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十大要领

发布时间:2012-11-18


陈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习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它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懂弄通,练习时严格遵守。 一、 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虚灵顶劲就是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经》说:“顶劲者,是清气上升于头顶也。”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机塌,四肢瘫软,无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


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 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 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身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软,软则失去灵劲活动。《拳论》说:“腰为


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上方得(折其中的意思)。塌腰时,“腰劲贯下去贵坚实。“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含胸塌腰同时进行,则击身骨节处处开张,丹田中的清气方可上长、畅通至百会穴,下沉之气也可顺利下沉达于涌泉。周身气由丹田起,分四路出,一气贯通。六分至心,分作两股,各三分上行左、右肩,由骨疑宫贯到左、右指;其余四分,化作两股,各二分下行至左、右腿,经骨缝贯至左、右趾,以保证虚灵顶劲。
所以说,含胸塌腰非常重要,细心掌握,全身气血才能走通走活,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基本要领。 三、 松腰养气
松腰养气是指腰部放松,以养炼体内浩然之正气,此亦为演练太极拳务必遵循的基本要领。
松腰养气与含胸塌腰相关联,但要领不同。塌腰指的是腰劲下塌,中气自然沉入丹田;松腰则是指腰部松活,目的在于养护、养练正气。塌腰时,“腰劲贯下去,贯坚实”松腰时,“腰中要虚,一虚则上下皆灵”
《拳论》说:“腰如车轴气如轮”。腰不能紧,紧则束气,全身僵直;腰部要松,肾气才能出入畅通,身体各部位正气皆可上下相通,贯注丹田,遍布周身。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上冲百会,下至涌泉,气随意动,处处开张,久而久之,内气自然充盈。所以说,松腰即可养气。
松腰养气,能运周身之虚灵,可以促使虚实阴阳变化,足从手运,以腰为轴,圆转自如。与人交手,进退攻防,刚柔相济,松活弹抖,意到气到,足稳身固,无坚不摧。 松腰先要松胯。胯为腰根,松胯才能松腰。胯松、腰松、气脉才能贯通,涌泉、丹田、百会等穴位,才能一气相连。 演练太极拳要十分重视松腰技巧,养成浩瀚之气,气自阻随功夫长,方得太极神妙。 四、 分清虚实
周身上下,四肢百骸,无处不有虚实之分,所以说练习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即可灵活转化,才能耐久不疲,张弛轻重匀运转换,不致困顿。 练太极拳时不仅双手要不虚实,双足要不虚实,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也要上下相随,在运动中分清虚实,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一招一势,虚虚实实,遍藏玄机。 虚,不是全无力量;实,也并非全部落实,占实。只是比重各有所偏罢了。初学者,动作可以大开大合,大虚大实,根据身体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功夫的进步程度即可选择练习中架或小架。比如二八分,转为小虚小实,变为三七、四六分等。小虚小实,由于动作幅度较小,虚实转换更为灵活。 分清虚实,但不要过偏。所谓“偏”,是指人的重心的偏心


距离超出两脚内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过偏不利于转换,易遭袭击,不易灵活应敌。分清虚实,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 分清虚实要注意隅手的补救办法。与人交手,偏虚偏重出隅的情况经常发生,要注意运用隅手纠正自己的偏虚偏实劣势,随机应变克敌制胜。
分清虚实,演练者自己要尽量做到外形隐蔽,心中明了。“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皆实,此谓虚而实。“心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分清虚实,深得虚实变化要领,悉心把玩,相信演练者从中会逐步理解太极真味。 五、 沉肩坠肘
沉肩坠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时,将两肩井松开下沉,两肘随之下塌,周身骨节放松,心气沉入丹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至涌泉,全身贯通,劲达四梢。 沉肩坠肘与含胸塌腰要相互一致只有沉肩才能坠肘,只有含胸才可塌腰,只有含胸塌腰才能沉肩坠肘。否则,无法使周身之劲合为一体,运动时上下不随,内外不合,血气不畅。 《拳论》说:“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两肘当沉下,不沉则肩上扬,不适


