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

发布时间:2019-08-04 18:39:44

二、

三、


附件一:

成都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案评分标准

附件二:

成都中医药大学优秀教案评比推荐表

附件三: 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院:

附件 教案示例

学院: 临床医学院

一、学生特点分析

1. 知识基础:

2.

本班学生为大三已经完成如下课程的学习:

1)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专业能力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四诊技能、中药学、中药药理学、方剂学、内经选读、伤寒论、中医内科学等。

2)西医基础/基本技能课程: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基础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医用生物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诊断学、影像学、临床技能等。

3)人文素养素质拓展课程:古代哲学、中国医学史、医古文、医学人文学、心理卫生学、思想道德修养、医学行政管理、医疗纠纷、国防教育等。

4)临床学习:临床技能实践、课间见习、夜间见习等。

目前,在学习中医外科学的同时,还同步学习中医妇科学、温病学、内科学、传染病学,并参与临床技能训练实践等。总之,如校的“厚基础、强临床”培养理念所示,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基础都较扎实,能够学好中医外科学。

3. 认知特点:

4.

1)自我认知

处在大学时期中间阶段的学生,既不同于大一新生,又有别于毕业年级学生。他们不再像大多数新生那样潜意识里主张“放松第一、学习第二”,也不再有因为不适应自立生活而带来的学习心理障碍。但他们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认知还不够明确,甚至缺乏认识和思考,因此容易受到外界关于就业和工作等关乎切身利益的不利因素和不良情绪的影响。

2)专业认知

由于他们已经走过了初入大学的新奇和放松阶段,已经能够准确认可自己的学生身份和学习任务,因此对于专业的认知比较清晰。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和肯定也逐步变得浓厚和坚定,常有向往专业学习的主动需求,具有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且呈螺旋式上升趋势。

3)中医认知

随着对中医临床课程的学习和见习,他们开始对中医的确切疗效表示认可和信赖,从一开始的盲从认知和学习中医,慢慢转变为发自内心地喜欢和欣赏中医魅力。并且,通过对局部辨证前半部分的学习,也展示了他们对于外科临床证候的辨识已具有一定的自我甄别和鉴赏能力,故而可以在老师引导下对课程内容进行“双向联系”,时刻把临床和基础两大学习板块紧密结合在一起。

5. 学习风格:

6.

在前2周的课堂教学中,本班学生表现除了极好的学习主动性,比起被动灌输,他们更喜欢主动学习,喜欢提出疑问,喜欢课堂讨论,对临床知识的渴望程度很高,乐于从病案分析中获取知识点,学习氛围比较融洽。除了自主学习,他们还自行分成7个学习小组并开展组内和组间合作学习。

但由于他们自身认知特点仍有一定局限性,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界干扰而出现对自我、专业和中医的不稳定认识,所以作为专业课教师,还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扬新的学习风格,即进行批判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2.

通过全面系统的深入讲解,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1)掌握脓的概念、形成机理及出脓的临床意义。

2)掌握成脓的特点及确认成脓的操作方法。

3)掌握脓液形质、色泽和气味的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

4)熟悉脓液部位深浅的特点。

5)了解脓液特征与顺逆证候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临床预后的指导意义。

3. 能力目标:

4.

1)临证辨识能力

通过PPT主课件、图片影像等辅助学习课件等多媒体手段的生动展示,提高学生的临证辨识能力,特别是对于有脓无脓的辨识能力和对于脓液形质、色泽、气味的辨识能力。如,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肿疡局部特征(疼痛、肿胀、温度、硬度等)和全身状况(舌脉、寒热等)的变化来辨识脓成与否;通过图片展示脓液的稠厚来辨识脓的形质;通过对图片脓液黄白相兼、黑绿及血色的判断来辨识脓液的色泽;通过比拟活鱼与死鱼的气味来增强辨识脓液气味的感官能力等。

2)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物教具(水气球、手电筒、火柴头、注射器等)和多媒体视图资料等演示和展示确认成脓的5种具体操作方法,即,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和B超等,积极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课堂内操作练习,以便力争能感受和体会到按触法之应指、透光法之阴影、点压法之剧痛、穿刺法之抽吸等特点,加深理性认知印象,强化感性操作意识,促进对确认成脓的操作方法的综合掌握,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

3)综合思维能力

在完成上述对脓成与否的辨识,及对脓液特征的辨识后,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双向联系”,即,联系临床和联系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辨能力。如,关于脓液的形质特征可做如下联系思辨:气血化生皮肉(生理)←热盛肉腐成脓(病机)←脓液稀薄(特征)→气血亏虚(意义)→补益气血(治疗)。由此可见,在正确辨识局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对基本础理论的系统回顾,和对临床诊治的全面分析,围绕“一条主线、五个轴点(生理←病机←特征→意义→治疗)”,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外科疾患局部病损的辨识和治疗依据,抓住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能动地串接知识点的综合思辨能力,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分散的、孤立的、片面的知识碎片”。

5. 情感态度目标:

6.

