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发布时间:2012-12-29 01:17:02

历史追踪中的双重启示

.. .. .. 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王仲生

(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 早期丁玲作品高扬着的女性意识, 使她有别于其他女性作家, 随着丁玲的投身革命,

级意识终于逐渐主导了丁玲作品, 女性意识因此就在矛盾困惑中日见淡出。这个思想轨迹

留给了我们双重的启示: 救亡与启蒙的时代错位, 作家的人生道路与创作倾向的选择的两难

处境。

关键词: 女性意识; 阶级斗争; 历史追踪; 双重启示

.. .. 丁玲, 一位坚强的现代女性, 我国新文学的杰出作家。她的成就卓越而又坎坷曲折的一生, 概括了.. 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女性的不幸与抗争。在我国现代文学女性作家中, 能像丁玲那样, 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孜孜不倦地探索我国妇女的现代化道路, 可以说屈指可数。为此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女性群体, 构筑了丁玲的艺术天地。这当然不是审美对象的偏倚。闪耀在她作品中的强烈女性意识, 赋予丁玲的审美空间以独特的魅力, 这才是丁玲作品审美价值之真正所在。

丁玲创作与女性意识

【摘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一生都以女性的姿态在自己的作品中探索中国女性的生存、地位、价值等问题,在探索女性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是美的化身,她们在时代的悲剧命运里,不甘沉沦,在痛苦中高歌奋起,充分体现了作家的女性意识。她用一双女性的眼,一颗女性的心,一支女性的笔,撑起了一面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文学大旗。

【关键词】:女性命运 女性形象 女性意识

丁玲,原名蒋冰之,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豪门望族。她是一个受"五四"思想感召,毅然离开封闭的乡土走进新思想发源的大城市寻找理想生活的叛逆女性。她对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等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与热情,从1927年底发表处女作《梦柯》开始,她便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于文坛,她以作家的正义与勇气,女性的细腻与真诚 ,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妇女的理想和命运,在深沉压抑的社会里迸出反抗的呼喊。对于封建社会的刻骨仇恨和不妥协,为妇女的解放而坚持不懈地追求,这一切构成了丁玲创作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为中国现代文学增加了独特的美学价值。

一、女性是美的尘世的化身

女性,是美的尘世的化身。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在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在作品中大都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这一点体现在丁玲的作品中,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以及其小说作品中的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外表美。丁玲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细腻刻画了一批绝代佳人。如《梦珂》中描写梦珂“......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起来,长得象一支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孔雪白。天然第一步学会的便是那细长的眉尖一蹙一蹙,或是把那生有浓密睫毛的眼睑阖下,就长声叹息起来,不过也许由于那放浪子的血液还遗留在这女子血管里的缘故,所以同时她又很会像她父亲一样的狂放的笑和怎样去扇动那美丽的眼1)。这样,活脱脱一个美女就站在你面前,而且眨着美丽的双眼。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虽没有对莎菲外貌的描写,但是我们从苇弟、凌吉士及周围的人对莎菲的态度上可以想象出,她是一个林黛玉式的病态美女,性情乖张而又让人怜爱。《阿毛姑娘》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就是国立艺术院的教授想请阿毛作模特给他们画,每月给五十几块钱,这足以证明阿毛虽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妇,但肯定具有较好的面容和身段。真是虽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心灵美。在丁玲小说中,除了闭花羞月之貌的美妙女子外,还有心灵圣洁的女性。如《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利用做慰安妇的机会为游击队提供情报,虽被日寇侮辱与损害,但仍敢于寻求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并敢于去寻找在一般人眼中已永远失去的幸福。为了更多人的幸福,为了抗战的胜利,她献出了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贞洁,她的心灵是高尚的、纯洁的,作者为这女子取名为贞贞,不就是在赞同吗?贞贞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心灵永远是美好的圣洁的,作者对她充满了赞赏和惊叹。