于用。”讲的都是沉肩坠肘的基本要领。
两肩要松下,不松上下身僵直,气脉不通,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无法完成。但松肩不是丢肩,丢肩则不是精神;更不可耸肩,耸肩气血不涌,中气不能通达四梢。故《拳论》说:“肩塌下,不可架起来。又说:“两肩要常松下,见有泛起,即将松下;然不得已上泛,听其上泛,泛毕即松,不送则全肱转换不灵。故宜泛则泛,宜松则松。每势毕,胸向前合,两肩彼此相呼应。
成势时,沉肩坠肘,含胸塌腰,膝盖与肘尖上下相对,使外三合与内三合紧密配合,全身呼应合住劲,天长日久,功夫自成。 六、 以意行气
以意行气是指气受意的指挥,在体内运行,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为用力,先意动而后形动,意到气到。以意行气,用意不要拙力,在太极拳最重要的特征。正如《拳论》所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能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以意行气中的气,是指“内气”并非一般所说用的肺呼吸的空气。内气又称元气,正气,先天之气,从母胎中带来,演练太极,就是为了让内气出现并吸取空气中的清气,五谷杂粮精微之气合为一体形成浩然之气。



虽然练太极要以意行气,但初练者意与气还没有达到高度协调,必须经过以意行气,以气催形的温长过程。达到以气催形,形气结合阶段时,也不可只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而要把意注入动作中,否则就是神态呆滞,气不仅不能畅通,而且会造成气势散漫的错误,使意气具蒙其害。所以《拳论》说:“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形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效果。可以说,太极拳所有的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内气出现和以意运气。
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以久练则精神集中,周身遍布脆劲,灵劲,只要意到,便可做出迅速反应,对突然而来的刺激,也会做出敏感,准确的相应动作,免受损害。到了时候,就到了神明阶段,以意运气可以随心所欲。 七· 上下相随
陈式太极拳劲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肢,周身心须上下相随,一气贯通。由腿而腰,由腰而臂,由臂达于四肢。“发令者在心,传令者在手,观色者在目,手,眼,身法,步一齐俱到,缺一不可。
上下相随必须注意以手为引领,而手又全在于手掌,手指中从穴领其周身运动,手到之处,足必相随,中间胸腹自然也随手足变化而运动,上下一体,一气相连,说动一起动,说停一起停,将顶,裆心,眼,耳,手,足,腰八体紧密结合,不先不后,迎送相当,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机灵敏,


缓急相将,正可谓“击首尾运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罗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初学者动作不熟,容易顾此失彼,顾上不顾下,顾下不顾上,必须加强训练,使之协调一致,同时还要注意分清虚实,特别是左手虚右手实,右手虚左手实,左脚虚右脚实,右脚虚左脚实,左手虚与右脚实,右脚虚与左手实,相互配合,以意运气,以气运形,练出灵劲,周身才有真正的上下相随。 八,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动作与内气运动互相一致,密切配合。 太极拳运动之所以必然要求内外结合,原因在于它是一项意识体操,以意运气,练拳以练意为先,意为主帅,意到气到,以气运形,身体上下,内外才高度一致,正如《拳论》所说“内外一气流转”
陈式太极拳变化万千,所向无敌,虽然动作态势万千,不外是虚,实,开,合四字,演练者从头顶到足尖,内有五脏六腑,经络筋骨,外有肌肤皮肉,毛发,四肢百骸处处相连为一体,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打之而不乱,以意行气催形变,若要拉开,不但手开足开,心中意念随之也开,如要闭合,不但手合足合,心中意念也与之合,一招一式,凡上欲动下自随神往,凡下欲动上自领神去,凡上下动中部合神策应,凡中欲动上下辅神主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虚实开合,浑然一气,则发力自然迅猛而机灵,



