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主要历史名人

发布时间:2010-04-19 11:31:43

眉山市主要历史名人及风景名胜

眉山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中游和青衣江下游的扇形地带,成都--乐山黄金走廊中段。东接内江市,西接雅安市。岷江和青衣江贯穿境内,两岸以平原和河流冲积平坝为主。东部龙泉山两翼,西部丹棱、彭山、洪雅境内大部份地区皆为低山丘陵,海拔500—800m部份达800—1500m,中生代红色岩层分布广泛,丹霞地貌发育,生态环境优良,分布着不少风景优美的景区景点和和风光秀丽的湖泊水域。青衣江以南的西南部(洪雅境内)逐渐过渡到盆周亚高山地貌,海拔最高达3522m(洪雅小凉水井),这里地形深切,山高林密,动、植物种类丰富,保持着原始古朴的自然生态,是生态旅游的理想环境。

眉山市人文旅游资源有东坡文化、长寿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水文化等。历届眉山东坡文化节、彭祖寿星节、青神竹编艺术节、丹棱唢呐节等。名人有西晋文学家李密,宋代大文豪苏氏三父子,有长安画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梵高”、“画坛怪杰”的石鲁和中国著名书画家、诗人、美术教育家冯建吴。

眉山主要旅游景点: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  三苏博物馆  彭祖山(仙女山) 彭山江口汉崖墓 牛角寨大佛  中国竹艺城   东坡湖公园  龙鹄山   仁寿黑龙潭。

眉山市传统美食特产、工艺品众多。著名的有:仁寿黑龙滩全鱼席、芝麻糕和干巴牛肉;东坡区的东坡肘子、东坡鱼。龙眼稣和国优三苏酒;彭山的彭祖酒、甜皮鸭;洪雅的雅鱼、雅茶和各种野餐;青神的江团。 

工艺品有:青神的竹编工艺和仁寿的火凤凰陶瓷工艺品等。眉山市文化旅游活动丰富多彩。东坡文化节、彭祖山寿星节、洪雅台会、瓦屋山杜鹃节冰雪节、瓦屋山国际道教文化节、青神的竹编艺术节橘花节、仁寿的枇杷节、丹棱的唢呐艺术节等等,每年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享誉巴蜀,名扬海外。

苏 轼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生平

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就。

文学成就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关怀生产的诗歌,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等,表现了人民的痛苦,针砭了时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还有些诗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此外,苏轼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体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写物传神,颇饶情韵。苏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苏诗有时直抒胸臆,议论英发,文思如潮,极富气势。苏诗的议论化,固然有助于抒写的自由和格调的流畅,但对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则不无影响,又由于应酬赓和,某些和韵诗近于文字游戏;矜才炫学,某些作品有用典过多或粗率冗长之弊,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苏轼对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但更长于古体和七言。他的七古波澜壮阔,变化莫测,最能体现奔放的才情,妙笔驰骋,奇气横溢。五古则写得朴厚无华,词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见胜。苏轼的七律也很出色,气韵天成,格调流丽圆转,略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而更为奇警。苏轼对五言近体用力较少,五律五绝不多,而七绝则写得精美明快,有不少传诵颇广的名篇。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而在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

 元佑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括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以清雄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

苏轼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留侯论》等,见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叙事纪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即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书札、题记、叙跋等杂文,在东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坦率、开朗、风趣的个性。苏轼写了不少题记、序跋、杂著,品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等。此外,苏轼还有一些记述治学心得的杂文,如《日喻》、《稼说》等,写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浅出,内容上也有不少独得之见。苏轼还有流传较广的笔记文《东坡志林》,此书东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传本实后人编辑。《稗海》所收《志林》,内容较多,史论而外,还有不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苏轼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苏轼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苏轼画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苏轼在学术上的著作有《易传》、《书传》等。

苏轼诗文集合刻本有明成化程宗《东坡七集》本。包括附录的《年谱》,共112卷。有清末端方校印本、《四部备要》铅印本。从宋代开始,苏轼作品的注本不断出现,较著名的:诗注有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由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文注有南宋邱晔编注的选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明末茅维的《东坡先生全集》,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词注有近人朱祖谋的编年本《东坡乐府》和今人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

虞允文  

虞允文(1110 —1174,字彬甫,南宁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仁寿县藕塘湾(今藕塘乡)人,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史称六岁育《九经》,七岁能属文。少时就读于县城瑞竹园,绍兴二十四(1154)年考中进士,先后作彭州通判,黎州、渠州知州,均有显著政绩。

1161年在采石矶率一万八千将士,击败六十万金军,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地多的奇迹。

第二年,由秘书丞转至礼部郎,再调为中书舍人,参与国政。196111月6日,当毛泽东同志读到《二十四史·宋史》中记叙虞允文在民族危难当头,毅然率兵抵御外侵,最终以少胜多,取得采石矶大捷时,欣然提笔旁批伟哉虞公,千古一人,可见对其推崇之意。 

黄汲清   

黄汲清(1904—1995)仁寿县青岗场(今三溪乡)人。

1921年,黄汲清考上天津北洋大学,1924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28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进入北平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1928年至1929年,他先后从辽东到辽西,从西安到宝鸡,越秦岭入四川,由滇进黔,跋山涉水,步行万余里,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科学果实。1930年至1932年陆续发表了《秦岭山脉及四川地质研究》、《中国南部二迭纪珊瑚化石》等6部专著。1932年夏,黄汲清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选派到瑞士留学,先入伯尔尼大学地质系,旋转入浓霞台大学。