1)对脓液的理性认知

通过介绍“煨脓长肉”的临床研究,纠正学生对脓这一病理产物的不正确认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医和西医对脓液认知的差别。脓液是正邪二气斗争的结果,不是肮脏的恶性产物,脓液排出后疮疡即可愈合,在为医生带来成就感的同时还可获得病人的认同感。作为中医学生,应该对脓液怀有理性的情感,要正确去认识,而非消极地回避。

2)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通过介绍重症脓疡患者的病情资料,使学生形成“以患者为导向”的学习观,帮助学生理解“尊重和关爱患者”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的内涵。

3)对中医的坚定信念

通过上述临床研究和病例学习,客观评价中医治疗脓疡及外科疾病的独特疗效,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的浓厚兴趣和将来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坚定信念。

4)对自我的不断激励

通过不断地“回顾——分析——联系”脓液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局部临床特点,使学生获得“综合、整体、联系”的学习思维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的自信心,从而在学业上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

教学要点

1. 教学重点:

2.

1)脓的形成机理及出脓的临床意义。

2)成脓的特点及确认成脓的操作方法。

3)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特征及临床意义。

3. 教学难点:

4.

1)引导学生对脓液进行理性认知。

2)确认成脓的操作方法,如按触法之应指感。

5. 解难措施:

6.

1)纠正偏识,理性认知

通过系统地复习相关基础理论,介绍祖国医学对脓的认识,缜密地分析脓液乃因皮肉之间热盛肉腐蒸酿而成的机理,及出脓乃正邪斗争的结果,意义在于载毒外出,使毒随脓泄。中医亦认为可以藉“煨脓长肉”之机促进疮疡的迅速愈合。

因此,中医医家不像西医那样对脓液有强烈地排斥心态,相反,不要求医生仔细查看脓液的形质和色泽,还要不嫌不弃嗅闻脓液的气味。这种谦恭的行医态度对患者来说无疑已经胜似一剂良药。

2)总结规律,化繁为简

针对成脓时在临床可见的局部4大表象,即疼痛、肿胀、温度和硬度,分析其在成脓前后的变化特征,总结能够促进学生记忆、理解和临床辨识的规律:“三高一低”,即,疼痛、肿胀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均为较前增高(明显),而硬度则较前降低。

此外,在体察局部变化的基础上,还要补充和强调不忘查看全身的情况,主要包括脉象和体温等重要体征。

3)多种方式,灵活示教

由于确认成脓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在课堂教学中若单凭口头讲述,恐有使学生一知半解之虑。故可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处理,示范教学。如,按触法可通过水气球进行模拟演示,让同学体验手下应指之感;透光法可在暗室里让学生相互用手电筒感知;点压法可让学生用火柴头轻压水气球感觉软陷;穿刺法可让学生用注射器练习穿刺水气球等;最后通过手法操作视频资料等辅助学习课件再次进行演示。

4)注重分析,因果相连

在临床课程课堂教学中,勿忘对基础理论的回顾和分析,通过“双向联系”,帮助学生建立综合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脓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时,要特别注重分析脓的物质基础及形成机理,通过分析中医基础理论来印证其表现特征和临床意义,让学生深刻领悟其“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果”,而是主动地、联系地辨“果”识“因”。

四、教学内容

1. 脓的概念、形成机理及出脓的临床意义(8分钟)

2.

1)概念:外科疾病常见的病理产物,由气血所化生。

2)形成机理:因皮肉之间热盛肉腐蒸酿而成。

3)出脓的临床意义:载毒外出,使毒随脓泄。

4)对脓的理性认知:通过上述分析,强调医生应备的理性认知。

3. 成脓的特点及确认成脓的方法(15分钟)

4.

1)成脓特点:局部特征(疼痛、肿胀、温度、硬度),全身情况(舌脉、寒热)。

2)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5. 脓的部位深浅及临床意义(2分钟)

6.

1)浅部脓疡:高突坚硬,中有软陷,皮薄焮烘灼热,轻按即痛且应指。

2)深部脓疡:散漫坚硬,按之隐陷,皮肤不/微热、不/微红,重按方痛。

3)辨识深浅的意义:为切开引流进刀深度提供依据。

7. 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及其临床意义(15分钟)

8.

