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音乐对欧洲音乐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2-02-11 22:04:20

宗教音乐对欧洲音乐的发展

16世纪之初,西欧的天主教会俯首贴耳的听命于罗马教廷。延续几个世纪的  

镇压异端的宗教运动已经把敢于反抗教廷的声音用火刑消灭殆尽,仿佛谁也不能  

再对罗马说一个字了。  

  然而,在罗马教会强大的令人窒息的势力背后,悄悄孕育着一场狂风暴雨。  

文艺复兴让人文主义的幽灵在欧洲上空游荡;各个大学里学生和教授们开始用古  

希腊和古罗马的思辨艺术讨论圣经教义;欧洲的几个大国已日趋统一,即使是在  

四分五裂分裂的德国人民也意识到他们属于一个独立、统一的民族;印刷术的传  

入每年让数千种书籍把各种思想带到欧洲的每一个角落;热衷于奢华艺术品的一  

代代教皇们从全欧洲搜刮越来越多的财富来填补财政的亏空……天主教会这棵千  

年古树已经从根部开始朽坏了。  



  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ng)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对基督教教义、宗教仪  

式和教会组织的改革运动,这种改革随后席卷了哲学、艺术、文化等各个领域,  

统一的西欧教会裂解为新教和天主教两大对立阵营,对欧洲各国的历史进程产生  

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由于我对基督教教义理解肤浅,本文仅试图就宗教改革  

和欧洲音乐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简要介绍。  



一、马丁·路德  



  15171031,德国中部维登堡城万圣教堂的大门上贴出了一张名为《九  

十五条论纲》的大字报。作者是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马丁·路德(Martin Lut  

her)博士。作者在这份论刚中对教会出卖赎罪券(教会为了集资而出售的纸券,  

声称购买者可以免除罪孽和在炼狱中受的刑法)搜刮民财的作法从教义的角度提  

出了置疑,声称教皇无权管理炼狱。路德并没有提出具有改革性质的行动纲领,  

而事态的发展出乎他的预料:几百年来饱受罗马教会盘剥的德国人民很快把他看  

作德意志的救星和反抗教会的领袖。1520年,教皇宣布路德的言论大逆不道,将  

其著作烧毁,次年开除其教籍。这时的路德坚定起来,将教皇的圣谕当众烧毁。  



  路德对教会的弊端进行了有力改革。他主张精简教会机构,认为教士只是与  

俗人分工不同而地位平等,人性与神性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人人都可以  

凭借信仰同上帝相通而不需要教会的中介,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源泉。为了把自己  

的这些主张付诸实践,路德把圣经从希腊文翻译成德文,使识字的德国人都能在  

圣经中得到虔诚的信仰,另一方面,他选择了音乐为神学的有力支持。  

  路德声称:再没有什么能比音乐能同神学更好的结合起来。为了培养教  

徒的虔诚信仰,他创造了众赞歌(chorale)这种音乐体裁。这些赞歌的旋律多选自  

当时德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歌曲,极为朴素平和,采用AAB曲式。歌词是教会圣咏的  

