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解读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发布时间:2012-07-05 16:02:58

学习解读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张胤红

2012516,在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刘奇葆同志做了题为《科学发展执政为民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的报告。——主题明确

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这是在省委9届四次全会(20071227-29召开)提出的。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立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总体取向,确立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明确了“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以工业强省为主导,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加强开放合作、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重大任务[“一枢纽”,就是要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优先安排各类出川大通道。“三中心”是建设西部物流、商贸、金融三大区域性中心。“四基地”着力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等四大基地]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省委又提出了“两个加快”即“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奋斗目标。省第十次党代会,再次明确了未来五年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奋斗目标,包括加快打造西部产业发展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和人才聚集高地,这是四川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要求。四川正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西部集聚辐射、带动效应的区域经济中心。

报告共分为七个部分,报告中第一部分实际上是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做了总结,报告用了六个“载入四川史册”回顾了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四川走过的极为特殊而艰难、不平凡的五年。

这五年,我们战胜灾难、坚强奋起,必将以创造人类抗御巨灾的伟大奇迹载入四川史册。

  这五年,我们化危为机、跳起摸高,必将以克难奋进的巨大发展成就载入四川史册。

  这五年,我们前瞻布局、主动作为,必将以奠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载入四川史册。

  这五年,我们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必将以惠民富民的显著成效载入四川史册。

  这五年,我们凝心聚力、风雨同舟,必将以全省各族各界共克时艰的突出贡献载入四川史册。

这五年,我们高举旗帜、固本强基,必将以经受特殊考验为党增光添彩载入四川史册。

我们对奇葆书记报告中的“六个载入史册”印象深刻。一是灾区废墟崛起美好家园。过去五年极不平凡,四川遭遇特大地震、金融危机影响,省委带领全川人民化危为机,主动作为,创造人间奇迹。二是“蜀道难”正在变“蜀道通”。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居全国前列,为四川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三是四川正在从内陆盆地向开放前沿历史性转变。引进了1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发展壮大。四是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以现代化理念、工业化方式、集约化模式推进农业发展,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五是民族地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实施藏区“富民安康”工程和彝区“彝家新寨”工程,使少数民族群众在生活上实现“一步跨千年”。

过去的五年,我们建设成效显著,为我们今后五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后面六个部分主要讲了今后的四川该怎么办。在第二个部分就提出了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今后的发展之路。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等重大机遇,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四川。    

今后五年奋斗目标

“三个翻番”+“五个提升”

报告指出,今后五年,要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着力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努力实现“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的奋斗目标,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新跨越。

“三个翻番”:即今后5年,全省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在2011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

“五个提升”

1、产业实力显著提升,构建起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匹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2、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结构性转变;

3、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巩固和扩大承接重大产业转移、直接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在中西部地区的领先优势;

4、发展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历史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5、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全省保持和谐稳定。    

今后五年发展之路

坚定不移走五条“发展之路”

1、坚定不移走跨越提升的发展之路,努力走在科学发展前列;

2、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区域发展竞争新优势;

3、坚定不移走“两化”互动的发展之路,努力构建四川现代化的基本框架;

4、坚定不移走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5、坚定不移走富民和谐的发展之路,努力提高社会文明和社会管理水平。

刘奇葆同志提出的这五条“发展之路”是实现“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的奋斗目标的保证。

“为什么要强调‘坚定不移’呢?因为这五条发展之路相互依托,缺一不可,如果某一条路走得不踏实,走得不顺,我们的奋斗目标就很难实现。所以一定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这“五条发展之路”和“五个努力”,正确处理了速度与质量、内力与外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富民与强省的关系,是对基本路径的深刻阐述,是四川实现更大更好发展的关键举措。

报告的3-7部分则详细阐述了我省今后五年最首要的任务、最重要的手段、最根本的要求、最突出的工作、最有力的保障。

最首要的任务:是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省委将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工业化是核心。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四川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应立足资源禀赋,加强水电、钒钛、天然气、稀土等优势资源的科学开发,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优化园区布局,努力打造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发挥农产品资源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大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力度,打造特色产品和区域品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城镇化是依托。要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提升城镇化水平。用科学规划引领产城统筹,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要形态,率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加快发展川南城市群,积极培育川东北城市群,推动攀西城市群发展。

这四个城市群并不是简单的以区域位置“组团”,而是从产业布局、城市功能、资源优势等几方面有机组合:

    一是率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充分发挥成都特大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功能,推动成都、德阳、绵阳同城化发展,建成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辐射带动中西部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是加快发展川南城市群,推动自贡、泸州、内江、宜宾一体化发展,以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高速公路、内昆铁路等交通主干线为依托,建设西部重要的大城市密集区,形成“川南经济联合体”。