其间对德、法、意等国进行了考察,1935年写博士论文《瑞士华莱县素女峰破金峰地区之地质研究》,引起瑞士地质学家瞩目。1936年黄汲清回国,被任命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率队进入赣、湘、黔、粤等地做了大面积的考察,发现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湖南资兴煤田,取得重大地质成果。1937年组织西北石油考察队,发现玉门油田。同年7月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第17次国际地质大会,并在苏联进行了广泛的地质考察。193712月底被任命为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19382月,当选中国地质学会第15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夏,他辞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职务,任《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主编。1942年兼任中央大学教授,1945年完成《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写作。1946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主编完成了14幅国际分幅1100万中国地质图,接着又完成了1300万中国地质图,综合了我国地质调查的全部成果。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1945年成立中国地质学会第一个专业委员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李四光任主任,黄汲清任副主任。1952年被任命为西南地质局局长,19546月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副主任。连续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4年,黄汲清任地质科学院顾问,主要从事国家急需的富铜、富铁矿地质研究。1976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1979年当选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1979年至1993年,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1980年被授予中国石油学会名誉理事称号;并被瑞士联帮理工学院授予荣誉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在1982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1984年被授予中国地质学会荣誉理事称号。1984315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荣获美国地质学会名誉会员称号。1986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1988年当选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荣获何梁何利优秀奖。

因积劳成疾于19953222155在北京病逝,终年91岁。同年331在八宝山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首都各界人士千余人为这位世纪老人送行。挽联云:一代宗师,地学泰斗,旋回构造奠基础,指导探宝献神州,丰功伟绩,后人永世不忘;油气勘查,功在千秋,运筹帷幄指方向,九州大地油气流,斯人虽去,风范长留人间。

彭 祖   

彭祖,是上古五帝中颛顼的玄孙。他经历了尧舜、夏商诸朝,到殷商末纣王时,已七百六十七岁,相传他活了八百多岁,是世上最懂养生之道、活得最长的人。

   

彭祖生性恬淡,不关心世俗名利,不追求虚名荣耀,只是专心致志地讲求养生长寿之道。他的师傅撰写了《九都》等养生的经书,他都潜心研究,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彭祖经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麋角散,使得颜面长葆青春。他经常盘腿危坐,凝神屏气地练功。从早晨坐到中午,调理气息,揉拭双目,摩挲身体,周身舒适后才起来行功。他脸无怒容,笑口常开,有时生病或疲劳时,他就运用气功却病,消除疲劳。他使内气潜转,从他生有九窍的特殊头面,直到五脏六腑,最后达到四肢毛发,那气流像轻云一样在体内流转,既驱除疲劳又治愈疾病。

商纣王听说彭祖是个异人,想获得长寿的秘决,多次亲自前去询问,可是彭祖每次都支吾不说。纣王便托另一位得道的采女去向彭祖请教。这个采女也精于修身养性,已二百五十岁,看上去依然如二八妙龄。采女受纣王之托,便虔诚地向彭祖请教延年益寿的仙方。彭祖见采女有一定的根基,便答道:要想升天,进入仙界,能驱遣鬼神,凌空飞行,就得服用金丹,像君太一白日升天那样。对于这一点,我见闻短浅,恐怕不能够教你。大宛山有个青精先生,听说已有千岁,面相还跟儿童一样,每天步行五百里以上;既能整年不吃东西,也能一天大吃九顿。他精于养生之道,真值得问问。

采女问:青精先生也是得道的仙人吗?彭祖说:他是得道者,但不是仙人。仙人虽然能长生不老,但已经完全失去了人的真性。得道者则不然,他们体魄强健,容貌光润,老而不衰,长在人间。寒热风湿不能伤害,鬼神精怪不敢侵犯,疾病灾害不能近身,嗔喜毁誉不能为累。其实,人的生命,只要保养得当,都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稍为懂得点道,能活到二百四十岁;懂得多点,可活到四百八十岁;如果精通于养生之道,就能不死长寿了。保养寿命之道,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不要伤害性命而已。

讲到这里彭祖顿了顿,又接着具体地讲下去,冬天保暖,夏天避暑,一年四季随时调节,就能使身体舒适;美色娇躯,淡淡地品尝娱乐,不要纵欲过度,就能使精神通畅;车马服饰能维持尊严,就应知足,不要贪得无厌,就能使志向专一;八音奏鸣,五色相宜,听觉视觉和悦欢乐,就能使心气平和。这些都是养生之道。凡事都有限度,超过限度,就不能养生,只会招来祸患。这是应该忌讳的。

采女听了直点头称是。彭祖继续说道:伤身害性的事情很多。用脑过度伤人,忧虑悲哀伤人,极度高兴伤人,愤怒郁结伤人,汲汲追求伤人,阴阳失调伤人……避开各种伤身之事,顺着天地阴阳之道,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了。我师傅写了《九都》诸经,共一万三千多字,都是养生保寿的要诀,专给入门的人揣摩的,我今天全部传给你。

采女回到天宫,对纣王复述了彭祖的话和《九都经》。纣王亲自效法后,果然灵验,他害怕别人都掌握这种养生长寿之秘诀,就下令在国内禁止传授彭祖的道术,违令者斩。他还想害死彭祖。彭祖事先预知了纣王险恶的用心,就离开京城,不知去向了。过了一百多年,听说有人在流沙国里见过彭祖。

纣王并不能经常坚持彭祖传授的道术,却也活了三百岁,身强体健,犹如五十岁的样子。

后来有个叫黄山君的人,精修了彭祖的养生之道,几百岁了依然面色红润,童颜鹤发。他把彭祖的言论整理并加以阐发,编成一本《彭祖经》。

彭祖去后,人们在历阳曾经修建彭祖仙室,人们前去祷告,求风雨却疾病,无不灵验。

 

 张 纲

张纲,字文纪(108—143年),东汉犍为郡武阳(今彭山)人,张皓之子。

张纲少年时勤奋好学,对经学有一定研究。他虽出身官宦家庭,但少纨绔息气,能严格要求自己,很注意节方面的修养。初,地方上推荐他为孝廉,未去就职。主管教化的司徒知道张纲品学兼优,是个人才,便征召他担任朝庭御史。

