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中的游戏导入

发布时间:2016-05-02 05:38:53

小学科学课中的游戏导入

【摘要】游戏教学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合适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教学形式。科学课堂中开展游戏教学应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组织时讲究一个“适”字,即适时、适式、适度。

【关键词】 游戏教学 适时 适式 适度

科学游戏教学是把有关科学知识进行科学、艺术的设计,再通过游戏的方式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辅助教学形式。它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合适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消化知识、提高他们探究世界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而且有利于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高效率完成学习任务。

开展科学游戏教学应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在科学游戏的安排上应讲究一个“适”字,即适时、适式、适度。

一、适时——看准时机

巧妙安排教学游戏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整个课堂充满游戏,也不意味着每一节课都非要安排游戏不可。不同的课中,不同的游戏所运用的时机不同。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具体情况等巧妙安排,灵活运用。具体来讲,应做到:课始运用,先声夺人;课中运用,有张有驰,动静交错;课尾运用,高潮迭加,让人流连忘返。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

1游戏导入,悬疑激趣。,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思考。用游戏导入新课则会让学生立刻进入角色,勾起求知欲,燃起思维火花。如在学习《物体浮沉条件》一课时,设计一个“比比谁的橡皮泥小船载得多”的竞赛游戏。学生马上兴趣盎然,进入状态。通过亲身体验,激烈角逐,有关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便有了感性上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和准备。这样就使“无形”的理论,“有形”地迎刃而解了。因此引人入胜的导入游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感官,启发他们的思维,又能使学生在参与的同时,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增强了体验认识。

2、课中穿插,益智益学。虽然在注意力、约束力方面初中生较小学生要强,但爱玩好动乃学生天性,而常规传统的教学常会限制学生“动”,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强制听课,导致厌学或者学习一段时间后,就注意力分散,精神疲惫,思维松懈。因此当学生的脸上出现“迷茫”“困惑”“无聊”的神态时,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来解这“燃眉之急”。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完成实验得出规律后,可设计一个“照镜子”的游戏:轮流让两位学生上台借“空气镜子”一正一反表演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此刻,学生定会喜形于色,指手画脚,跃跃欲试加入游戏行列,顷刻间枯燥的文字规律变成了有趣的生活游戏,既活泼了课堂气氛又将教与学收到了事半功倍、学而不厌的效果。

3、游戏练习,体验成功。练习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复习巩固阶段,最忌讳的是机械的操练,学生对于大量的枯燥的计算、概念、基本原理肯定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使得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然而游戏却会使复习变得生动有趣,譬如:用游戏“火眼金睛”找化学式书写中的错误;用游戏“速记”幻灯片中一甩而过的重要科学名词或术语等;用游戏“连线”科学原理与生活现象或应用等。如果把这些精心设计的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就能帮助学生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又能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并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4、结尾一戏,余音绕梁。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 ,一堂生动活泼的课,高潮迭起,学生兴趣正浓,如何把握结尾,既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又能给学生留下无穷的回味和思考?一个简单的游戏就能实现。如学习《桃花的结构》一课后用画桃花图比赛作结课;又如学习《二氧化碳》一课后用“我是二氧化碳”为题目作自我介绍演讲;或者开展类似娱乐电台的有奖答题,擂台比赛;还可以进行“我做小记者”之类的问答游戏等等,使学生在快乐中系统知识,从而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无尽”的效果。

二、适式——注意形式,灵活多变

教学游戏与一般游戏的区别在于它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的而从事的游戏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一般游戏的目的旨在娱乐。因此,每一个教学游戏的设计都必须服从教学的需要,服从教材的需要,把抽象的甚至于枯燥无味的科学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要充分体现科学教学的特点,又必须充分具备游戏的特征。教学游戏的目的是“教学”,手段是“游戏”。教学为神,游戏为形;教学为内容,游戏为形式。

1、服务,以形助教。科学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设计游戏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更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积极启发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生态系统”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让五位学生分别扮演生态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其中消费者由两人一起扮演),他们都戴着各具特色的面具(扮演生产者的同学戴着画着草地的面具;扮演消费者的同学戴兔面具、狼面具;……)粉墨登场,自我介绍、自吹自擂所扮演的角色,最后由一位同学根据它们在生态系统的地位发表短暂演说。通过他们的表演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如此角色扮演的游戏,既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又渗透了学科知识激活了课堂氛围,增进了学习兴趣、激情。

2、多变,以活求全。千篇一律的东西不但不能引起人的注意,还会使人产生疲劳感。俗话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游戏时要特别注意变换的技巧,以去重复之弊端。例如开展形式活泼又有竞争性的“知识抢答”;富于思考启发性的“猜谜”、充满神奇奥秘的 “魔术表演”;富有情趣的“我是**”演讲、喜闻乐见的“小记者问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形式多样,变化多端的小游戏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都欣喜若狂,跃跃欲试,努力争取正确、迅速地完成游戏中的学习任务,不知不觉地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效率,而教师的教学任务也顺理成章的达成了。

三、适度——把握分寸,求精求实

“度”就是一个分寸的把握,课堂中游戏的目的要“明”, 时间要“巧”,构思要“精”,数量要“少”,让学生在适度的游戏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为让学生放松、玩乐才安排游戏,归根结底,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

1、控制时间。在游戏以前,我们必须指定相应的规则,没有规则,游戏过程就会很“乱”,有规则才能“活而有序”。当学生的“玩性”到五、六成的时候,我们的游戏就该结束了。因为如果游戏结束太早,学生才刚进入游戏状态,熟悉游戏规则,结束游戏,一来扫兴,二来游戏的目的也没达到。如果游戏结束得太晚,学生会越来越无聊,下次再玩这类游戏就没有了激情。

2、限制数量。课堂教学中运用游戏“量”少“质”高也很重要。曾有一位教师在讲授《压强》时,一会儿让学生玩“抬杠”游戏,一会儿让学生玩“锥子穿木板”,一会儿又让学生玩“手指顶铅笔”游戏。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其实是疲于应付,当作消遣娱乐,而教学效果更是事倍功半。游戏要少而精,只要达到激发起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就应适可而止。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把身体与精神的训练相互形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的最大秘诀之一”。所以在课堂中设计有知识性、有目的性、有趣味的科学游戏可让学生去体验,去玩中学,在学中玩,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更多科学教学中游戏带来的乐趣。

小学科学课中的游戏导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