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发展史2

发布时间:2013-03-18

动画片的发展史

2008-06-27 03:50:03| 分类: 品味 | 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动画的发展历史很长,从人类有文明以来,透过各种形式图像的记录,已显示出人类潜意识中表现物体动作和时间过程的欲望。 法国考古学家普度欧马(Prudhommeau 1962年的研究报告指出两万五千年前的石器时代洞穴画上就有系列的野牛奔跑分析是人类试图用笔(或石块捕捉凝结动作的滥觞。其它如埃及墓画、希腊古瓶上的连续动作之分解图画是同类型的例子在一张图上把不同时间发生的动作画在一起,这种时进行性的概念间接显示了人类动着的欲望达文西有名的黄金比例人里几何图上的四只胳膊就表示双手上下摆动的动作十六世纪西方
更首度出现手翻书的雏形这和动画的概念也有相通之处。

在中国的绘画史上艺术家一向有把静态的绘画赋予生命的传统,如六法论中主张的气韵生动,聊斋的画中仙中人物走出卷轴与人过往,但大抵上是以想像力弥补实际操作。真正使图上画像生动起来的点睛工夫,还是在西方世界一步步发展出来的。 动画的故事(也是所有电影的开始于十七世纪阿塔纳斯珂雪( Athanasius Kircher发明的魔术幻灯,这个人是个耶稣会的教士。所谓魔术幻灯是个铁箱,里头搁盏灯,在箱的一边开一小洞,洞上覆盖透镜。将一片绘有图案的玻璃放在透镜后面,经由灯光通过玻璃和透镜,图案会投射在墙上。魔术幻灯流传到今天已经变成玩具,而且它的现代名字叫projector,投影机。魔术幻灯经过不断改良,到了十七世纪末,由钟和斯桑(Johannes Zahn扩大装置,把许多玻璃画片放在旋转盘上,出现在墙上的是一种运动的幻觉。18世纪末,魔术幻灯的灵趣在
法国风行起来,戏法越变越多,因为灯光的关系,影子可以互溶,加上一些小道员,所以刚死的可怕的政治人物投射在一片白烟中、镜子里、布或玻璃上,还会动,还有骷髅身,调整这些透镜就可以弄得满室阴气森森鬼影幢幢。 到了十九世纪,魔术灯的魅力不衰,在欧美等地大受欢迎。音乐厅、杂耍戏院、综艺场中,魔术灯表演仍是大家爱看的娱乐节目。由于大家爱看,便要为它搽脂抹粉,加强娱乐性,如活动画景(panoramas、透视画(dioramas、印象强烈的巨画以及加强光影效果等等,这种说故事的方式,有如中国皮影戏,其丰富的趣味永远吸引着眼睛的注意力。 中国唐朝发明的皮影戏是一种由幕后照射光源的影子戏,和魔术幻灯系列发明从幕前投射光源的方法、技术虽然有别,却反映出东西方不同国度,对操纵光影相同的痴迷。皮影戏在十七世纪,被引介到欧洲巡回演出,也曾经风靡了不少观众,其影像的清
晰度和精致感,亦不亚于同时期的魔术幻灯。 在进一步说明魔术幻灯和动画发展的关系之前,必须提到1824年彼得罗杰(Peter Roget出版的一本谈眼球构造的小书<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 Persistence of Vision with Regard to Moving Objects书中提出如下观点:形象刺激在最初显露后,能在视网膜上停留若干时间。这样,各种分开的刺激相当迅速地连续显现时,在视网膜上的刺激信号会重叠起来,形象就成为连续进行的了。 上述的观念就是动画赖为基石的视觉暂留现象。而罗杰的书引起了一阵实验热,很多人针对潜在的欧洲和美国市场做了一堆动画短片和利用视觉暂留发明的哲学式器物,如幻透镜(phenakistiscope(注一西洋镜( zoetrope,回转式画筒(。在纸卷上画上一系列连续的素描绘然后通过细缝看到活动的形象还有用镜(praxinoscope(注三、和魔术画
(thaumatrope(注四手翻书(flip Look,也都利用旋转画盘和视觉暂留原理,达到娱乐上赏心悦目的戏剧效果。另一个显示光的奇幻的是照相术的普及,但照相只是拍摄静物的写真。 那么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做出捕捉动作的事迹呢?答案众说纷云,确知的人是爱德华穆布里治(Eadweard Muybridge,他不断从事这方面的实验并有具体的成果。自1873年开始,他拍摄了一套马在蹓跶飞奔的微型立体幻影;在1877- 79年间,他更将马在奔跑中的连续照片翻制成回转式画筒的长条尺寸,将之搬上幻灯镜上演出。他并尝试改良艾末儿雷诺(Emile Reynaud实用,大胆结合魔术的幻光影,西洋镜态,和摄影于一炉。他发明的变焦实用( zoompraxinoscope被电影史称为一架动态影像放映机。后来爱迪生在发明相关器材时,也受到穆布里治的不少启发。而穆布里治拍摄的连续照片和研究,后来集成两套摄影集<运动中的动物>(1899,和<运动中的人体>(1901,进而出书成为后
学者必要的参考典范。1884- 85年间,艺术家汤玛斯艾金斯(Thomas Eakis亦加入他的行列,他们所建立的分析动作的方式一直沿用于今日的生物学及人体学研究上。 1888年,一部连续画片的记录仪器诞生于汤玛士爱迪生的实验室。原本爱迪生只是想为他新发明的留声机配上画面,但他并不是用投影的方式,而是将图像先在卡片上处理好,然后显在妙透镜( mutoscope上。妙透镜可以说是机器化的手翻书,爱迪生以一套手摇杆和机械轴心,带动一盘册页,使图像或影像的长度延伸,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 1895卢米埃兄弟首先公开放映电影,一群人能在同一时间看到一组事先拍好的影像。卢米埃兄弟发明的电影( Cinematographe,放映了著名的《火车进站》、《海水浴》等片,将电影带入了新的纪元。 在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动画与电影的发展,虽然在技法和机械的层面上有所交集,
两者一样经过底片曝光,并且通常是投射在萤幕上,但是动画的美学观,其实与电影不同,甚至更为激进。 早在1882年,发明实用镜的艾米儿雷诺就开始手绘故事图片,起先是绘制于长条的纸片,后来改画于赛璐璐胶片上,他于1892年在巴黎的蜡像馆开设的光学剧,放映的影片,现场伴有音乐与音效,就曾造成相当大的轰动。虽然在1895年电影发明之后,他的光学剧场号召力每况愈下,但是就直接涂绘在胶片上,不经过电影摄影机的这项技法而言,艾米儿雷诺可说是动画始祖,虽然他的影片如今都已佚失,他的历史地位亦颇受争议,但是他对后世实验性浓厚的直接动画技法的启示,却是不容否定的。 事实上,动画的创作,在观念上是同时汲取了纯绘画的精致艺术及通俗文化的漫画卡通而成。这种包含前卫精神与庸俗文化的两极特性,一直都是动画吸引人的地方。