东汉顺刘保,是由宦官司扶持当上皇帝的,因此,外戚与宦官权势很大,互相勾结,专横跋扈,陷害忠良,危邦乱国。目睹此情,张纲深以为忧。他常感叹地说:现在秽恶满朝,不能扫除国家灾难,虽生,我也不愿。于是毅然向顺帝上书,陈棕对国事的见解和主张。他说:汉朝初期,国家是兴旺强盛的,文帝和明帝对道德教化尤为重视,成效显著,其原因是执政者能恭俭守节,重视道德修养。近期来,赏罚不遵旧典,无功小人受禄,这样做,反而害了他们。希望皇上割损左右以顺天下人心。奏章呈上去,竟被搁置。

顺帝永建、阳嘉年间,朝政更加混乱,民不聊生。有的啸聚山林抗击官府,有的沦为盗贼。当时,长江两岩,山东湖北等地更为严重。地方官司想隐瞒,隐瞒下了;要剿除,没有力量。顺帝一面向上天祈求保佑,改永和六年为汉安元年;一面派遣八名专使巡行各州郡,宣讲圣上的威德,推荐人才,弹劾奸佞。八名专使大多是年老博学名士,都有显要的职位,只有张纲年纪最轻,官次最低。离京出巡到近效洛阳都亭,张纲将车轮卸掉埋在地下,愤然宣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随即草拟奏章,先弹劾太尉桓焉、司徒刘寿尸位素餐,不堪其职。又揭露司隶校尉赵峻、河南尹梁不疑、汝南太守梁乾等贪枉法,违法乱纪,并用槛车将他们送交廷尉治罪。还指控鲁相寇仪有犯罪行为,寇仪畏罪自杀。

大将军梁冀是当朝国舅,妹妹正受到皇上宠爱,梁冀的亲属、爪牙满布朝廷内外。张纲不顾个人安危,上书历数梁冀等十五条罪状,京城为之震动。顺帝知道张纲仗义直言,既不采纳,也不降罪。由于张纲敢向权贵开刀,受到冲击的梁冀等十分怀恨,伺机报复。当时,广陵郡有个叫张缨的人,聚集数万人在扬州徐州之间抗击官府,杀刺史和二千石爵禄的官吏,前后达十余年,朝廷深感棘手。梁冀乘机指使尚书推荐张纲出任广陵大太守,达到借刀钉人的目的。

张纲赴广陵,率领郡吏十余人来到张缨营垒。张缨不解来意,闭垒严防。张纲派人将手书传喻张缨,说明自己是奉诏宣慰,并非开战计伐。张缨见纲来意诚恳,出垒相迎。张纲以利害祸福晓喻张缨,张缨很受感动,含泪说:我因蒙冤屈才聚众反抗,苟且偷生,并没有多考虑后果。经过你开导,我明白了事理,唯一担心的是我作了对抗朝廷的事,即使投诚了,也不免问罪。经张纲解释,张缨打消了顾虑,决定投诚。次日,率领部众万余人,与妻子一道归降。张纲设宴庆贺,将其部属遣散,劝他们回家种田,又给张缨选择住处,划给田产,对张缨的子弟一律量才录用。由于处置得当,大家心悦诚服,扬、徐地区得以安定。张缨一事平息后,朝廷将论功行赏,但梁冀从中阴挠,遂罢。朝廷器重张纲,要召他入朝任职,被张缨等知道,上书挽留,得到顺帝准许。

张纲在广陵一年,病殁于任上,当时仅三十六岁。百姓前去哀悼的不计其数。自张纲染疾,当地父老为他祷告求福。人们说:千年万载,何时才能再遇此君。张缨等五百余人披麻戴孝,负灵扶枢至武阳,直到安葬完毕才挥泪而去。

李 密

李密名虔,字令伯(224—287年),犍为武阳(今彭山)人。西晋文学家。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泰始三年(267年),晋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诏征密为太子洗马(官名)。诏书累下,郡县不断催促。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晋武帝上表,陈述家里情况,说明自己无法应诏的原因。这就是著名的《陈情事表》,或称《陈情表》。

《陈情表》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表到朝廷,亚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陈情表》以待新孝顺之心心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文中的一些词语如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等,直至今天人们还经常引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在为温县(今河南温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个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后病卒,终年64岁。

悟 达

悟达(809—882),原名知玄,字后觉,俗姓陈。洪雅县中保乡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悟达被尊为宝光寺的开山祖师。悟达一生坚守佛教禁戒,粗衣淡食。白天则研求佛家道义,晚只眠少时,即起禅坐。

生平著述较多,有《如来藏经释疏》2卷,《胜鬟经疏》4卷,《般若心经》、《金刚经》各有疏义。在游秦、蜀之时,曾和《释氏杂文外篇》,录箴论碑志歌诗为二十多卷,礼忏文6卷,共30万言。又抄录宗密《国觉经修证义》著成《慈悲水忏》3卷,至今流行于世。现在新都宝光寺的罗汉堂内尚留有悟达国师塑像。

可 朋

唐代僧人,能诗者不少,但著名于世者不多,而寒山、皎然、齐已、贯休、可朋名扬海内外,堪称唐代大诗人。可朋(896—963),眉州丹棱县城东人,幼聪慧过人,晚年披缁于丹棱县城南20公里九龙山竹林寺.他平生工诗,酒量过人,自号醉髡,世称醉酒诗僧

曾积酒债无以偿还,常借诗朋好友之资以度岁月。与卢延让、欧阳炯、方干、齐已、贯休为诗友交,应酬唱和,吟咏赠答,往来无容丰富,硕果纷呈。主要宣扬佛门宗教思想,阐发、体现佛教的哲理。也有揭露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同情受苦受难的人民、表现抚时感事的忧愤之作。还有描写祖国山川秀美,激发人们爱国之情的诗作。其诗艺术风格或明快、或凝重、或疏淡、或旷远、或晦涩、或峭刻,多彩多姿,的确是留给后世的一笔财富。

