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散文朗诵

发布时间:2012-05-08 22:37:27

诗歌散文朗诵探讨

朗诵的概念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表达手段,完善表达作品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

那么,朗诵作为一门艺术,自有它的一些创作的规律,从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和探讨。

一, 诗歌的朗诵

二, 散文的朗诵

三, 朗诵的配乐

诗歌的朗诵

诗歌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它用精练、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用比兴、夸张、拟人、反复等表现手法,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抒发情感,创造鲜明的形象和深远的意境,来概括反映现实生活。

中国的诗歌,诞生早,普及广、成就高,历史非常悠久,对整个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从体裁来讲,有律诗(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古体诗(如杜甫的《石壕吏》)、民歌(民间集体创作的《木兰辞》)、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辞》也属于叙事诗),我们学中文的人都知道这些中国古代文学的名篇佳作。

诗歌它不同于戏剧和小说,它不是靠内容和情节去表达作者的认识、感悟和体验,当然有的叙事诗也有情节展示,但他不是主要手段,而主要是靠个体情感的直接抒发,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构成了非常个性化的表现形态。

因此,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好它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风格。要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而不是用固定的腔调从头念到尾;要投入真情实感,以情感人。对于具体的作品,要进入作者的心灵,弄清楚诗人的创作的动机,在初步理解之后,再融入自己的认识和体验,这样就会对作品产生接近感和亲近感,最终通过朗诵者真挚、准确和充满激情的表达,让诗歌从文字变为有声语言,进入到听众的心灵,和他们产生共鸣和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互动。

所以,我们在辅导学生进行具体作品的朗诵的时候,首先要像讲课文一样把作品拿来细细分析,讲清讲透,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诗歌朗诵的基本要领:(从四个方面来讲)

整体感受

激发情感

捕捉意境

品味音韵

整体感受

我们把每一首好的诗歌都可以看作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要鉴赏它,朗诵它,首先要从整体上去感受它。怎么去感受呢?最好的方法是反复去阅读、吟诵。没有这个作为基础,你单单去看诗歌,是很难体会到诗意和诗情的。大家往往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对于一首诗的理解,难度要大于对一篇小说的理解,原因就在于诗歌的创作有高度的概括性,还有思维的跳跃性,更有节奏的音乐性,它创作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它是极富想象的艺术。诗歌的世界往往和现实的世界有很大的不同,这个“不一样”,就有了诗歌特别的味道。诗人融入在诗中的思维往往是一个一个的凝结点,这些点就像是颗颗的珍珠,而串起这串珍珠的就是诗人的创作思路。我们所说的整体感受,就是你不能看到单个珍珠的浑圆的光亮,你要看到整串珍珠给你的美感,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我们常常会感受到的是:这一句写得真好,这个词用得真美,这个也需要用心去体会,但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那就是获得了一把领会诗的意境和意义的金钥匙。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办法就是反复吟诵,细细揣摩,读通读懂,全面把握。

激发情感

整体把握了一个作品之后,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朗诵者内在情感的激发。我们常常说,诗人是最有激情的,他的激情一定借助于他的作品来表达,朗诵者如果不能延续这种感情的流露,那么在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中,就中断了情感的链条。所以朗诵诗歌一定要带有感情,如果是以漠然的态度去读一首诗,就很难捕捉和表达诗人的感情脉络。

1)关心生活
  每个人对作品蕴含的感情刺激反应强与弱、快与慢同感知的差异性有关,与其日常生活中的态度也有关系。如果一个人平时对周围的一切漠然置之,无论外界有什么愉快、悲痛的事情都不会明显影响他的思想感情,始终无动于衷,那么让他十遍百遍地阅读吟诵作品,也可能反应不大。因此,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对生活充满热忱之心也是吟诵诗歌产生真情、深情的重要基础。
  (2 注意积累
  感情离不开对作品的感受,也离不开感觉这一简单的心理过程,即让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头脑中引起反应。比如说,有人对红色特别喜欢,也特别敏感,鲜艳的花朵,鲜红的旗帜等都会让他激发起激动和愉悦的情感,日程生活中,无论是视、听、嗅、味、触等感觉在平时生活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都必须牢牢记住,一旦我们在吟诵中遇到这样的文字内容,就可以打开我们记忆的仓库,唤起一种对应的情感来。
  (3) 借助想象
  情感往往借助于想象的翅膀。一般来说想象越丰富,情感也就越丰富。如果我们吟诵诗句的本身,能一边从我们口中诵出这些词句,一边从这些词句中“看”到它们的形象,不仅能使我们语言绘声绘色,而且能由此调动我们的情感,让“内心的情景再现”点燃情感的火焰,在心中燃烧起来。情感与形象难分难离,要在脑海中展开想象,让心中的形象与情感融为一体,让这种力与美的极限去打动听众,感染听众。如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你不一定去过北国,亲眼见到过千里冰封的美景,但你一定从影视片或者摄影作品中感受过这番景象,借助想象,同样可以调动起自己的感情。