从卡通的词源上,我们就能够确切的获知,卡通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最早起源于欧洲。而在近代欧洲,有两个促使卡通出现的重要历史条件:首先,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壮大了市民阶层的力量,导致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其次,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由开放的艺术理念开始为社会所接受。这两个条件的相互作用,使得传统绘画走下了中世纪的神坛,日益接近平民的审美趋向,给以简御繁的卡通画提供了产生的社会基础。同时,作为市民阶层表达自身要求的手段,卡通画也被赋予了更为广泛的政治内涵。 在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家的笔下首次出现了含卡通夸张意味的素描图轴。而以法国人奥诺雷·杜米埃(1808-1879为代表的讽刺漫画家,更是将政治卡通发展到了艺术的高度。时至今日,政治卡通依然是西方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卡通艺术的发展史上英国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众所周知,英国是最早建
立现代议会民主政治的国家,同时也是最早进入产业革命的国家之一。民主政治的确立,保证了人民言论和出版的自由,为卡通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产业革命的兴起,引发了报刊出版业的繁荣,为卡通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早在17世纪末,英国的报刊上就已经出现了许多类似卡通的幽默插图,但是由于缺乏专职画家和固定的艺术风格,因此还算不上真正的卡通画。随着报刊出版业的繁荣,到了18世纪初,出现了专职卡通画家,英国卡通的风格也逐渐定型。与同时期欧洲大陆的幽默讽刺画相比,英国的卡通画较多的取材于社会风情,以幽默含蓄见长。 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卡通画家包括威廉姆·霍格斯(1697-1764、詹姆斯·吉尔雷(1757-1816和托马斯·罗兰森(1756-1827。这其中,霍格斯的代表作有《浪子回头》和《哈洛特漫游记》等,罗兰森则主要是创作了《辛塔克斯大夫一生的旅行》。值得一提的是,霍格斯等人的作品已
经不再是传统的单幅画,而是发展成为了彼此关联的系列画,具备了连环画的雏形。 1841年,著名的《笨拙》(Punch画报在伦敦创刊。这本著名的谐趣性期刊,在卡通发展史上占据着显著的地位。事实上,正是这个刊物的供稿人著名画家约翰·里奇和编辑马克·吕蒙首次将幽默讽刺画正式命名为卡通。同时,这本刊物也是传统的卡通画向连环画过渡的重要桥梁在早期的《笨拙》画报上,就已经连载了许多与连环画的概念相近的作品。而约翰·里奇绘制的《布瑞克先生历险记》,更是具备了众多连环画的构成要素。 十九世纪末彩色印刷术的出现引发了出版业的一场革命。相应的,彩色漫画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1901年,著名出版商哈姆士·沃思,在并购了几家杂志的基础上,成立了联合出版公(简称AP,先后出版了《小精灵》《水泡》、《微笑》、《彩虹》、《老虎提姆》周刊和《丛林狂欢》等漫画刊物。另一位出
版商亨德森也推出了《乐趣无穷》(1906《漫画天地》(1909、《精思妙语》(1910和《火花》(1918等杂志。其它如特莱普斯和霍姆士公司出版的《烟火》和皮尔逊出版的《大汇刊》等,都不同程度的介入了彩色漫画的出版与发行。这一时期,英国漫画期刊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刊物的读者定位由成年人逐渐转向儿童和青少年。而AP公司是这个趋势最大的受益者,他们成功的推出了老虎提姆的卡通形象,使其一跃成为孩子们钟爱的卡通明星。它的姊妹作《熊娃娃》也取得了不俗的销售业绩另外《老虎提姆》的作者之一福克斯·韦尔还创作了《小虎吉莉》和《河马小姐》等少女漫画作品。 与政治卡通和漫画相比动画片的发展历程似乎更富有传奇色彩。如前所述,动画艺术是现代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动画和电影的史前阶段,两者却是合而为一的。直到摄影术发明之后,电影和动画才开始分道扬镳。