孙光宪

孙光宪(900—967),字孟文,号葆光子,家世务农。陵州贵平(今仁寿县)人。后唐时为陵州判官,有政誉。光宪自幼好学,博通经史,著述甚多。所著有《荆台笔佣》、《桔斋》、《巩潮》及《蚕书》二卷。所撰《续通历》,太平兴国初(976),以纪事失实诏毁之。现存《北梦琐言》20卷,记唐五代政治、士大夫言行、社会风俗和词家掌故。

孙光宪代表作:《浣溪沙》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陈希亮

陈希亮(999年一1063),北宋时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出身进士,曾任雩县令、宿州知府及开封府判官等职,官至太常少卿。在他从政的三十多年中,忠于职守,肯为百姓办实事,如严惩贪官污吏,打击地痞无赖,搜捕盗贼,开仓赈民,架设汴河飞桥,强令巫师、巫婆回乡务农等。

由于正直挚诚,路有颂声,因而在每次任满离境时,父老们都洒泪相送。陈希亮在处理家事方面,品德高尚,为人称道。他父母死得早,依靠哥哥为生。哥哥是个性情偏狭的人,存心侵吞全部家产。在他十六岁时,他决定外出寻师,专攻学问,哥哥霸占了田园房产,只将乡邻们的借款帐单共三十万钱给了他。于是,他把那些借债的人都找来,当面将帐单全部烧掉,然后背起书箧行囊,不远千里去寻师访友。结果,捷报传来,金榜题名,陈希亮进士及第。这时,哥年事已高,身体很差,两个侄儿陈庸、陈渝尚未成人。陈希亮不计前嫌,服侍兄长,教养侄儿。后来,两个侄儿也高中进士。乡亲们感戴他的为人,亲切地称他的家门为三俊

陈希亮在出外游学时,曾与同乡宋辅一起寻师访友。后来,当他在都城开封为京东、京西转运使时,宋辅也到京城做了小官。可是事隔不久,宋辅染病身亡,老母、孀妇和幼子宋端平失去了依靠,生活艰辛。陈希亮寻思无计,决定承担起宋家的义务,把宋母他们接到自己家中。他对宋母十分孝敬,一早一晚都行问安礼,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宋端平,要他努力攻读诗书。就这样,宋辅一家老小,在陈希亮的关怀照顾下,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由于陈希亮薪俸不多,清廉自守,他本人又有四个儿子,再加上两个侄儿,家庭经济已是十分拮据,如今又添了宋母全家,负担之重自不待言了。尽管如此,他宁愿缩减自己儿女们衣食,节约家庭的不必要开支,要把两个侄儿和邻里之子抚养成人。他除亲自教习他们吟诵诗书外,又与自己的儿子等同对待,让他们都有出外寻师访友的机会。于是,继陈庸、陈渝两个侄儿之后,宋端平也是进士及第。当陈希亮搀扶着宋母出堂接取捷报时,人们都以为宋母是他的生身母亲呢!

由于陈希亮以身作则,教育有方,儿子们个个也很有出息,长子官至度支郎中、次子为滑州推官,三子是大理寺丞,四子虽然从未出仕,但他轻财好义,乐于助人,还是当时一代文豪苏东坡的挚友。陈希亮终年64岁。当他辞世的噩耗传来时,亲戚朋友莫不潸然泪下,捶胸顿足,他们钦佩他一生为官清正,严而不残,诚为当代良吏;更赞叹他忠厚仁爱的美德,以及怜孤恤贫,有功不夸的高尚行为。

苏 洵

苏洵,字明允,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一○○九年),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苏洵的先世是赵郡栾城人。唐神龙初年,长史苏味道被贬为眉州刺史,苏味道死于益州后,有一子未能回到故乡,于是就在眉州落籍,此即眉山苏氏的开始。苏味道后来官拜宰相,处事常模棱两可,当时人因此称苏模棱。

苏洵的父亲苏序,生有三子。长子名澹,次子名涣,三子名洵。苏澹与苏涣都以文学举进士,只有苏洵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喜欢结交一些斗鸡走狗的城中少年,整日在外游荡,苏序也不管他,亲戚们问是什么缘故,苏序淡然答道:「你们不知道的。」年过弱冠,他依然故我,苏序还是充满信心的说:「这样一个人,是不必担心他的。」

苏洵不到二十岁就结婚了,娶眉山富豪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为妻。夫人系出名门,知书达礼,以程氏之富下嫁到清寒的苏家来,已是委屈,而夫婿又不知上进,她是个非常要强的妇人,虽然不说什么,心里总是抑郁不乐,只好把家事一手承担下来,上事翁姑,下教子女,终日勤劳不息,希望有一日她的夫婿能够自己觉悟过来。

苏洵到处游荡,不事生产。夫人在眉山城南纱谷行街上租了一栋宅子,经营着布帛织物的生意。苏轼曾为文记载云:「昔吾先君夫人僦宅于眉,为纱谷行,一日,二婢子熨帛,足陷于地,视之,深数尺,有大瓮,覆以乌木板,先夫人即命以土塞之。瓮中有物,如人咳声,凡一年乃已,人以为此有宿藏物欲出也。」(东坡全集)

所谓「婢子熨帛」,可以说是生意作业的一部分。夫人不贪窖藏的非分之财,她只规规矩矩做生意,帮助家计,希望他的丈夫没有后顾之忧,这分苦心,苏洵不是不知道,他后来说:「昔予少年,游荡不学,子虽不言,耿耿不乐,我知子心,忧我泯没。」(嘉佑集祭亡妻文)

苏洵因此感叹折节,谢绝与他素所往来的少年,首次闭户读书,时年二十五岁。

苏洵第一次上欧阳内翰书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时间实已太晚,何况一开头的时候,态度又不很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

但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他却不幸落第。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