捕捉意境

我们常说好的诗歌它的意境很美,于是我们就要去捕捉这种意境。那么意境究竟是什么呢?它是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是通过对富于特征的事物的描绘,与诗人内在的意境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生活画面。所谓意境的“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境”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事物和生活画面。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一幅江南春天的美妙图画:春江水涨,烟雨迷蒙,鸟飞鱼肥,悠然垂钓,是一幅写意的山水画。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的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我们在朗读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中的语言化为具体生动的画面,去再现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内涵,从而理解诗歌的主题。

品味音韵

诗歌的语言都是精炼含蓄的,它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诗歌一般分行排列,具有一定规律的停顿和间歇,不仅可以给人阅读,还可以朗诵和歌唱,这就使得诗歌的语言富有节奏和音韵,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反过来,这种节奏感和音韵美也赋予诗歌更多的感情色彩。我们在朗诵诗歌的时候,要充分把这种美给展示出来,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轻重,语调的抑扬顿挫,把诗歌的内容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例《再别康桥》】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高等学府剑桥大学所在地。1921年,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正是康河那充满灵性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1928年诗人再度漫游欧洲,并到剑桥大学讲学,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写下了《再别康桥》这着传世之作。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此诗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然而回国后,诗人屡屡受挫,曾经似快乐的雪花般的诗人,变成了卑微残苇,发出了绝望的叹息。理想的幻灭更激起诗人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诗人以这样的心绪再次漫步康桥上。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
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尤其诗人的比喻独特而又贴切,手法巧妙,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本诗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堪称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听一个名家朗诵的作品,具体做一些分析。朗诵者:鲍国安: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陈宝国 影视演员。

 2008年7月29日央视的一台直播晚会,是北京奥运会倒计时第10天。《百年圆梦》晚会通过艺术家们精彩纷呈的演出和精心穿插的人物访谈与电视短片,充分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百年梦想终于实现的无比喜悦,对即将开幕的北京奥运会的衷心祝福,对来自世界各地朋友的热忱欢迎,对履行庄严承诺、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的坚定信心。

《百年圆梦》

我有一个梦 一个说出来
就让中华儿女心跳加速的梦【欣喜、期待、盼望圆梦的心情】
它是万里长城行走的一百个春夏秋冬
它是颐和园里苍松镌刻的一百道年轮
它是黄河入海百年不倦的旅痕
它是长江潮头托起的三万六千个月圆日升【用代表中华文明象征,比对奥运的神圣,庄重自豪的心情】

百年一梦 一梦百年
是什么让我们孜孜以求追梦始终【激昂的情绪由此展开】
那怕山崩地裂 冰雪遮天
都不能改变我们神圣的初衷
这就是奥林匹克中国梦
这就是中华民族奥运梦【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人对奥运梦想的百年追求,一百年的梦想就要实现,激动的心情是无法抑制的】
中国梦 奥运梦
中国梦 奥运梦

今天 当开放的中国圆梦北京奥运
积蓄五千年热能的中华文明
又开启了一个神奇绚烂的五环天空【稍稍平定一下心情,语调由扬转抑,形成对比】
这里有青铜铭文激扬的乾坤
这里有青花瓷里婉约的神韵
这里有敦煌壁画靓丽的彩绘
这里还有神奇太极里【向全世界展示古老东方文明的骄傲,如数家珍般自豪的心情】
与日月同辉天人合一的永恒
日月同辉 天人合一
日月同辉 天人合一

我的梦啊
一个渴望在五环旗下
和世界分享和平阳光的梦
这个梦 是印了中国红的花香请柬
打开它 就在十天后的新北京 【梦想就要实现,急切、期待、热烈的欢呼】
我要在新落成的T3航站楼里笑迎各国朋友
我要在水立方为公平竞赛欢呼加油
我要在鸟巢顶上接过穿越珠峰的火炬
用古希腊的火种和东方祥云
起点亮奥林匹克最灿烂的星空【展示新北京的风貌,奥运场馆的雄伟,表达人类追求奥运精神的理想】
点亮奥林匹克最灿烂的星空
点亮奥林匹克最灿烂的星空

