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汇报(定稿)

发布时间:2011-05-10 09:21:30

承德县人民政府

(二〇〇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承德县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级贫困县,总面积3857平方公里,人口46万,辖717401个行政村。2005年被省政府列为第一批扩权县。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0.6亿元,财政收入4.35亿元,其中财政经常性收入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6元。

全县现有中小学校76所,在校生49383人。其中小学61所,在校生23895人;初中10所,在校生13982人;民办初中1所,在校生879人;普通高中3所,在校生8967人;职教中心1所,在校生1660人。乡镇成人学校24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幼儿园197所。其中县幼儿园1所,乡(镇)中心幼儿园33所,规范幼儿园35所,小幼一体园118所,民办园10所,在园幼儿11412人。全县共有教职工4265人。

1998年承德县借贷千万元通过省政府“普九”验收后,尽管负债沉重,又尽管恰遇国家相继取消面向农民征收的农村教育费附加、三提五统和农业税等改革调整给县级财政收入带来的不利影响,但面对基础仍然较差、标准仍然较低的农村教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的决心不动摇,投入的力度不减小,每年迈出一大步,几年跃上新台阶。

1999年,通过省“普及实验教学”验收;

2001年,通过省第一轮“普九”三年复检;

2004年,通过省第二轮“普九”三年复检;

2006年,10月份通过省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验收,12月份又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验收。

今年初,县委县政府认真分析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分析了县域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竭力推进学区建设,活跃全局,带动全局”的迎检指导思想,并确立了全省争先进,全市争第一的工作目标。

一、把提高县域教育综合水平作为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责任,并努力形成全社会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是落实投入政策。县委县政府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确保六项资金足额用于教育。第一,确保中央对农村专项转移支付的20%用于教育。从2003年起,中央每年对承德县专项转移支付2073万元,我县按20%的比例即415万元用于教育。第二,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足额用于教育。2003-2006年分别征收199万元、351万元、516万元和683万元,全部用于教育。第三,确保足额征收城市建设维护税。依据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每年应按城市建设维护税的7%-10%用于教育,2003-2006年,我县共征收城市建设维护税2243万元,按8%的比例用于教育179万元。第四,确保上级专项资金用于教育。20032006年共争取上级布局调整、危房改造等专项资金2800万元,县政府不截留、不挪用,足额及时拨付用于学校项目建设。第五、确保社会捐助资金全部用于教育。近几年共接受县内外、境内外捐助资金450万元,同时县政府配套962万元,建起6所希望小学,香港杨咏曼女士8年来捐资300万元,援建咏曼小学、咏曼初中、咏曼高中教学楼、县二中咏曼科技楼和咏曼教师培训中心。第六、确保盘活资产收入用于教育。几年来利用闲置校舍变现资金523.5万元,全部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四年来,全县用于教育总投入1.54亿元,其中用于校舍建设1.07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1.27万平方米,用于信息技术装备和专用教室建设2923万元,用于校长教师提高培训235万元。从2003年起,县财政每年拔付120万元用于偿还“普九”基建欠帐。

二是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2004-2006年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91元、157元和170元,农村中学分别为115元、170元和182元;县城小学分别为54元、91元和94元,县城初中分别为91元、207元和173元。2004年以来,落实国家“两免一补”资金1023.96万元,惠及学生16556人。县财政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小学生均150元,初中生均250元,2004年补助10人,2005271人,2006797人。

2007年,执行农村中小学试预算编制制度。预算安排免杂费资金1002.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80万元,省级资金290万元,县级资金132.5万元。截至目前,实际已累计拨付到位712.6万元,达到预算的71.06%;预算安排补助公用经费资金91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5万元,省级资金27万元,县级资金9万元,目前已全部拨付到位;省下达补助贫困寄宿生住宿费专项资金28万元,县财政预算安排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资金51万元,共补助贫困寄宿生2667人。

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标准,坚决杜绝乱收费。从2007年春季学期起,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按“冀价行费[2007]1号”文件规定标准收取课本费(不含按规定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作业本代收费和寄宿生的住宿费,没有向中小学生收取其它任何费用。2001年开始实现教师工资发放银行化。随着县财政形势的好转,县委、县政府决定对拖欠教师199310199512月计27个月的两项津贴共457.4万元,今年9月底前全部补发给教师。

