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投资股市起争议

发布时间:2018-11-24 14:33:05

养老金投资股市起争议

  编者按:按照现在股市的状况,我也不太放心。

  6月底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公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征求意见稿之后,立即舆论的广泛关注。包括一些专家在内,目前争议的焦点还是主要集中在养老金投资股市的问题上。

  在《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布之前,业内专家争议的焦点,主要是养老金是否应该投资股市方面,支持和反对者两方面都有很大的声音,甚至是人社部、财政部内部的官员也持截然不同的意见,而在近期,又有专家在养老金投资股市的占比上,也表示有不同的观点。

  《办法》中规定基本养老金投资股市的比例上限是不超过30%。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办法》中规定投资股市的比例太低,应该进一步增大,而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则认为,“上限30%”的比例有点太高了。苏海南建议初期养老金投资股市的比例不要超过20%。

  郑秉文是参与制定《办法》的专家之一,他之所以竭力主张养老金投资股市,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剔除财政补贴后,现在全国养老金“亏空”正在逐年扩大,目前只有13个省份是收入超过支出,二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从2001年投资股市到现在,年均收益率超过了8%,三是在一些发达国家,都有基础养老金投资股市的经验,“加拿大CPP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上限规定在70%,那么我们才30%”。

  苏海南原本一直也主张养老金投资股市,但在本次中国股市出现大幅震荡之后,对养老金投资股市有了一些担忧。他表示,拓宽养老基金保值增值渠道虽然是个大趋势,但"我国股票市场过山车状况明显“,养老金投资股市应该循序渐进地实现,不能"一步到位",确定“30%”的较高投资比例。

  其实,与郑秉文、苏海南所持相同观点的也还有不少专家。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房连泉、副秘书长齐传钧,近期也都发表与郑秉文相同的言论,支持养老金投资股市;而一位接近人社部的专家则认同苏海南股市风险较大的观点,建议养老金投资股市的上限应该是“10%”左右。

  与郑秉文、苏海南等支持养老金入市的专家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对养老金投资股市仍然是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股市获得较好收益是在2006年、2007年,这两年的收益率分别是29.01%、43.19%,但从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股市基本是呈现下降趋势,甚至还未超过年均通货膨胀率。

  对于郑秉文所谓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将养老金投资股市的说法,唐钧也认为明显有误。他告诉经济观察报,我国养老金主要是包括基本养老金和补充养老金,《办法》中所规定的“上限30%”投资股市,是针对基本养老金而言,而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将补充养老金投资股市,这些国家的基本养老基金是不会投资股市的。

  前述接近人社部的专家补充表示,现在截至2014年底,中国基本养老金累计结余3.56万亿元、补充养老积累的基金是7600多亿元。官方目前对于基本养老金结余基金的安排,是预计扣除预留支付近期的养老金之外,全国可以纳入投资运营的资金总计还有2万亿元,再按30%的投资股市比例核算,下一步大约将有6000亿元是投资到股市当中。

  养老金投资改革:万亿资金或入市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证券时报记者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改革方案目前已经制定,经国务院批准后最快上半年对外发布,较大可能在三季度发布。河南省人社厅有关人员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各省社保厅也在制定相关的配套改革方案。

  基本养老保险属于社会保险的一部分,在社会保险中的比重最大,基本养老保险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部分。养老金改革一直以来因其牵涉面广、涉及利益复杂,受到的关注及争议也多,目前外界最关注的莫过于其中的投资运营架构设计、投资的范围等,这些内容对于资本市场和投资机构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养老金收不抵支有扩大之势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2015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情况,2015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4.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保险费收入3.16万亿元;财政补贴收入9741.75亿元。支出3.85万亿元,同比增长14.2%。本年收支结余4624.1亿元,年末滚存结余5.5万亿元。

  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两者合计,2015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收入为2.7万亿,其中保险费收入2万亿,财政及政府补贴收入5620.38亿元,支出为2.46万亿,本年收支结余2505亿元,年末滚存结余约3.59万亿。

