俄的和平外交 191711月,苏俄颁布《和平法令》,提出了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②19224月,苏俄参加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初步打破苏俄建国以来的孤立境地。③热那亚会议期间,苏俄与德国签订《拉巴洛条约》,打破西方对苏俄的孤立,实现不同制度和平共处。

二、《洛迦诺公约》(192510月)

内容:法德等五国缔结了《相互保证公约》;德国与法、比签订《仲裁条约》以外交途径解决争端。

影响:①德国:法德关系改善,有利于欧洲稳定。为德国成为政治大国铺平道路。②法国:《洛迦诺公约》的签订大大削弱法国在欧洲的国际地位。③国际:是对凡尔赛体系的重大调整,对德国政治和军事的限制逐步被打破。

三、《非战公约》(19288月)

内容:美英法德等15国签订《非战公约》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影响:进步性:是战胜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

局限性:列强借助“保留条件”,为以后发动战争埋下伏笔。《非战公约》对侵略者没有约束力

四、国际联盟(19194月成立)

国联盟约体现三个原则: ①维护和平;②实行集体安全;③委任统治。

主要活动:1924年,缔结《日内瓦议定书》,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尝试。

评价:利:最初几年,在恢复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弊:国联形成决议所需“全体一致”原则,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

五、多角度辩证认识一战后国际社会为维护和平所做的努力

1)从国际社会: ①国际联盟成立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②1924年国联缔结了《日内瓦议定书》,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2)从欧洲: 英法德等欧洲五国签订《洛迦诺公约》,以外交方式解决争端,有利于欧洲稳定。

3)从欧美: 欧美等15国签订《非战公约》规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的原则。

4)从苏俄: 苏俄提出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

■知识网络: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1919.1—1928.8-实质是分赃和平衡利益

《凡尔赛和约》

巴黎和会 中国山东问题 凡尔赛体系 矛盾暂时缓和

一战 1919 ▲建立国际联盟 (欧非中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四国条约》 (剥夺战败国)(利益再分配) 和平不能持久

华盛顿会议 《五国条约》 华盛顿体系

(1921) 《九国公约》 (亚太) (调整)

安全问题 外交问题

《洛迦诺公约》(1925、法德等) ▲《非战公约》(1928、美法等)

※问题:如何理解国际联盟和《非战公约》既是维护和平的尝试,但又不能维护持久的和平。

①维护和平的尝试:从国联盟约的原则和《非战公约》的内容来解释。

②不能维护持久的和平: 从国联形成决议的原则和《非战公约》的局限性来解释。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根源: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或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

2)影响:国内:大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矛盾。

世界:①各资本主义国家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这些国家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

②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引发空前的经济战、关税战和市场战。

二、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原因、经过和异同)

原因:德国:①受凡尔赛体系的压制; ②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③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等;

日本:①受华盛顿体系的压制; ②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③法西斯势力乘机而起等;

经过:德国:1933年,希特勒出任政府总理,法西斯专政在德国建立,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日本: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同:①都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②都受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压制; ③法西斯势力都乘机而起;

异:德国是通过纳粹党的合法选举,逐步夺取政权;而日本依靠军部势力,控制内阁。

三、为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不同方式和道路。举例说明。①美国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逐渐摆脱经济危机,保存资本主义制度。②德、日通过建立法西斯专政,实行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补充: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6年,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第二课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1931年(局部)-1937年(全面)-1945年(胜利)】

战场:正面战场:①淞沪会战(1937.8-11)(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②太原会战(同上) (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③徐州会战(1938年春) (国民党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是抗战以来最大胜利)

④枣宜会战(1940.5 (国民党高级将领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

敌后战场:1940年下,中共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

抗战胜利的主因: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两大战场相互配合,实行全民族抗战,最后赢得胜利。

二、埃塞俄比亚军民对意大利侵略的抵抗【1935年(入侵)-1936年(吞并)-1941年(解放)】

入侵的原因:埃塞俄比亚毗邻红海海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失败的原因:①埃塞俄比亚军队装备落后。②意大利军事装备精良。③国际力量:英法对意大利采取纵容的政策。

三、简述西班牙内战的经过

1)时间:1936年内战爆发; 1939年西班牙政府失败,建立以佛朗哥为代表的独裁政权。

21936—1939年的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被誉为“小二战”。说明理由。

①德意: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干涉的原因:对法形成包围、切断英法与殖民地联系、新武器的试验场)

②西方大国: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③苏联:苏联政府对西班牙政府提供大量援助。

④国际力量:国际进步人士组成著名“国际纵队”。

3)性质:西班牙内战既是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又是一场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补充:关注西班牙地图以及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立体主义绘画)(P52页)

四、了解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背景:在打破原有的国际秩序,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加快了相互勾结的步伐。

过程:①开始形成:1936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

最终形成:193611月,德日意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法西斯国家打着“反共”旗号的原因:不愿过早刺激英法等西方大国,为侵略做准备)。

影响:20世纪30年代,欧亚分别出现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一个最富侵略性的法西斯国家集团。