人性美。从古至今,凡是符合道德规范的都是美的,是大家赞扬的。丁玲笔下的女性也不乏具有人性之美的女性。《梦珂》中是这样描写梦珂之母的:“......但这姑娘却因了在母家养成的贤淑性格和一种自视非常高贵的心理,所以从未为了他的挥霍,他的游荡,以及他后来的萎靡而又易怒的神经质的脾气发生过龃龉......”2)只廖寥数笔,就把一个让人非常怜爱的标准的旧式贤淑女子刻画出来。我们可以想象她的贤惠她的高贵她的忍耐,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在不顺心的环境下,仍能低眉顺眼,相安无事。由此可见,她是一个古典美女形象。又如《杜晚香》中的杜晚香小时候受到后母的厉声呵斥,甚至是耳光拳头,她都默默承受,并享受着劳动的兴趣3)。后来遵从后母嫁人作了媳妇,再到参加共产党,飞向北大荒,参加建设,最后成为排头兵,符合当时人民的心愿。虽然全文不着一字写她的外貌,我们仍然觉得她很美,是那个时代妇女的楷模。

总之,丁玲笔下的女性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美,但是各有各的特点,绝不雷同,个性鲜明。

二、傲气的背面是女性对时代的叛逆

读了丁玲的小说,其女性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她们骨子里有股潜在的傲气,其核心是不甘沉沦,对旧时代、旧制度的叛逆。这股傲气和叛逆精神在作品中俯拾即得。如《梦珂》中的主人公梦珂开始便露出一股傲气,她看不起那个矮胖胖的红鼻子先生,从第八教室把那个受辱的模特儿挟着挤出了人丛,因为她看不惯这里的众多同学,所以她十分厌恶学校的生活,最后离开了学校,到了姑母家里,不得不与表哥及周围的人相处,并且假装快乐。她不愿意过表哥表嫂他们的生活,卓然超群,最终又离开,成了电影明星林琅。她虽然没有找到更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又明显表露出不同常人的叛逆性,这不能不说是梦珂的傲气在起作用。

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呢?苇弟十分爱她,但她却看不起苇弟,认为苇弟不了解她,并且百般捉弄他。对于她深爱的凌吉士,她又看不起他美丽外表下隐藏的卑劣的灵魂,最后痛苦地离开了他。苇弟、凌吉士应该是当时比较典型的人物,而莎菲或多或少多有点看不起,这恰恰证明莎菲有股世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傲气。再如《阿毛姑娘》中的阿毛姑娘出嫁后,虽然没有出格的言辞,但是后来她从心里看不起自己的丈夫小二,对于小二与婆婆的打骂,她快乐的承受着,厌倦了一般人的生活。而《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对于村人的不理解、讽刺、挖苦,不是针锋相对地去反抗,而是以一种卓然的傲气不予理睬。

三、悲剧正是女性命运的深刻体现

 丁玲笔下的女性,是红尘中悲剧的源泉。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多是美的,把美的女性的挣扎与毁灭赤裸裸地展示给人们,她们越是美丽,越让人们感到悲哀。丁玲笔下的美的女性,其命运多是悲的。如梦珂生活的时代,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为了维护一个模特的尊严,她放弃了自己的学业,这还不是悲剧的高潮。后来被接到姑母家里,过着貌似安逸的生活,但是心理有些许失落,最后变成林琅,成为空前绝后的初现银幕的女明星4),以供男人们得到名人所以捧的欲望的满足或只想在这种欲望中得到一点浅薄的快感5)。一个有正义感,有强烈女性意识的漂亮女子最后没有了棱角,是被当时的社会变成了一个所谓的女明星,真是红颜命薄。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是多变而令人迷惑的女人,性情乖张,她面临两种不完满的爱情,苇弟爱着莎菲,但莎菲认为他不理解自己,因而嘲笑他,捉弄他,她追求一种完美的爱,但是她爱着的凌吉士却只有漂亮的外表,内心十分卑劣,最终十分艰难地摆脱了凌吉士。她灵魂的觉醒与醒后的痛苦,战斗的无目标性和目的的不明确感,过去的失落与未来的渺茫6),使她迷失在自己心灵的城堡中,渴望着爱,渴求自由,这不是她的过错,但最终却到西山去坐以待毙,以死亡完成这一番人世激情的行走,香消玉殒,让人痛惜。