拉丁文歌词的德语译文,在宗教仪式上由广大信徒一起咏唱。1524年,路德及其  

好友约翰·瓦尔特把他们创作的众赞歌汇编出版,名为《新德意志宗教歌曲集》  

,其中最有名的一首《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后来被恩格斯誉为德国16世纪  

的马赛曲。众赞歌后来成为德国宗教艺术大师们一切灵感的源泉。据研究,伟  

大的J·S·巴赫的创作,有3/5以上是以众赞歌为基础的。这种体裁根据新教精神  

的基本意向,即内心忏悔和自我反省的意向,按个人自己的观点、感受方式、生  

活体验,从个人的疑惑、畏惧和希望等情绪出发用音乐来解释教义,与没有个性  

的天主教艺术相比,新教艺术更富于人性。另外,路德也没有完全消灭天主教宗  

教音乐的优秀遗产,他把天主教仪式上的弥撒音乐简化后保留在新教音乐曲目之  

中。  

  路德认为音乐对人的灵魂具有不可估量的净化作用,一个不懂音乐的人不可  

能为人师表,音乐教育应该成为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路德宗新教地区  

的中学里普遍开设音乐课程,平民的孩子也能接受到比较正规的音乐教育。这就  

大大推动了北欧的音乐发展(路德宗新教主要流传于中、北欧。另一方面,宗教  

仪式上最常用的伴奏乐器——管风琴在路德宗新教地区得到了重视,从16世纪到  

18世纪产生了斯维林克、布克斯特胡德、赖因肯、帕赫贝尔和巴赫等管风琴大师  

。从此,德国头上的欧洲音乐的二流国家帽子被摘掉了。勿庸置疑,马丁·路德  

的宗教改革对这一种大发展功不可没。 



二、罗马教廷的反宗教改革  



  路德的宗教改革使罗马教廷失去了西欧的半壁江山。现在该是它好好反省一  

下的时候了。1545年,罗马教廷在意大利北部的特兰托召开了宗教会议,一直断  

断续续的开到1563年。会议的议题最初是与新教诸侯达成妥协,但因分歧太大而  

破裂,最终议题转到罗马教廷自身的改革上来。会议明确了某些教义,重新设立  

久已废止的宗教裁判所镇压新教异端,对出版物进行审查以扼杀改革思想。  



  在宗教音乐方面,罗马教廷从公元5世纪开始使用格雷高利圣咏(chant)。  

这是一种单声部的合唱音乐,有八种教会调示,由教士组成的唱诗班演唱,歌词  

为拉丁语经文。九世纪以后,圣咏的旋律上方五度开始加上平行的旋律,形成了  

最初的复调音乐。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复调织体日益复杂,旋律也融合了不  

少世俗音乐成分。特兰托宗教会议上有些红衣主教提议,为纯洁教会,应当把宗  

教仪式上所有的世俗倾向的音乐和复调音乐全部清洗出去,只保留最正宗的圣咏  

。这时出现了一个人物,单枪匹马的拯救了欧洲的复调音乐。  

  这个人就是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1524-1594)。当时教皇委托他创作  

一首复调弥撒,看看复调音乐是否也能把歌词清楚的表达出来,并且不搀杂任何  

世俗的杂念。帕莱斯特里纳创作了一首《教皇马尔塞鲁斯弥撒》呈献上去。结果  

这首弥撒创作得近乎完美,在宁静中超脱出一切世俗的纷扰,歌词也能清楚的表  

达出来。最终红衣主教们和教皇一致同意在天主教宗教仪式上保留复调音乐。可  

以设想,如果没有帕莱斯特里纳,我们今天不会听到巴赫的《b小调弥撒》、贝多  

芬的《庄严弥撒》、莫扎特和威尔弟的《安魂弥撒》等音乐珍品。  

  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重要举措之一是扩大海外传教,利用当时天主教国家如西  

班牙、意大利等国的海上霸权,在新教没有传入新大陆、海外殖民地和远东等地  

之前先使其接受天主教信仰。在教皇批准下成立的耶稣会中的修士们承担了海外  

传教的主要任务。16世纪末,一批传教士来到遥远的东方。在明末清初之际,利  

马窦、南怀仁、徐日升等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欧洲的数学、地理学、天  

文学等知识,也带来了欧洲的音乐。资料显示,古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在这一时  

期传入我国。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对西方音乐颇感兴趣,乾隆还曾在宫中排演过  

一部意大利歌剧。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持续了一个半世纪,直到天主教在  

中国被禁止为止。就这样,天主教阵营的反宗教改革在客观上间接的促进了东西  

方音乐的交流。  



三、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536年的一天,一个干瘦、严肃的人骑着骡子被迎入了瑞士日内瓦的科纳文  