  扣除政府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今年已经收不抵支,差额为4600亿元左右。

  实际上,这是我国基本养老金在扣除财政补贴后第二年出现收不抵支。且扩大的速度非常快,2014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亏空约为1560亿元左右,而今年则翻了一番,达到了3000亿元。

  根据我国目前人口结构,60后慢慢进入退休年龄,养老金的支出将会增加,而保险扩面工作已经基本完成,90后及00后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人口比70、80后要少,新增的缴费人口将远远低于进入退休年龄人口,所以,除去财政补贴外,养老金收不抵支的趋势将不断加大。

  学者建议中央集中投资

  虽然具体改革方案目前还不得而知,不过,参与过基本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管理办法设计的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近日发文指出,社会保险基金中央集中投资为上策。他认为,即将实施的这一轮养老金改革面临的形势比上两轮(2007~2008年改革和2011~2012年改革)要更复杂。经过前两轮改革洗礼,这轮改革浮出水面的潜在可能性或可选方案至少有五个。

  一是各省分散自行投资,采取的方式是地方政府直接控制的“行政受托”方式,即政府委托社保经办机构,后者实行外包与自营相结合。二是各省分散自行投资,但有可能采取地方政府间接控制的“法人受托”方式,即建立省级独资法人机构(包括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三是最终决定实行统一的委托投资方式,即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实际是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的中央补助委托投资和广东千亿基金委托投资的混合型做法,有关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但各省分散自行委托并签署协议。四是有限的分散化竞争性市场投资,即中央主管部门运用行政方式直接将基金“分配”给若干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同时或通过招标竞争委托给几十个有资质的专业化投资机构。五是中央政府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专门投资机构,或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或为央企,统一负责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

  五个方案各有利弊,郑秉文认为,在上述五个方案中,各省分散自行投资的两个思路显然是下策。如果在这轮改革中“胜出”,成为主导今后几十年中国社会保险投资管理模式,中国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就不可能了。随着时间推移,地方沉淀的基金规模越来越大,“尾大不掉”。

  方案三和方案四属于中策,因为长远看,前者不可持续,规模扩大之后进行拆分是迟早的事情,且资金来源不同,风险容忍度不同,投资策略也就不同;后者是新建若干养老基金管理公司和由中央政府直接招标给市场,几十个具有资质的投资机构在行政管理框架下最终形成较分散的竞争市场结构,这涉及到委托代理的关系问题,因为如以某个部委等行政机构出面的话,实际上就是“缺位”和“虚拟”的。方案五是上策,这就是2011~2012年改革所追求的制度目标。

  最终方案是否选择了如郑秉文所言的上策,目前还不能确定。不过,有业内人士称,选择中央集中管理的概率高,但在具体操作上可能分步实施。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研究员高庆波认为,集中投资管理方案也面临着来自地方的阻力。比如,有的省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存在当地城商行,占其存款比重很高,资金抽走后可能对地方经济发展以及金融机构稳定造成不小冲击。

  理论上有万亿养老金可入市

  从基金性质来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及企业年金整体上是一样的,但是因为基金用途的一些差异,在投资运营的资产组合上也会有不同。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主任郭金龙对证券时报记者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比全国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在投资运营时对安全性、流动性的要求可能更高一些,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收益率问题。整体来说是一个跨时间配置的问题。

  不过,对于基本养老金的投资范围,有业内人士表示,可能参考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两者相对较近。

  根据人社部最新规定,企业年金投资于流动性资产的比重不得低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5%;投资固定收益型资产的比重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135%;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股票投资比例高于30%)、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30%。

  目前我国有3.5万亿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如果按照企业年金入市比例,理论上有1.05万亿养老金可以入市。

  不过,郭金龙认为,养老金入市是一个长期政策,有逐步落实的过程,对投机管理机构在时间上、专业性上都有很高要求,而且其配置久期较长,对股市影响是长期的。

  在今年初举行的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表示,2015年将积极争取保险机构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和管理。这也是保险机构参与养老金投资运营的说法首次出现在公开场合。

  对此,郭金龙认为,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保险机构优势还是比较突出的,包括精算的优势,以及对企业年金等的运营管理经验。