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最先向公众展示了他们的电影机,并放映了《火车进站》、《海水苑》等影片。现代电影就此诞生。而第一部动画电影却是在十年后才得以问世。其中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动画片高昂的制作成本。时至今日,动画片依然是需要高投入的文化产品。 1906年,在爱迪生实验室工作的布雷克(J. Stuart Blackton制作了《滑稽脸的幽默相》(The 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动画影片。此后,来自法国的埃米尔·科尔(Emile Cohl进一步发展了动画片的拍摄技巧,并且先后制作了250余部动画短片。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利用遮幕摄影的方法,将动画和真人表现结合起来的先驱者。正是因为科尔对于动画片发展的杰出贡献,他也被奉为当代动画片之父。 另一位对早期动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是美国人温瑟·麦凯他出生在美国的密西根州,早年曾经靠给马戏团、通俗剧团画海报
为生,后来成为了报社记者和漫画专栏画1914麦凯推出了一部剧情动画片《恐龙葛蒂》(Gertie the Dinosaur。这部动画片的推出,改变了此前在动画作品中的纯艺术倾向,把故事、角色和真人表演等组织成为互动式的情节,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而憨态可掬的恐龙葛蒂,更是成为了名噪一时的卡通明星。继《恐龙葛蒂》之后,麦凯又制作了《露斯坦尼亚号之沉没》。这是第一部以动画方式制作的纪录片。 温瑟·麦凯的成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他以自己作为漫画家的修养和积累,开创了一种重视角色的塑造、故事结构和通俗趣味的新型动画创作模式。在麦凯之后,美国的动画家们开始走上了一条与他们的欧洲同行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个属于新大陆的卡通时代就要到来了。