此时,苏洵已二十七岁。所以欧阳修作墓志铭,张方平作墓表,宋史本传皆言:「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三字经上也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洵发愤后,读书的态度和以前迥不同。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夫人看他一直待在书房里,连早餐也忘了,特地剥了几只粽子,连一碟白糖,送去书房,没有打扰他便悄悄地走开了!近午时分,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糖碟原封未动,然而却在砚台的四周,残留下不少的糯米粒,苏洵的嘴边,也是黑白斑斑,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把砚台当成糖碟,蘸在粽子上的,是墨不是糖。

苏洵与夫人结婚后,接连生了两个女儿,都夭折了。有一天,他闲逛到城中玉局观道院,看到观中一家卜卦的店里,挂着一幅画像,卜师无碍子说是「张仙」,买去供奉,有求必应。苏洵听了心动,就解下身上佩带的玉环,与他交换了,回来挂在房里,每日清晨一定上香,求子。如此虔诚的供养了好几年。他二十六岁时,生了长男景先,翌年又生一女,即是后来嫁与程之才的幼女八娘,二十八岁时生了次子苏轼。可是长子景先却在苏轼出生后的第二年就死了。三十一岁时,又生了苏辙。所以苏辙有诗云:「兄弟本三人,怀抱丧其一。」

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一年),苏洵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县)去探望在那儿做官的哥哥苏涣,看到哥哥治理地方成绩很好,颇受感动,不久东下出夔州巫峡,顺流而到荆州(今湖北省襄阳县)一带,游学各地,结交有学问的师友,增加了不少见闻和人生经验。三十九岁回乡,在家中教两个儿子读书。

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一五五年),苏洵到成都,地方官张方平很欣赏他,特地写信给欧阳修推荐他,但是没有下文。

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一五六年),苏洵认为两个儿子已学有所成,三月间便带他去京城应试,他们取道川北,经成都陕西凤翔,东下至河南。五月才到达开封,恰好连月苦雨,

城中淹水,到处房子都倒塌了,苏家父子只好借住在兴国寺里。此时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权书、衡论及洪范史论等著作,欧阳修一见大为赞赏。八月苏氏兄弟应开封府乡试,两人皆中选。

嘉佑二年(公元一五七年),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梅圣俞参与其事。他们看了苏轼的试卷,「以为异人」;对苏辙也颇欣赏,「亦以谓不忝其家」,于是兄弟俩同第进士高等。苏轼当时二十岁,苏辙十九岁。由于苏氏兄弟一起高中,还曾引起一场风波,落第的考生们有表示不平的,甚至怨谤纷纷。但三苏却因此很快的成名了。苏轼兄弟就正是这样在「士人」的「怨谤」中脱颖而出。这时欧阳修又特别赞赏苏洵的文章,誉为「孙卿子之书」,并献诸朝廷。于是,「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许多考生争读他们的文章,甚至学习他们朴实高古的风格。当时有谚语说:「苏文生,吃菜根;苏文熟,吃羊肉。」是说精熟三苏的文章,就能登科及第,享有富贵。足见三苏文章受世人重视的程度。

据说,苏轼兄弟登科时,苏洵对两个儿子能一举成功,而自己却曾是科场的败将,有所感触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苏洵在京城时,当时的宰相韩琦曾和他一起谈论天下大事,认为即使汉朝的贾谊也无法超过他。宋仁宗驾崩后,当初建造昭陵(即永昭陵,宋仁宗陵寝,在今河南省巩县)时,建得比较简陋。韩琦后来任大礼使(嘉佑八年,宋仁宗崩,韩琦为宋仁宗山陵使),要厚葬宋仁宗,于是紧急调拨大批人力物力建筑陵寝,弄得州县骚动不安。苏洵多次给韩琦写信,加以劝谏,信中甚至引左传「华元不臣」(华元,春秋时宋国大臣。文公卒,他厚葬文公,因此君子对他有「华元不臣」之讥)的话来责备韩琦。韩琦看后,气得脸色都变了,但为了顾全大义,乃对自己做得过分的地方作了改正和调整。后来苏洵去世时,韩琦感到十分内疚悔恨,除写诗哭悼苏洵,并说:「我对您的理解太晚了,没有人比我更感到惭愧!」

不幸的是同年的四月,程氏还没有听到两个儿子的喜讯,就一病去世了。父子三人听到噩耗,便匆匆的赶回眉山故里,料理丧事。

嘉佑三年(公元一五八年)十一月,宋仁宗下令要他上京「试策论」,他上书辞谢。本来,苏洵是曾有志于当世的人,由于过去科场一再落榜,剌伤了他的自尊心;如今,他已文名大显,权贵们也争相结交,可是,朝近仍然要对他再「试」一番,苏洵对此极为不满,不屑「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万里以就试」(与梅圣俞书),就托病推辞了。不过,他在五千余言的上皇帝书中还是认真地提出了十项改革政治的建议,表达了他关心国家命运的襟怀。

嘉佑四年(公元一五九年)六月,宋仁宗又下了一道诏命,催他入京。九月苏洵应诏命赴京师,于是父子三人同行;他们上次赴京应试走的是陆路,这次赴京则改走水路,由巫峡出蜀。大概是想藉此机会,多游山川名胜,饱览各地景物,十二月八日底荆州江陵,苏辙将舟中所吟之诗赋一百首,汇为南行集。父子三位因为天气寒冷,便暂时住在江陵过年。

嘉佑五年(公元一年)八月,苏洵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即试用的九品小官;次年他为霸州文安县(今河北文安县)主簿,也不过是八品官职而已。苏洵对于朝廷这「知其才而不能用」(张方平文安先生墓表)的简慢态度,是颇有感慨的,写下了「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九日和韩魏公),「病中老翁误年华」(老翁井)等发牢骚的诗句。

在苏洵任文安县主簿期间,朝近要他与陈州项城县(今河南项城县)令姚辟共同编修太常因革礼。苏洵认为太常因革礼是史书一类,他在议修礼书状中明确表示要:「遇事而记,不择善恶,详其曲折」,使后世能存善去恶,吸取历史教训,反对为尊者文过饰非,这种秉笔直书的态度是值得称道的。