  社保绿皮书:失业金存贬值风险

  编者按:真想让人吐槽。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课题组4月24日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称,我国失业保险基金面临较大贬值风险,基金无法做到保值增值,制度的可持续性就要受到影响。同时,我国养老个人账户的计发年数比平均寿命少7年,待遇支出大于基金积累的差额,养老个人账户“寿命差”。

  课题组同时预测,2015年,我国多项社会保障重大改革措施有望出台,这将为“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行动依据。

  失业保险基金存贬值风险

  4月24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2015)》。该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担任编委会主任。

  该报告称,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也是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不同模式的社会保障基金对基金积累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就现收现付的失业保险基金而言,应当遵循“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的原则。

  报告说,我国目前失业保险基金大量节余,反映了失业保险制度设计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同时由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统筹层次低、基金管理效率不高、投资缺乏合适的制度环境,面对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时存在较大贬值风险。

  “失业保险基金积累越多,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基金无法做到保值增值,制度的可持续性就要受到影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吕学静说。

  吕学静等人提交的研究报告称,“十三五”期间,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面临诸多挑战,同时又承载着许多机遇,亟须通过改革不断得到完善。

  吕学静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逐年上升,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左右,而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却连年下降,反映了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在瞄准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上述报告介绍,虽然失业保险制度扩面成果显著,参保人数从1999年的9852万人增加到2014年4月底的16436万人,但其增幅大大低于社会保障的其他险种。

  吕学静说,从各地实践来看,近年来失业保险金水平通常为最低工资的60-85%,有的仅略高于地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失业保险金给付水平过低,是失业保险制度公平性差的体现。

  “将漏在制度外的未参保人群全部纳入,这是十三五期间必须啃下的硬骨头。”郑功成说,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首要目标就是实现基本保障制度全覆盖。

  郑功成认为,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应覆盖所有职业劳动者,以确保劳动者能够真正解除职业伤害与失业风险的后顾之忧。

  养老账户计发年数“寿命差”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杨俊介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制度采用了确定缴费的制度模式,要实现其自身的收支平衡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

  根据养老金的精算原理,确定缴费的个人账户制度在满足如下三个条件的时候可以实现自我收支的精算平衡:

  退休第一年的养老金水平应该等于个人退休时养老金的总积累除以退休年龄所对应的预期余寿;退休第一年之后年份的养老金待遇相对上一年水平的增长率要等于基金的投资回报率;退休者去世时其个人账户未领取的积累余额转移用于支付长寿者的养老金待遇。

  “如果上述三个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就会产生收支差异,对于养老保险基金而言可能是盈余也可能是亏损。”杨俊说。

  上述报告称,结合我国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可以发现其待遇计发的过程中存在着收支不平衡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的个人账户的计发月数存在着低于预期余寿的情况,如我国制度规定60岁退休者的个人账户的计发月数等于139个月,约为11.6年,但是根据我国的人口普查的资料,60岁人口的预期余寿约为19年。

  由于计发年数小于预期余寿,这使得实际发放的养老金超过了满足精算平衡的水平,从而造成了待遇支出大于基金积累的差额,被称之为“寿命差”。

  杨俊说,由于计发年数小于预期余寿造成了待遇支出大于基金积累的“寿命差”。 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年度投资回报率水平约为2%,但是十年来养老金年均10%左右增长,超过了2%的投资回报率造成 “调待差”。个人账户中未领取的剩余部分可以作为遗产被继承形成了制度的“遗产差”性质的亏损。

  杨俊说,这些亏损的存在使得个人账户制度难以完全依赖自有的资金储备来满足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发放,从而难以实现独立的、平衡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王延中在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要加快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王延中认为,应尽快明确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模式。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建立新型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

  今年最值得期待五项社保改革

  上述报告称,要在“十三五”期间完成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不仅需要在2015年制定好“十三五”规划,为“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行动依据,更需要在2015年完成若干重要的改革任务。

