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01

发布时间:2021-02-08 08:52:47

湘版音乐一年级下册十二课《小乐手》教材分析

吴忠市郭桥中心学校 赵燕

一、教材内容选择和分析:

《小乐手》是一年级上册第七课《做一做,敲一敲》的延续。教学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1)“做一做、敲一敲、听一听”旨在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简单的打击乐器,认识串铃、三角铁、蛙鸣筒、舞板四种打击乐器;(2)学会演唱《蒙古小夜曲》,并能使用自制或教师提供的打击乐器参与伴奏。教材的第一板块通过学生“做一做、敲一敲、听一听”等音乐实践活动来认识常见的或自制的打击乐器,熟悉其音色和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动手的能力。教材的第二板块安排了一首非常优美且在节奏上很有特点的内蒙古民歌《蒙古小夜曲》。

本课属于集探索、创作、表现、演唱于一体的综合型单元,旨在通过丰富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勤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并在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演奏串铃、三角铁、蛙鸣筒、舞板这四种打击乐器,能分辨其音色,说出其名称。

2、学习节奏,并用打击乐器演奏简单的节奏型。

3、自信而有表情的唱歌。

4、能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5、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蒙古小夜曲》,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认识四种打击乐器,听辨音色。

教学难点: 用歌声和打击乐器参与表现歌曲。

三、教学设想

在本课时中,我将按照“认识小乐器—听辩小乐器音色—敲敲小乐器—唱歌曲并用自制小乐器伴奏”的顺序来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耳听、亲手做,来认识串铃、三角铁、蛙鸣筒、舞板四种常用的小乐器,了解、区分不同乐器的基本音色,并在随意敲听和伴奏及演唱的过程中感受音的强弱,最后,让孩子们展开想象,调动记忆,自己用乐器创编表现,将生活与音乐联系起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参与表现中增强自信心,在愉快的创作中认识到音乐是无处不在的。

四、教法学法

创新课程给教与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学生的学习行动也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

1、教法。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谈话法。以谈话的方式请学生观察今天老师的服饰变化在故事情境中展开教学。抓住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自己亲耳听、自己创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及时反馈,给予鼓励。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要及时作出反馈,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用”。

2、关于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我始终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听辨不同物品发出的声音、积极表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并创造和表现出新的节奏。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想象力以及表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身心特点,在学习当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很重要。在导入部分,抓住孩子们好奇心强的身心特点,利用蒙古小帽和情景故事来创设音乐课堂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孩子们马上进入到音乐课堂的学习状态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孩子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之后,立即引导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他们精心准备打击乐器上,通过介绍、敲敲,听听它们的声音等活动,开始进行“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的探究中去。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的“声音”转变为具体可操作的可听到的声音,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和感受,也体现出新课标中“重视音乐实践”的基本理念。

三)启发创造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将在这一环节中认识串铃、三角铁、蛙鸣筒、舞板四种打击乐器常见的打击乐器,区分它们的音色,并同步进行歌词教学。在学生得出“不同物品发出的声音不相同”这一结论后,出示实物,简单介绍后让学生听音色,进行直观教学。再让他们从自己带来的物品中找出与最相似的,做为自己的“器乐”来使用。在寻找音源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对类似的声音仔细辨别,以保证自己的“乐器”敲出来的声音能达到最佳效果。在让学生按节奏跟读歌词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创造出不同的节奏型,体现新课标中“鼓励音乐创造”的基本理念,解决了节奏问题,为后面的歌曲演奏(伴奏)做了铺垫。

通过以上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想象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和创造的乐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

(四)鼓励表现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一年级的学生有学习简单的节奏乐器的内容,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利用这些乐器参与歌曲的伴奏,比如:一年级上册要学习碰铃和沙球等乐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参与歌曲《小乐手》的伴奏。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这些乐器,而且在“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还应该让学生有表情,有美感地进行演唱和演奏。当然,只有在对歌曲熟练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在教唱歌曲时,先采取老师逐句教唱的方法进行初步教学,之后通过师生接龙演唱的游戏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法来熟悉歌曲,巩固教学成果,为下面的表现环节做铺垫。最后以邀请学生做小乐手参加乐队演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演奏兴趣,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舞蹈,器乐、合唱)并交换角色为歌曲伴奏。在学生表演时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和鼓励能敲出不同节奏的学生,体现新课标中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个性发展”的基本理念。

这个环节的设计既反馈了学生对本节课中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又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表现中增强自信心,在愉快的创作中认识到音乐无处不在。

以上环节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律动、游戏等方式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变教师的,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去探索,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一年级的孩子也不例外,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重要是在于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充分地表现,展示他们的潜能。

教材分析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