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红三村”及鲁西南烈士陵园简介

发布时间:2012-10-10 08:40:03

曹县“红三村”及鲁西南烈士陵园简介

红三村位于曹县县城西北30公里韩集镇境内,包括刘岗、伊庄、曹楼三村,相距不过一二里路,呈品字形。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大本营。因日本侵略军在作战地图上用红笔把三村圈在一起,并写了个大“赤”字,故人们称之为“红三村”。1936年秋,中共直南特委已派人在这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38年至1940年间,鲁西南的一个党支部、曹县第一个抗日县政府在此成立。

1939年2月16日,八路军115师344旅代旅长杨得志和政治部主任崔田民率领一个营,东渡黄河挺进鲁西南,在安陵、刘岗一带联合地方抗日武装,组建了冀鲁豫边区支队,开辟了以菏泽、曹县为中心的冀鲁豫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8月4日,活动在鲁西南的八路军主力奉命赴黄河北参加反“扫荡”作战,只留下鲁西南地委机关和地委独立团不足300人在这一带坚持斗争。于是,盘踞在鲁西南的国民党顽杂武装6000余人,从四面八方向我根据地中心安陵集一带大举进犯,企图乘虚合围,吃掉鲁西南抗日根据地。我地方武装和民兵英勇抗击,最后被压缩到刘岗、曹楼、伊庄三个村子,从此开始了著名的坚持4个月之久的三村保卫战。

  1940年10月5日,顽军曹乃冉率部1000余人进攻曹楼。凌晨时分,战斗打响了。当敌人突击队逼近寨墙时,墙上军民立即推下滚木,把云梯上的敌人砸了下去,又用手榴弹和石头向敌群狠砸,将敌人突击队消灭在寨墙下。敌人又调动大部队继续攻寨,曹楼军民毫不畏惧,猛烈还击。这时,驻守伊庄的军队从背后侧翼向敌人发起攻击,使敌人腹背受挫,仓惶逃窜。这是保卫三村的第一仗,毙敌200余人,缴获枪支170余支。11月下旬,王子魁(国民党曹县保安团团长)的部下卢朗斋率保安团几百人夜袭曹楼。地委决定改变过去硬碰硬的打法,把敌人放进来,关门打狗。敌人一看寨门大开,以为人都跑光了,就毫无顾忌地进村烧房。敌人刚到街中心,突然房上、墙头上枪炮齐鸣,军民们从四面八方跃入敌群,勇猛杀敌。就在这时,地委组织部长王健民亲率刘岗军民及时赶来增援。敌人见势不妙,不敢恋战,急向伊庄方向逃窜,又陷入伊庄民兵的埋伏圈。敌人处处挨打,不敢停脚,丢下大批的死尸和枪支弹药,大败而回。

  敌人多次合围失败后,就对三村实行封锁围困。为了拖住敌人,减轻三村的压力,地委决定派一些干部插到敌占区,发动群众坚壁清野,抗粮抗捐,开展“反资敌”运动。如地委武装部长宋励华带领精干小分队深入敌后,在西田集当众处决了红枪会首领张二大头,在毕寨枪毙了伪区长周花脸,在韩集活捉了曹县伪民政科长李中岱,拔掉黄集伪据点。小分队在敌占区神出鬼没,使敌人后院起火,大大减轻了三村的压力。

1940年12月31日,我八路军主力部队连夜赶到鲁西南,连续发起战斗,一举击垮、逼退各路顽军,三村保卫战胜利结束。三村军民利用土枪土炮、磙木擂石、大刀长矛,坚持保卫4个月,创造了固守平原乡村的范例。

1940年底至1941年初,鲁西南地委、军分区独立团、分区游击大队200人左右,在六七千顽军包围及进攻下,顽强坚持三村斗争,取得最后胜利,保住鲁西南根据地。红三村从此闻名天下,被誉为“小延安”。1977年被省命名为“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纪念在这里牺牲的烈士,1942年,在距红三村约1 公里的安陵固堆遗址上建立了安陵烈士陵园,占地面积64亩,陵园内安葬烈士261名。主要纪念建筑物有革命烈士纪念堂、鲁西南抗日烈士纪念塔、纪念碑亭等。1988年1月被批准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陵园坐北朝南,大门位于陵园南侧正中央,造型古朴典雅。步入陵园大门,两侧树木葱茏。左侧碑亭是鲁西南烈士公墓碑,呈方锥形,碑的正面刻有“气壮山河”四个大字;东西两侧刻有单位和个人的献词。碑亭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黄瓦丹柱,六角六脊。右侧碑亭是爱国自卫战争中殉难烈士纪念碑,正面刻着“爱国自卫战争中殉难烈士纪念碑”十四个大字,其旁,铭刻着352位烈士的英名。   烈士纪念堂位于陵园中央,砖木结构,建筑面积315平方米。室内悬挂着烈士遗像47幅,九块卧陴陈列在遗像下面,镌刻着26位烈士的传略和悼念诗文。   

纪念堂后侧是鲁西南抗日烈士纪念塔,建在高14米的安陵固堆顶端,黄瓦丹柱,四角双层,高15米,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是陵园最高的纪念建筑物,周围翠柏环绕,宏伟壮观。缓步右行,便是朱程,刘齐滨、袁复荣、周柱安、王雪静、魏克仁、向奉之等著名烈士墓区。园内芳草茵茵,鲜花盛开,寓意烈士的革命精神与天地共存,偕日月同辉。

曹县“红三村”及鲁西南烈士陵园简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