  报告称,2015年最值得期待的社会保障重大改革有五项: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付诸实施。目前尽管框架性方案已经有了,“一个统一、五个同步”凝聚了当前社会的最大共识,但若无妥善解决机关事业单位中的“中人”的过渡措施,以及无法对当前机关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的多种用工形式下的体制内外劳动者做出合理的安排,改革便可能遭遇阻力,甚至可能煮成“夹生饭”。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或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出台。该方案的实行不仅关系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筹资机制的公平,也关系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定劳工成本负担的公平,更是统一劳动力市场与劳动者自由流动的内在要求。但过去几年该项工作进展缓慢。2015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这是中央政府应当完成的一项工作任务。

  医疗保险管理体制与经办机制加快整合。报告认为,目前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割管理的局面不应持续下去了,这是共识。只有解决了部门分割管理的问题,才能解决当前医疗保险领域中重复参保、重复补贴、信息分割、经办混乱等一系列问题,才能真正对医疗保险实施的好坏进行问责,才能在现有基础上推动医改走向深入,并真正造福于人民。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新政出台。目前,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积累规模达到4万多亿元,在地区分割管理的背景下,受只能存银行和买国债的严格管制的影响,每年导致巨额的贬值损失,直接损害着制度的可持续性。报告认为,在接受立法机关预算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前提下,放松社会保险基金管制,规范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体制与机制,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是“十三五”期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出台投资新政已经时不我待。

  城乡一体化的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全面实施。以过去各项社会救助为基础,以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及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基本依据,社会救助打破了城乡分割格局,建立了民政部门主导的部际协调机制,社会救助领域项目分割、政策分割、资源分割的状态有望自2015年起发生改变,是这一制度走向成熟、定型的重要年份。

  此外,除了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方案、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在养老服务、残疾人保障、儿童福利事业方面均可能出台新的政策。

  看上去很美的养老金11连涨

  编者按:养老金上涨机制应与物价涨幅挂钩。

  涨养老金了!经国务院批准,2015年我国首次统一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同时,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上调,迎来“11连调”。随着养老金的不断提高,带给民众的是多收三五斗的庆幸,更是杯水车薪的无奈。

  好消息: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增15元

  不管上涨多少,毕竟是涨了。

  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70元,即在原每人每月55元的基础上增加15元,提高幅度为27.3%,提高待遇从2014年7月1日算起。

  提高标准所需资金,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此次增加的基础养老金金额,不得冲抵或替代各地自行提高的基础养老金。各地人社部门和财政部门要做好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的相关工作,尽快将提高后的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同时健全参保缴费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选择更高档次缴费、长期持续缴费,增加个人账户积累,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据了解,此举将使1.4亿城乡老年居民受益,上调15元基础养老金后,预计可使居民养老待遇达到月均百元左右。

  另外,2015年起我国还将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标准。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60元,达到人均380元。个人缴费标准提高30元,达到人均120元。新增资金重点用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企退人员养老金涨10%

  2015年1月1日起,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提高10%。这是中国连续第十一年上调企退人员的养老金,惠及近8000万人。

  据测算,到2014年底,经过十年连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明显提高,由2004年的月均647元提高到目前的2000多元,增长了2倍多,最高的北京市已超过3000元。

  按照官方说法,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不仅远远跑赢了CPI,也跑赢了GDP。

  与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相比,基本养老金约10%的增速已略高于前者,与后者接近。连续较大幅度调整基本养老金,对改善企业退休人员生活、促进社会公平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近几年经济增速放缓、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仍然连续较大幅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有力地改善了民生。

  目前,我国已开始启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人社部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后国家将逐步建立覆盖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物价变动、职工工资增长、收入水平提高等情况,并兼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承受能力、财政负担能力等因素,统筹考虑各类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

  有专业人士表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一直被视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等多项改革的“痛点”。如今,养老保险改革终于迈过一大道坎,随着这个“关窍”被撬动,与之相关的多项改革推进难度将大大削减。

  坏消息:养老金上调,物价面前杯水车薪

  美中不足的是,物价因素或多或少削弱了养老金上调的含金量,基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衡量退休人员生活水平通行的指标是“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与在职收入的比值)”。根据公开数据计算,2013年企退人员养老金替代率为44.13%,2012年为43.61%,2011年为43.2%。

  国际经验显示,当养老金替代率达到70%左右时,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与在职时大体相当,而低于50%时生活质量则明显下降。