1)形质及意义:脓液厚薄、出脓顺序、久病脓质。

2)色泽及意义:黄白相兼色、绿黑色、血色。

3)气味及意义:腥味、臭味、蟹沫味。

9. 脓液特征与顺逆证候之间的联系及其对临床预后的指导意义(5分钟)

10.

1)脓液特征与顺逆证候之间的联系

顺证的脓液表现:脓成顶高根收,易脓易腐;溃后浓稠色鲜;收口期无脓等。

逆证的脓液表现:脓成疮顶软陷,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收口脓水淋漓等。

2)顺逆对临床预后的指导意义:一般情况下顺好逆差,但需结合善、恶等全身证候综合分析。

11. 小结(5分钟)

12.

1)脓由气血化生,因热盛肉腐而成。

2)出脓在于载毒外出,毒随脓泄。

3)成脓的特点:“三高一低”。

4)确认成脓有五大方法。

5)脓液特征:宜稠厚不宜稀薄,宜明净不宜污浊,宜腥不宜臭。

6)对脓液要理性认知,对患者要人文关怀。

13. 课后复习思考题

14.

1)简述成脓的特点及确认成脓的方法。

2)试论述如何从脓液形质、色泽和气味判断疾病顺逆和临床预后。

五、教学活动

1. 组织形式:讲授课

1)课始——复习与导入

前课复习:

通过提问方式,和学生一起简要复习上一节课所讲内容,包括辨肿、肿块、结节、疼痛、瘙痒和麻木等。提问举例:如何辨别肿块或结节的良恶性质?成脓时的疼痛性质是什么?瘙痒常见的病因是什么?麻木常见于那些疾病?等等。

导入新课:

以蛇眼疔出脓患者为例,介绍和展示其出脓照片,同时互动式提问,导入本节新课关于辩脓的内容。如,同学们以前是否见过脓液?对脓液有何认识?觉得脓液脏吗?是否看到脓液就厌烦?等等

注意:

因为学生在上课伊始可能注意力尚未完全集中,故而需要在引导提问时语速切忌过快,可以通过学生自主举手回答、点名回答、或师生一起回答等形式展开复习。

2)课中——系统讲授新课

激发学习兴奋点:

深入讲解重点难点内容,以动态PPT主课件,结合适当板书和辅助学习的影像、图片案例等课件,向学生展示脓液的形成机理、成脓特点、确认成脓的方法、脓液的形、色、味特征及意义等,把重点和难点内容结合起来加以综合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奋点。

以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特别是在讲到确认成脓的方法时,要来到学生身边与大家进行互动,要让学生分组进行互动,尝试用水气球、手电筒、火柴棒、注射器等自备教具感知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和穿刺法等。

补充知识点发散学生思维:

在讲完脓液形质、色泽、气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后,补充相关知识点,把其意义与顺证和逆证的证候特征结合起来,发散学生思维,用脓液特征的意义来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重申难点内容:

最后,在系统地介绍完关于脓液的全部知识点后,再次重申:作为医学生和医务人员,应该对脓液有十分理性的认识,同时应该对疮疡患者应时刻报以人文关怀的态度。

3)课尾——巩固新课内容

复习本节内容:

以互动提问的方式,复习本节课所讲的内容,特点是重点难点内容。

总结和提炼重点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分析,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总结,做出简洁好懂易掌握的论述。如:脓的形质宜稠不宜薄,脓的色泽宜明净不宜污浊,脓的气味宜略腥不宜臭秽等。

4)课后——作业与预习

针对本节内容:

布置复习思考题,必要时给予学生些许提示以启发思路。

围绕下节内容:

根据下节课的教学目标,请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有关辨溃疡和出血等内容

2. 教师活动:

1)认真备课,设计问题,制作动态PPT主课件和辅助学习课件,准备水气球、手电筒、火柴棒、注射器、激光笔等教具。

2)展示疮疡出脓患者案例,提出复习及导入新课问题,引导学生做出思辨性回答。

3)自身演示关于确认成脓的方法,如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等;示范学生进行上述手法的操作联系,主导互动课堂,活跃教学氛围。

4)补充相关知识点,启发学生进行综合思维和分析,围绕“一条主线,五个轴点”对脓液的特征及意义,以及衍生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进行结合和联系,最后做出归纳和总结。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性的专业认知,纠正学生对脓液的偏识,强调对患者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6)布置复习思考题及预习作业,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为学好后续课程做足准备。

3. 学生活动:

1)认真踏实,充分做好课前预习。

2)调整状态,迅速集中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新课程中。

3)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认真思考和回答相关问题;紧抓课堂宝贵时间,努力完成辨脓操作手法的互动练习和实践;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在老师引导下进行热烈讨论,在课堂上把问题搞清楚;开动脑筋进行综合思维和分析,联系相关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识别脓液特征的基本规律,认真领悟课尾所做的归纳和结论;强化对脓液的理性认知态度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意识。

4)严肃对待课后复习思考题,认真完成好下一节课的课前预习任务。

、教学媒体及手段

1. 多媒体教学为主:

2.