    三是积极培育川东北城市群,加快能源勘探开采和就地加工转化,建成国家级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区。

    四是全力推动攀西城市群发展,以钒钛和水电资源开发为主线,建成国家级的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示范区。

集约发展小城镇,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商贸镇、旅游镇和工业镇。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新区、产业新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天府新区建设,“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大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协调联动是关键。要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两化”互动和“三化”联动的关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三农”投入,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成片整体推进新村建设,打造新型农村社区。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是保障。要以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加快铁路进出川通道和全省高速公路骨干网络建设,加快成都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完善次级交通枢纽,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紧紧围绕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全域灌溉”核心目标,着力构建节水高效的供水保障体系和稳妥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能源和信息网络建设,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更加主动地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实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最重要的手段:是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

在改革开放中增强发展动力 在创新突破中巩固扩大优势

  增强我省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首先要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近几年,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社会建设不断加快,公共服务进一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民生问题显著改观。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除,深层次改革还没有到位。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进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改革,加快社会领域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在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

  增强我省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关键要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当前,我省开放合作纵深推进,对外贸易呈现“高于全国、优于西部、逆势增长”的显著特点。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四川的开放程度仍然不高。因此,要牢牢把握国际产业调整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纵深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深化拓展与对口援建省市的全面合作,不断巩固四川作为西部地区投资首选地的地位,推动产业转移在我省有序承接和成功落地。打造开放合作平台,用好新川创新科技园、西博会等载体,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

  增强我省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尤其要注重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大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四川正处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期,以经济区和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日益凸显。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推动重点区域加快发展,成为我省未来发展重要任务。要全面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强化成都发展核心,加快建设沿长江、成绵乐、成资内渝、成南遂渝、渝广达发展带,深入推进川渝合作。要积极推进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大力推进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积极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增强我省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创新是四川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最大潜力。因此,要充分发挥我省的科教资源优势,坚持走创新驱动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四川。要着力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原始创新、集成能力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努力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完善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环境

最根本的要求: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建设民生政府 服务民众福祉是报告一大亮点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党和政府的全部工作必须以实现人民富裕幸福为根本目标,更好地为各族人民谋福祉。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报告提出我省社会建设的新理念新定位新要求,展示出了我省民生优先、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民生政府,是报告的一大亮点。报告深刻阐述了建设民生政府的理念和路径,说明了民生改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基本职责,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着力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样一条民生政府的建设之路全面清晰。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应有之义。报告明晰了社会事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要求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动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对教育的优化发展,是四川腾飞的基础。要统筹城乡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办好教育,让人民满意。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科技是四川创新发展的动力。要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四川科学技术水平。

  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关系我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报告对今后五年我省扶贫开发作出了全面部署。把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创新和重点。加快我省连片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要坚持开发式扶贫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科学制定实施规划,统筹整合资源,探索创新机制,强化落实责任,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水平、基本服务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社会管理创新是关系发展稳定的系统工程,要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报告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什么地方抓起,从什么地方突破,报告给予了明确回答。在社会管理工作格局中,基层基础最为重要。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思路和举措,就是坚持以社区为重要切入点,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走出一条以社区管理促进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报告高度概括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点,要求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法制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要弘扬法治精神,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为推进依法治省进程打下坚实基础。

  最突出的工作:是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四个重点任务是文化强省的总纲领总支撑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四个重点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这四个重点任务是新时期我省文化建设的总纲领,是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的总支撑。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抗震救灾精神是我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教材,通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洗礼,我们不仅仅重建了一个山河壮美的物质家园,也重建了一个以“感恩奋进”文化为核心的精神家园。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就是顺应四川人民的共同心声,就是高举凝聚全川人民之力奋起赶超的一面精神大旗。要把抗震救灾精神融入到经常性的学雷锋活动中去,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人类的幸福不仅仅是物质上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仅包括物质成果,还包括文化生活上的成果。要全面落实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和省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显著。“十一五”期末,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八、中西部第一,占全省GDP比重3.03%,年均增长35%以上,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更远远高于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速,凸显出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当前,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面临调结构、转方式的严峻挑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够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对于促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必须深入挖掘特色优势资源,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气派巴蜀风格的优秀文化作品。一个地区的形象与文化软实力紧密相关,文化力是否强大的衡量标准是文化作品的质量,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越强,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力就越强。文化作品所传达的具体文化意象往往成为一个地方展现给世界的形象。当前,我省对很多优质文化资源还缺乏大手笔和精耕细作的开发,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还不高,缺乏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作品。因此,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优秀民俗文化,大力推出根植于巴蜀文化、反映时代要求的优秀作品,塑造四川特色文化品牌形象,形成巨大的文化吸引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最有力的保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做好五个“坚持” 为“高地”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防范 “四种危险”,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按照党代会报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持续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发展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是坚持以鲜明用人导向为重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大力选拔人品正、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的干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重点抓好各级党政“一把手”队伍建设。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健全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四川各项事业发展中来。

