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 2

发布时间:2014-06-12 21:09:27

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

用象征主义研究法分析戴望舒艾诗歌

班级:11级中文1 姓名:孙雪 学号:1101010047

内容摘要:象征主义在19世纪末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思潮,波及了众多的国度,同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这一块古老而广袤的东方大陆,所以,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是十分巨大。在深受象征主义思潮影响下,抗战前期表面上似乎沉寂的背后,作家将民族和历史,个人与人类历史的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开创了崭新的文学领域,并且打破了西方象征主义对社会整体否定以及个人极端发展的强力意志精神。

关键词:暗示;音乐性;象征;意象;隐喻

正文:象征主义文学中多为“忧郁的情思中包含着生活的热枕”[1],然而西方象征主义中“忧郁和“热枕”来自于对社会的否定以及个人极端发展的强力意志精神,而中国象征主义文学则多关注个人与社会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就中国现代诗歌而言,中国象征主义追求诗歌的纯美理想,重视音乐性,暗示想象等,但更为重要的是抒情与感觉。

1919年沈雁冰译介了梅特林克的象征主义戏剧<<丁泰琪之死>>,又在第二年一月发表了<<表象主义的戏曲>>一文,象征主义经于以“表象主义”[2]译名登上了中国文坛。而在诗歌领域形成了一个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象征主义诗歌文学思潮。强调诗歌艺术的暗示和音乐性,强调感觉和想象,以此去创造那种飘渺不定朦胧幽深的诗歌意境。把苦闷的犹豫和哀伤以及个人追求不能实现的痛苦,通过诗歌表现出来。在20年代末至抗战前期,现代诗歌在接触象征主义后有很大发展,而这一时期的戴望舒、梁宗岱等人也创作了大量象征主义诗歌作品。

戴望舒在30年代就确立了诗坛上“领袖的位置,以<<现代>>[3]为大本营,提倡象征派诗,同时他既是初期象征派诗向现代派过度的一个中介,又是以他的创作实绩标志了象征主义在诗歌中的影响在他这里才真的成长起来了。<<雨巷>>中象征氛围的营造及朦胧意象的生成,也预示诗歌中的象征主义在30年代时,与西方象征主义同步发展,并且“既不隐藏自己,也不是表现自己”的适中艺术尺度为大家追求,使诗歌进一步发展。而营造浸透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情绪和人格色彩的象征氛围的表现手法也被诗人广泛占用。

<<雨巷>>的发表,标志戴望舒在新月派的影响之下由浪漫抒情向象征式表现的一个转折。叶圣陶先生称它为新诗的情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而更加重要的是诗中作者以自己的象征化意象以及意象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中国新诗的浪漫或写实的抒情之外,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一首雨巷象征了一代青年的彷徨苦闷的心理路程,经历多年的沉淀,至今还如珠玉般发出美的闪光,为人们所珍爱、阅读,它的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4]

其实不难看出<<雨巷>>[5]中姑娘形象就是诗人的理想,他的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文中,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都带有可望不可即的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诗人通过这首诗中的姑娘的形象和游子的形象,表现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但又徒劳无功的孤苦心情。而这首诗写于1928年,结合当时政治现状,表现出从“五四”运动中激昂地沸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中的1925-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背离的悲剧情感,反映了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差距。诗中用暗示的方法,将感情隐去,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细雨等环境描写以及游子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绘来暗示诗人的悲伤和孤独。“雨巷”这个意象在诗中有重要作用,梅雨季节,江南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间,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引起人们注意,引人思考,并且表现出“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的期待。而“丁香”是“我”对姑娘的形象赋予,所以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同时也可以发现丁香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像丁香一样高洁、美好。但是稍纵即逝,留下的是无限的惆怅与怀恋。<<雨巷>>这首诗是象征暗示的抒情诗,象征意味明显,并且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戴望舒在对象征主义与中国诗歌结合中起到重要作用,提出现代象征诗特有的情感传达尺度:诗应该处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而<<雨巷>>则带有这种朦胧、神秘的味道,却没有过分晦涩之感。

戴望舒受法国象征诗派诗人[6]的影响,在诗中很注重色彩的调配力求给人如画般鲜明的印象。色调与情绪一致构成诗的美体,而戴望舒在<<十四行>>中,用了“青色的海带草间”、“碧海的波浪”、“青色的魂灵”、“金色的山川”、“紫色的太阳”“黑色的衰老的瘦猫”、“淡红的酒味”、“琥珀钟”等意象,短短的十四行诗中用了七种色调,强化了情感色彩,渲染象征的意图,西方象征诗的音画的效果追求,与中国传统诗的“诗中有画”的意境美相融合。诗中不仅注重外在音乐美,而且以意象的朦胧而又显清晰。象征主义在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上,不仅仅对艺术表现形式,在艺术视野上也有了发展。

30年代,作为适应中国社会变革而崛起的新诗,在二十年的路程中,既有现实主义的主潮在奔涌也有一些暗流与交流不时地在衍生。一方面,在某些标榜“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诗”中,有多余的个人的哀叹与自得一己之悲欢,有对空虚的遐想之沉湎......另一方面,有一些战斗的现实主义篇章,尽管不乏奋发的思想内容,感情炙热,但是往往因散文化的说明而缺少了诗的素质和魅力。这时,艾青将象征主义的手法、浪漫主义的激情和现实主义的蕴含成功的结合在一起。在艾青的诗中总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清新而明晰的视觉感,并且他所选择的基本意象多为常见的自然意象,这样就使他突破了早期新诗的“移植”[7]意象,将意象本身来源于普通日常生活。这些普通意象具有空间范围内的广泛性,在诗的整体上具有一种时间上的历史纵深感。艾青使象征主义诗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了一次拓展,推进了中国新诗的发展,为中国象征诗学奠定基础。

在艾青<<我爱这土地>>中,普遍意象的运用,使诗有了更加强烈的情感表达。第一节,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土地”、“河流”、“风”[8]等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愤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诗人借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献身之意。在第二节中一问一答,以“我们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炽热的爱国心。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这些意象的运用加强了抒情的色彩,反映了诗人用饱含浓情的诗笔书写抗战现实,歌唱民族解放战争,原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之情。将个人生活机遇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打破了传统象征主义的限制,并且运用普通意象将暗示性、隐喻性在中国现代诗歌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无疑是中国现代诗歌又一大发展。

在象征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为中国诗与诗学同样也在发展,并且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不论是以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等人为代表的早期象征派,还是以戴望舒、卞之琳等人为代表的中国象征主义的成熟。还有以冯至和穆旦为代表中国象征主义的融合和转化......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在意象的发展、音乐和色彩、暗示和隐喻等象征手法的运用方面进一步发展,并且将传统诗学与象征主义的融合更是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现代性。

参考文献:

[1]<<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 安徽教育出版社 吴晓东著 2000.6

[2]表象主义:象征主义进入中国的译名,引发巨大的分歧,见<<我们可以提倡表象主义文学么?>> <<小说月报>> 1920 11 2

[3]<<现代>>月刊 19325月创刊于上海,前两卷由施蛰存编辑

[4]<<戴望舒名作欣赏>> 中国和平出版社 孙玉石主编 1993.6

[5]P195<<现当代文学名作欣赏>>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方维保主编

[6]戴望舒从事魏尔伦、福尔、果尔蒙、耶麦等诗人的翻译工作

[7]<<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太明著 2004

[8]<<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华夏出版社

象征主义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