---注意: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的地图位置

第三课 走向世界大战

一、英法美绥靖政策

含义:英法美为维护既得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要求,而实行的姑息纵容政策。

表现:①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得到国联的迁就。

②意埃战争爆发后,英法对意大利的侵略采取纵容政策。

③西班牙内战后,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美采取“中立”政策。

19389月,签订《慕尼黑协定》,绥靖政策逐步达到顶峰。

影响:牺牲受害国利益,对法西斯侵略姑息纵容,使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

二、19398月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内容(略、见教材P57页历史纵横);

后果:德国避免重蹈一战东西两线作战的覆辙,苏联在战争爆发后保持中立。客观上加快二战全面爆发。

三、理解二战爆发的历史背景①德、日等国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②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德国和日本;③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④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嚣张气焰,加速二战的爆发。

第四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一、二战全面爆发的时间与标志:1939.9.1,德国袭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

二、了解波兰和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

1)波兰失败的原因:①波兰:军事装备落后,兵力部署不当;②德国:军事力量强大,使用新战术;

③国际:英法“宣而不战”,导致波军孤军无缘;

2)法国溃败的原因:①法国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的直接结果;②军事思想的落后,自恃马奇诺防线坚不可摧;

③对闪电战认识不足,对德国的主攻方向判断失误;

三、19405敦刻尔克撤退 英法联军从法国的敦刻尔克,撤退到英国,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

四、1940.7不列颠之战 迫使德国推迟“海狮计划”,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第五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一、苏德战争 ①时间:1941622日,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二、太平洋战争①时间:1941127日,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

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意义

1)形成:①193911月,美国通过新《中立法》,允许其他国家“现金购买、运输自理”购买美国武器,为掌握制海权的英国购买军火打开方便之门。②美国于1941年通过《租借法》,向重要国家出售、转让、交换、出借军事设备和其他物品。③19418月,英美发表《大西洋宪章》,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④19419月,苏美英签订第一个武器供应协定,三大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联合行动。⑤1942年元旦,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标志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2)意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大大加强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法西斯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六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一、苏德战场

1)莫斯科战役(19419月),莫斯科战役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德军“闪电战”破产。

2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 ,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二战的转折点。

二、太平洋战场 1942.6中途岛战役后,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场出现转折。

三、北非战场 1942.10阿拉曼战役胜利,是北非战场也出现转折。

总结:随着中途岛战役(1942.6)、阿拉曼战役(1942.10)和斯大林格勒战役1943.2)的胜利,二战主要战场都发生根本性的转折,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开始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第七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一、知道瓜岛战役、意大利投降、库尔斯克战役、诺曼底战役及其影响。

①瓜岛战役(1942.8),美军牢牢掌握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

②意大利投降(1943.9),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③库尔斯克战役(1943.7、最大坦克会战),苏军掌握苏德战场的主动权。

④诺曼底战役(1944.6、代号“霸王行动”),德国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速走向灭亡。

二、二战期间,英美盟军相互配合的三次登陆战役及其影响。

1942.11,北非登陆(代号“火炬”),加速德意军队投降。

1943.7,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1944.6,诺曼底登陆(代号“霸王”),德国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速走向灭亡。

三、知道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四、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投降 1943.9,意大利无条件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1945.5.8,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③1945.9.2,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胜利结束。

第八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一、二战的危害①二战是规模空前的战争,直接涉及到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②人员伤亡多,经济损失惨重,文化遗产惨遭破坏。

二、德、日法西斯所犯下的主要罪行:德国实行种族灭绝性的大屠杀等。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和使用生化武器等。

三、二战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教训:①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②一些国家军事思想落后。③当人类安全面临威胁之时,应该加强合作。

◆经验: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治协调、经济支援、军事配合,最终取得战争最后胜利。

四、简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①二战胜利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②二战促进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③二战前后,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第九课 联合国的建立

一、联合国的产生

1941.8,美英签署《大西洋宪章》第一次提出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的设想。②1942.1,《联合国家宣言》第一次使用“联合国家”一词,是联合国名称的由来。③1943.10,苏中美英签署《关于普遍安全宣言》第一次宣告要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④1945.6,《联合国宪章》签署。1945.10,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诞生。

二、联合国的宗旨和主要机构

1)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增强普遍和平等。(2)机构:①联大(由全体会员国组成)②安理会(组成:美英法苏中为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责任: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三、联合国的主要活动①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建立停战监督组织,这是联合国第一次维和行动。②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向中东派出第一支维和部队。③1987年两伊战争中,联合国安理会第一次通过强制性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④1998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斡旋伊拉克,化解一次海湾危机。

四、二战后世界人民为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有哪些(政治、经济、思想等)?

政治:联合国成立,有力地制约了战争;经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于制止战争;思想: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

■知识网络: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1、背景:①德、日等国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压制和束缚。

②德、日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建立法西斯专政,实行对外侵略扩张。

③西方大国长期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

④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

2、二战期间,三大战场形势的变化及重要影响

3、二战期间,召开的四次重要会议

--注:注意这四个国家大致的地理位置、发表《波茨坦公告》是以中美英名义发表的。

4、性质:是正义的战争,也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5、经验: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最后赢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6、教训:①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②一些国家军事思想落后。③当人类安全面临威胁,应该加强合作。

--注:二战中的重要代号:①1940.6入侵法国(曼施坦因方案); 1940.7入侵英国(海狮计划);③1941.6入侵苏联(巴巴罗萨计划);④1942.11北非登陆(代号“火炬”);⑤1944.6诺曼底战役(代号“霸王行动”)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