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级高二语文 随堂练习

发布时间:2018-12-26 14:22:41

2017级高二语文 随堂练习(一)

班别 姓名 座号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

贾黯字直孺是邓州穰人。黯自以年少遭遇备位谏官果于言事。时言者或论事亡状【注】辄戒励穷诘。黯奏:谏官、御史迹既疏远未尝预闻时政不免采于传闻一有失言而诘难沮辱随之非所以开广言路。请如唐太宗用王、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

时帝初即位王广渊、周孟阳以藩邸之旧数召对。黯言:俊义满朝未有一被召者独亲近一二旧人示天下以不广。请如太宗故事召侍从馆阁之臣以备顾问。帝尝从容谓黯曰:朕欲用人少可任者。”黯对:“天下未尝乏人顾所用如何尔。”退而上五事:一、知人之明二、养育以渐三、材不求备四、以类荐举五、择取自代。

(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一》)

【注】 状:状文。

(1)请如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尝从容谓黯曰:朕欲用人,少可任者。黯对:天下未尝乏人,顾所用如何尔。”(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①做此诗前一年,作者于江西分守湖西道时,被裁决归里。②鸱夷:皮袋。相传,吴国大夫伍子胥因谏吴王夫差要防备越国而被赐死,其尸体被装进皮袋投入钱塘江,遂化为潮神,立于潮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起笔描写雨中的大海,“开”字写出海景由隐到显的的变化过程,写出了壮阔的远景。

B.颈联出句写岸上的观潮者担心江岸会塌裂,对句则写弄潮儿驾船溯潮而上,无所畏惧。

C.尾联由观潮而思及伍子胥的“遗恨”,为伍子胥的冤死而鸣不平,用典中寄寓着对世事的感慨。

D.诗的前三联写观潮所见所闻,尾联发诗人观潮之慨。全诗景色壮阔,气势磅礴,情怀豪迈。

15.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是用哪些手法来写的?试作简要赏析。(6分)

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当工业化社会大踏步走来的时候,蓝天,白云,小溪,流泉,却离人们越来越远了,( )式的经济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破坏环境的发展,是在与子孙抢夺饭碗。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环保,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及生态文明,强调21世纪将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然而,这些关系到中华民族发展千秋大业的环保大计,却被某些地方的官员在急功近利的发展过程中人为淡化。蓝天变灰天,河水变浊流,森林被乱砍滥伐的事件( )。日益恶化的环境在提醒我们,生态文明建设( )。

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这在海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意大利《共和报》驻京办的首席记者拉普尼说,污染和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问题,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就很难解决。地球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村落,谁家的炊烟都可能影响到对方,这恐怕就是外国记者之所以引起对“生态文明”关注的根源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织成一幅巨大的画卷,当流泉秋虫雨声鸟鸣奏响一曲永恒的交响乐,人们将会为提出的伟大目标而( )。

17.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竭泽而渔 数见不鲜 刻不容缓 弹冠相庆

B. 以邻为壑 层出不穷 迫在眉睫 弹冠相庆

C. 竭泽而渔 层出不穷 刻不容缓 额手称庆

D. 以邻为壑 数见不鲜 迫在眉睫 额手称庆

18.填入文中划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外国人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关注着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B.外国人关注着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

C.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像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起了外国人的关注

D.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引起了外国人的关注

1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这恐怕就是之所以“生态文明”引起外国记者关注的根源

B. 这恐怕就是之所以外国记者对“生态文明”引起关注的根源

C. 这恐怕就是“生态文明”之所以引起外国记者关注的根源

D. 这恐怕就是外国记者对“生态文明”之所以引起关注的根源

20.下面是某学校高三年级家长会邀请函的初稿,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合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邀请函

尊敬的家长:

时光如梭,转眼间您的孩子已进入生死攸关的高三年级。为了指导您给孩子进行更有效的心理疏导,鄙校将于本月26日下午4时在学校报告厅开个家长会,届时我们将邀请到人气极高的心理专家开展一次专题讲座,望您拨冗出席。

xx中学

2018 1020

20

1 改为

2 改为

3 改为

4 改为

5 改为

2017级高二语文 随堂练习(一)参考答案

答案 (1)请求像唐太宗任用王珪、魏徵进谏旧例,每当执政上奏言事,任凭谏官一人随时进入。(关键词”“”“故事”“”“)

(2)皇帝曾经私下对贾黯说:我想任用人才,但很少有可以任用的人。贾黯回答说:天下从来就不缺少人才,只不过是如何使用罢了。(关键词”“”“”“”“)

【参考译文】

贾黯字直孺是邓州穰县人。贾黯以他少年时的遭遇,担任谏官,敢于上书言事。这时进谏者有的论事没有状文,就严厉警告不断地责问。贾黯上奏说:谏官、御史,既然已被朝廷疏远,不曾参预朝廷政事,不免利用一些传闻,一旦有不符之处,朝廷就对他们加以责难阻挠辱骂,这不是广开言路的办法。请求像唐太宗任用王、魏徵进谏旧例,每当执政上奏言事,任凭谏官一人随时进入。

英宗即位之初,王广渊、周孟阳由于是先朝旧臣,多次被英宗召见问对。贾黯说:满朝的贤才之臣,没有一个被召见,单独对一两位先朝旧臣表示亲近,这是向天下表示本朝不宏大。请求像太宗过去一样,召见侍从馆阁大臣,来作为顾问。皇帝曾经私下对贾黯说:我想任用人才,但很少有可以任用的人。贾黯回答说:天下从来就不缺少人才,只不过是如何使用罢了。退朝后贾黯就五件事给英宗上书:一、了解人才的才智,二、逐步培养人才,三、不要对人才求全责备,四、按条例推举人才,五、有所选择地加以任用。