《阿毛姑娘》悲剧气氛更浓。作品一开始让人预感到阿毛的命运大概不会好,因为本是喜事的阿毛出嫁,却被作者描写的很凄凉,阿毛老爹笑容里却显露出比平日更凄凉、更黯淡的脸7),这为阿毛的悲剧埋下伏笔,中间阿毛挨打,她不知这打是找不到偿还的,她恨不知恨谁。阿毛作为弱者,受到摧残,而且找不到偿还,阿毛哭也不哭,好像很快乐地挨打8)。阿毛生病,老爹看望,相别还不到一年,他以为的活泼女儿已变成他一眼已认识不清的一个无生气的瘦弱女人了9),最后阿毛懒得活,觉得早死了好10),寻了短见,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贞贞,身心遭受巨大的摧残,利用作慰安妇的机会为游击队提供情报,这个伟大的女性,为了抗战,献出了一个女孩子最宝贵的,但是,回村后,因为失去贞洁,别人不理解他,看不起她,她没有申辩,没有忏悔,然而心中确有无尽的痛苦,当这痛苦化为一声轻浅的微笑时,我们好像感觉到她的心像熔炉,五脏六腑都被燃烧着,静水下面有激流,在貌似平静的轻浅的微笑后面,隐藏着剧烈的痛苦。

正因为她们一个个都是美的,而命运对于她们都是残酷的,因此,她们的死让人感到深沉的悲哀。 

四、在痛苦中高歌奋起

丁玲笔下的女性是美的、悲的,但是她们在痛苦中高歌:为了模糊而又确实存在的幸福,不惜遍体鳞伤,甚至死亡。莎菲、阿毛没有向命运低头,以爱的追寻作为她们最明显的抗争手段,在自己幸福的希望破灭时,选择了轻生之路,我们可以说她们是勇敢的,具有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勇气。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如果她们是比较勇敢的,那么杜晚香、贞贞就应该是勇士了。杜晚香在后母嫌厌的眼光,厉声的叱声和突然降临的耳光拳头中长大,却像一枝红杏一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管风残雨暴,黄沙遍野,她总是以她的鲜艳,唤醒这荒凉的山沟。她没有向命运低头,这是个柔弱的勇士,最后飞向北大荒,巾帼不让须眉,成为排头兵,她是成功的勇士,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劳动妇女的善良、勤劳、勇敢。贞贞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性,她虽被日军侮辱与损害,仍敢于追求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为游击队提供情报。有一次,她身体不好,正赶上一个消息要立刻送回来,就晚上自己摸黑来回走了三十里,走一步,痛一步,只想坐着不走了可是不行哪,又怕鬼子认出来才又拖着起了身子11),寥寥数语,把一个伟大无私,而又勇敢的少女形象勾画出来。为了抗战,她做出了太多的牺牲,难道这不比男性更加伟大,更加勇敢吗?

丁玲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美、傲、悲、勇的鲜明特征,构成了丁玲女性小说的独特视角。文学即人学。我认为,丁玲文学表现特点的形成,究其原因,与她的自身经历密切相关。

丁玲1904年出生于湖南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刚刚四岁就死了父亲,从7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四处流浪。幸亏丁玲有个刚毅的母亲,她的刚毅的性格在潜移默化中给了女儿最大的熏陶。在丁玲的生命中,影响最大的是伟大的母亲,其性格的刚毅在某种程度上自然而然地反映到后来丁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身上。丁玲在1942年写成的那篇著名散文《三八节有感》中,概括她对自身作为女人的命运: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但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她们不会是超时代的,不会是理想的,她们不是铁打的,她们抵抗不了社会一切的诱惑和无声的压迫。她们每人都有一部血泪史,都有过崇高的感情。丁玲自身的遭遇和她小说中的人物有些相似,丁玲一生的悲苦命运可以说是她笔下众多女性人物的一个综合写照。丁玲本身是女性味十足的女人,经过四次婚恋,她有过在生活中的苦闷与彷徨,幻灭与追求,挣扎与绝望。

在丁玲身上,也存在着一股傲气。《丁玲谈早年生活二三事》是丁玲的录音整理记录,其中谈到1923-1924年间在上海大学时的一些情况,有一段时间同学有戴望舒、施蛰存、孔另境、王秋心、王环心等,这些同学对我们很好,我们则有些傲气。这寥寥三句话,真实记录了丁玲在上海大学时的姿态。这种女大学生的傲气,我们可以在梦珂、莎菲身上找到。另外,丁玲还有意识形态上的傲气。丁玲自负是一个彻底解放的女青年,这一点可以从施蛰存的《丁玲的傲气》中看出,当时施蛰存因鼓动非孝而暴得大名,来当了上海大学的教授’”,所以丁玲常常去他那里玩。丁玲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傲气,我们可以从阿毛、贞贞身上找到。