三是全社会重视教育。中共承德县委于20059月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同时制定出台《承德县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县委严格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除县一中、进修学校和职教中心的校级领导由县委常委会议任命外,其他一律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并且在县一中、进修学校和职教中心校级领导的配备上也极大尊重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2004年,为教育局配备主任督学和副主任督学各1人。县人大与县建设局于2005年发动县内建设企业筹集资金62万元,当年发起“扶助贫困大学生行动”,资助20名学生顺利迈入大学门坎。每人5000元;2006年开展了“奖励优秀高中教师行动”,奖励高中教师23人,每人奖金3000元;今年又开展了“奖励优秀教育工作者行动”,奖励“十佳”校长、“十佳”班主任、“十佳”高中教师,计30人,每人奖金3000元。县政协在全体委员中开展的“五个一”活动中,首先是每名政协委员结对子救助一名贫困中小学生。县委书记韩福才尤其关注边远山区学校的发展,亲自为三家乡孤山小学筹集资金49万元,建起了承德县第一所高标准农村寄宿制小学。原市教委主任窦仲林自2004年起与甲山镇富台子村学生张爱琦建立帮扶关系,承担了其上学和生活的全部费用。县政协委员孙延生承担了贫困大学生刘杰4年大学期间全部学费。县财政局鼎力支持、热情帮助,使承德县教育支付分中心率先在全市建成;县建设局对所有中小学建设项目优先办理开工许可证,并减免城市建设配套费。县地税局全力做好城市教育费附加征收入库工作,征收到位率逐年增加,去年达到100%;县公安局与县内每所学校开展警校共建活动,确保校园秩序;县工商局与卫生防疫部门对校园周边摊点加大管理力度,县文体局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999年,我县教师编制为4971当时在岗教师5162人,超编191人。但考虑到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实,县政府依然坚持每年招聘大中专毕业生,8年来共招聘大中专毕业生707人,列入编制,实行合同制管理。2007年,着眼于丰富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开齐开足课程,又为8所学区初中定向选配音体美教师各1名,并为每个学区选配幼儿教师各1名。为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教学精湛、管理先进的骨干教师队伍和优秀校长队伍,2000年开始实施“名师计划”和“名优校长工程”,制定出台《承德县骨干教师评选办法》和《承德县优秀校长评选办法》,每年评定50名县级骨干教师和5名优秀校长。目前,共有县级骨干教师358名,拔尖教师32名,县级优秀校长29名,模范校长4名,每人每月享受4050元县政府特殊津贴。

五是建立全面扶助体系。为确保贫困学生完成各阶段教育,自1999年起,教育系统内部发起旨在济困扶危的“阳光工程”救助活动,几年来全县师生自愿捐款累计61.7万元,救助特困生3431人。在县乡干部中广泛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救助活动,几年来救助特困学生1200多人。2004年,县委县政府启动“高考助学工程”,按常务县长李桂林提议,县财政每年专项列支20万元,社会捐助40万元,累计60余万元,使300多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这样,“阳光工程”、“结对救助”、“高考助学工程”与国家“两免一补”惠民政策共同构建起从小学到大学完整的承德县贫困生救助体系。

六是千方百计防辍治辍。随着学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控辍保学任务更加艰巨。县委县政府未雨绸缪,把辍学工作作为对乡镇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列入乡镇“一把手”考核指标。利用县内各种媒体普遍宣传《义务教育法》,协调司法部门加大依法治辍力度。教育系统内部,设定控辍指标“高压线”,对辍学率超过3%的单位,“一把手”考核一票否决;健全学籍管理办法,学籍管理延伸至小学;在全县大力推广刘杖子中学“一个不能少”的治辍经验,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树立“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的教育理念,改革评价方式,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全县平均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

二、整合县域教育资源,竭力推进学区建设,推动全县教育整体水平跃上新台阶

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历史沿革等因素,深入分析教育发展现状和生源变化趋势,将全县划分为8个学区,形成“三片三线”的管理格局,即县城周边、三家和头沟三个相对集中的“三片”为3个学区,上板城安匠、甲山上谷、三沟六沟三条公路沿线的“三线”为5个学区。平均每个学区覆盖3个乡镇、50个行政村、5.8万人口。最大的下板城学区覆盖4个乡镇、64个行政村、6.9万人口,最小的上谷学区覆盖2个乡镇、34个行政村、3.2万人口。每个学区有一所标准化初中,38所完全小学;照方便群众、就近入学的原则,适当保留小学一二年级或小幼一体化教学点。