  三是坚持以抓基层打基础为重点筑牢为民执政的基石,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选好带头人、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推进一体化的基层党建思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层力量薄弱地区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推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深化党代会常任制试点。

  四是坚持以联系服务群众为重点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着力形成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自觉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使决策和工作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构建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推进机关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着力改善政务环境,以优良的作风促政风带民风。

  五是坚持以完善惩防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保持良好执政形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健全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的制度体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严肃查办各类腐败案件,对腐败分子从严惩处、绝不姑息,推动党风政风行风持续好转。

  击鼓奋进 攻坚克难 大踏步发展 

  今后五年,将是击鼓奋进的五年。高位增长态势已经确立,竞相发展氛围日益浓厚,我们必须朝着更加宏伟的目标,高位求进、奋力争先,保持领跑西部、追赶东部的发展劲头。   

  今后五年,将是攻坚克难的五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困难挑战不可低估,我们必须坚持“四个特别”的要求,勇于担当、敢于破难,始终保持爬坡上坎、向上攀登的精神状态。

  今后五年,将是大踏步发展的五年。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多重机遇相互叠加,我们必须坚定跨越提升的信心决心,只争朝夕、阔步前行,担负起加快四川发展、造福全川人民的历史重任。

报告对攀枝花的发展给予了全方位的关注和支持。一是在产业发展上,报告提出“加强钒钛资源的科学开发”,为攀枝花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二是在城市发展上,报告提出要“推动攀西城市群发展”,为攀枝花建设百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在区域协调发展上,报告提出要“推进中国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充分发挥攀西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为攀枝花整个战略地位的提升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四是在其他全局性的重点工作上,如加快次级交通枢纽建设、棚户区改造、新区建设等,都与攀枝花的发展密切相关。

目前,攀枝花加快发展面临三大机遇: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攀西等资源富集区集约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振兴老工业城市,将启动“十二五”钒钛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老工业城市振兴改造专项规划;国家批准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四川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突出南向发展,确立了内陆省份融入世界经济版图战略构想,突出建设攀西经济区。  

刘成鸣说,省委的关注和重视,既是我们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我们肩负的更大责任和更高使命。我们要认真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努力为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出攀枝花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围绕目标找差距、围绕差距抓重点、围绕重点添措施、围绕措施抓落实,及时把省第十次党代会的精神细化成思路、细化成工作、细化成措施。重点是要大力实施“三个加快建设”,(即“加快建设中国钒钛之都,加快建设中国阳光花城,加快建设四川南向开放门户”);努力实现“三个走在全省前列”(即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实现“两化”互动上走在全省前列;在推进新村建设、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改善民生新突破上走在全省前列。)全力打好“六大硬仗”,(一是打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硬仗,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中国钒钛之都上实现突破。要着力培育千亿产业、打造百亿企业、建设百亿园区、发展中小企业、扶持上市公司、争创中国品牌。二是打好建设宜居宜业百万人口大城市的硬仗,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中国阳光花城上实现突破。要加快推进花城新区建设和沿江景观打造,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鲜明亮丽的“中国阳光花城”,积极推进“五城”联创。三是打好区域交通枢纽建设的硬仗,在打通对外大通道、加快建设四川南向开放门户上实现突破。要把交通枢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奋力实现交通枢纽建设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两高两铁一水”重点项目,大力提升干线路网通达能力,确保农村地区村村通水泥路、柏油路或弹石路,积极构建交通建设多元投入格局。四是打好现代农业和新村建设的硬仗,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突破。要实现水利建设配套化,实现产业发展特色化,实现道路建设标准化,实现新村建设规范化,实现公共服务城镇化。五是打好建设全国著名阳光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的硬仗,在打造旅游品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上实现突破。要大力建设景点景区,大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大力强化宣传推介,大力繁荣商贸物流。六是打好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硬仗,在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加快建设幸福攀枝花上实现突破。要实现贫有所助,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有所业,劳有所得,怨有所诉。)和“四个翻番”即地区生产总值、投资规模、地方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实现翻番。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的预期目标按13%以上来把握,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突破2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以上,保持人均GDP在全省的领先位置。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本领体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干成事上,为实现省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贡献力量。把攀枝花建成中国的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和四川南向开放门户。

攀枝花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在四川走在前列,就是要继续以“两化”互动统领产业发展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特色优势资源,谋划大产业、实施大建设、推动大发展。确保“每年有新变化、三年见新成效,五年上大台阶”。

学习解读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