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于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一六五年)九月修纂完毕,苏洵积劳成疾,卧病不起。他本想作易传百余篇,而且自信是「自有易以来,未始有也」的空前著作,但力不从心,治平三年(公元一六六年)四月二十五日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

龙昌期

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一位博学奇才、创解经书的著名学者、思想家,这便是世称武陵先生或君先生的龙昌期。昌期字起之,号竹轩,北宋陵井监(今仁寿)人,生于宋太祖开宝四年辛未岁(971,一生研读经书、讲学、博览群籍。

韩 驹

韩驹(1080—1135)字子苍,仙井监(今四川仁寿)人。学者称“陵先生”。早年从苏辙学。徽宗政和初以献赋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不久因曾从学苏氏,谪监蒲城(今河南长垣)市易务,移分宁县(今江西修水)知县,召为著作郎。宣和五年(1123)任秘书少监,次年迁中书舍人。靖康元年(1126),由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调任黄州(今属湖北)知州。南渡初任江州(今江西九江)知州,卒于抚州(今属江西)

他早年作诗学苏轼,蒙苏辙赏识,说他的诗似储光羲(苏辙《题韩驹秀才诗卷一绝》),因此知名。后与徐俯交游,得以结识黄庭坚,并也学黄庭坚作诗。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就把他列入其中。不过他论诗作诗颇有自立而不依傍他人的精神。南宋人王十朋就称赞他的诗“非坡(苏东坡)非谷(黄山谷)自一家”(《陈郎中赠韩子苍集》)。他写过一首论诗诗说:“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赠赵伯鱼》)这首诗比较值得重视,首先它是宋人以禅喻诗风气的反映,说明当时禅学已在很深的程度上影响了诗学。据《豫章诗话》卷四记载,韩驹早年还写过一本讨论诗法的书就叫《陵阳正法眼》,可能也是一本以禅论诗的书。第二它指出了遍参诸方、广泛取法和信手拈出、冲口而成这样两个阶段。这是韩驹本人的创作体会,同时又是黄庭坚诗论的继承和发展。不过韩驹更强调“悟罢”之后的境界,这与苏轼的诗论比较合拍。从这个意义上看,他似乎是综合了苏、黄两家的创作精神,这与同时的吕本中提倡“活法”而并重苏、黄的倾向较为一致。

韩驹的创作态度比较认真,写诗反复推敲,不厌多改,据说有写好寄给人家已好多年,而追要回来加以修改的(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而且很注意诗语的来历,陆游见过他的诗歌草稿,上面反复涂改,又一一注明用典出处(陆游《跋陵先生诗草》)。这种作风很像黄庭坚而不类苏轼,难怪被归人“江西诗社宗派”。不过韩本人对此“颇不悦”(《诗说隽永》),并说“我自学古人”(《云麓漫钞》卷十四)。客观地说,韩诗确实受到黄庭坚很大影响,律诗多瘦硬生新之句格,但他并不把黄庭坚的诗法当作金科玉律,作诗虽用典而不堆砌,较多的情况下是白描,用字也不故求生硬,不至于把诗句弄得晦涩难读。

总之他可以算是“江西诗社宗派”中黄、陈之外才情较高的一位诗人。其诗论和实际创作上的一些个性特色,显示了江西诗派艺术上的某些转机。还有一点可以顺便一提,韩驹在南渡后写过一些要求抗战、爱国忧国的作品,甚至有“逆胡未灭壮士耻,子虽年少有典型。短衣匹马肯从我,与子北涉单于庭”(《二十九日戎服按军城外……》)这样的诗句。江西诗派中其他一些诗人也有类似的内容。这类作品的存在,说明江西诗派转变的另一种契机和方向。

何 栗

何栗(1088—1127),字文缜,宋哲宗元祐三年生于仙井监(今仁寿)瑞云山,何栗于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第一,历任校书郎,提举京畿学事,主簿员外郎、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讲。死后追赠为观文殿大学士。

潘文华

潘文华(1886—1950),字仲三,仁寿县文宫场人,生于光绪十二年报(1886)18岁当二等兵,次年升上等兵,被推荐参加国术比赛,表演精彩,人称“潘鹞子”,提升为弁目队助教。1908年入成都陆军速成学堂学习,毕业后被任为见习排长。

1910年随新军入藏平叛,回川后任川军连长,继升营长、团长、旅长。1920年,刘湘军用困乏,潘以两万银元支援,自此刘潘紧密结合,刘委潘为川军第四师师长,后任重庆市市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潘文华奉命出川抗日,潘文华回川调为第二十八集团军司令、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解放军进军四川,潘文华会同刘文辉、邓锡侯在彭县宣布起义,促成川西迅速解放。在数十年的戎马生涯中,潘文华曾多次捐款赈数本县灾荒.在重庆期间,曾指定自己开办的“补益大药房”免费为仁寿提供防疫药品,发散各乡。国民党强拉壮丁,他曾出假条据抵任务,减轻仁寿应征兵员数额。仁寿县国民兵团成立,为发展地方武装,潘文华与唐式遵合送步枪200支、了弹10000发。1937年,派3上连的兵力修筑仁寿县城至借田铺的公路,全长四十余公里,先后捐次银元11万元。潘又在文宫乡创办私立“文华中学”,为家乡培养人才。

解放后,潘文华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1116在成都病逝,终年64岁。

黄汲清

黄汲清(1904—1995)仁寿县青岗场(今三溪乡)人。

1921年,黄汲清考上天津北洋大学,1924年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28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进入北平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1928年至1929年,他先后从辽东到辽西,从西安到宝鸡,越秦岭入四川,由滇进黔,跋山涉水,步行万余里,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科学果实。1930年至1932年陆续发表了《秦岭山脉及四川地质研究》、《中国南部二迭纪珊瑚化石》等6部专著。1932年夏,黄汲清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选派到瑞士留学,先入伯尔尼大学地质系,旋转入浓霞台大学。