内外相合的基础是上下相随,但也只是达到内外结合的阶段,上下相随才会最完美的得到表达,演练太极拳不可上下不随,更不可内外不合,舍此便使周身散乱无主。 九,招势相连
招势相连是指打一整套太极拳不仅 是一动全动,周身相随,而且招式之间不丢不顶,元转自如,一气呵成,内劲不断,滔滔不绝,浑然天成,太极拳招式相连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意行气,以气运形的拳术运动,《拳论》说“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最忌只用后天拙劲。拙劲貌似刚强,但因其有起有止,有断有续,旧力尽时,新力未生,最易被人乘隙而击。以意行气,用的是内气,拳路自始至终,招招式式均由意念所引,绵绵不断,循环无穷。
招式相连的具体办法是:在手法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叠,如上一动作将终,在下一动作之先,如下一动作要往下和往前行,那么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叠,然后再接做下一拳式,这样就会呈曲线缓和运动。《拳论》说: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前必先寓后。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迈步向前或退后走弧形,均不可直进直退,要有以步随身和身随眼动,留恋缱绻,是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神态,开合,收放,寓意收既是放,放即是收。招招式式,以意贯之,形断意连,劲断意不断,神气运形,源源不断,慢到方时快,快到园时慢,及其均称的配合着开合,如玉环的无端,看不


清衔接在何处,拳情拳晾,如成峦叠嶂,江河奔流,自有无穷美感,与人搭手,进退攻防,不呆不滞,立于不败之地。 十,动中求静
陈式太极拳是在绝对运动中进行的,但它要克服外架拳术以跳跃为本,用尽力气去拼搏,练过之后气喘吁吁的弊端,为此,就必须在绝对的永久的动中求得相对的暂时的静,并与短暂的体形静态之中继续完成意念运动,条路身体内部因外部变化而带来的短暂的不协调,使自己在顷刻之间达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一应抵御外来之动,克制对方不协调的短暂瞬间,一举制敌,所以陈式太极拳的动作虽各式各样,千变万化,但在绝对懂的形态下进行却又贯穿动中有静的自然规律,是一套无与伦比的具有无限生机的内家拳术, 陈式太极拳本着动中有静与静中有动的自然运动规律,其道而行,在拳路运动中自然的把动与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该动则动,该静则静,既有节奏性又有规律性,并且有变化性,演练中一慢为上,保持虽动犹静的法则,动作紧密配合呼吸,将气沉于丹田,保持身体血脉经络相通,使演练者大脑神经中枢保持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在运动中求得安定和沉着,保证在技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陈式太极拳的“以静制动”的重要法则,
陈式太极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是陈式太极拳术动中求静和以静制动的具体形式表现。即不动是


如五岳之山,岿然不动,动似江泄海啸,滔浪腾空,不动时似狸猫捕鼠,以待机出击,动时如苍鹰叼兔,迅疾准狠。 陈式太极拳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是有起有落。起是动的开始,落是暂时的静,在两式承接之处,似停而非停,劲似断而意未断,如此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连绵不断,如波浪一般,徐徐变动。
陈式太极拳术的内气运行,当一个动作结束时,要将内气沉于丹田之中,而后再由丹田发出,随着已经气势的拳式进行周身运动,内气回归丹田时是短暂的一静,再由丹田勃发而出持续运动,演练者于静时蓄养内气,于动时气行周身,这是一个内气的转换与增生过程。在整个陈式太极拳林套路运动中,演练者必须善于做内气的转换,使身体内部源源不断的产生新气,维持整个运动的需要,太极拳是一静一动的有机结合,个形静时,内气欲动,内气静时,外形而发。太极拳本身就是在动中求静,静中有动的状态持续进行着,演练者必须细心体会,领悟出动中求静的原理,方可实施以静制动之法。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面面观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又叫“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运动内缠外绕相结合的的总称,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所在,陈式太极拳“缠绕”一词,是由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在《拳经总歌》中首次提到,其中“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