来吧 朋友
来吧 世界
今晚 我们要开启一坛百年陈酿的好酒
让醉人的芬香洗去你旅途的疲惫
今晚 我们要在全世界最大的广场
以奥运东道主的名义举起酒杯
为相约北京的奥运健儿
为人类的健康
为世界的和平
干杯

干杯 干杯 干杯【向全世界发出由衷的邀请,为奥林匹克精神干杯】

中国百年圆梦奥运,令全球华人为之感叹和骄傲。2008年的88,这一天比任何节日都让我们期待,盛大的开幕式,精彩的比赛,中国代表团的金牌榜,牵动着无数中国人的心。那种自豪的心情,只有用诗歌最能酣畅淋漓地去表达,记得当年倒计时10天的那台晚会,精彩节目很多,两位朗诵名家的这个节目被放在最后,作为压轴的大戏,从现场效果来看,确实当之无愧。诗人由中国奥运圆梦所激发出来的澎湃的激情,朗诵者充满豪情的表演,把整台晚会的气氛推到了顶点,发自肺腑的语言,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百年圆梦》也成了教科书式的经典朗诵名篇。

散文的朗诵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形式自由,题材多样而带有艺术性,篇幅一般不长,能迅速反映现实生活。

散文给人独特的美感在于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散文的种类因取材、立意和表达的不同,可分为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散文写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作者的生活和思想的真实经历,直接反映作者的个性。

我们常常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所谓形散,就是散文的题材往往是纵贯数千年,横亘几万里,海阔天空,挥洒自由;那么神不散,就是无论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题材,总是统率于作品的主题,贯穿于作品的线索,最终归结为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所以形散只是散文的表象,神聚才是散文的特质,作者可以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毫无拘束地选取材料,这是散文创作的方便之处。集纷繁的题材于一篇,说古道今,写景状物,抒情写意,使散文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散文还特别讲究谋篇和遣词造句,非常讲究布局和结构,繁而不乱,杂而有章,它总是以精巧的布局谋篇把纷繁的题材组织得疏密有致,浑然一体。

有人说,小说或者戏剧文学犹如山川一样雄浑壮阔,那么散文就像园林一样匠心布置,巧夺天工。

我们要朗诵好一篇散文,首先要分析它的篇章结构,体会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散文的语言是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它非常灵活,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去分析和体会的。散文朗诵的基本要领是:

扣住感情

探求意境

品味语言

抓住“文眼”

扣住感情

散文作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最终要抒发的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是作者创作的基础,也是贯穿整个作品的脉络。因此,扣住作者的思想感情,就等于抓住了马匹的缰绳,就能深入理解作品,提高阅读文章的能力,为朗诵做好准备。

比如《荷塘月色》,朱自清写于19277月,作者参加过“五四”运动,是新文学运动的主要人物,但在“四一二”政变以后的白色恐怖当中,朱自清不满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却又找不到出路,他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欲罢不能。这种复杂矛盾、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既是《荷塘月色》的思想基础,又成为贯穿全篇的脉络。作者在文中刻意描写景物,创造意境,正是为了寄予这种感情,表达这种心境。《荷塘月色》正是借抒发这种情感,曲折的反映了但是的黑暗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要求进步却尚未找到出路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的情绪和前进步履的艰难。

探求意境

散文往往是诗情画意的,好的散文就像一首诗,具有深邃的意境。作者往往在描绘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构成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我们在朗诵散文的时候,要不断去探求作品的意境,这不仅可以更好地去理解散文的内蕴,也可以陶冶朗诵者的心灵。

写山川景物的散文,创造意境往往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方式;

写风土人情的散文,创造意境往往采用情不直抒,理不直陈,因事明理的方式;

历代散文大家,他们在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往往是区别于他人的显著的标志之一,如周作人的散文的意境是平淡隽永的,刘白羽的散文是雄壮瑰丽的,杨朔的散文以托物言志的风格见长,而秦牧的散文则像线穿起来的珍珠,松散而神聚。

我们再拿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例,去探究散文的意境。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写了在特定的情景下父亲的背影,特别是离“我”有一定距离的背影,作者只是用极其简单的速写笔法,抓住了传神的细节,勾勒出一副淡淡的背影的轮廓画。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聚集在背影这一个点上,儿子对父亲一生零星的印象,和百感交集的思绪,都汇聚这个点进行集中,组合,强调,创作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和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朗诵散文的时候,既要注意意境的探求,又要注意作者感情的抒发,将情、景、意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体会散文的意境之美。