2006年开始,按照“实事求是,尽力而为,确保稳定”的原则,遵照市局提出的“整合高中发展初中,整合初中发展小学,整合小学发展学前”的工作思路,以标准化初中建设为突破口,依据生源的变化趋势,撤销三十家子、头沟、双峰寺3所高中,将高中阶段学校由7所整合为4所;把三十家子和头沟高中改建为标准化初中,变现双峰寺高中资产409万元,用于初中项目建设。扩建帝贤中学、上板城初中、逸夫学校等6所初中,撤并43所初中,将54所农村初中整合为10所标准化初中;撤并170所小学,将231所小学整合为61所标准化小学相继撤销24个乡镇中心校,打破乡镇区划界限,组建了8大学区。目前,全县形成了8个学区、4所高中阶段学校、10所规模初中、50所完全小学的“8415教育新格局。

在推进学区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闲置小学校舍改建179所幼儿园,全县幼儿园总数达到197所。这样,每个学区有一所标准化初中,每个乡镇所在地有一所标准化小学和一所中心幼儿园。另外,县政府出资为标准化学校全部装备了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语音室和图书室。今年,又投资100多万元,为学区初中装备标准理化生实验室25个。

以学区中心校代替乡镇中心校管理模式后,为推进实行实体性改革,积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学区校长负责制,赋予学区中心校辖区内校长任免权、教师调配权、资产处置权。组建学区研训室,每个研训室配编56人,通过“自愿报名资格审查业务考试面试答辩”的程序公开选拔了45名研训员,负责学区内教研视导、教师培训等工作。形成了教育局学区中心校学校三级管理网络和县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学区教研室学校教研组三级研训网络。

在学区建设中,努力破解三大难题。一是破解群众支持难题。有针对性地普遍家访、广泛走访、疏导息访。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主动深入学生家中,关注家里态度,解答家长疑惑。开展“学区社交”活动,与乡镇领导、村两委班子沟通想法,征求意见;走访社会名流,讲解政策、求得支持。对上访的群众,本着可导不可激的原则,查明上访原因,摆明利害关系;注重人文关怀,主动上门回访。二是破解资金筹措难题。县长胡光远专门召开县长办公会,决定将两年的教育资金集中一年使用,确保学区建设计划提前两年完成,确保建设项目如期交工。充分发挥教育集中支付分中心的作用,捆绑使用教育资金,不打散锤。整合教育资源,该置换的置换,该变现的变现。三是破解干部安置难题。学区建成后,原来的24名中心校长和50多名初中校长只有18人可能留任。本着“择优使用一批、培训备用一批、适当照顾一批”的原则,优先安置年龄较大、学区所在地、实绩突出的校长。同时,严格选拔20名学区和规模初中后备干部,进行专门培训,并决定“十·一”后派到外地名校挂职锻炼,择机予以重用。对从正职退居副职的校长,保留原工资待遇不变;对要求进县城的校长给予宽松政策,满足个人要求;对大型学区或初中适当增加领导职数,并且对暂时不能续任的校长均由教育局长逐一亲自谈话。

由于规划科学,推进有序,措施得力,仅一年半时间,这场“百所学校大撤并,千名教师大调动,万名学生大转移”波澜壮阔的基础教育重大改革在波澜不惊中悄然完成。

学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延伸了教育链条。不仅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得到加强,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同使学前和高中阶段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二是提高了硬件水平。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极大地改善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目前全县完全小学以上学校楼房化率达到97%,初中实验室装备水平达到全市一流。