门。从此,这个城市被这个人统治了近30年的时间。这个人,就是约翰·加尔文  

John Calvin,1509-1564)。加尔文早年皈依新教,曾刻苦钻研圣经教义,153  

6年写成《基督教原理》一书,确立了他的神学大师地位。后来,他的理论在日内  

瓦城得到了实践。  

  对圣经的独到见解使加尔文建立了一套不同于路德派的神学体系。他认为,  

人性永恒的向恶而不是从善,为了使人不致堕落,需要订立各种清规戒律加以约  

束,并由国家机器加以实行。这就决定了加尔文主义具有很强的禁欲主义和极权  

主义色彩。如果说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宗教与民族意志的结合,那么加尔文的改革  

可以说是宗教与国家意志的结合。  

  加尔文对改革以前的有世俗倾向的宗教音乐十分不满,多次强调要把精力放  

在歌词而非旋律上,以免受到邪恶的诱惑而堕落。他曾经在路德宗地区见过他们  

在宗教仪式上演唱众赞歌的情形,也创立了一种在自己派别宗教仪式上使用的音  

乐体裁——诗篇(也称作格律诗篇)。从名字上可以看出,这种体裁旋律更加简  

单,近乎于朗诵,避免了加尔文所担心的由于沉迷于旋律而误入歧途,歌词为法  

语的经文。总的来说这种体裁艺术性不能与路德宗的众赞歌相比,世俗音乐则完  

全被加尔文禁止。在信奉加尔文宗的地区没有出现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家,给欧洲  

留下了一块音乐沙漠地区。  

  说到加尔文,就不能不说英国的清教主义(Puritianism)。1534年英王亨利  

八世颁布至尊法案,自封为英国教会首脑,与罗马教廷决裂,英国教会改称  

安立甘宗,即英国国教会。但这次改革在教义和宗教仪式等方面几乎完全因  

袭了天主教的衣钵,英国国教只是由国王任教皇的天主教而已。清教徒这个  

词最初指力图从英国国教中清除天主教残余的人士,他们多数希望按照加尔文的  

模式进行彻底的宗教改革。清教徒从16世纪中期开始受到近一百年的迫害。但一  

部分上层清教徒进行贸易、航海和殖民,获得了大量财富;一部分新贵族也皈依  

新教。他们后来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动者和领导者。革命胜利了,斯图亚  

特王室被推翻,清教徒组成了议会政府。他们随即封闭了英国的歌剧院,禁止了  

原来英国国教仪式上的宗教音乐,英格兰从此不闻丝竹之声。翻开从1640年到16  

60年间的英国史册,音乐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片曾经培育过拜尔德、吉本斯  

等音乐大师的土地,除了斯图亚特王政复辟期间出现了杰出的作曲家亨利·普赛  

尔(Henry Purcell,1659-1695)以外,再也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本土作曲家(尽管  

1688光荣革命之后清教主义对音乐的仇视有所转变),直到20世纪布里顿  

等作曲家的崛起才或多或少弥补了这个遗憾。加尔文主义在欧洲大陆上摧残了音  

乐之后,英伦三岛也成为它的牺牲品。  



后记  



  宗教改革欧洲音乐这两个题目,哪一个都太大了。在没有深刻的  

理解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天主教三方的教义以前,我是不可能把他们与欧洲音乐  

之间的是是非非、风风雨雨讲清楚的。最近看过了茨威格的《异端的权利》、俄  

国梅列日科夫斯基的《加尔文与路德》、美国G·F·穆尔的《基督教简史》以后  

,又查阅了厚厚的《简明牛津音乐史》(太贵了,买不起,只好在书店站着  

),也只能让我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一个相当模糊的认识,整理成上面这  

篇拙文,抛出这块砖头来,希望真正明白的朋友不要吝惜手里的玉……

19世纪欧洲音乐艺术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B 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欧洲音乐在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进程中,毫无疑问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欧洲音乐的发展史。而纵观欧洲音乐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在其发展进程中的两支清晰的发展脉络: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它们在共同推进、衍变

宗教音乐对欧洲音乐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