皆依”一句,集中体现了陈式太极拳的运用缠绕运动的特点,后来陈鑫在其所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站在一个新的理论高度阐述说“吾读诸子太极图而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功,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概括了太极中分一气旋的太极拳理论精髓,“缠丝劲”的本质就是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功,即是指“中气”潜转达于肌肤缠绕运行的外形体现,也是“以形到气”的必然途径,而“中气“则是缠丝劲的灵魂和主宰,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动力所在,所以理解和掌握“中气”的凝聚与潜转,是练好陈式太极拳的必备条件,“中气”居人体正中央,上通百会穴,下通会阴穴,一线贯穿。“中气”之中即是正中,中庸也,即不偏,不依,不滞,不息,无过不及。“中气”之气,就是指心意为主体行阴阳五行之气,但其又分先天和后天,先天之气即是人生的先天元气,秉受于父母,居人体正中央,后天之气则是指大自然之气与水谷生化之气,纳入人体内辅助元气壮大充盈。其气出入于命门,听令于心神,驱使躯干和四肢各依其中缠绕运行,形成以“中气”潜转为主线,形体运动螺旋的“缠丝劲”运动网络,
“缠丝劲”在河南方言又称为麻花功,取其缠绕象形之意,说明多股阴阳功劲像麻花形状拧绕在一起,它的运动模式则是根梢拧转,中节随动,运动类似麻花钻原理,钻头工作时,沿其中主线螺旋下降,物体屑却反方向沿着钻头纹线轨迹同


步螺旋上升,身体同时螺旋下降,手臂旋转上升的动作,在陈式太极拳盘架与推手较技中尤为多见,这就是在其中气贯其中,身躯与四肢缠绕结合的一种具体表现。
“缠丝功”俗称太极拳内功,讲究“气功,劲功,意功”三者合为一体,尤其在陈式太极拳运动中,自始自终都贯穿着“缠丝功”的训练法则,在气训练的不通功夫层次中,缠丝功则有着不同的含义,其中主要的阶段是:练精化气,练气化功,练劲合神,练神还虚,通过长期的“以意导形,以形导气,以气导体,以意导气”的不通阶段层次的锻炼,其劲萌生于体内,潜藏于丹田内人骨髓循经走脉,外达肌肤螺旋外行,收放皆听命于心神,达到惊,颤,弹,抖皆随意。擒,拿,化,发,于有意无意之间,与此相对应的“大圈,中圈,小圈,以及“无圈形寓圈意”的功夫会循序渐进,“缠丝功”的类别陈鑫在《陈氏太极图说》中讲到“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虽然陈鑫总结有六对缠丝法,但主要归纳起来却是顺缠和逆缠,其余五对是方位法缠发都是顺缠和逆缠相结合而形成的,所以只要掌握了顺逆缠法的练法,也就是找到了练习缠丝功的捷径了。
陈式太极拳法要求以心运身,以身运手,以手领劲,足从手转,身手合一,但不外乎顺缠与逆缠,从内劲来讲,出劲为顺缠,入劲为逆缠,从形体来讲,大致可分为上肢的出劲


