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K1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

发布时间:2019-06-13 21:09:05

第一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选择题

(2017·广州模拟)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下图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  )

A.东部沿海地带      B.中部内陆地带

C.西北内陆地区 D.西南青藏地区

2.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防护林建设 B.气候变化

C.经济发展水平 D.环境污染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总体上向东移动,表明东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第2题,结合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可判断答案。

答案:1.A 2.C

(2017·江苏四市调研)作为世界上首个将减排写入法律的国家,英国一直走在推进能源转型行动的前列。读英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变化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英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改善大气质量 缓解气候变暖趋势 减少臭氧层破坏 增加就业机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英国山地所占比重大,但水电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一直很低,其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降水量少,河流流量小

B.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C.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

D.河网密度小,大河很少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英国煤炭的消费量减少,而天然气、水电、核电的比重上升,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减少,从而有利于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第4题,受国土轮廓形状的影响,英国缺少大的河流,河网密度小,因而水电比重小。

答案:3.A 4.D

碳足迹是指人类日常活动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排放量既包括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直接碳排放,又包括生产或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中间产品中隐含的间接碳排放。下图示意某年中国各省区碳足迹总量。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碳足迹总量较大的省区主要分布在(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沿海地区 D.西部地区

6.下列影响各省区碳足迹总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经济水平 B.产业结构

C.气候因素 D.人口密度

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北方地区碳足迹普遍比南方地区大。第6题,北方地区煤炭储量大,重工业比重大,煤炭用量大;且冬季取暖耗能高。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和输出基地,区域内煤炭资源丰富,且中部地区的经济冶金工业比重大,能源消费以煤炭燃料为主。

答案:5.A 6.B

(2017·浙江联考)读全球海洋pH变化图,完成78题。

7.根据资料推测,全球海洋pH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

B.火山喷发的CO2溶于海水

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

D.人类排放的CO2溶于海水

8.如果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珊瑚礁的保护形势将更严峻

B.海堤保护能力将减弱

C.全球酸雨危害将减轻

D.海水物理侵蚀将增强

解析:第7题,海洋pH的变化主要与海洋中CO2的浓度有关,而海洋中的CO2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放。第8题,海水酸化,海水的化学溶蚀作用增强,影响珊瑚礁的保护。

答案:7.D 8.A

(2017·石家庄一模)霾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如灰尘、粉尘、盐粒等)或气溶胶粒子(如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 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能导致空气质量逐渐恶化。下图示意黄淮地区19712001年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力之间的相关系数。据此完成910题。

9.黄淮地区冬季霾日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力之间的关系是 (  )

A20世纪80年代之前,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

B20世纪80年代之后,相对湿度越大,霾日数越少

C20世纪80年代之前,霾日数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D20世纪80年代之后,霾日数与风力相关性增强

10.推测黄淮地区19712001年间(  )

A.冬季风势力减弱

B.降水量显著增大

C.霾的主要组成物质改变

D.森林湖泊面积大量增加

解析:第9题,图中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冬季霾日数与风力呈明显负相关,故风力越小,霾日数越多, A项正确。注意正相关说明变化一致,负相关说明变化不一致,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说明相关性越大。第10题,从图中只能看出不同时期,霾日数与各要素的相关性,不能看出冬季风势力强弱、降水量变化趋势,更不能看出森林、湖泊面积变化;同时,霾日数与风力、降水、湿度相关性发生较大变化,可能是霾的组成物质发生改变,导致同样的外部条件下,霾日数存在差异。

答案:9.A 10.C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冶炼厂周边土壤中污染物铜含量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题。

11.土壤铜含量(  )

A.因河水稀释而逐渐变小

B.从冶炼厂向北递增幅度小

C.高值区沿盛行风向延伸

D.在居民点大于200 mg/kg

解析:读图可知,土壤铜含量并没有沿河流流向递减,A项错误;从冶炼厂向北递减,B项错误;高值区沿东南、西北方向延伸,与盛行风(东南风、西北风)向一致,C项正确;在居民点处的土壤铜含量大于150 mg/kg、小于200 mg/kg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2(2015·高考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灌渠的走向特点推测地势的高低变化。第(2)题,根据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推测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泥沙淤积灌渠。第(3)题,既要注意从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分析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人为原因,还要从当地降水少、湖水的流动性差等方面分析自然原因。第(4)题,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要从控制污水排放、减少农业污染、清淤、建立环保法规和加强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2)问题:泥沙淤积。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3)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4)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13.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a.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

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代号)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两地建设防护林的条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各区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我国各区域建设防护林的条件及目的。第(1)题,图中显示水土流失严重区主要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处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这里植被覆盖率低。第(2)题,以西为气候干旱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第(3)题,图中唯有③⑤位于长江、黄河的中上游地区,此区域的生态建设可以缓解长江和黄河中下游的旱涝灾害。位于西北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第(4)题,地位于西北地区、地位于东南丘陵地区,两地地势起伏大小与干湿状况差异很大。

答案:(1)c d

(2)风力作用

(3)  土地荒漠化

(4)地地形起伏小,气候干旱;地地形起伏较大,气候湿热。

推荐学习K1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八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