  武汉企业退休职工李国利2008年退休时养老金有1200多元,经过几年的连续调整后2014年已经超过2000元。“虽然养老金每年都在上调,但肉、油、蔬菜也一直在涨价,开支一直在增加,日子仍然紧巴巴。”

  10%的幅度,对于广大企业退休人员来说,是一个福音,作用有限,杯水车薪,但是多收了三五斗的幸福,或许也是安慰。

  养老金十一连涨固然是好事,但对于基金运行却带来了更大压力。近年来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总收入虽然在增长,但增幅却有所下降,特别是低于总支出的增幅。

  据统计,2013年全国19个省级地区出现当期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缺口共计1702亿元;如果只考虑征缴收入,除去财政补助等因素,2013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只有163.17亿元。

  担忧和期待:未来养老基金压力越来越大 养老金上涨机制应与物价涨幅挂钩

  在物价上涨、替代率下降、养老金双轨制的三重冲击下,企业养老金虽然“十一连涨”,但并未使普通退休人员感到幸福和安全,相反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陷入相对贫困中,为日常生活而发愁。

  有专家认为,尽管养老金增幅比CPI高,但是食品、副食等退休人员的生活必需品涨幅较大,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养老金上涨的福祉。尽管中央政府连续11年提高城镇职工养老金待遇,但只是依靠行政的手段来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与物价和社会平均工资都不完全挂钩。

  这样一来,如果物价上涨或者社会平均工资增幅很快,就会导致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相对变低。政府必须把这个机制尽快建立起来,并选取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为挂钩指标。

  多位专家呼吁认为,政府不能沉迷于“十一连涨”的梦幻里,也不能将养老金上涨当作政绩而沾沾自喜,相反要检讨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缺陷,制定合理的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让企业退休人员都能安享晚年。

  此外,多位业内人士警示:实现养老基金保值增值已经刻不容缓。

  “未来养老基金压力会越来越大,一方面老龄化进程加快,缴费的人相对减少、领取养老金人数增多;另一方面改革中转制成本的消化、提前退休人员的负担,都会对养老金的支出造成压力。”清华大学教授杨燕绥说。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认为,在设计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时,其实它自身有增长机制,但是这个机制赶不上收入和物价的变动。

  “养老金要想持续上调,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加大财政补助,开辟新的资金渠道,还应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征缴面,覆盖更多尚未参保的中青年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朱华雄说,“为应对未来养老基金的压力,促进养老金多元化投资运营。”

  三问养老金并轨

  编者按:如何避免职业年金变“隐性双轨制”?

  养老金并轨改革成本约9.1万亿 谁来买单成难题

  众所期盼中,酝酿了7年的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终于破局。23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时透露,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获通过,这也意味着养老金双轨制将进行改革。多名专家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方案会在明年公布,方案将涉及一系列细节问题,如国家财政如何支撑、“补齐欠账”即如何补齐公务员此前“欠缴”的养老金账户、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标准怎样跟企业对接等。

  问题1 地方政府如何负担改革成本?

  改革成本谁来买单?是地方财政还是中央财政?专家表示,经过测算,改革成本可能相当于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如果由地方财力负担所有改革成本,很可能造成“有钱执行,没钱就难以执行”这个局面。

  “改革成本中仅补缴养老金账户这一项,就是一个数目可观的数字,全国在职公务员数量700万,126万个各类事业单位在职人员3000多万人,3700多万人补缴养老金,这需要多少钱?”河南一中部城市发改系统公务员徐汇对新京报记者说。

  社科院经济系博士研究生陆明涛去年12月发表了《中国养老金双轨制并轨改革的成本测算》论文。他对新京报记者说,经过测算,改革成本可能相当于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

  陆明涛说,假定2010年及以前退休的人员仍然采用原有的退休金制度,2010年后的退休人员完全执行企业退休标准,则政府机关公务员补缴养老金约需3.9万亿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补缴约需5.2万亿元,共计约9.1万亿元。而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约8.31万亿元。