品味语言

散文和小说不同,它没有复杂的情节,没有矛盾冲突,也不像诗歌,不是很刻意去追求和谐的节奏和美妙的旋律,散文语言的特点或庄重,或诙谐,或直白,或婉约,或浓烈,或清淡,是极具表现力的语言,需要我们去好好品味。而品味散文的语言,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细致体会它在表达主题思想方面的作用,这些字词句,往往是整片文章的关键点,它的传神之处需要我们在预读的时候慢慢去咀嚼。

还是拿《荷塘月色》做例子。《荷塘月色》写月光一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是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段写荷塘的月色,月色本来是无形的,但一个“泻”字,赋予了月光像流水一样的动态,这个“泻”就是关键字。作者抓住了月光下荷塘,荷叶,荷花的种种特定的形态,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方法进行侧面描写,使得无形的月光有了可以感知的形象。这一个段落中,虽然————所以—————— 这样一个连续转折的复句,委婉曲折地表达了柔美的月色给人的淡淡的喜悦,接下来,作者以“参差”、“斑驳”、“稀疏”来描摹月色的形,又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把光和影的协调组合比喻成小提琴上演奏着的名曲,让人产生更加丰富的联想。这一段文字,正面描写月光,侧面描写月影,以月影渲染了月光,把光和影和谐地统一了起来,情与景融于一炉,生动刻画出荷塘上朦胧的月色,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在朗诵的时候,要抓住有关的词和句子,体会其美妙的语言和意境,准确地去把握作者语言的特色。

说到不同的语言特色,鲁迅的散文和朱自清的就大不一样,他是冷峻、幽默和隽永的。而吴伯萧散文的语言的特点是简练和干净的。这都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

抓住“文眼”

什么叫文眼?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散文的眼就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中心点,是文章结构的枢纽点,也就是全文神聚的点。在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时候,通常要借助文眼,因为这是把握中心的重要手段。

怎样去识别散文的“文眼”呢,它并无固定的位置,不易分辨,但只要精于阅读,还是可以早找的。如《荷塘月色》,它的文眼就在篇首,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为文章定下了感情基调,不宁静的心情去写宁静的荷塘,这是一种对比,是一种彷徨的心绪的表达。很多散文的文眼就是它的标题,如朱自清的散文《绿》. 杨朔的《荔枝蜜》,开头说: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全文正是由总不大喜欢展开,为什么不大喜欢?因为小时候被蜜蜂蜇了。为什么后来发生了兴趣?因为喝了荔枝蜜,觉得生活都是甜的。为何后来发出赞叹,甚至梦见自己变成蜜蜂?因为被蜜蜂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进而又联想到些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的劳动者。这篇文章的文眼就出现在了最后,歌颂劳动者和劳动成果。

抓住了文眼,就扣住了全篇的中心,准确表达主题就有了方向。

【例余光中《沙田山居》】

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弯,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

        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困不住浩渺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进来。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到了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声,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黢黑的海面,排成一弯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屏于东方,使朝暾姗姗其来迟。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白天还如佛如僧,蔼然可亲,这时竟收起法相,庞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兽,隐然,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千山磅礴来势如压,谁敢相撼?但是云烟一起,庄重的山态便改了。雾来的日子,山变成一座座的列屿,在白烟的横波回澜里,载浮载沉。八仙岭果真化作了过海的八仙,时在波上,时在弥漫的云间。有一天早晨,举目一望,八仙、马鞍和远远近近的大小众峰,全不见了,偶尔云开一线,当头的鹿山似从天隙中隐隐相窥,去大埔的车辆出没在半空。我的阳台脱离了一切,下临无地,在汹涌的白涛上自由来去。谷中的鸡犬从云下传来,从远的人间。我走去更高处的联合书院上课,满地白云,师生衣袂飘然,都成了神仙。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探首来旁听。 

        起风的日子,一切云云雾雾的朦胧氤氲全被净,水光山色,纤毫悉在镜里。原来对岸的八仙岭下,历历可数,有着许多山村野店,水浒人家。半岛的天气一日数变,风骤然而来,从海口长驱直入,脚下的山谷顿成风箱,抽不尽满咆哮翻腾。蹂躏着罗汉松与芦草,掀翻海水,吐着白浪,风是一群透明的野兽,奔踹而来,呼啸而去。 

