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发布时间:2021-01-05 12:39:15

中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绍兴市柯桥区鉴湖中学 戴慧婷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利用教材栏目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三个方面谈化学教学对中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化学教学 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 创新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很多老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课堂上以教师讲授学科知识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培养的环节。教师往往以的讲授代替实验,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探究,从而让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化学知识的习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发展,无助于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成为一纸空文,本文针对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谈谈化学教学中对中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认真操作,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这是培养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握好自己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学生必须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课,学生听懂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往往过细、过窄、缺乏思考价值。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肤浅思考的习惯。有时即使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常常又不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这就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有不完全相同乃至相反的意见,做到不轻易否定,能够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地讨论,以保持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如在讨论NH3的催化氧化实验出现红棕色原因时,有的学生说“NH3O2直接氧化为NO2,故出现红棕色”,有的学生说“NH3先被O2氧化为NONO再被O2氧化为NO2”。在做钠与乙醇的反应时,钠先是沉在乙醇下面,接着钠慢慢上浮,有学生认为是生成大的氢气使钠上浮,有学生认为是钠与乙醇反应后的乙醇钠密度大于乙醇导致溶液密度变大,从而使钠上浮。

充分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作用。小组讨论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与他人交往能力。比如上分组实验课时,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倾听同学的发言,特别是要认真听取与自己不一致的意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发表意见时,要做到以理服人,使讨论的内容不断地深入,通过讨论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也要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这也是防止小组讨论走过场的重要保证。同时,要扩大讨论的覆盖面,做到组内交流与组间交流相结合,做好小组讨论后的汇总,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利用教材栏目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科学精神等必将为创新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够真正付诸于现实。

新课程的化学教科书在内容编制上就很能体现科学探究教学理念,如苏教版中的“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回顾与总结”等栏目,体现了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建构,到激发探究欲望,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探究,享受发现的快乐。通过探究,帮助学生开启化学思维,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其中最为核心的栏目“活动与探究”在《化学1》中有对胶体性质、常见物质的检验、溴碘的提取、碳酸钠的性质、铝的氢氧化物、铝的性质、不同价态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氯化铁与铜的反应、钢铁的腐蚀、铵盐的性质等共10处。《化学2》中有钠镁铝单质活动性强弱、硅磷硫氯非金属性强弱、11-17号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ⅦA族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变化规律、C4H10分子模型的建构、影响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因素、FeCl3溶液与KI溶液、铜与AgNO3溶液反应程度的实验、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验、制作简易电池的尝试、乙烯的性质实验、乙酸的性质实验、从油脂制肥皂、葡萄糖的性质、电路板的制作等16处,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在化学新课程中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教学在实施时需要学习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刚开始时从表面上看效率比较低,也不利于学生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和练就全面的必要的技能。适应一阶段后,学生养成了探究的习惯,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就会有明显的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探究的课题以课本上提供的素材为主,不仅不影响对知识的系统学习,而且还能使知识更加全面和丰富,更能贴近实际生活,弥补了教材更新不及时、与当地生产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的缺点,真正附合了建构主义观点: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科学探究教学中还会出现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参与意识强,能独立完成探究,而其他同学当“陪客”的现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教师的引导,多搭台阶,降低探究的难度,使学生动动脑、掂掂脚就能够得着。这样使学生尽可能少受挫折,使成绩差的学生也能积极的参与进来,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教学是根据化学实验的目的、要求,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实验的仪器、药品、装置、步骤等进行的一种设想和规划。它要求设计者具有灵活地应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具有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实验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又学会运用观察和分析的能力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探究未知,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在平常的实验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创设一些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如给学生一个试管及两根导管、橡胶塞等仪器,请学生进行组合,设计出功能不同的装置。学生一开始并不以为然,那么简单的仪器能设计些什么呢?然而一旦动了手,他们便发现能“创造”出许多“新”装置。有气体发生装置,干燥装置,气体混合装置,检查气体放出速度装置,气体吸收装置等等.通过设计,学生发现,看似简单的二样东西组合,会有意料之外的结果。

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及给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课堂的演示实验往往使成功的,那是因为教师在课前经过充分试验,排除了很多干扰因素。但事实上在科学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失败往往是多于成功的,这种理想化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得学生在实践中遭遇挫折或失败而显得束手无策,或对意外现象视而不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多关注实验中的出现的一些意外。例如氨气溶于水形成的喷泉实验中,如果观察不到“喷泉”或现象不明显,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可能有:①可能是烧瓶中的氨气没充满;② 可能是烧瓶内壁不是非常干燥;③ 可能是装置气密性不好,有气体泄露;④可能是加入的水太少等。在引导学生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并提高他们在失败面前的耐力和应变力。教师也可以有意“插播”一些失败实验作对照,往往能取得成功的实验所难以达到的效果。而学生实验时失败的情况更多,教师要敏锐发现,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或成败的原因从而寻找改进的办法,这样能很好的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化学实验教学在完善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所蕴含的功效是值得努力发掘和深入探索的。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他关系到未来化学科学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每个化学学教师必须站在发展的战略高度,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科学素养。

中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