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当倡导“大作文”教育

发布时间:2018-10-04 05:59:44

(转)“大语文”当倡导“大作文”教育

“大语文”当倡导“大作文”教育

付昌田

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倡导“大语文”教育,强调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主张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跨学科中学语文,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相应地,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环节作文,则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也应倡导“大作文”教育。

大作文教育,首先是“教育”而不是“教学”。因为作文是心灵的产物,精神的产品,是人格精神和道德品质的一种外显方式,是人的生命价值的自我显现。所以“作文不是靠教,而只能靠育,因为生活情感是教不了的。”(黄孟柯《作文教学呼唤人的回归》)其次,“大作文”教育不是传统的程式化写作教学,它的具体要义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大观念。即“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它是为生活、为人生的,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应付考试的捷径和技巧。它“应该具有客观和微观上的两种层次的使命:客观上,作文教学和其它教学过程一起都是为培养和健全学生的素质服务的;微观上,作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之外。它本身还具有一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造能力”(张孝纯、张国生《一条广阔的语文教改之路》),因而大作文教育的理念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对人的终身发展。对其人格精神的确定、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其智力和情感的发展”作用。如此,树立大作文教育观念,就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会写作,而不是少数升学者。

2.大视野。作文既然是生命本质的张扬,就不能单纯地“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一味依据课本或个人经验而强调“文本”技巧,而应该和“课改”一致,面向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即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提高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网络式的而不是单线式的、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时时喜写作,处处想写作,事事都写作,养成观察、感悟的良好习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系统工程”中,把学生推向全方位的写作境地,而不是让学生无可奈何的应付教师的“闭门造文”。

3.大交流。欧阳修说过,“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商量多就是指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多研究,即要多讲评多交流。然而过去的作文多是单一的学生写、老师改。再加上教师批语往往缺乏“个别性的应答功能”,尽是老一套,学生看也不看,甚至有些教师连作文课都没有,自然谈不上“商量多”。为此,新教材将写作、口语交际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既突出了写“作”的综合品质,又突出了作“文”的多样化交流,包括师生和观众或听众或读者的参与交流。大作文教育当强调作品的“精品意识”和“读者意识”。毛泽东曾经指出,写文章、做演讲就是“专为影响人的”,“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所以,在广泛的交流中更好地“立言”“立德”。回归生命的本质,是大作文教育的要义之一。

4.大过程。以前的写作多是课堂写作,这是“以本为本”的课堂教学的必然结果。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要把课文和自然、社会及自我都作为探究对象,这样,课堂或课堂家庭的封闭式点线型写作,必然会无所适从。因此,大作文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走进课堂,走出课堂,再走进课堂,挖掘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把封闭的点线型写作过程扩展为全方位的立体型写作过程,在创造性开展各种活动中,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涵养人文品格,滋润写作之功。

近年来,在大作文教育中,我始终坚持大语文教育的理念,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以文本建设和人本建设为宗旨,以“五个结合”为契机,从课内到课外,全方位开发利用语文课堂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陈之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1.结合课文,仿写创造。新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特点。因此,强调读写结合,有助于直接体现课本的价值取向,最直接地实现“读()()”沟通。当然,这里仿写可以是句式、语段、章法的模仿,也可以是缩写、续写,还可复述、表演等。自由定体,最佳发挥。同时,还可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做好单元目标性的过关写作,提高学生写作的整体素质。

2.结合活动,兴趣写作。即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新课标规定:“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时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兴趣写作,即是一种调动学生最大的写作积极性、实施最自主的写作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使写作成为学生生活实践中自我倾吐、自我交流的美好享受。

3.结合影视,张扬个性。在农村,图书馆的缺乏,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但课后的影视欣赏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源,它以比小说等作品更快捷的速度传达给学生更深刻更直观的思想情感。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就是拿合理与完好的思想、情感来做原料,,思想情感的具体化完成了的时候,一篇文字实在也就完成了……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以

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作文论》)笔者曾把周末爱国主义影视引进课堂,没想到学生的情感体验,融入了影视的思想文化,不仅填补了许多历史空白,而且文道合一,学生因此写出了许多个性独具、魅力有加的好文章来。

4.结合专题,探究写作。研究性学习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重要课题,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大作文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开放性

的广泛阅读,激发兴趣,培养读书研究的习惯,包括问题带来的挑战、合作的愉悦、成功的乐趣等。学习的最佳驱动力是认知驱动力,一旦学生体验到专题探究所带来的好处,他们就会自觉地、主动地用它来自我参照、掌握知识和认识世界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写作自然也就成了生存和生活的需要了。

5.结合征文,展示特长。人是需要表现的动物,可以说,每个人都有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欲望,然而限于种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往往失去了这种自信。为此,结合征文,展示一下特长,往往是一种有效的兴奋剂。另外,通过征文。学生也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交流和更多的机会。可以得到更多的自信和肯定,自然会诱使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去攀升。其实,这也是调整写作教学的策略,只不过是通过征文的方式,多用肯定和激励的策略,去组织展示和交流罢了。张志公先生在《读作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无论写什么文章,要写得好,先决的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相当的思维能力。”而这仅靠作文教学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适应大语文教育的观念,倡导大作文教育。当是新课程改革下有益的探索。

作者:安徽庐江县汤池续中学

“大语文”当倡导“大作文”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