  徐汇认为,如此高昂的改革成本,中央财力尚有压力,地方财力更无力负担,“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可以。可像我们这样的地区,地方财政很不富裕,补缴养老金账户肯定承担不了”。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说,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思路很明确,“全国范围同步”意味着不会由地方财力负担全部改革成本,“如果由地方财力负担改革成本,那么极有可能导致一个结果,有钱执行,没钱就难以执行”。

  苏海南强调,短期内改革可能会损害部分人的经济利益,但长远来看全民受益。3700万人的养老金改革成本虽然高昂,但放到几亿人的养老金大池子里,风险分担能力会增强。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也表示,本次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是“顶层设计”全国一盘棋,“中央转移支付会解决改革成本问题”。

  问题2 并轨后公务员落差如何弥补?

  目前公务员的养老金可拿到退休前工资的80%,而城镇职工只能拿到一半。眼下基层公务员群体最关注的就是养老标准究竟怎样跟企业对接,按“企业标准养老”后,“经济损失”会达到多少?

  “公务员养老金的替代率(指退休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很高,对基层公务员来说这很有吸引力”,徐汇说。

  以北京为例,2011年北京市职工的社会平均月工资为4672元,按现行的养老金缴费方式,如果按缴费30年计算,每月的养老金也只有1794元。而当年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的平均月退休金为4000元至5000元,约相当于退休前工资水平的80%。

  但城镇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却一直下降。2012年数据显示,养老金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7%,此后一直下降,2011年为50.3%。

  徐汇担心“企业标准养老”后损失太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表明就低,新标准会向企业看齐”。

  从“五个同步”中,张明分析出涨工资“信号”,“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同步改革,这应该就是要涨工资,这两天不少媒体也报道说,预计公务员要普涨工资,通过涨工资弥补改革带来的利益损失”。

  “所谓的公务员普涨工资是误读,片面理解养老金双轨制的改革思路”,苏海南对新京报记者说,近两年关于调整公务员工资的呼声很高,之所以公务员工资改革迟迟没有推行,就源于养老金双轨制这一影响公平的“病根”未除,“第一步是养老金制度改革,先实现退休公平,接下来才是公务员工资改革”。

  苏海南强调,改革后公务员的新养老标准,并不会低于原标准,“个人账户加上职业年金,新养老金标准的整体替代率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因为这样才能破除改革阻力,公务员群体乐于接受”。

  问题3 如何避免职业年金变“隐性双轨制”?

  有媒体发表评论,认为“一般企业不会给员工购买职业年金,而公务员不同,政府机关给公务员购买职业年金花的是纳税人的钱。一旦坐实企业年金,意味着公务员养老金和城镇职工并轨,连名义的都算不上,实则形成新的隐性双轨制”。

  徐汇注意到,23日以来,不断出现对职业年金的质疑声,“网上这方面的讨论很集中,认为五个同步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是制造新的不平等”。他担心,此类讨论会影响到职业年金的制度设计。

  短短两天之间,一些社区网站出现了“现就给公务员交职业年金,是在制造新的不公平”等“主题帖”,跟帖网友百余人。有的提出“请问企业的年金,有几个私企会给员工交。这是在搞障眼法”;有的声称,“在大多数企业未建立职业年金前,公务员也不应拥有职业年金,因为管理失责”;有的表示,“如果不统一适用于劳动法,不统一并且真正落实包括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的实际替代率,就不能在制度和起点做到公平,其结果就可能是换汤不换药”。

  “企业也有企业年金,从理论层面、制度层面来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在这方面是平等的”,郑秉文对新京报记者说,迄今为止企业年金已经推行了20余年,但由于种种原因,普及度不太高,目前全国大约有7.5万家企业2200万名职工加入到企业年金。

  苏海南认为,企业职工无需为职业年金忧心,“在养老金双轨制改革中,职业年金的制度设计至关重要,作为弥补公务员退休待遇落差的关键环节,某种程度上决定改革成败。企业职工应该看到,毕竟我国迈出了养老金并轨这一步。职业年金一方面可以弥补改革后公务员的待遇落差,使改革前后公务员的退休收入水平大致相当;另一方面也会同时抬高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待遇标准”。

  专家:延迟退休还会促进就业

  编者按:即使中国的退休年龄已经50多年没有做过调整,即使“未富先老”已经成为中国可以预见的未来,但决策部门仍然对延迟退休年龄“投鼠忌器”。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写入了决定,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日前接受央媒采访称,该部正在汇集各方面的意见,研究相关方案。

  对人社部来说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其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缺乏延迟退休与就业之间联系的基础数据和实证研究。虽然众说纷纭,但无论是支持或是反对都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谁也拿不出有力的数据供决策部门参考。

  延迟退休增加青年就业?