1)使用方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包括动态PPT课件和辅助教学课件,将在课堂教学全程中使用。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其将演示和介绍全部的课程内容,特别是重点难点内容。

2)使用图片:

有针对性选择与本节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如蛇眼疔出脓患者病例的照片、局部脓液特征的照片、辨脓操作方法的照片等,进行课堂展示。

3)精简文字:

运用表格、动态图示等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如,成脓的特点,脓液的形质、色泽和气味特征等。

4)链接视频:

对于平面照片难以阐释的内容,需要以视频影像资料进行展示,如,确认成脓操作方法的演示视频等。

3. 板书教学为辅:

4.

1整齐书写:

本节课程的提纲性目录内容,使学生能够抓住课程框架,全面认识。

2)突出书写:

本节课程的难点、重点内容,特别是概括提炼的规律性文字,使学生能够深入掌握要点,具体认识。

3)补充书写:

课本未涉及的增补内容,或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到的内容(参见第九、板书及PPT课件设计),扩大学生知识面,发散学生思维能力。

5. 结合实物教具

6.

1)手法操作示教:

在本节课程中,为了让学生能模拟体会和实践部分确认成脓的操作方法,在课前特别准备了水气球、手电筒、火柴棒、注射器等实物,以便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体会到按触法之应指感、透光法之遮暗区、点压法之软陷感和穿刺法之进针感。

2)多媒体演示:

为了方便操作,特别准备了激光笔以播放多媒体课件,避免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1. 本节教学单元的突出特点:

1)内容重要

本节教学单元内容为“辨脓”,是上篇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辨证”内容中的重中之重,其对于临床诊治外科疾病,特别是疮疡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求教师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充分做好上课准备,准确阐释相关内容。

2)重难点多

由于辨脓在外科疮疡疾病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而本节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比较多,比如,脓液的形成机理、出脓的临床意义、成脓的特点、确认成脓的方法、脓液的形质、色泽、气味特征及意义等。

3)操作性强

由于确认成脓的五种方法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故而需要教师通过自身演示、实物教具示范和多媒体视频教学等多种可行手段进行讲授。但这部分内容本身仍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难度,如,用按触法确认成脓是的手下应指感,对于缺少临床经验的学生来说实难理解。

4)情感映射

由于西医和中医对于脓液的认识有着本质上的差别,而学生在未深入了解脓液的相关知识之前,大多对其有误解、偏见甚至厌恶之情。故而,要想纠正学生对脓液的偏识,如何入手和落脚对教师来说也是一大难题。此外,教师还需在引导学生理性认识脓液的同时,强化学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意识。

2. 对以往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1)深刻反思:传“识”之限

在以往的中医课堂教学过程中,较多地是注重对课程内容的全面灌输,但却忽视了传统中医学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即,辨证、恒动、整体、人文。讲基础课程不向临床实践发散思维,讲临床课程不和基础理论进行关联,致前后脱节、知识分散,使得学生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或虽晓其理、不明其征,由此为日后临证时不知所措埋下“隐患”。

另外,以往在讲授实践性强的操作技能或方法时,由于缺乏先进的多媒体工具这一利器,教师更能多地是只能口头陈述,遂常见如下现象:教师讲得费劲,学生似懂非懂,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积极改进:传“魂”之需

根据上述传统中医学自身的特点和要求,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以及实践性强的操作技能教学手段受限等问题,我经过深入思考,特别在《中医外科学》教学时做出了一些改进。如基于“一条主线、五个轴点”的“双向联系”教学思路,既提高了学生的临证辨识能力,又让学生在动态的、整体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了

综合思维能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系统地、全面地传授外科疮疡知识,特别是相对重要的辨脓知识的同时,更要求向学生传递中医治病救人的“灵魂”,也就是对疾病及其产物的理性认知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3. 自我评价:

作为初入讲坛的青年教师,要讲好《中医外科学》这一门临床课程,无疑如同一次艰难的挑战,但同时也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带了一次良好的机遇。