我始终觉得,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里写莎菲的心理,写的就是她自己的心理,甚至是写的她认为的所有的女性十足的女人的心理。莎菲与苇弟、凌吉士的关系与经历象极了作者与胡也频、冯雪峰三人的关系与经历。丁玲曾在信中这样写过她与冯雪峰的感情:我和他(胡也频)相爱得太容易,太自然了,我没有不安过,我没有幻想过,我没有苦痛过,然而,对于你真真追求,真有过宁肯失去一切而只要听到你一句话:就是我爱你!你不难想象着我的过去,我曾有过的疯狂,你想,我的眼睛,我不肯失去一个时间不望你,我的手,我一得机会我就要放在你的掌握中,我的接吻......”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有这么一段高兴使我胆大了,我狠狠地望了他几次......我把他什么细小处都审视透了,我觉得都有我嘴唇放上去的需要。这两段文字多么相象。因此,莎菲的心理与丁玲的心理有某些相似之处。丁玲在《梦珂》中写梦珂与其表哥的感情经历,则是作者与其舅舅家的表哥关系的想象,有一定的影射成份。我们所以在梦珂和莎菲身上找到不成熟的作者少女时的形象,而在贞贞身上则看到了作者作为成熟女人的激情美。她在数十年的时代风浪中所经历的浮沉与漂泊,并不亚于《我在霞村的时候》里肉体上遭受了日本兵蹂躏折磨的贞贞,而其精神灵魂上的坚强不屈,对生命的渴求和向往,也是并无二致地契合。在那漫长的遭受非人待遇的时光,她何尝不像贞贞一样不要任何人对她的可怜,也不可怜任何人,她像一个被困的野兽,她像一个复仇的女神12)。在《杜晚香》中的主人公杜晚香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大公无私,用作家自己的话讲,作家要经常勉励自己去掉私字。女作家丁玲对革命火一样的热情,也在杜晚香身上体现出来。

因此,丁玲笔下的众多女性人物形象,有时真实反映了当时丁玲的某些情况。王蒙先生在《我心目中的丁玲》一文中写到她笔下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常常比同时代其他作家写过的(包括她自己笔下的)任何女性典型都更丰满,也更复杂更痛苦,而更令人思量和唏嘘。也许正因为丁玲更复杂更痛苦,而更令人思量和唏嘘,所以她才能写出与同时代人不同的女性作品来。她以前的女作家,无论是冰心,还是冯沅君,笔下的爱往往还只是有而无。无的男女之情是不纯粹的爱,有了情与欲的爱或许才是完整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大胆、率直地写出女性深层心理的作家,也是女性对男权的反抗者。在二三十年代之交,在当时的历史风云的笼罩下,存在着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抑,即使是在那些革命加恋爱的小说中,也透者男性的性别优越感,女性放置于边缘、陪衬的地位。丁玲是最早认识到女性命运,树立自觉性别眼光的作家。

总而言之,丁玲以其独到的女性视角、女性心理、女性笔触,在其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在最深的层次里深切关注着女性的命运,思考着女性的前途,探索着女性的出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用一双女性的眼,一颗女性的心,一支女性的笔,撑起了一面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文学大旗。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www.chinaqking.com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8-20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4期供稿文/张彦涛(鹤壁市淇滨区文教体局河南鹤壁458030

[导读]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摘要】丁玲作为一位对生活有独到观察和深刻思考的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样一条发展线索:由早期的描写莎菲式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苦闷和追求,到中期的写走出恋爱的羁绊,投身革命洪流以及后期作品中所反映的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下,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对于妇女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

【关键词】苦闷和追求;

女性意识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丁玲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形象的典型,忠实而深入的记录了女性解放这一布满荆棘的路上那些带血的足迹。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1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女性意识再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加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女性意识将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位优秀的女作家,丁玲的创作中贯穿了对女性生存价值及其人生道路的探索。