奥诺雷·杜米埃 (1808-1879

奥诺雷·杜米埃是法国19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讽刺画大师。他出生于马赛一个有文学修养的玻璃匠家庭,6岁时全家迁居巴
黎,由于生活贫困,杜米埃少年时就自谋生计,曾当过听差、店员,这使他深知官场龌龊和民间疾苦,产生民主思想和正义感。杜米埃20岁时师从于法国皇家博物馆馆长、画家涅努瓦学习绘画,尔后又随布登学习,还在业余时向石版画家拉米列学习版画艺术。他最初从事版画创作,以尖锐的艺术语言揭露和讽刺社会的黑暗,他的大量讽刺作品可称之为没落阶级集体形象的辞典。已40岁的杜米埃开始画油画,他的油画仍如同讽刺画一样,造型不求形似,只重视色块与形体的神肖。他往往以棕色和粉红为基调,从文学名著和生活中选择表现题材,以批判的艺术眼光审视自己所创造的形象,他说过要做一个自己时代的人。杜米埃的艺术生涯始终与法国的现实主义相联系,他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语言,塑造自己独特的艺术形象。为了真理和正义他一生坎坷遭到过监禁罚款,作品被销毁,难以谋生。巴黎公社时投身于革命,被选为艺术家联合会执行委员。拿破仑三世为笼络人心,曾授予他荣誉勋章
被拒绝,他始终是位不屈的为正义奋斗一生的伟大现实主义大师 中国动画曾无比地辉煌过这也证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中国动画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对今天的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
中国动漫发展史-黄金时代(1926-1966 谈到中国动画,不能不提及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他们可谓中国动画片的鼻祖。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们于1926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一页。紧接着在1930年又摄制出《纸人捣乱记》。此后,万氏兄弟便不辞劳苦、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中国动画的创作。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万氏兄弟拍摄了大量的抗日作品如《血钱》、《航空救国》、《民族痛史》《新潮》,和提倡国货的《国
货年》《漏洞》,以及一些儿童寓言片《鼠与蛙》、《飞来祸》、《龟兔赛跑》等20余部黑白动画短片。直至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动画第一部长片《铁扇公主》,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为中国动画走向国际作了很好的铺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万氏兄弟被迫中断了动画创作。而以钱家骏为中心的当时的一批动画人也绘制了以抗日为内容的动画短片《农家乐》,随后又绘制两部短片。中国动画片在创作初期就时刻与时代气息紧密相联。同时最早一批的动画人也显示了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中国美术电影始于二十年代初,万氏兄在上海拍摄了中国最早一批动画片,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长片《铁扇公主》。由于无人投资于1942年后中断了。四十年代初,钱家骏等在重庆也摄制动画短片《农家乐》,但也未获发展。 新中国美术电影于1947年开始摄制,在东北解放区兴山镇先后产生了新中国第一部
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永只仁等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和条件下完成摄制工作,难能可贵,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揭开序幕。 这个时代的动画作品也许不是最多的却是最好的;也许不是最精美的,但却是制作最认真的;也许不是与国际接轨的,但却是最突出中国传统特色也时常因此获得国际奖项的。 说起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一定要说万氏兄弟,因为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就是出自他们之手,然后是《一封书信寄回来》,在抗战爆发前,他们总计绘制了二十多部动画片,其中包括1935年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但是在1936年以前,万氏兄弟的作品主要是模仿美式动画的手法,他们自己对此也不十分满意,一直在寻找着让动画在中国传统土壤里扎根的办法,到了1940年,美国动画片《白雪
公主》给了他们很大震动,下决心要搞一部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作品,在组织100多人参加绘制、前后绘制2万张画稿、用了一年半时间的情况下1941年他们完成了中国以至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80分钟的长度、取材自西游记的故事、名演员白虹等人的配音、中国山水画风格的背景、吸收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造型设计都使这部动画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了继《白雪公主》《小人国》《木偶奇遇记》之后的第四席位置,而且浓郁的中国特色又使它与前三者有明显的区别,万氏兄弟本想接下来就拍摄《大闹天宫》,但是由于投资商的问题计划没有成功。在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万氏兄弟进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并在1958年尝试用剪纸的手法来拍摄了动画片**八戒吃西瓜》,随后又用剪纸的手法拍摄了《人参娃娃》《金色海螺》等片,而1961年到1964年的《大闹天宫》上下两集无疑是中国动画史和万氏兄弟的颠峰之作,先后获得卡罗维发利和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两项大奖,在国内国际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制作技术上,1960年问世的水墨动画片也是一个创新,突破了以往动画片采用单线平涂的制作手法,但是由于为了表现水墨的渗化效果要采用多层赛璐璐分别拍摄和重新合成的办法,所以制作成本高周期长,只是用在摄影部分的制作时间,就足以制作类似的四五部普通动画片,所以即使是后来初步掌握了这种技术的曰本人也没有轻易尝试,采用水墨动画片技术制作的作品有《牧童》和《小蝌蚪找妈妈》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牧童》插曲的来自于著名作曲吴应炬,而贯穿全片的笛声则来自有魔笛誉的一代笛子宗师陆春龄,说明那时制作者是很认真的。 同一时代的作品其实还有很多,例如《骄傲的将军》《渔童》《没头脑和不高兴》等等,表现手法也还有折纸、木偶等等,由于资料不充足就不细说了,这个时期的作品比较重要的特点就是在动画表现中融合各种中国传统因素;在动画技术上尝试各种传统艺术形式;在动画内容里吸收了传说、神话、典故等多种内容;在动画制作上不管是
画面、配音、配乐都一丝不苟,在动画受众方面属于老少咸宜的作品居多,所以说这是中国动画的黄金时代一点也不为过。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动画片开始了它更为广阔的发展。早在1947年,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他们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的艰难条件下完成摄制工作,为新中国动画片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中国的动画片在此后的发展中便自觉开始了民族风格的道路的探寻,这是时代和世界环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特伟任厂长,此时中国动画人已发展到两百多人。有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先后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为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建国初期是中国动画片蹒跚学步的时期,中国动画人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动画技术和艺术,主要是苏联和南斯拉夫,在动画技艺
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在动画的风格上不免受到这些国家动画的影响,如《小猫钓鱼》1952)、《小梅的梦》(1954)、《野外的遭遇》1955)等影片便留有苏联动画的影子。特别是1956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动画节上获奖,令人沮丧的是与会者以为这部影片是苏联的影片。这个误会使中国动画人深刻意识到:对他国动画亦步亦趋的模仿是不会利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 只能导致中国动画的消减。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出路。 其实中国早期的动画电影也有这个倾向,万氏兄弟的《纸人捣乱记》便是模仿美国的动画制作,追求的是逗乐搞笑,仅是一部简单的噱头闹剧而已。事实上这也是动画娱乐本性体现,影片给人们以娱乐消遣,才会有观众,才会有市场。同时它在人物的造型设计上仍具有民族特点。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提出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中国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为己所
用,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当中,民族特色十足,将军的脸谱化便借鉴了京戏人物造型,在动作的设计上也采取了京戏的风格。影片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民乐,在将军彷徨无助时,琵琶古曲十面埋响起,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这部仅30分钟的动画片充溢着浓郁的民族化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对当时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同时,中国的动画艺术家们积极地致力于新的动画艺术手法的探索和动画技艺的提高。在发展中国动画的一大片种木偶动画时,著名的木偶片导演靳夕、钱远达,曾在20世纪50年代远赴捷克学习,师从德恩卡。靳夕的第一部代表作《孔雀公主》,故事情节动人。后来,靳夕拍摄的《谁唱的最好》在技术上非常完美,但在意识形态上却受到了局限。当时的文艺政策较为教条,由于过分强调了政治挂帅革命传主题至上,限制了木偶片的进一步发展。钱家骏在1957年导演的《拔萝卜》
1958年导演的《古博士的新发现》就注意开掘动画片的童趣、童心。在1958年中国动画人研制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中国动画增添一个新品种且富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接着又拍摄了剪纸《渔童》1959《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1963)等影片,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也使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得到发扬。到了20世纪80年代,剪纸片技术日益成熟,在此基础上,美影厂又研制成功剪纸拉毛新工艺,拍出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该片荣获第十三届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银熊奖、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和文化部1984年度优秀美术片奖。1985年出品的《草人》也获得好评,在日本第二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获儿童片一等奖和国内文化部1985年度优秀美术片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美术片二等奖。这一片种在国际国内都得到认可,且受到广大观众欢迎。此外,在