14【答案】D【解析】在诗的尾联,诗人联想到伍子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人生遭际,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感情便由豪迈而陷入悲慨,诗意也变得沉郁深刻。

15【参考答案】①潮声巨大,像千匹骏马疾驰而过;气势千钧,像卷裹着万山一起压来。(3分)

②前句摹声,后句绘形,诗人用视听结合和比喻的手法再现潮来的气势和观潮者的真切感受,可谓排山倒海,动魄惊心。(3分)(答比喻手法,赏析得当 2分。)17【答案】C【解析】竭泽而渔:抽干池水,捉尽池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以邻为壑:壑:深谷,深沟。将邻国当作沟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这个语境中,应当用竭泽而渔。数见不鲜: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在这里,强调的应该是没有穷尽,而不是“新奇”。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刻不容缓:比喻情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原文要强调的是环保情势紧迫,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急需开始,应当用“刻不容缓”。 弹冠相庆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王吉传》,指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于贬义。后指坏人得意的样子。额手相庆,以手加额,表示庆幸。在此句中为庆幸、庆贺之意,应当用“额手相庆”。

18【答案】A【解析】从文意看,“经济发展进程”属陪衬性的内容,后文整个语段强调的是“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考虑与下文内容的衔接,两个内容应当分说,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一句置后,所以排除BD;从句式角度考虑,A用对称性句式,读起来更流畅,且叙述的角度与下文一致。所以选A

19【答案】C【解析】这个句子要注意两处,一是“之所以”这个连词应当在主语“外国记者”之后。二是“引起……注意”这个句式,“引起”的主语应当是某种现象,“引起”后应当接施动者(人)

20【参考答案】①“生死攸关”改为“至关重要”; ②“指导”改为“帮助”; ③“鄙校”改为 “学校”; ④“开个”改为“举行一次”⑤“人气极高”改为“知名”。

(每答对一处给1分,只指出错误,没作修改或修改有误,均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17级高二语文 随堂练习(二)

班别 姓名 座号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 “早发”之“早”体现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6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6分)

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韦庄(约836─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1. 分析全诗的结构层次。(5分)

2.诗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诗是如何表现的?(6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阙题

刘眘(shèn)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诗人简介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江东人。8岁能属文,上书,召见,拜童子郎。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唐才子传》作开元十一年徐徵榜进士。据徐松<登科记考>,徐徵是开元二十一年状元,则开元十一年当为开元二十一年之误),调洛阳尉,迁夏县令。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6

答:

2017级高二语文 随堂练习(二)参考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一(1)参考答案: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经携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2)参考答案:①“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②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③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④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关于诗歌内容的注释①鲁酒:人们邀请客人饮酒,常谦称自己的酒为“鲁酒”,表示酒很薄。②离程:离别朋友之后的征程。③事:服侍、侍奉。这里指相伴左右,相随。④鸡唱,犹言鸡鸣、鸡啼。此处有“鸡唱”,原因是因为下文的“近关”,不然在茫茫胡天是听不到鸡唱的。⑤雁:诗人去北边大漠时应是深秋时节,诗人北行,雁南飞,故曰背行。⑥白草:应为牧草,似莠yǒu而细,无芒,其干熟时正白色,牛马所嗜。西北边疆生长的常见草类。⑦关,应为云伽关。⑧微有路:微,不显露,这里为什么“有路”?原因是这里与云伽关靠近,因常有人出入,但“微”又说明这地方虽然近关,但也还有较长的一段距离,诗人还得加紧赶路。⑨浊河,一为黄河之兼称,一为水浑浊之河流,一为晋西北紫河。⑩迢递:遥远的样子。(11)羸léi,瘦弱。(12)客:旅居他乡。(13)塞城:边塞之城。当时诗人是去唐朝的单于大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也称单于牙帐,它的前身是云中都护府,是唐代中央政府设在版图内最北的军政机构之一,位于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诗歌大意】请人饮酒喝醉,醒来时,我发现客人散尽,只剩一点残灯,尽管天还未亮,我早已便携剑登程。我冒着飞雪前行,内心愁苦不堪,隐约能听见雄鸡唱晓的声音。我独自一人向寥廓、寒冷的大漠北行,列队的大雁却向温暖的南方掠去。白草漫野,只有接近云伽关时,我才能微微辨出前行的道路。紫河冰封,无声的严寒凝冻了往昔奔流的河水。京城和单于都护往来的距离本身就相隔万里,更何况我这个被迫前来作客边塞之城的老头儿呢?

参考答案1首联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颔联和颈联写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尾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写出感情3分,具体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全诗共分二层。1分)第一层,前六句(1分),写夜宴的欢乐景象(1分)。2第二层,后两句,(1分)写宴罢后的愁苦之情。(1分)

2 愁兵乱家危身被病困,富贵欢乐短暂一现,安宁难保。2分) 2 视听结合,以乐写哀,以夜宴之乐反衬愁苦。(手法及分析各一分借景抒情,江头月半,寄托愁情。(手法及分析各一分 

四参考答案

1D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3

2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1诗人从视觉、听觉、嗅觉1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1,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1融情于景,1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1

2017级高二语文 随堂练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