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209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发布时间:2020-05-12 22:49:36

1

6

第2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整体构思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了解胶体的常见性质。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区别。

2.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其应用。

3.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自主学习分散系的概念。

2.以探究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胶体的性质,并分析实验结论,避免枯燥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把胶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混合物来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分散系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对分散系的概念有一个完整的发展。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对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探究,得出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现象。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2

6

2.学情分析

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知识与技能方面: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方面:如何利用胶体的性质分析和解释与胶体有关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胶体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难点

理解胶体的性质,并利用胶体的性质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对分散系的认识,所以教学应该从复习浊液和溶液的有关知识入手,并在与浊液和溶液比较的基础上,引入胶体的概念,学习胶体的性质。在组织教学中一定要时时刻刻想到,学生对于分散系的知识已经知道了什么,需要发展什么,并以此为基础组织教学。同时,对于胶体特点的学习,则应以实验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

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复习浊液和溶液的有关知识;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与胶体有关的现象。

(二)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及课件;实验探究胶体性质的药品及仪器。

板书设计

三、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1.分散系

分散质微粒直径

稳定性

分散系(液体)

溶液胶体浊液

大增渐逐

小减渐逐

2.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区别溶液和胶体

②电泳

3

6

③聚沉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导入设计一:实例——问题导入

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当你漫步在茂密的树林里,会看到缕缕霞光穿过林木枝叶铺洒在地面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晚上,当你打开手电筒时,会看到一道“光柱”射向天空或射向远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些现象与一种特殊的混合物——胶体有关。

导入设计二:实验——问题导入

分别展示三种分散系,①碳酸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得到浊液;②氯化钠溶液;③氢氧化铁胶体。

然后,用激光灯照射,发现只有氢氧化铁胶体能看到光路。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导入设计三:“案例”导入

播放一段相声:侯宝林的《醉酒》(甲:没喝醉呀?没喝醉你来这手。乙:什么呀?甲:从兜里头啊,把手电筒掏出来啦。乙:手电棒。甲:往桌子上一搁。乙:干吗呀?甲:一摁电门,出来一个光柱。乙:哎,那光出来啦。甲:你瞧这个!你顺着我这柱子爬上去。乙:噢,那是柱子啊?甲:你爬!乙:那个怎么样啊?甲:你别来这一套,我懂!我爬上去,我爬到半道,你一关电门我掉下来啦。乙:他也醉啦!)

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侯老先生就善于观察生活,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相声。这段经典相声中提到手电筒在夜晚会产生一道光柱,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一起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

【设计思路】

“实例——问题”导入法有助于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再从化学走进生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验——问题”导入法实验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观察实验后的问题有助于引发学生对本节课核心问题的思考,又有助于引导新课的不断推进。“案例”导入法重在案例的选择,本课时选择侯宝林先生的一段相声,不仅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而且讲相声中的科学道理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引发学生们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一举两得。

推进新课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并完成表格。

1.什么是分散系?常见分散系有哪些?

2.分散系是如何形成的?

4

6

3.填写下列表格,分析不同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度

【成果展示】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1.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构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如食盐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

几种常见的分散系:

(1)溶液

(2)浊液

(3)胶体

2.分散系的形成

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如食盐溶液中的食盐。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这种物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如食盐溶液中的水。

3.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度

<1

nm

1

nm~100

nm

>100

nm

【设计思路】

本部分内容知识简单,教材编写层次清晰,特别适合于同学们自主学习,而且同学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实验探索】胶体的性质

实验1.取盐酸、氢氧化铁胶体、碘化银胶体置于烧杯中,用激光器照射并观察现象。

实验2.取氢氧化铁胶体、硫酸铜溶液置于U形管中,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

实验3.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氢氧化铁胶体,然后分别加热、加入硫酸钠溶液,观察现象。

【讨论互动】

上述实验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分享】

(1)丁达尔现象: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

nm)散射而形成的。

(2)电泳: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

(3)聚沉:向胶体中加入盐时,其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中和分散质微粒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

【设计思路】

本部分内容若通过实验来学习,直观形象,现象明显,然后,通过同学们之间的讨论互动,相互启发,从而弄清楚每一种性质的内在实质。由于电泳现象时间比较长,可以先录制成视频,然后课堂上观看视频,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讨论互动】用胶体的性质解释下列现象:

5

6

(1)盐卤点豆腐;

(2)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3)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4)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5)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6)一束平行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光亮的通路

(7)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合使用

课堂小结

完成下表,比较三种分散系(学生完成,教师评价)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外观

分散质微粒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稳定性

【设计思路】

比较法是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帮助学生找出不同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抽象出不同事物的本质特征。学生自己建立表格进行比较则效果更好。

参考答案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1

nm

1

nm~100

nm

>100

nm

外观

均一、透明

较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分散质微粒

分子、离子

分子集合体、高分子

大量的分子集合体

能否透过滤纸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不能

不能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教学反思

1.学生活动多,实验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

2.选择了核心内容进行探究,突出了重点——分类方法。

3.设计了两个很好的对比实验围绕着“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进行探究。

4.让学生初步掌握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比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体现了“实验既是教学手段,又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的新课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209PPT课件 一等奖比赛优质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