1960年又摄制了折纸片《聪明的鸭子》,情趣盎然,活泼生动。同一时期又发明创造了水墨动画片,可谓是最具中国风格的动画片,它将中国的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使中国特有的笔墨情趣完美地再现于银幕,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震惊了整个世界影坛。《小蝌蚪找妈妈》1960《牧笛》(1964)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富于韵律的画面、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动画艺术也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 此时的动画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的一个高潮。也是民族风格成熟的阶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描述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使这一形象跃然银幕,化无形为有形,挖掘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国外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
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 中国动画片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不仅得到国际的首肯,而且使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深入到世界民众当中去。中国动画片因为它独到的民族特色而独立于世界动画之林,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动画片在海内外获得越来越高的声誉。 可是由于文革的影响,中国的动画事业受到了阻碍,发展缓慢。文革结束后,百花开放,我国的动画事业也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中国的动画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动画创作当中,秉承以往的民族风格的道路,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新的开拓,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同时由于实行开放政策,扩大对外交流,中国的动画业也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像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
评。民族风格在它的身上的到了很好的延续。动画片《三个和尚》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动画片《雪孩子》画面优美富有诗意;《南郭先生》表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格调古雅;《火童》结合了装饰性造型和民族艺术特点。同一时期的影片中,还有《两只小孔雀》、《画廊一夜》、《狐狸打猎人》、《好猫咪咪》、《愚人买鞋》《黑公鸡》《小鸭呷呷》《人参果》、《淘气的金丝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书奇谭》《兔送信》、《三十六个字》等也延续这一创作思想。1984年的大型动画片《金猴降妖》,又一次将孙悟空搬上了动画银幕,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孙悟空形象;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融合,探索民族艺术的新发展。动画片《夹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草人》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此外,《女娲补天》,《抢枕头》《海力布》《水鹿》《大扫除》、
《网》、《偷东西的驴》、《巫婆、鳄鱼和小姑娘》等,也都富于民族风情。 1949年专门摄制美术片的机构-美术片组在长春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漫画家特伟和画家靳夕为主要领导人。1950年迁上海,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部分。随着人员的不断扩大,1957年建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特伟任厂长,从建组时十几人发展到二百多人。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等一批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先后参加这一工作。从此,美术电影就以上海为基地,迅速繁荣发展。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是它的成长阶段,艺术人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通过制片实践又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艺术、技术人才,为美术电影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阶段中,摄制了一批优秀影片,如动画片《好朋友》、《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骄傲的将军》、木偶片《机智的山羊》、《神笔》尤其《骄傲的将军》《神笔》
在探索民族风格方面作了成功的实验。在技术方面也有可喜的成就1953年拍摄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4年完成的木偶片《小梅的梦》,是首次采用真人和木偶合成的技术,1955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也获得成功。从此,美术片进入了彩色片时期。 建厂以后到十年动乱(1957-1966美术电影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片的艺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更为成熟和完美,拍出了一批至今依然是中国美术电影历史上最优秀的作品,在国内外声誉鹊起。周恩来总理生前指出:美术电影部门在中国电影事业中,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比较优秀的部门1958年增添了一个新的品-剪纸片,第一部作品《猪八戒吃西瓜》一举成功。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而受到好评,开辟了发展剪纸片艺术的新路。1960年创造了水墨动画片,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形成了最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小蝌蚪找妈妈》《牧笛》这两部影片因此获得极大成功。它们以
优美的画面和诗的意境,使动画艺术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令人耳目一新,是动画史上的一个创举,它的成就在国内外引人瞩目。 1961年至1964年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是这一时期重大作品之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把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形象地再现于电影银幕,有丰富的想象力。造型艺术和动画技巧都达到很高水平大型木偶片《孔雀公主》它以生动的情节,恢宏的场景,表现了中国傣族地区的美丽神话,影片的精湛技巧,标志着木偶片艺术的成熟。剪纸片《金色的海螺》是这一时期剪纸片中最出色的作品,它发挥了镂刻艺术的特色,使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表达得绚丽多彩。《黄金梦》是一部漫画风格的动画片,以粗犷的线条和夸张的形象讽刺一群贪得无厌的富豪,又是一种新的形式。此外,《小鲤鱼跳龙门》、《谁唱得最好》《济公斗蟋蟀》《大奖章》《人参娃娃》《没头脑和不高兴》《等明天》《冰上遇险》《红军桥》《半夜鸡叫》《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都是这一时期摄制
的一批优秀影片。1960年,拍摄的《聪明的鸭子》,是新生的折纸片,这种充满儿童情趣的纸偶艺术,又成为美术电影家族中新的一员。 为介绍中国美术电影的成就,于1960举办美术电影展览会,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八大城市展出,产生广泛影响,于1960年又到香港展览,在海外获得更大声誉。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1966-1976,美术电影遭受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这一事业前进的速度。 中国动漫发展史-白银时代(1976-1990 历了文革之后,动画行业自然也受到了很大冲击,而且上美影在1972-1976年间拍摄的17部动画片如《小号手》《小八路》《东海小哨兵》等给后来的动画创作理念投下了一个严重的阴影:写实主义和教育目的,这使动画片被定位为给小孩子看的充满教育意义的课外教材,这种思想不仅延续下来而且还在大部分人心里深深的扎根,也就是这个观念才造成了后来动画片的尴尬地位。 1977年开始恢复了创作生产。从此,美术电
影又进入了一个再度繁荣的新时期。从结束文化大革命1984年的八年时间里,共拍摄了一百多部影片。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果。由于实行开放政策,扩大对外交流,使中国美术电影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1979年为庆祝建国三十年而摄制的《哪吒闹海》,是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在国外深受欢迎。它以浓重壮美的表现形式再一次焕发出民族风格的光彩。木偶片《阿凡提的故事》(种金子也是一部出色的影片,造型夸张,语言幽默,生动地刻划了新疆维吾尔民族的一个传奇人物,后来发展为多集系列片。动画片《三个和尚》是一部精彩的作品,篇幅虽短,寓意深刻,它既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是发展民族风格的一次新的尝试。动画片《雪孩子》体现出一种高尚的精神;水墨动画《鹿铃》抒发了友爱之情,这两部影片都受到好评。这一时期的剪纸片在美术形式上丰富多彩。《南郭先生》表现了
汉代的艺术风格、格调古雅。《猴子捞月》使剪纸片造型产生茸茸的质感,创造了一种新的形式。利用这种形式,又拍摄了水墨画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形式优美、内容诙谐,动作细腻生动,丰富了剪纸片的艺术风格。《火童》把装饰性造型和民族艺术特点熔于一炉,风格奇丽新颖。同一时期的影片中还有《两只小孔雀》《画廊一夜》《狐狸打猎人》、《好猫咪咪》、《愚人买鞋》、《黑公鸡》、《小鸭呷呷》、《人参果》《淘气的金丝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书奇谭》、《兔送信》、《三十六个字》《西岳奇童》(上集《黑猫警长》等,都是优秀的作品。 随着体制改革,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410月调整领导班子,中年导演严定宪出任厂长,特伟任顾问。美术片创作随着改革的步伐继续前进。两三年中完成了一批优秀影片,大型动画片《金猴降妖》,刻划了感人的猴王孙悟空形象,富于感情色彩;在传统的民族风格中注入一些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为民族艺术的发展作了有
益的探索。动画片《夹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草人》是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摄制而成,别具一格。动画片《女娲补天》用简练概括的形象表现了人们想象中的上古时代,艺术形式有所创新。此外,《抢枕头》《海力布》《水鹿》《大扫除》《网》《偷东西的驴》、《巫婆、鳄鱼和小姑娘》等,都各有特色。近年来,创作上的重点,放在发展系列美术片上。加十三集的剪纸片《葫芦兄弟》,表现一个荒诞有趣的民间故事。十三集的动画片《邋遢大王奇遇记》是一个较有想象力的长篇童话。《奇异的蒙古马》是根据英国作家韩素英的剧作改编拍摄的六集动画片,表现了一匹野马的思乡之情,洋溢着国际间的友谊。《擒魔传》是一部木偶连续片,把舞台木偶艺术与电影手法结合起来,展现了《封神演义》故事的浩大场面。还有一些影片在准备之中。

