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材中十种“迷点”的定位与解读

发布时间:2019-07-31 04:42:30

谈初中语文教材中十种迷点的定位与解读

作者:马亚丽

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2年第06

        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云: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这是成语指点迷津的出处。作为初中学生,在阅读学习语文教材时,也定然会遇到诗句所及的情境,不可能一览无余、一通百通。但通过解惑者教师的指点迷津,又自然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呈现出学子迷津处,指点是桃源的美妙境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无论何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对于学子来说,肯定存在着很多不解、不通、不懂的地方,这些地方可称之为迷点。怎样定位這些特殊迷点,又怎样解读这些迷点,让学子们找到迷津处,顺利进桃源?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试图从如下十个方面进行定位解读,以就教于同仁大家。

        一、拐点

        拐点,就是转弯的意思,是转折点,最初源于数学概念,即在一轨迹或曲线上,曲率半径为无穷大的点,后用为经济学名词,指事物发展过程中运行趋势或运行速率的变化,如人生拐点、股市拐点等。初中课文,无论何种体裁和内容,都是有拐点存在的,其类型有结构上的逆转、内容上的变化、情感上的起伏。对于这些拐点,学生往往缺乏明确意识,只顾埋头读书,不能居高临下,有碍文本的总体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拐点清晰地标示出来,并通过互动,从不同角度放大其意义,分析其功能,是极为重要的。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这篇课文,第7段第3句话写道:刚走了几步,他觉到一点凉风,就像在极热的屋里从门缝进来一点凉气似的。别小看这句貌似不经意的交代,却是全文的大拐点,它预示了天气要变、暴雨要来的发展趋势,预示了刚刚经受烈日熏烤的祥子又要经受暴雨倾泻的命运,这是内容上的拐点,是烈日下暴雨下转变的分界,是标题中涉及到的两种情境的过渡。抓住这个拐点进行动态认知,可以牵动全文结构、情节、内容、人物、环境等诸多要素,上挂下连,前呼后应,巧妙突破,波及广远,理清了关系,推进了文脉,产生的解读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谈初中语文教材中十种“迷点”的定位与解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