“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领劲,入劲为“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腰为主宰,”腰劲的出入更为重要,注重两肾气滚动,催动两腰眼互相传递,各领半身转动,左腰眼出劲时右腰眼催,同时入劲,反之亦然。这就是陈鑫所论的“出肾人肾是真诀”。对内劲与外形动作总的要求是:明其阳而注其阴,知其前而注其后,稍节领,根节催,中节随。如以第十四势“掩手肱捶”动作的最后一动为例,在前脚把后脚蹬的同时,以腰拧为主,双手同步以右(阴)手为主(运阳劲),以出劲(为阴中阳)的运动方式,向前猛然勃发;左(阳)手同时为宾(运阴劲),以入劲(为阳中阴)的运动方式,待劲力贯于肘尖时向后猛然一抖,以助右手的出劲。这就是说,其劲勃发的一瞬间,不要过多注意右手的发劲效果,必须注重后(左)手的人劲程度,促使其劲顺着左大臂上串,通过左肩传递于右肩的“通背劲”以助右拳向前的发放动作。这即是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注入不住出的典型拳势和理法。太极拳要求以手领劲,所以对手上的“缠丝劲”也不可忽视。手有五指,指含三节,而大指根节却隐藏于掌内,像太极也,共十五节,双手合数共三十节,又像每月三十日。手的灵活程度全凭手指配合运用。大指虽然短粗,但可独当一方,不可缺少,四指缺一二,尚能持物,其相合之妙不假借、不强制,自有天然之妙。
陈式太极拳的手型,要求五指松直舒展,掌似瓦楞,气贯


指肚(以中指为主),对应于内五行。以人生先天五行指而论:中指主心,属于火,为手掌指正中央;食指主肝,属于木;无名指主肺,属于金;小指主肾,属于水;大拇指主脾,属于土。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则必须遵循双腰隙的虚实阴阳转换规律及其“出肾人肾”的运动方针,驱使身体上肢利用双肩旋转。
互相催领传递,旋腕转膀,令其骨转,以达洗髓效果。导肩井、云门、极泉、曲池、内关、劳宫等诸穴内气机潜转。促使双手指在阴阳变化中随势做“顺缠丝”与“逆缠丝”其中小指领劲大指合,食指与无名指相吸相系,引导劳宫穴内气机潜转,手掌向身体内侧旋转缠绕为“顺缠丝”,先天五行指称它为“运水人土”。大指领劲小指合,食指与无名指相吸相系,引导劳宫穴气机潜转,手掌向身体外侧旋转缠绕为“逆缠丝”,先天五行指称它为“运土入水”。在太极拳训练过程中,无论顺缠丝或逆缠丝,都必须要求在缠到位的一瞬间,劲松于中指肚,意加停息,气机一旋经劳宫穴缠回腰间与丹田。陈式太极拳对四肢运动总的要求是:腰为动力,以手领劲,手随神往,足从手运。 “缠丝劲”的训练
(
缠丝劲的形体训练“缠丝劲”的形体训练,是指肢体各部位在太极拳运动中得以“螺旋形”地缠绕锻炼。正如拳谚所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似蛇形腿似钻,周身运动走螺旋。同时也说明了太极拳的“以形导气”阶段必须借助肢体外形的螺旋缠绕,来带动身体内部气机的运行与聚合。如此,才能渐悟“缠丝劲”的意义和内涵。躯体缠丝运动规律,可分三种表现形式。
1. 躯干部位:以身躯正中为轴线(上通百会穴,下至会阴穴一线贯串,即中气之通道)腰为主要动力,“套腰劲、花腰劲、螺旋腰劲”为训练方法,同时旋脊转腰,胸腰折叠蛹动和以胸腰运化。
2. 上肢部位:以胳膊正中为轴线(以中气贯串),双肩对拉拔长,松开似脱,互为催领,互相传递。同时旋腕转膀,促使肱骨旋动,尺桡二骨拧擦翻转,双手做顺缠与逆缠,双肘松垂随之同步旋转。
3. 下肢部位:以腿正中(以中气贯串)为轴线,双胯同时松开,争横前绻里合,裆劲撑圆,开膝合膑,双腿里缠,双足缠丝法,有了体会后再练两手足和两臂腿的同步缠法,及其身体一侧的同步缠法,逐步掌握身体各部和整体的缠法。在其缠绕的运动中,必须细心体会揣摩“筋骨的对拉拔长,关节的接骨斗榫”,促使周身在松活柔顺而又敏捷的状态下,进行自然的缠绕旋转。在一动无有不动之中,一动即缠,一运即缠。
对形体缠丝的总要求是:从腰部缠至四梢,再从四梢