在改革开放之后,动画片制作走入繁荣时代,涌现的多家动画制作生产部门也改变了
过去上美影一家独秀的局面,在1978年到1989年的十年间,这些制片单位就制作了219部动画片,例如《哪咤闹海》《金猴降妖》《天书奇谭》等优秀作品都是这个时段制作的,而且电视动画片也在这个时候有了《葫芦兄弟》《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等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从整体上来讲,这是个比较平均的时代,既有少量全年龄段艺术动画片也有大量类似《黑猫警长》这样的纯粹给儿童看的主流式教育动画片,而且制作手法基本沿袭自上美影万氏兄弟开创的流派,没有太多创新也没去吸取外部世界的先进经验,而这一段的高产量恰恰造成了作品的制作不够精细,更由于制作出发点是给孩子看的,所以在配音配乐方面也明显不如以前用心,同一时间曰本正从给欧美动画做做简单来料加工的阶段稳步发展,并逐渐学习和吸收欧美经验创造出自己独有的风格。 所以说这个时代是白银时代是因为王小波在小说《白银时代》里曾经说过一个谜语:未来的世界是银子的。其实说的是热寂
论里提到的宇宙的热动平衡,所有点温度都一样,也就是说没有太突出的东西,而1976年到1990年的中国动画业给人的就是这个印象,如果考虑到部分优秀作品,也许准确点该算是准白银时代吧。 中国动漫发展史-黑铁时代(1990——2002年)
在动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出现缓慢趋势。在美日动画的冲击下,同时也由于缺乏市场化操作,动画的回收相对较慢,中国动画以往是纯国家投资,私人不愿投资,从而导致动画者的流失和中国动画业的发展缓慢。中国动画要改变以往的操作方式。为重振国产动画,美影厂历时四年摄制了动画片《宝莲灯》,这是中国迄今投资最大的一部影院动画长片,故事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在画面、人物造型上都精心设计,音乐制作极为考究,同时现代高科技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同时还有《气球上的五星
期》《马可波罗回香都》《哎哟,妈妈》等一批优良的动画片诞生,给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动画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综观中国动画这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始终致力于一条本国特色的道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世界动画的大潮中也未放弃这一宗旨。动画片中洋溢着活泼清新的气息,给人以美的启迪。同时又十分注重教化意义,在动画片的创作中秉承寓教于乐使动画片不致流于肤浅的纯娱乐搞笑。中国动画片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营建了一个动画王国。
首先是九十年代各大动画制作厂家开始与国际动画业展开交流与合作,白银时代那种固步自封的局面终止了,数字生产手段取代了以往的手工绘制方式,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各种体制制作单位的多元化发展,使制作数量有所增加;各种专业和多能人才进入这个行业,使制作质量比以往有较大提高;但是即使数量和质量都增加了,由于制作动画片是给孩子看的这个理念问题,在题材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突破。