其间对德、法、意等国进行了考察,1935年写博士论文《瑞士华莱县素女峰破金峰地区之地质研究》,引起瑞士地质学家瞩目。1936年黄汲清回国,被任命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率队进入赣、湘、黔、粤等地做了大面积的考察,发现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湖南资兴煤田,取得重大地质成果。1937年组织西北石油考察队,发现玉门油田。同年7月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第17次国际地质大会,并在苏联进行了广泛的地质考察。193712月底被任命为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19382月,当选中国地质学会第15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夏,他辞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职务,任《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主编。1942年兼任中央大学教授,1945年完成《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写作。1946年兼任北京大学教授,主编完成了14幅国际分幅1100万中国地质图,接着又完成了1300万中国地质图,综合了我国地质调查的全部成果。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新中国成立后,1945年成立中国地质学会第一个专业委员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李四光任主任,黄汲清任副主任。1952年被任命为西南地质局局长,19546月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副主任。连续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4年,黄汲清任地质科学院顾问,主要从事国家急需的富铜、富铁矿地质研究。1976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1979年当选中国地质学会第二届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1979年至1993年,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1980年被授予中国石油学会名誉理事称号;并被瑞士联帮理工学院授予荣誉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在1982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1984年被授予中国地质学会荣誉理事称号。1984315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荣获美国地质学会名誉会员称号。1986年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1988年当选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荣获何梁何利优秀奖。

因积劳成疾于19953222155在北京病逝,终年91岁。同年331在八宝山举行隆重的悼念活动,首都各界人士千余人为这位世纪老人送行。挽联云:“一代宗师,地学泰斗,旋回构造奠基础,指导探宝献神州,丰功伟绩,后人永世不忘;油气勘查,功在千秋,运筹帷幄指方向,九州大地油气流,斯人虽去,风范长留人间。”

眉山市-景点介绍

区内地质结构独特,自然风光奇秀,著名的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典型代表。眉山市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秀风气候区,温和湿润,四季可游。西南部亚高山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降雨和冬季降雪量丰富,为度假、避暑和冬季冰雪旅游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眉山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市政府所在地眉山建县已有1505年历史,是著名的三苏文化之乡,有三苏祠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彭山已有2300年历史,有彭祖山,江口东汉崖墓群(省级)等著名古迹, 市、县级文物多达40处,出土珍贵文物众多;青神是第一代蜀王蚕丛出生地,有驰名的中岩寺,平羌小三峡和独具特色的中国竹编艺术之乡;洪雅建于隋代,古建筑及民居古镇众多,瓦屋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此外,还有丹棱的龙鹄山,仁寿的牛角寨等石刻造像。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眉山旅游的宝贵财富。文化遗迹的分布,尤以岷江两岸最为丰富,存在着一个从古而今、一脉相承的岷江文化带,是构架眉山文化旅游最有特色的发展片区和支撑点。

眉山三苏祠是北宋时期(960-1127)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省眉山城西南隅纱彀行内。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代洪武年间扩建,明末毁于兵火,仅存五碑一钟,清康熙四年(1665)在 三苏祠原址按明代规模重建,尔后历代均有增益补修,现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于198077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4月成立“眉山三苏博物馆”。三苏祠自元代建祠以来,几兴几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经数百年的营造,整个祠堂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三苏祠总建筑面积有115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正门,前厅,正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云屿楼,披风榭,瑞莲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苏轩,景苏楼,绿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彩花舫,南堂,疏竹轩,绿筠轩等。殿堂部分由三进四合院组成,虽按轴线处理,但两边却运用了均衡而不严整对称而有自由变化的手法,有收有放灵活多致。园林景观形成和保持了浓郁的清代四川传统园林自然,古朴,典雅的显著特点,屋宇堂廊,布局有序,点线呼应,疏密有致,匾额对联,缤纷耀彩。整个祠堂具有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庄穆典雅气氛,使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被当代中外文化名人,古典园林专家称誉为中国四川古典园林的典范。

彭祖山

彭祖山在四川彭祖县,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山不高、台阶缓,满山绿树成阴,修竹滴翠,据传是商贤大夫彭祖故里和安葬地,有彭祖墓等景点。关于彭祖,《辞海》定义为“传说故事人物”。传彭祖活800岁,而彭山曾流行60天为一年的计岁方法,则彭祖为130余岁。彭山是长寿之乡,90年代有名、有姓、有资料的百岁老人达50余,但彭祖之人是否确有其人仍为一谜,彭祖可能是个带有传说成分的历史人物。在《中华养生始祖》石碑后为养生殿,殿约2-300平米,迎面为彩色彭祖养生图,把彭祖养生秘决概括为房室术、膳食术和气功导引术。后为三部分的细化、图文并茂,而彭祖养生十三法图解被算为“集古代房室养生之大成”。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彭祖山,原名仙女山,古称彭亡山、彭女山。因彭祖及其女儿在此生息,修炼成仙而得名,它海拔608,垂直高差105。眺望彭祖山,一脉自谷底微微隆起,渐隆渐高渐大,蜿蜒直上,最后隆成一座高大的山峦,便嘎然而止。高高的山峦之下,又一脉山埂微微隆起,渐隆渐高渐大,与上升之上脉互为环抱,蜿蜒而下,最后隆成