三、与时俱进,加强学校管理,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持之以恒地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随着学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学校规模迅速扩张与学校管理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理念、新技术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局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极端重要性,又充分认识到标准化学校的建成给校本教研带来的最大可能性,采取了一些刚性的硬约束,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一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出了打造“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制度”的管理文化链条,重点从秩序、习惯、安全、卫生四个方面切入,特别强调从一项制度抓起、从一间宿舍抓起、从一个班级抓起,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督导,推动学校实现制度管理、人文管理和文化管理。今年秋季开学,对全县初中学生进行了为期5天的全员式军训,让入学之日就成为遵章守纪、规范行为之时。通过雕塑、砥砺石、宣传栏、文化长廊和校训、校徽、校歌、校旗,凝和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每年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和中小学管理工作会议,表彰优秀班主任、模范校长和严细化管理先进单位,先后推出六沟高中“和谐、进取、务实”的综合管理经验、刘杖子初中“一个都不能少”的治辍经验、大营子初中“花园式”校园建设等48个典型,带动全县中小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今年4月和5月,分别举办了逸夫学校“开放月”和“县二中”开放周活动,开放期间,学校的课堂教学、德育管理和后勤管理等向全县中小学全面开放。各校分批次到开放学校参观学习,听课观摩,既督促了先进学校快马加鞭,又带动了其他学校你追我赶。9月中旬开始,再次开展逸夫学校“开放月”活动和上板城初中“开放周”活动。为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出台《承德县中小学校(园)干部选拔、任用办法》。先后在上谷初中、三沟初中等5所学校成功试行校长公推公选,做到能者上,庸者下。4次选派60多名校长赴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以及北大附中等地挂职锻炼,学习严细化管理经验;成功举办了4期校长论坛,围绕学区建设的操作性特征、规模初中学校管理、学校品牌建设的基本策略等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研讨,切实提高了校长带队伍、抓发展、搞外交的能力。

二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县教育局充分发挥行政推动和专业引领的职能,对校本研训工作重点谋划,加强落实。邀请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省教科所所长赵杏梅、江苏洋思中学副校长秦培元等来县讲学,坚持每年开展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评选“百佳”读书教师。围绕新课程进行大规模培训,实现大幅度提高。教育从局长做起,抓校本教研,带头执行局领导每周一日听课、每月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和进行一次业务讲座制度。

围绕提升教育理念、提高把握教材能力和改进课堂教学三个重点,今年3月、4月、5月和9月,全县中小学普遍开展了主题研讨、课前研讨、案例研讨“三项研讨”活动。每项研讨全县都统一时间,统一内容,统一形式,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以抽签方式分组带队随机抽查学校并参与活动。

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提出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先教向先学转变、独白向对话转变、问答向研讨转变”,并具体化为“4+4N”课堂教学模式,严格规定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必须经历“自学文本、师生交流、质疑答疑、专题训练”四个环节。县逸夫学校、县二中和上板城初中3所样板校以及万宇、张永兴、雒京玲、于振兴等10名品牌教师的课堂教学随时面向全县开放。今年5月和8月,开展了两次“‘4+4N’课堂教学模式大家谈”活动。为使高中的课堂教学与初中顺利对接,暑期开学初,又开展了全县高一教师培训,逐步在高中阶段推广“4+4N”教学模式。为强化学校和教师质量意识,在初中学校开展了兴县杯、优胜杯、晋位杯“三杯”竞赛活动。

4年来,有4名教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28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26名教师荣获市级教学标兵和教学能手称号,340多名教师课堂教学、论文、课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项课题获得省级教科研成果奖,500余件学生艺术作品获国家级奖励。三家乡孤山小学校长光荣的当选为“十七大”党代表。

四、 树立大教育观念,统筹全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夯实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后劲

在大力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的同时,着力发展职业教育、高中教育、学前教育和民办教育,努力实现县域教育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实现快速发展。全力扶持县职教中心做大做强。一是政策推动,解决招生难题。落实国家有关职教学生享受每年1500元国家助学金的政策,吸引贫困家庭子女选择职业学校。在招生政策上规定初中学校“2+1”“2.5+0.5”分流到县职教中心的学生不少于初二在籍生总数的20%,并作为考核学区和初中学校“一把手”的重要指标。二是投入拉动,解决“黑板上种庄稼”的窘状。从2005年开始,县政府坚持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足额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筹资400多万元,建成2000平米综合楼和服装、计算机等6个实验实训室,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目前7400平方米的实训楼正在加紧施工,建成后,将形成全市的电子电工及自动化骨干专业。三是政府促动,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氛围。县长胡光远兼任职教中心校长,组建职教中心办学委员会。通过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在假期集中宣传职教中心的办学优势和就业前景。3年来,职教中心的学校规模由860人扩大到1660人,456名学生通过对口升学考入高等院校,2000多名学生在京、津、沪等地企事业单位就业2004年职教中心通过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验收