其次是1995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采用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把动画业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的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观念,原本这是个动画行业商业化和发展的绝好时机,但是同样受限于上面所说的制作理念问题,制作方只能做适合儿童看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东西却不敢也不能有所突破,在有关教材里甚至自豪的宣称中国动画与欧美曰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动画相比,内容是健康的,精神是向上,是适合对孩子进行各种传统教育的作品,对这句话我吐一个先。 最后要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动画片发展方向从电影院转向电视动画片,动画制作公司和企业也发展到了120多家,大量的连续、系列动画片纷纷出炉,象什么《蓝皮鼠与大脸猫》《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都是这一时段出品的,所以表面上看起来这段时间动画作品的总时间长度比以前要大,例如2001年动画片总产量18000分钟但总计看起来其实就是动画短片7片,系列片却高达
42就是说为了能在播出部门手里拿到更多的播映费,在资金不变的情况下集数拉的越长越好,至于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要说这是一个黑铁时代是因为电视台为了满足播映时间的问题,引入了大量欧美曰本动画片,而国产动画片在比较之下无论内容、画面、人设方面都暴露出了严重的不足,特别是采用传统教育理念制作出来的动画片里,往往是一些小孩子在一本正经的不说小孩话,使原本应该是观众的少年纷纷青睐外来动画片,表面上看起来随着制作单位的增加制作数量和质量似乎都在提高,但事实上正是这个时段大量观众纷纷,不再去看国产动画片了,并把它看做是幼稚和笨拙的象征。 这里特别要提一下《宝莲灯》,虽然有大手笔的投入来制作,有著名演员配音,有著名歌手献声,造型上也吸收了许多美国动画的要素,但本质上它并没有脱离那个理念的约束:依然是一部以小孩子为主体观众的动画片,而且模仿迪斯尼动画的味道实在太
重,只能还算是这个时代的作品而不能超脱,毕竟看《狮子王》《花木兰》等东西要比看模仿出来却又不太对劲的东西强一些。 中国动漫发展史-迷茫时代(2002——在) 之所以要把2002年定为迷茫复兴元年,原因不过是因为一部《我为歌狂》的出现,也许这部52集动画会被指责为模仿类作品,但是我觉得更应该重视的是它的制作理——它是第一部拍给青少年而不仅是儿童看的动画片,这对以往动画片只是儿童课外教材的理念绝对是重大突破。与这个重要意义相比,其他所有不足就都显得微不足道了,因为这就象人类烧制的第一件陶器一样,虽然丑陋却标志着从烧烤到煮食的一个划时代进步。 但是《我为歌狂》和随后的《封神榜》《隋唐英雄传》却没有在创新和突破旧理念之后走的更远,没有制作围绕动画的丰富周边产品,对年龄层次的突破也仅限于从儿童延伸到了青少年,而且国内类似作品能数的出来也仅有这么几部,大部分动画制作单位依然
在用草率的制作态度、教育为主的制作理念、儿童为主的制作出发点来制作着所谓儿童动画,相对于同一时期电视剧制作已经达到了制作完不能播出的饱和状态,动画片产量到2004年只有2万分钟而已,与电视台规定的6万分钟播出时间相去甚远,数量不足就要引进,引进又要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问题,所以才会有了新世纪天鹰战士这样的怪物出现。 有个别改变以往观众定位的动画片出现;有引进的各种超过以往限制的动画片出现;有网络提供的各种各类型曰本欧美动画片出现;相应的,国产传统动画片被排挤到一个十分可怜的位置,虽然还是拥有了不少低年龄段的坚定FANS但是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在有其他选择时就不会看国产动画片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这就是中国动画的迷茫时代。 中国动画为什么还是比不上日本动漫? 生活总是逼迫一些事情缠绕着另外一些事情去冲击着自己,当自己意识到这些事情必
须做的同时又有些事情很想去做的时候,往往弄得自己力不从心,矛盾从这个开始就注定没完没了。或许,把思维换个角度就是焕然一新,然而这个转换通常都是及其赋予挑战的。中国的动漫就是一种人性思维的冲击,就像人们被许多事情缠身一样,自己的意识和做法错了往往也还在麻木的坚持,所谓贵在坚持,但不是坚持错误。我国的动漫,还总是让传统的教育理念冲击着时代的精神,如今社会,到处都在说开拓思维勇于创新,可是在我国的动漫业却好像一只耕田的老牛,也算是饱受过沧桑了,却还是要人打一下才会移动两步。我想像这样的态度,要把此领域发展壮大那就是不可能的。而日本动漫,在创新和思维开拓方面的确值得我们学习,这也是人家的动漫可以垄断我们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人不怎么喜欢我国的动漫,也觉得我国的动漫如果还不改变理念就根本没有挣扎的必要了。想想过去和这几年的国产动漫,总觉得他们的绘画实在太差了,就连编剧都是那么的无聊。还有一点我最讨厌的是我们的
动漫为什么要去模仿人家日本的?而且还模仿不出来人家的效果,这点真是可笑而又可恶了。当然,我国也有出色的动漫的,那些打入世界的动漫,我想知道的朋友一定会发现都是很中国化的作品吧,例如《铁扇公主》、《大闹天宫》系列等。可是我们的某些动漫,简直是垃圾中的垃圾,三岁的小孩看了还觉得恶心啊。我这么说没有鄙视我国动漫的意思,只是说出一些心里话,也是为了更好的正视自己的同时去评价别人的动漫。 在今天中国正在成长中的一代,日本的动漫文化已经充斥着年轻人的每一个细胞,而这已经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在此我就不谈中国动漫为什么不能吸引我们的眼球的原因了,我想大家已经有了一堆理由,如果我要是说出来也就等于画蛇添足了。那我就说说中国动漫的理念,中国的动漫似乎就是为了教育,为了适合低龄儿童,这是一种及其低级和幼稚的认识。日本的动漫,除了少儿们喜欢,甚至大人也会追捧,我觉得这完全是由于不同的理念产生的不同的结果。