缠绕回腰间,循环往复。其紧要者在于腰、肩、胯必须旋转一致,互为传递并相合相随。
(二)内缠外绕互为里表,陈式太极拳的缠绕丝劲最为难练,难就难在功夫,犹难者,长久功夫。陈式太极拳有一个大原则,讲究处处皆有阴阳开合,随处皆有圈。可见,周身缠丝运动应当始终在“中气”贯串下协调一致、和谐完整,尤其要注意的是,气由精变,由弱而壮,生于肾,养于丹田,发于丹田,出入于命名,顺脊而行,循经走脉,充于肌肤,缠绕运行,复归丹田之中,正如冯志强老师说:“心为一身之主,腹为内气之源,腰为发劲之机,胸为运化之府,脊为督气之径,肢为运动之道,其主要者,即气不离丹田。”为此,在缠丝劲训练中要加强内气的凝聚力,注意气息的潜转和运行。其气由肾而发,自后而前,由裆中过来,冲长强穴顺脊而上,注意腧(shu)口纳气,必须松垮圆裆,下闭谷道,气方不往下泄。气升于顶,有百会穴进入泥丸下降,随着两肩一松,双肘一垂,膻(dan中穴微内涵,两肋一束,乘其合腹,气归于丹田。同时腰劲向下松串,内劲初头顶悬外,浑身之劲要全部松入脚底,以助脚底之劲上翻传导。由于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事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都寓于心腹之内,使气势开之则其大无处,合之则退藏阴密,其根本要义在于“气由精生,劲由气化,劲与神合,潜藏于丹田深处,变化于瞬息无形之间,不使用时浩然长存,静若处


子,一旦运用,陡然勃发,神形并茂,随心所欲”“缠丝劲”的运用通过通过缠丝劲的内缠外绕,体内气息与肢体上起到了相应的变化,最主要的是身体内部气机潜转与运聚能力增强,促进肢体生长出一种灵活而又沉稳、沾粘性极强掤bing,其劲不但韧性极佳而且弹性极强,尤其是运用推手较技中,即可衡权彼来劲之大小与长短,准确把握对方劲力之方向、角度,任凭对方变化神奇,皆能随人所动顺势而缠,缠德人背部能背,使对方双脚如踩在球上而站立不稳。另外,缠丝劲在运用中能使自身有背转顺,我守我疆,触处成圆,容易找敌方的边缘与背势,在无意中形成不拿而自拿和反拿敌方之效果。
陈式太极拳在推手较技中讲究:上肢虚拢,下盘稳固,中间灵活。为此,借敌方来劲,虚拢诱诈,引入阵内,运用缠法,缠其梢节,制其中节,摧其根节。换句话说,把握敌方旧劲已去新劲未生之机,随招就势制敌方肩部,令其出劲从手返回肩部,使肩部顺其背串下,把腰劲串死,再令其腰劲经后退部串至脚跟,使敌方重心腿加重不得转换,胸腰不得运化,内劲受阻发滞,前腿虚空,令敌欲退不可,欲进不能,只得俯首听命。在推手较技中称此劲为“拿劲”,属于慢劲之范畴,不是功夫精深者很难做到。从另一个角度讲,在制住敌方根节的同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施用弹抖之势,击得敌方头晕目眩,阴阳倒转,精神失调,前阴劲升,


