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中论[孝]的内在意义共5页

发布时间:2020-06-21 03:10:15

《孝经》中论「孝」的内在意义

  《孝经》的重点在于揭示孝道在儒家孝道伦理体系的核心地位,论述事亲与忠君的关系,其内容较之孔子、孟子、曾子、荀子的有关论述更加丰富,通过《孝经》人们对于孝道的功能和意义会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一、《孝经》的简要介绍

  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是一部专门论述孝道与孝治的著作,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学著作之一,在封建社会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汉代宣扬以孝治天下,《孝经》的地位得到提高,成为教授孝道的主要途径。郑玄说:《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唐代极为推广《孝经》。唐玄宗训注《孝经》,颁于天下,又于天宝年间诏天下民间家藏《孝经》一本。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孝经》文字虽然简略,内容却非常丰富。它是采用孔子与其门人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的含义、作用及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等问题加以阐述的。《孝经》有今文和古文两种版本。现在流行的版本是由唐玄宗注,宋代刑邴疏的。对于《孝经》的作者、成书时间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孔子,有人说是曾子,又有人说是他们的后人等等,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由于作者存在争议,因此《孝经》成书时代说法也不尽统一。

  虽然《孝经》存在的诸如作者、成书时代。等不确定的问题,但这并不会影响它自身存在的价值,也并不能削弱它在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它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关于孝的理论对我们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有巨大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处在封建社会,受封建制度的影响,《孝经》中也存在诸如等级观念等糟粕。因此,我们要学会剔除糟粕,吸取精华。

  二、「孝」的内在意义

  《孝经》全书有18章,共有1800字左右,虽然篇幅短小,但系统性强,影响深远。仔细研读《孝经》文本,可以总结出《孝经》的论「孝」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孝道理论的伦理论证、孝道宗旨的阐述以及种种孝行的规范等三个方面。本文从这三方面着手对《孝经》的孝道思想做一详细的分析。

  ()孝道的根源

  孝作为至德要道。第一章《开宗明义章》,作为全书的要领,说明孝道的宗旨与根基,孝道作为人最高的道德,及治理天下最重要的基础。首先在《开宗明义章》中表明孝作为至德要道。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从首章有关「孝」的定义与说明有了最好的解释,可见《孝经》把孝道视为至高无上的品行,认为孝道是至德要道,即最重要的道德。作者透过孔子与曾子的对话来表述「孝」的意羲非凡深远,曾子是著名的孝子,在此藉由孔子与曾子的对话作为开头来显示出孝道对于人们而言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孝作为人人的道德根本。孝德之本,教所由生。《孝经》在第一章就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所有伦理道德的根本,一切道德由此而生,教化也是由此而产生的。换言之,孝道是品德的根本。第二章至第六章,是分别述说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幢不同等级的人所要遵循的孝道。即使人民在身分上有所区分,但是孝道作为最高的道德而言,则是人人皆要求做到的。表面上看来是依照社舍地位分为五个层次,每个身分所要做到的「孝」不同,该有的标准与行为也不同。但本人认为《孝经》在此分为五章,一一表述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首要遵循的道德就是「孝」。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上至天子下至庶民不分任何的地位、权力、贵贱,对于孝道的实践是没有终始的区别。

  ()孝的功用:孝治天下

  第七、八、九章则是关于孝道运用于政治上的作用,包含孝作为符合天地之间的运行法则,是人们所要遵循的规律。再者说明以孝治理天下以建顺天理、得民心。传统宗法孝道,在中国古代社会并不是单纯的家庭伦理规范,而是伦理、道德和政治的糅合体。家、国、天下是统一的,道德与政治是统一的,实现道德的政治化和政治的道德化,是儒家道德与政治的最高境界,也是其伦理道德学说的突出特点。

  作为家庭伦理规范,它无疑具有治家的功能。对于孝道,孔子首先把它看作是规范亲亲关系的伦理原则,是维护家庭秩序的手段。在诸多道德规范中,古人将悌、友、顺等都视为孝的内容,孝道是最为根本。而当它上升为政纲法纪时,则具有了治国的功能。第一,通过移孝于忠,能使作为臣下的忠诚事君,恪尽职守,为国效忠。第二,通过孝道的教化功能,能使天下百姓安于本分,不犯上作乱。最后作为以孝事亲事君的结果,它对于个人又具有修身的功能。《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说明一个人要想建功立业,在后世留下美名,使自己的父母感到荣耀,那么就必须立身行道”——不仅要有崇高的志向,还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这是孝道的最终目标。

  从天子到庶人,只有以孝道治理国家,治理家庭,修身养性,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家庭和睦,立身行道的目标。所以说: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除了推行孝道以外,作为君主再也没有比孝道更行之有效的德行了。

  (三)孝行的规范

  《孝经》第十章与第十一章以正面及反面两种说法,来表明孝行的道德行为。说明孝行除了能做到最基本的衣食奉养之外,更重要的是五要三戒,以及当违背孝道时是最严重的罪行。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是针对第一章《背宗明义章》里的两句话先王有至德要道扬名于后世,切要说明君主如何利用孝道治理国家,教导百姓如何「敬」则能使天下太平,在「孝」、「梯」、「臣」三方面体现至德则能达到君王以孝治理天下的最大功用了。个人名声源自于他的道德修养,而这种道德修养即是孝道。《孝经》的核心内容是丰富而庞杂的孝道规范。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把行孝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要事亲,而事君立身的要求却是孝道的延伸。事亲是对于父母的具体孝道行为,在《孝经》中强调从内心中真时流露的情感来表现,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即是很明白说明了孝的行为是出于情感,人单纯面对人真实的情感表现。父子之道,天性也。认为父子之间的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感,指的是对于父母的敬奉,而由这样的事亲情感扩展到对君王的侍奉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在这里为忠孝的道德行为是一致的。但是《孝经》中所强调的孝不仅是对于父母的事亲更是在政治上的忠君涵义,更对于"立身行道"的社会意义上占有重要问题。

  我们就会发现在古代封建礼教约束下,传统孝道对古代社会影响深远。尽管传统孝道思想被统治者作为限制人身自由、压迫百姓的精神枷锁,但是当褪去封建社会中孝道的政治约束和宗教色彩,重新审视《孝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思想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对于我们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善待父母,关爱老人;对于教育子女、构建和谐家庭多有启发。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要接受自己行动所带来的责任而非自己成就所带来的荣耀。

2、每个人都必须发展两种重要的能力适应改变与动荡的能力以及为长期目标延缓享乐的能力。

3、将一付好牌打好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将一付坏牌打好的人才值得钦佩。

《孝经》中论[孝]的内在意义共5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