当然,日本的动漫也有许多负面影响。日本动漫有许多很黄很暴力的,它们的动漫都是有分级的,我想如果在适当的年龄看适当的动漫还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例如,十六岁以下的小朋友看看火隐忍者、网球王子、圣斗士等等一些比较单纯的励志动漫还是好处多多的;又例如十六岁以后的孩子看看高SEED、高达SEED-DESTINY、蒸汽男孩等等这些带有思考性的动漫还是可以开拓思维的;再例如成年的朋友们看看新世纪福战士等等一些主观思想很浓烈的动漫,我想并不是没有好处。其实很多东西的好坏,在于我们怎么去处理和对待,就像被禁止播放的《死亡笔记》,我发现禁播后反而更加的火,禁播根本禁止不了大家不看。不过《死亡笔记》个人还是不是很喜欢的,个人觉得这部动漫简直是在无视法律,道德沦丧,太个人英雄主义了。

日本的动漫之所以那么火,之所以能在世界处于至高的地位,我想要归功于它们的动漫的题材丰富而又富有创新思维。看他们的动
漫就像在看一部电视剧,有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人物,剧情更是引人入胜。虽然他们的动漫有许多不切实际的东西存在,但是他们的那些动漫创作者,勇于突破,勇于批判现实,勇于幻想未来的职业素质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再说,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看动漫就好像看电影和电视剧一样,为了娱乐和消遣,而日本动漫就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这也是他们可以垄断我国动漫市场的原因之一。所谓需要什么才生产什么,如果我们的消费群体需要这样的产品,而我们却还要死守着过去那破旧的理念,我觉得这个市场是绝对会丢失,会被别人所占有的。这是个很基础的市场规则。 日本动漫不单单是给孩子看的励志片是给成年人看的,因为它里面还带有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反思。可是我们国家的,有那些动漫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没有心情看的下去的,因为都是些毫无趣味的故事情节。虽然我国的动漫教育意义上很好,但是那些教育性质的动漫我觉得真的没有必要盛产吧?别把一个中心的东西发展成为几
十个故事,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只是换了衣服和打扮。这样的东西看了能想看下去么?再说,内容简直没有一处是值得我们惊喜和惊讶的,所有的看欲都在一开始就被磨灭掉,结果还有谁愿意去看呢? 我上面对日本和我国的动漫的一些看法,似乎很针对我国,但是,我们抛开历史和时下中日关系不说,就单单从我国和日本的动漫出发去探讨,我觉得我的看法不是毫无意义的,至少我很客观的认识到我国的动漫弊端和肯定了人家的优点。也希望我国动漫多些吸取人家的优点去弥补自己的不足
中国拥有五千年文化,却在动漫方面异常冷落其原因应是以下几点。 其一,中国传统思想过为严重的影响了中国动满发展进程,大多的动漫皆以动物为原形,以至于其范围仅仅能局限于孩童阶段观众。
其二,中国动漫出版者太注重知识传播,却忘记动漫是消遣、享受。以至令中国动漫寡然无味。试问谁还会关注那?剧本重视不足,或者说动画的灵魂,漫画,在中国完全
没有发展起来,原创动画剧本,很遗憾的说,中国没有专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而反观日本,专门有一大票这样的人在吃行饭。外行创作的剧本,或者说根本是为了赶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没内容,没水准,受政策制约,本来先天就不足,再加上被国内审核方式限制了手脚,真的很难。
其三,中国动漫不知道珍惜佳作,仅仅局限于原著不懂创新,使动漫产业先失了良机,让日本等国抓住时机成就一番亮点。日本三国志东游记等佳作不正应了这一点吗? 很多剧情无法制作,其实这个时代的动话制作者,自己大多也在看日漫,网络小说。什么剧情受欢迎,其实大家都清楚。但是知道归知道,制作归制作。可以无奈的讲,那些受欢迎的剧情,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敢做。因为做了全是浪费掉,根本不能通过审批,如果上面良心大发,宽容一点,就是把内容一砍再砍。 其四,中国动漫画者有实力却无空间,使外国动漫出版方极大的窃取了这一资源,好
的画家都没了又怎来好画? 完全不缺少动漫美工人才,日本的众多动漫,有N多都是中国人在制作底层美工,甚至有不少这样的公司。或者业余的美工爱好者。比如高达 SEED,几乎美工几乎全是在中国制作。因此真给我们足够的资金,目标是做一部日本风格的动画,那实在太简单了。可惜,做的不是日本风格,而中国的风格,老实说,行内乃至所有中国动漫爱好者至尽没摸索到头绪。我们没哪个钱去请人。严格说,经常为两三千块的经费把脑子想爆炸。这个可能是行外人不能想象的吧.曾有人在网上大谈,我看了一点感觉挺有道理的日本一部OVA一集的投资4000万人名币,中国50集动画投资1000万人民币日本人给技术给自由,中国是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看到总是说中国动画工作者技术上比不上国外。或许3D技术上,中国还不成熟,但在2D上,我可以肯定,我们完全不落后旁人。25钟的动画,日本、分镜稿大约有3-7万张以上我们呢以十除吧!日动画,制作人员有多少我们以20除吧!经费上,
估计快要以百除了。日本一部OVA大约都是4千万人民币左右的制作成本。我们呢,给50万烧高香了 在制作的时候,经常为经费发愁,原因很简单,缺少投资,国内市场对动画毫不重视,或者说对他的商业价值认识不.比如最近我一个同行参与的某30话某动,原定经费是280,结果一砍再砍,到最后不足计划经费的百分之40,导致很多原本需要专业人氏制作的底层东西,全靠他们剧组在摸索制作,导致周期爆长,整个制作完全围绕在省钱两个字上。 没钱自然没技术,没钱自然没办法把所有底层交给专业人员。而且他们大多在为国外打工。没钱自然谈不上什么宣传,谈不上什么配音阵容,谈不上什么动画的分镜头的衔接,因为大家都在赶,周期越长,经费越紧张。根据我知道的,有部分中国动画,在没制作完成就假死了,N久之后,筹到点钱,就匆匆受尾。 行内的情形就是这样。为什么这样,很简单,中国消费动漫的有多少人,有多少人是花钱来看,花钱来供应这个市场的,没有钱,没有钱,没有钱。很无奈,因为大家的
收入比起国外,次的很远。中国没有多少人会因为喜欢蝙蝠侠,而去买上万本不同版本的正版漫画版全餐,上千种的正版动画影碟。以及能堆成山的正版周边产。音乐CD等等等等。

对此,中国视协卡通艺委会副主任傅铁铮给网友作了一番中肯的分析:中国动画片同国外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是我们中国人对动画或者卡通这种艺术,或者说艺术产品本身的特质认识不清楚。我们很少考虑到观众或者是消费者对卡通这种文化产品的消费诉求是什么?我觉得人们看动画片或者购买卡通产品的第一诉求是找乐‟——寻找快乐是人们在纷忙工作或生活之后的第一诉求,所以当你设计一部动画片的时候,能不能给大家提供快乐,应该放在第一位。我曾经自己试图拍过一部动画片,我在写导演阐述的时候就强调,我们的片子要给大家提供什么?第一,是快乐;第二,是快乐;第三,还是快乐。我认为国产片和外国进口动画片的第一差距就在这点。〃


傅铁铮因为每年组织中国卡通产业论坛而蜚声国际动画界,他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暂不宜过多强调的口号是所谓教于乐。实践证明在中国这个习惯于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传统文化氛围内,过分强调寓教于乐的结果,就是有教无乐,所以中国的孩子不喜欢看,外国的孩子看不懂,这是中国动画的很大悲剧。如果上述问题不能很快地解决,其结果就是让别人的文化产品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占领我们的荧屏,占领我们孩子们(从儿童到青年)的心灵。〃 别人的文化产品〃指的是什么?傅铁铮没有明说,但业内人士都知道是日本动漫。近十年来,尽管官方一再限制日本卡通进口,但散装光盘日本漫画书和动画片光盘还是遍地开花。 三字经〃开始的中国传统启蒙文化,向来是一种前谕文化〃、一种满堂灌式的教化,用孩子的激进眼光看甚至是一种弱智文化。国产动画片就是这种启蒙文化忠实继

动画发展史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