后阳劲降的速度加快(是、陈式太极拳要求前降后升),令敌莫名其妙,拔根腾空跌出。拳论中讲:“气洪浓,势峥嵘,团团聚聚在中宫,隐而不发节节灵,忽然身依气,气依形,霹雷交加心火动,上下左右辩体形。”为此,必须细心揣摩,体会时机,使其缠绕劲诸法随心意而动,利用自身优势,意在人先,后发先至,乘势所缠,随动所缠,即引即缠,身挨何处何处合劲,用惊颤弹抖螺旋劲,惊空敌方心意,令其心悸。综上所论,即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奥妙所在。所以前人所论“不明缠丝劲即不明拳”即此意。 陈式太极拳的眼法
静功部分的眼法:是以固定静止的姿势和固定的桩功等作为眼法的主要锻炼方法。经常练习可以有效的改善和提高视神经、眼肌肉的功能,对于恢复和增强视力有较好的效果。 姿势:身体垂直站立,两脚尖向前,距离约与肩同宽,脚五趾轻轻抓地,脚心涌泉穴涵空,脚后跟微用力踏实。术语称“前后实,中间空”。两膝关节微弯曲,身体重心在两脚之间。双手自然下垂,肘关节微屈,五指微微幷齐,指尖向下,掌心向内,在身体两侧自然分开,约为一拳到两拳距离。
锻炼要领:桩式要做到轻松自然,上下一条线。两膝关节弯曲不能超过脚尖,提胯圆裆,头直,颈项松柔直竖(虚灵顶劲);头顶百会穴用意微微上领;牙齿轻叩,嘴轻轻闭合,舌抵上腭,下颏微微内收;面部神态自然,面带微笑,松


肩垂肘,胸部微微内含,两肩微微向内卷合,称之为“含胸拔背”;两眼平视前方不能眨动;内心保持安静,即心静用意,意守丹田;神不外驰,意不外露,“凝神静视”前方,使意识高度凝聚在目光之中,并表现出“空肃”之状。
注意事项:初学者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五分钟,随时间推移,逐渐延长练功时间。练习眼法时,意念的运用不可太过,以免造成偏差。在收工时要闭目静视丹田约五分钟,并用双手劳宫穴按摩或揉擦眼睛四周有关穴位。待全身之气回归丹田后,缓缓睁开眼睛。 2.动功部分眼法
动功部分眼法一般是结合各种拳势的动作进行锻炼的。可以随拳套练习,也可以选择某些单式练习。这种练习对于提高套路演练水平和推手技击的实战能力十分有益,对于迅速提高视神经和眼肌的功能、增强眼法的变换能力都有极大的效果。其特点是:头直,目平视前,眼随主要手运行,兼视上下左右等,下面以云手势为例予以介绍。
姿势:从身体自然站立开始。1.身体微微向左侧旋转,两脚前掌以脚后跟为轴,随着身体转动向左侧方向拧转约15度。同时,右手以拇指领起随着身体转动从身体右侧向左侧方向运行,经右侧腹部(胸正中线右侧)向上,经胸部运行到面部前约20公分。当身体微微向做转动时,身体重心从两腿之间移向左腿,重心落在左腿之上。左脚五趾微用力抓地,


涌泉穴微向上顶。2.接上动,身体从左侧向右侧方向微缓慢转动,两脚前掌一脚后跟为轴,随着身体向侧转动时,依地拧约30度。同时,右手继续向上运行与鼻平行时,随着身体向右转动从鼻前方向右侧方向弧形展开,手五指略高于肩,沉肩坠肘,舒腕。于此同时,左手亦从身体左侧下方一拇指领起,向身体左侧腹运行……..余皆同于右手运行。
锻炼要领:动作开始,目光从正前方迅速收回,随着心意的指挥,始向左侧方向视之(目光并不视右手中指),待右手运行到胸前时,目光迅速收回到胸前,注视右手中指。随着右手中指向右侧方向运行,手运到头时,目光注视着右手中指固定不移,或延伸以远。待右手五指内劲(精神)贯足后,右手向下运行事,目光迅速从右手中指收回到胸前,目视前方,然后目视左手中指……这样一右一左往复视之。
注意事项:初练者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十分钟为一组,每次练习两组;初练一段时间,有些人眼睛可能出现酸、麻、涨、热等感觉,有些可能产生头晕等不不适现象,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只要按照功法要求,循序渐进,慢慢就会适应。收工时按照太极功法要求去做,就能防止产生弊病。



太极拳十大要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