1. 黑暗中不甘沉沦的求索1927年丁玲发表了处女作《梦珂》。作品写的是阅世未深的少女梦珂怀着美好的理想寻找自己的生活道路,但现实生活安排给她的是一个比一个更深的陷阱。红鼻子老师侮辱模特,而她所倾慕的温文尔雅的表哥背着她却干出下流龌龊的事……道路未找到,做人的尊严却受到损害。作者深刻地刻画了她道路追求碰壁的痛苦历程。一个向往自由,反对束缚,向往真实,反对虚伪的知识女性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寻找出路,一次次碰壁,一次次挣扎,最终还是进入一个不如意的地方。继《梦珂》之后,1928年丁玲发表了她的另一部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在这部作品中,莎菲不再是五四初期那些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半新半旧式女性,而是一个完全置旧礼教,旧道德于不顾的叛逆女性,在小说中,莎菲同时与两个男子苇弟和凌吉士恋爱,这本身就显示了莎菲在这种爱情关系中占据着充分的主动。由被选择而成为选择者,这表明五四女性的以婚恋自由,男女平等为内核的妇女解放意识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莎菲在战胜凌吉士后得到的是失落和迷惘。她叹道:莎菲生活在世上,所要人们了解她体会她的心太恳切了,所以长远的沉溺在失望的苦恼中,但除了自己,谁能够知道她所流出的眼泪的分量?2]由失望而自然陷入孤寂、自怜之中,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我可怜你,莎菲!这是莎菲女士留给世人的凄凉的绝叫,也标志着丁玲对爱情问题的思考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陷入了新的困惑。这种困惑,一直延续到新时期以来的女性创作中。

2. 走出恋爱羁绊投身革命洪流的新女性1930年,丁玲发表了长篇小说《韦护》,作品描写革命者韦护与小资产阶级女性丽嘉之间革命与恋爱的冲突,韦护为革命决然离恋人而去,丽嘉也开始有所觉悟。在这篇小说中,我们发现作者在创作意识上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由过去倾心于表现莎菲式的孤独、苦闷、哀叹、自怜,转变为表现丽嘉所代表的知识女性在新的境遇中的困惑、彷徨、思索与积极的追寻过程。在《一九三零春上海(之一)》中,女主人公美琳是为了追随革命者若泉而毅然抛弃了整日伏案写作、不关心革命、了无生气的丈夫子彬,这比起丽嘉的被动追随,多了几分自觉与主动,表示了作者对以往盘踞胸中的爱情至上主义更进一步的怀疑乃至放弃。在爱情与革命的对峙中,已明显绮重于革命一方。到了《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二)》中,玛丽这位不合时宜的爱情至上主义者遭到更不客气的处理,她与虽然爱她但无疑更热忠于政治活动的革命青年望微的分道扬镳,标志着作者对只要爱情,不关心社会的女性意识的彻底抛弃。1931年,《田家冲》这篇短篇小说发表,我们发现其中年轻的女主人公三小姐已纯然是一位成熟而坚定的革命者,而与之具有对等质量的男性形象已被略去,整个故事已与爱情无关。这就是说爱情也已被省略,革命的内容已成为全部。而已往于爱情故事中用心设计男性主人公这种习惯做法也已改变,与女性主人公相对应的男性形象首次缺席,这种变化正暗示着一种新写作意向,即不再沿袭此前的女性通过男性革命者引领而投身革命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变化了的新的女性意识中,男性个人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男性集体为主所担当的整个革命事业。

30年代,丁玲仍然一如既往地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的心体会时代女性的心理。但她笔下的主人公不再是忧郁的女子,而是融入社会,把个人的幸福和民族的强盛结合到了一起。

3. 对女性解放现状的疑虑与不甘如果说,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这一段时期丁玲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的话,那么,到40年代初,丁玲到达延安一段时间后所创作的作品,则标志着作者的女权主义思想进入了一个日益成熟的时期。她以往略带盲目的革命热情降温,社会理性更趋深入,怀疑意识上升,对妇女解放的现状及未来产生了一定的疑虑,并由此激发出强烈的抗拒心理。特别在《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指出:男人们尤其是有地位的男子,和女人本身都把这些女人的过错看得与社会有联系些。少发空议论,多谈实际的问题。3]当时的延安文化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那些当初响应号召投身革命的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们再度回到家庭中做饭带孩子,日渐变得婆婆妈妈,皮肤在开始有褶皱,头发在稀少,并且被指责为落伍,有的还遭到男人的遗弃。丁玲正是敏锐地看到了在新的体制之下女性一如既往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命运,看到了革命对女性解放所做出的允诺与实际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于是她又一次表现出了莎菲式的叛逆勇气,不再幻想,不再对男性充满依赖,而将女性自身的自立与自强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作者毕生关于妇女问题思考的制高点。

