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

发布时间:2021-03-29

朋友圈
作者:徐智宇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8年第22

说到朋友圈,不禁让我想到《偷书贼》中莉赛尔在战乱中每晚手抱掘墓工人手册的情景。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莉赛尔满怀丧弟的苦痛,用书帮助了身边许多同样承受苦难的犹太人、街坊邻居,安慰每颗惶惶不安的心的同时也构建了战乱阴霾下鲜有的朋友圈。当人性中的善成为吉光片羽,朋友圈展现出了强大的捍卫力与鼓舞力。

朋友圈来源于中国源远流长的圈子文化,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向外不断扩展的圆,直至与他人的圆产生交集。而朋友圈的形成正因了这部分交集的存在而成为可能。古人常说“观其友,知其人”,就是在启发人们“就有道而正焉”,从而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朋友圈而非“熟人圈”的关键就在于真正意义上“分享”的旨趣,这与一个人的文化品位与审美高度密切相关。

读《论语》,我们脑海中常常浮现出孔子与其弟子交游讲学的画面。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论志的情景,孔子对冉、仲、公的志向仅仅付之一哂,而唯独欣赏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的旨趣。正如孔子后来说的“吾与点也”,这就在朋友圈中寻到了志同道合者,足矣。

时代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繁荣,进而引发了文人朋友圈的兴盛。《宋人轶事选编》同样肯定了宋代人在谈史论道方面构建朋友圈的方式。当年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于席间试探朋友陈慥,陈慥却对眼前这个人是否是个“罪人”毫不在意,畅饮豪斟如故,这正中苏轼下怀。《方山子传》中对苏轼交友之道进行了更为集中的暗示,古人择友而交的风俗可见一斑。

择友而交既保证了朋友圈在长期内的较高质量,又有利于朋友圈有一定的活水引进,可以说是朋友圈的一大进步。但由于人们在某一交叉领域的造诣参差不齐,对同一文化现象的理解也就存在着一定出入,因而冲突也难以避免。作为一种深刻的文化印记,朋友圈不注重浮饰而着眼于文化交流与借鉴。因此,即使是冲突也是可以宽容和理解的,这也是古代朋友圈与近现代朋友圈的不同之处。

相比于文人朋友圈,世俗的朋友圈汇集了三教九流、五湖四海、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何在泥沙俱下中觅得遗珠,是当代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没有文人朋友圈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高雅,世俗朋友圈更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幸福。在我看来,不妨从红楼女子的高雅追求中得到启发,从探春不让须眉发起海棠诗社到宝、黛、钗踊跃参与,从中可以看出即使是“槛外之人”也可具备高雅的精神根柢。朋友圈就营造了这样一个文化氛围,让人们尽展生命深处的华彩。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朋友圈的构建与维护中,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将自己所在的“圆圈”做大做强,在交流互鉴中提升自我境界,从而使交集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跨度更大。

可以说,朋友圈不再是交流互动的工具,而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印记,是人类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从古代建安文学、唐宋派、公安派、桐城派的演变,到如今时代印记的逐渐淡化,朋友圈越来越融入世人的生活,越来越对个体的生命质态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不能再“相忘于江湖”,该融入这个时代的浪潮之中了。

(指导教师:叶悠嘉/ 编辑:王莹)

朋友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