       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噪音。从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班,在山和海之间,敲轨而来,鸣笛而去的,是九广铁路的客车、货车、猪车。曳着黑烟的飘发,蟠蜿着十三节车厢的修长之躯,这些工业时代的元老级交通工具,仍有旧世界迷人的情调,非协和的超音速飞机所能比拟。山下的铁轨向北延伸,延伸着我的心弦。我的中枢神经,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铁轮轮番敲打,用钢铁火花的壮烈节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

栏杆三面压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逦的边愁欲连环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

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

余光中的散文《沙田山居》,以其特有的笔法,写了他在香港山居阳台上欣赏到的景色特点,对周围的景物进行了精心的描摹,既写了外在景观,又写了内心的感受,情景交融。文章深厚的文化内涵,诗一样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及祖国文化的热爱,那深深的乡愁更让人难以忘怀。下面就从作者的思路章法,语言特色,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简要的分析。
1本文思路清晰,结构布局严谨精美文章开篇平实,但就在这平平常常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厚的情感。接着作者进一步展开,描绘千亩蓝田的海,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山,黄铜烧成赤金又化作紫灰与青烟的晚霞,弥漫的云烟雾气,咆哮翻腾的风,以及火车的轰鸣。

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风景为线索,将不同美景尽揽胸中,谋篇布局,浑然一体,这也为文中细致的描写和充分的表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功地表达出作品主题和作者那份乡愁。当然,本文的景物海、山、云、风等是纠缠在一起的统一体,作者艺术地将这些景物结合在一起,整体没有割裂的痕迹。

2本文的语言典雅,具有诗歌的韵味。余光中是一位诗人,他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诗化了的散文。(1)语言的细腻准确。作者犹如拿着马良的神笔在绘着祖国的壮丽山河,看那最远的翠微淡成一袅青烟山影黑沉沉睡去千山磅礴的来势如压掀翻海水,吐着白浪等等,无不如诗如画。另外,大量的叠词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灿灿、姗姗、碧湛湛、阴森森、莽莽苍苍、零零落落、远远近近、朝朝暮暮等。(2)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让景物都有了灵性,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与美感。海被风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我登上讲坛说道,烟云都穿窗探首来旁听。从全文看,作者完全把笔下的景物当作有情感的人来写,表现它的喜、怒、哀、乐,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作者那份人与自然对话的真诚,那份喜悦,那份欣赏,那份赞美,那份依恋,所有景物都脉脉含情,充满了诱惑,难怪作者深入其中,尽情享受。(3)典故的运用增加了文章的深度。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楼去,这些典故都表露了作者的心迹,下楼去做自己心中长久想做的事,让祖国早日实现统一,文章显得含蓄,深沉,也留给读者深远的回味。
3文章的情和景融为一体一切景语皆情语,除了直接的抒情外,那景物描写中更包含了作者的深情,作者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秀美,但更深沉的是文中浓浓的乡愁和对祖国统一的渴盼。

本文发表于1987年,那时香港还没有回归,作者站在他那似家非家的阳台上,望着大陆的莽莽苍苍,必然会心潮澎湃,特别是结尾处的语句,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五千载与八万万,全在那里面……”那里面是什么呢?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作者那颗跳动着的心,那种爱乡,思乡,想回到祖国怀抱中的急切心情,由此带给读者的也是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朗诵的配乐

音乐可以为朗诵增色,这是大家公认的。音乐是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手法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运用音乐进行配乐朗诵,朗诵者的情感也更容易被调动起来,使有声语言更显得生动、立体和活跃。

但是配乐又不是随随便便找一段音乐作为陪衬,必须认真选取,使之符合作品的内容,达到整体的艺术效果。

要选择与作品内涵和基调相接近的乐曲,朗诵者既要吃透朗诵作品的思想主题,也要了解配乐曲目的情感基调。比如朗诵古诗,就必须选用中国传统的古乐曲,现代曲目和西洋的古典音乐是不可能选用的。要不音乐和朗诵风马牛不相及,成了两张皮。

选用的曲目的长度要和朗诵作品的长度大致相同,如果太长,建议去掉头,留着尾巴,找一个有起始感觉的乐段,用淡入的方式展开。

注意适当留白,古时候有“大音稀声”和“大象无形”的说法,在朗诵的过程中,朗诵者和听众往往都会有“陶醉”、“酝酿”、“回味”的状态,用留白的艺术,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给观众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控制好配乐的音量,有些地方突出旋律,有些地方淡化音乐,切忌音量过大,喧宾夺主,造成干扰。

诗歌散文朗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