积极探索县内初中与县外职业学校联合办学。2004年,县二中与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合作举办技师班,初三注册职教学籍,根据职教教学计划重点学习文化课,毕业后到职教学校专修一年专业课,第三年直接到京津就业。现首期毕业生84人已全部就业,保底月薪1000元。2006年,帝贤中学与燕北计算机专修学校合作,开设电子信息专业,第一期43人;安匠中学与北京丰台职教中心和北京景秀科技公司合作,开设计算机专业,第一期23人。今年,继续拓宽渠道,加大职教发展力度,每所初中开办2-4个职教班,形成以职教中心为龙头,初等职教班为基地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

高中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06年开始,初中毕业生数量开始以每年1000人的规模逐年减少。面对这种形势,决定加大高中学校调整力度。在撤并薄弱学校的同时,扩大重点高中建设。2005年,投资1200多万元为县一中建成全市首个塑胶运动场。今年,投资810多万元新建了六沟高中宿舍楼,投资470多万元新建上板城高中综合楼。投资1280多万元,为三所高中购置教学仪器、图书和现代教育设备。从2003年起,高中学校自主到人才市场选聘二本以上师范类大学毕业生50人。从2004年开始,在县一中实行教师末位淘汰制,教学成绩排在末位的教师调整到非教学岗位,不能胜任非教学岗位的一律调出学校。继县一中通过省级示范性高中验收后,2006年,六沟和上板城两所高中通过市级示范性高中验收。随着招生能力的增强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今年全县高中阶段学校入学率达到71%

学前教育实现历史性突破。2006年以前,全县幼儿入园率仅为25.3%2006年,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确立了 “因地制宜,尽力而为,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园舍的确定和建设、设施教具的配置和制作、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入园率的普及与提高、师资的选调与培训、档案的搜集与整理”六个关键环节,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筹措资金750多万元,改扩建幼儿园179所、新建幼儿园7所,幼儿园总数达到197所,软硬件一步到位,幼儿入园率跃升到87.3%形成以县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村办幼儿园为主体,民办幼儿园为补充的幼教发展新格局。为巩固成果,2007年,教育局专门成立幼教股,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启动弹跳唱画说写玩“七项全能”工程开展幼儿园长、新教师、农村教师多层次培训制定出台《幼儿园金银铜牌评定标准》,实行分类定级目标管理,推动学前教育不断走向规范化。今年全县中心园新增10所,规范园新增5

民办教育实现健康发展。一是规范。2003年,按照“名校办民校”的思路,依托县一中创建民办初中世纪中学。今年6月,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将世纪中学从县一中彻底剥离,使学校实现了“四独立”。二是支持。世纪中学从县一中剥离后,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县政府于今年7月出台了《建立公办学校与县内民办学校双向流动机制的有关规定》,明确规定:“允许县内民办学校在全县范围内招聘教师。现在县内民办学校且原为县内公办学校在编的教师可回原公办学校任教。”“到县内民办学校任教的公办在编教师,从批准之日起原身份不变,人事关系放在教育局。保留公办教师身份,连续计算工龄和教龄。到退休年龄可返回原公办学校办理退休手续。”“期间经批准返回原公办学校的,从返回之日起由县财政发放工资。”解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三是放活。在支持世纪中学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民办幼儿园,出台《民办幼儿园设置标准》,只要资质和办学条件符合规定的,一律按章批准。形成公办民办、国有民营共同发展的格局。

五、存在问题

(一)县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县城仅有小学2所、初中2所、民办初中1所,随着县城人口的不断增加,负荷愈来愈重。为此,县政府决定,2008年在县城新建占地面积60亩的九年一贯制学校1同时筹建独立的特教学校1所。

(二)教师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据测算,全县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中小学教师349名,占教师总数的15.4%,有的小学已经达到80%以上;公办幼儿园教师中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的教师93人,占幼儿教师总数的23.3%。音体美、计算机和小学英语教师短缺。

(三)普及程度偏弱,个别初中辍学率超过5%,有的甚至超过了7%

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汇报(定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