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0-28 15:44:41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为什么一直向多数发展,总想接近甚至想成为汉族
为啥说匈奴、鲜卑、契丹、蒙古……都不是少数民族,而是多数民族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少数民族概念?从匈奴到蒙古都是“多数民族”
中国古代没有少数民族,匈奴、鲜卑、契丹、蒙古……都是多数民族
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今日中国除主体民族汉族以外的其余55个法定民族,均是少数民族。但是,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并没有少数民族的概念,我们说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回鹘、女真、蒙古等等都不是少数民族,是可以和汉族人进行南北对抗的多数民族,而生活在中国古代的人们也从来没有将他们当少数民族看等过。如果,以我们今天的目光去衡量,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只有一个,它就是乌孙,虽然在后来消亡了,但却属于中国古代史上的真正的少数民族。
先秦时期,当华夏族(汉族旧称)开发黄河流域的时候,现代各少数民族的先民也同时开发了中国及中国周围的广大地区。比如,生活在东北的东胡、肃慎、挹娄、夫余、乌桓等民族在东北三省的广大地区;北部的俨狁、狄、匈奴、鲜卑等民族在今蒙古草原和华北北部以及西北一些地区;西域的龟兹、于阗、鄯善等“城郭国”的各族在今新疆地区;西北部的戎、羌、氐等族在今西藏、青海地区;南部的苗、濮、武陵蛮、长沙蛮东南部的百越等南蛮各族在今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黎族和高山族的先民分别在海南岛和台湾,东方的夷族,九黎处于今山东和江苏周围;各民族祖先在各个地区,以他们辛勤的劳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而这与古代的少数民族并不认为自己是少数民族,有着很大的关系。


恩格斯不适合于中国,古羌是“多数民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但是,这句话并不适合中国,基于考古发现指出,我国整个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锄耕农业结合在一起,到了青铜时代,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形成了灌溉农业,而适宜放牧的地区在锄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成游牧业,从而实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这就为我们从源头上解决了一个问题,即中国的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会种地的,只不过他们居住的区域不适合耕种而已。在我国,人们知道最早的民族恐怕要属于古羌族,应该是一个以古羌族为主的多民族混合体,这个民族疑问是会耕种的,比方说在河西走廊的西城驿遗址就有证明。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13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中,甘肃河西走廊西城驿遗址榜上有名,这一距今约4000年的古遗址考古发掘,为史前“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证。是一处以从事旱作农业为主、兼有饲养,并进行着冶金等手工业生产的史前聚落址,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境内,范围为35万平方米,距今约4100年至3500年。2010年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等联合对这个遗址进行了8个年度的发掘。
人们不但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麦子,还发现了西北地区最早的土坯房子。据新华社报道,参与现场发掘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陈国科介绍:“大量小麦、土坯建筑的发现是西城驿遗址考古的重要成果之一”(新华社兰州201881日电 ,考古发现西北地区迄今为止所见年代最早的土坯建筑)。而这表明早在4000年前,河西走廊地区已与西方发生了频繁接触。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