在备课过程中,我始终尝试着两种身份的不断转换,既站在教师立场,全盘把握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力争补充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的重要内容,同时又站在学生立场,回顾自己当年的学生经历,思考学生可能认为的对其学习有阻碍的课程内容部分,想像学生可能会提出的疑惑和问题。以两种身份准备教学,既避免了教师“独断专论”,又保护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利益”。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注重对脓的形成机理、出脓的意义、成脓的特点和脓液形质、色泽和气味特征及意义等重点内容进行系统讲述,不断穿梭于临床知识和基础理论之间,紧扣病因病机来分析脓的特征及意义,并发散到临床治疗和预后。特别是关于确认成脓的操作方法,采用多媒体PPT动态课件以图谱和影像资料等方式进行辅助演示,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从追求卓越和不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来说,还是需要能够为学生积极地提供更多更好的一线临床教学机会。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要认真反思上课的整个过程,看是否有内容疏漏之处,或让学生不解之时;要认真总结所提问题是否科学合理,所主导之课堂互动是否收到预期效果;讲课所用语言是否清晰流畅,语速是否恰到好处,仪表仪态是否大方得体等;必要时可以和教研室同事、前辈等讨论或请教。

众所周知,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学好中医需要能够做到深刻领悟。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学生常有渴望临床课程而忽视理论课程的“实用主义”趋势,重临床轻理论,理论和临床相互分离,这使得部分学生学习变得僵化,只知其病,不晓其理,遣方用药程式化,临床疗效居于下。针对此,我常喜引导学生对看似常理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学生在一起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共同领悟医理真谛。正如《老子》所倡:“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八、板书及PPT课件设计

1. 设计原则:

1)板书为辅、PPT课件为主,优化结合、相辅相成。

2)板书以目录为主线,归纳重难,补充扩展点

3PPT课件以动态图示表格、图片为主,内容涉及全部知识点,但文字要简洁精练

4PPT辅助学习课件以影像视频材料为主,重点演示确认成脓的操作方法。

2. 具体内容框架(以板书为例)

3. 共享使用:

在无影像、图片版权争议或不破坏患者隐私的情况下,尽可能提供相关课件材料给学生(参见十一、自主学习资源),以便辅助其学习和复习。

九、教学改革

针对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我学生时代的亲身感受,本次教学从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都进行了一些革新:

1)内容革新:

在讲述脓液的概念、形成机理和出脓意义时,从分析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内容入手,使得概念,机理和意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变得顺理成章,如此,则让源于理论基础的内容阐述更加具有信服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讲述成脓的特点时,除了抓住疮疡局部4大特征(疼痛、肿胀、温度、硬度)的变化外,还补充了代表全身情况的指征(舌脉、寒热)的变化,提醒学生既要重视局部辨证,又要参考整体辨证,从而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讲述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时,不仅局限于此,而是和上篇总论第二章第三节中的“顺证”、“逆证”进行了联系分析,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激发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前后联系和深入思考,不断扩大知识面。

在系统介绍完辨脓的全部规定内容后,再次强调,对脓液要进行理性认知,对患者要给予人文关怀。

2)方法革新:

优化结合现代多媒体教法和传统板书教学法。充分认识两种教学方法的利和弊,扬长补短,共奏良效。

PPT动态主课件和PPT辅助学习课件制作方面,力求突破传统课件的“移书”现象,注重动态化、图谱化、影音化、表格化、图示化、少字化。

脱稿进行课堂教授,禁止照本宣科或念读课件,讲课力求做到生动活泼,吸引学生注意力。

自制水气球等实物教具,与手电筒、火柴棒、注射器等教具配合应用,让学生模拟练习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和穿刺法等确认脓成的操作方法。

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包括提出问题、共同回顾、引导分析、提示总结、操作练习等。

自主学习资源

1. 参考书目

1顾伯康主编.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04

2)陆德铭主编.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6

3)陈实功著.胡晓峰整理.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07

4)顾世澄著.疡医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01

5)汪机著.外科理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1

2. 网络资源

1)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精品课程

网址:http://210.41.222.251/jpkc/C19/zcr-1.htm

2)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网络课堂

网址:http://210.41.222.226/scr2006/SchoolSpace/CourseInfo/CourseIntro.asp?CourseId=225

3)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疮疡病学》精品课程

网址:http://210.41.222.226/scr2006/C582/Asp/Root/Index.asp

4)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视频资料库

网址:http://zyzx.cdutcm.edu.cn/jxsp/index.html

3. 学术论文

1)白振丽,杜韦静,关静,.陈宝元教授临证应用“煨脓长肉”法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8,40(1):14-15

2)李胜,唐汉钧,陆德铭.“煨脓长肉”法在中医外科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00,41(7):443

成都中医药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