一座硕大的山丘,又嘎然而止,刚好与上升之脉微微隆起的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荡,地气旋激,仿佛是两山相抱互为旋转带动天地阴阳之气所致。为什么一代长寿宗师要选择彭祖山作为晚年定居的地方。原来,彭祖山是一处天然太极地!彭祖老人可谓慧眼独具。这里,是立体天然的最佳观览地,清晰可见彭祖山丘与寿泉山沟组成了阴阳两条相互追逐的鱼。阳鱼的鱼眼正好是彭祖墓,茶树沟则是两鱼间的"S"分界线,恰恰顺应了阳气上扬,阴气下沉的太极原理。山顶的寺庙,叫慧光寺,殿宇金碧辉煌,气势不凡,寺内香火旺盛,佛像众多,是朝山拜佛的好地方。顺慧光寺北面而下,可见天下第一"双佛"。站佛为释迦牟尼佛,高32,坐佛为多宝如来佛,高28,这一立一坐的佛像略与山齐,故称为齐双佛。双佛依山就势建造于唐开元年间,早于乐山大佛,就站佛高度来说,居世界第6位,而两座如此大的佛像并肩一处,可谓独一无二。两座佛像庄严、肃穆、慈祥,阐释了佛教的诸多隐语。这里,是独具特色的采气场,是按照天圆地方64柱格局,配合立体天然太极的灵气而建筑的,是气功爱好者梦寐以求的采气圣地。养生殿,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彭祖长寿养生之道的精华。殿外有自然生的"夫妻树",又名阴阳树,为同根香樟树与乌柏树,香樟伟岸挺拔,乌柏妖小玲珑,相拥于此暗合彭祖阴阳之道。殿内有几十龛浮雕像,再现了彭祖的"房中术",揭示了彭祖养生的奥秘。彭祖是最早的性科学大师,他主张"阴阳各顺",百年。"纵欲",也反对"禁俗",而提倡"节欲""适宜",他主张"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健康的性生活有益于身心。

瓦屋山

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四川盆地西缘洪雅县境内,总面积为700平方公里(105万亩),园内最高海报3522。瓦屋山是公园面积最大,景观资源最为丰富的景区。自唐宋以来,瓦屋山因其神奇秀美与峨眉山并称为"蜀中二绝",享誉千载。

瓦屋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空气湿度,风向等条件,极易出现云海,日出、佛光、圣灯等神奇的天象景观。山顶象尔岩是观景的最佳位置。岩下有时云海千里,白浪翻涌,峨眉贡嘎仿佛两只小船在云浪中沉浮。清朝诗人何绍基对此有形象的描绘:"须臾白雾起,如绵如浪。溶作一天云,匿尽千重嶂"。天色将明未明之时,一轮红日在""天一线之处冉冉升起,喷薄而出、霎时霞光万道,气象万千,景象颇为壮观。在晴空万里的午后,风轻云涌,虚空中出现七彩光环,其中人影幢幢,令人心醉神迷。

瓦屋山植被丰富,有野生植物3500多种,被子植物科数占世界被子植物总数的60%,被誉为世界被子植物的摇篮和分化中心,珍禽异兽野生动物达470多种,大熊猫在箭竹林中嬉戏,小熊猫在林间枝头踊跃野牛成群结队绕着山腰小道行进,走上一周刚好一年。种种神秘之处,都静待后给予科学的解释。

由于地质作用,瓦屋山形成了向东西两侧略倾的屋脊状地形,从任何角度望去,此山整体上都状若瓦屋,因此得名"瓦屋山",山顶平台约11平方公里,南北长3375,东西宽3475,平均海拔2830,高出内蒙古"桌子山"681,被有关地质专家认定为中国最高、最大的"方山"。清代何绍基称之为"坦荡高原",而在民间则有"人间天台"之说,山顶平台上,1500亩原始冷云彬林莽莽苍苍。由于瓦屋山地处"华西雨屏"地区,森林植被保存完好,因此山有多高,水就多高。林下80多个泉眼,涌流不竭,汇成七十二条瀑布,其中以兰溪、鸳鸯、鸯溪为三条最大的瀑布,而兰溪瀑布全长落差1040,令人叹为观止。瓦屋山鸳鸯池东南方向的迷魂凼,地形复杂、地质结构异常,即使罗盘指南针钟表在此也会失灵。有人曾误入其中无法返回,后根据三点一线的原理和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法则才逃出,现在公园已将其列为游人禁区。

瓦屋山特有的两栖动物纳鱼,形似大鲵,却喜欢攀援山溪附近的小树。因此,人们常常在此缘木求鱼,往往手到擒来。目前已列为保护动物。 瓦屋山丰富的森林生态群落,造就了瓦屋山秀丽的四季风光。兰溪瀑布凝结为巨大的冰瀑,蔚蓝剔透,被称为"西南一绝"。玉树琼林之间,各尊雪雕神态各异,仿佛人间仙境。欢乐的滑雪活动带来阵阵笑声,洋溢着无限的生机。晶莹壮观的冰瀑,莽莽苍苍的林海雪原,精巧的雪雕组成了纤尘不染的冰雪世界,显示出大自然无尽的魅力。

黑龙潭

景区位于仁寿县城以西16公里的清水镇杨柳乡境内,距成都市68公里。黑龙滩是一座人工湖泊,湖周长160公里,南北长32公里,水面23平方公里,蓄水36亿立方米。 黑龙滩湖面宽阔,湖中有72座岛屿,湖岸蜿蜒曲折,岛上绿树成荫。景区内有10处各具特色的景点:大坝、三大湾、蓬莱岛、青龙嘴植物园、龙岩摩崖造像和石刻书画、陈姑山、七星照月、八一群岛,韩家坝、白果坝和双燕子。

湖区北部的太乙坝,是文物荟萃之地,有唐代镌刻的龙崖、坐佛、碑碣。依崖所刻的石龙长约10,鳞甲鲜明,跃然崖上;湖水上涨时,龙身少许浸入碧波,大部腾跃湖面,宛若戏水,蔚为壮观。在龙崖附近的一座佛龛两边,石壁光洁,了无痕迹,如果泼水上去,就渐渐显露出苍劲的竹枝和潇潇的竹叶,这一奇迹被称为泼水现竹。据说是北宋画竹圣手文同在仁寿做官时留下的手迹。至于为何泼水能够现竹,则是一个未解的谜。湖区四周林木葱郁,四季妩媚清新,湖中有野鸭、白鹭,灰鹤、天鹅等上百种鸟类栖息。

四川省眉山市主要历史名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