  老年人与青年人“抢饭碗”是反对延迟退休最重要的一条理由。有观点认为,我国每年离退休人员在600万~700万人,一旦实施延迟退休会导致600万~700万适龄就业人员找不到工作,这种判断虽然失之偏颇,但却表达了民众的担忧。

  从两年前开始,中央财经大学学者张川川就和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辉耀一起,对延迟退休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这之前,中国学术界对延迟退休和就业的量化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项研究预估,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老年人就业的增加不仅不会对年轻人就业产生负面冲击,还会促进年轻人就业。

  在近日清华大学就业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张川川介绍,课题组通过控制变量法,采用回归分析,使用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利用养老保险的制度安排特征,估算了55~64岁男性和50~59岁女性这些高年龄段人口就业对中、青年人(20~24岁)就业的影响。

  结论显示,高年龄段人口就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使中、青年人就业增加0.59~0.82个百分点。

  “没有证据支持挤出假说,相反,老年人就业率的增加导致了青年人就业率的上升。”张川川说。

  张川川表示,“老年人就业会挤出年轻人就业”主要基于两个假设,第一是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力可以替代;第二是一个经济体的工作岗位是固定的,一类劳动力群体(如老年人)就业数增加,必然引起另一个群体(如年轻人)就业的减少。

  张川川的课题组经实证研究发现,老年人与年轻人在技能、工作经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两种类型的劳动力并不存在替代关系,反而很可能是互补关系。同时,一个经济体的就业岗位也并非完全固定的,一类劳动力增加不会必然引起另一类劳动力的减少。

  他认为,延长退休不会挤出青年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退休人口和非退休人口在消费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退休年龄调整将影响社会总需求。

  具体来说,退休后个人和家庭消费会显著下降,包括与工作相关的支出,如交通、着装和餐饮支出等。研究发现,城镇职工退休后与工作相关的消费减少了超过30%,其他消费减少了15%。

  “退休所导致的消费需求下降会减少对劳动力的引致需求,从而抑制就业。反之则能够增加总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就业。”张川川说。

  影响就业的变量

  然而,普通民众难以判断这种通过控制变量法做回归分析所得出结论的正确性;按政府部门惯例,回归分析亦很难作为决策依据。

  张川川也表示,上述研究只是对延迟退休可能带来的就业效应进行预估,并不能回答“延迟退休是否挤出了年轻人就业”这一问题,这需要实施后对政策进行评估才能得出准确结论。

  本报记者从接近人社部人士处了解到,人社部远远没有学者这么乐观。从胡晓义此前的表态可以看出,人社部认为延迟退休对就业的短期冲击肯定是绕不过去的。

  这也是人社部一直在延迟退休问题上持审慎态度的原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是中央定调的,人社部是“不得不”出来表态。

  这位人士也表示,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已经市场化,大部分领域都不存在青年和老年劳动力的简单替代,但机关事业单位的替代关系还是存在的,若推行延迟退休,体制内岗位替代速度肯定会减慢。这部分岗位总数并不大,只占到中国城镇就业岗位的十分之一,但却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年轻劳动力最关注的岗位。

  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是大学生就业时的首要偏好。一旦延迟退休,大学毕业生群体将受到冲击。而这部分人群的就业向来是政府最为关注的,这也成为制定延迟退休政策必须考虑的因素。

  胡晓义也表示,政府把青年就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年600万的退休人员对于青年就业会形成一定的替代关系,但两者不是完全简单的加减关系,不是“退一个人补一个人”的关系。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结束,未来必须在产业结构调整当中来调配劳动力。

[养老金投资股市起争议]

养老金投资股市起争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