发表于1948年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深入农村生活后创作的一部反映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较优秀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可以看做是作者正式放弃女权立场的标志性作品。作为现代女性作家的杰出代表,这种放弃也就是带有一点女性集体最后一课的性质。在作品中,尽管还能从黑妮等女性形象身上依稀辨出丁玲昔日的一点女性意识迹象,但是,从整体上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已不再留恋昨日的一切,那些昔日余影只是写作的某种惯性所致,而绝非自觉所为。我们更多感觉到的倒是作者竭力向当时主导性意识形态靠拢的努力,为此不惜放弃自己作为女人的最基本的感觉。

4. 小结丁玲的作品正是通过一系列具有独特精神个性的女性形象的塑造,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五四以后的新女性在时代的启发下,自我意识重新觉悟的曲折过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女作家这样关心妇女的命运,这样强调妇女的自身解放,这样深刻地指出妇女问题的关键;也从来没有一个女作家像她那样,为了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为了妇女的彻底解放手那么多的磨难。

丁玲小说的女性意识

【中文摘要】丁玲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引起世人的注意。她心理和思想上的成长轨迹,更揭露出在封建意识笼罩下女性解放的艰难。丁玲的创作早期是她女性意识表达得最为强烈和自由的时期。丁玲把几千年来沉积于女性心中对男人的仰视变为俯视的心态历程,做了深层次的透视,从而树起了女性主义的旗帜。写了女性就是在她崇拜的男人面前,她们也会冲出爱的迷雾,以女性要自强的思想走自立之路。丁玲以女性的主体意识来写她笔下的女性常常闪耀出女性主义的火花的美。

【关键词

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女性主体意识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女性主体意识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

丁玲是一个把自我意识张扬到了极致的人,她自身的悲苦命运可以说是她笔下众多女性的一个综合写照,她有过她们在生活涡流里的苦闷与迷茫、幻灭与追求、挣扎与绝望以及自我与坚强。

女性的觉醒与矛盾

丁玲以强烈的女性意识,表现中国女性在封建男权文化压迫下的全部痛苦记忆和解放希冀。丁玲把几千年来沉积于女性心中对男人的仰视变为俯视的心态历程,做了深层次的透视,渴望把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能转到女性世界中来,树起女性主义的旗帜,在强烈的个性意识、女性意识烛照下。对男权中心文化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彰显出超越同时代许多作家的抒写力度与深度。

承接着“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妇女解放思潮的余绪,丁玲初登文坛便以其特有的惊世骇俗的思想,孤独而倔强的反抗姿态震惊于世。她从女性视角切入现实,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男性与女性、女性物质与精神的多重文化冲突中,表达女性个体生命与精神世界的痛苦、压抑与挣扎,探究女性解放的精神出路。

王蒙先生在《我心目中的丁玲》一文中写到“她笔下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常常比同时代其他作家写过的(包括她自己笔下的)任何女性典型都更丰满,也更复杂更痛苦,而更令人思量和唏嘘”。也许正因为丁玲“更复杂更痛苦,而更令人思量和唏嘘”,所以她才能写出与同时代人不同的女性作品来。她以前的女作家,无论是冰心,还是冯沅君,笔下的爱往往还只是有“情”而无“欲”。无“欲”的男女之情是不纯粹的爱,有了情与欲的爱或许才是完整的。

丁玲这种对女性的独特感情,促使她对女性的命运特别关注。于是丁玲笔下的“莎菲型”女性,不论是多愁善感的莎菲,还是沉入苦海的贞贞,或是在暴风中仍寻求甜美爱的黑妮,以及在风风雨雨中生活过来的丁玲自己,她们都是渴望自己能在得到社会与人的理解中,来寻求女性的生命真谛。正由于这样,茅盾称莎菲不仅是那个“时代苦闷的创伤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而且还是“旧礼教的叛逆者”,“是‘五四’以后解放青年女子性爱上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女性主义爱情理想的陨落

丁玲以女性的主体意识来写她笔下的女性常常闪耀出女性主义的火花的美,其原因用丁玲自己的话来说:“自己是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但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并指出女人“都有一部血泪史,都有过崇高的感情。”丁玲这种对女性的独特感情,促使她对女性的命运特别关注。于是丁玲笔下的“莎菲型”女性,不论是多愁善感的莎菲,还是沉入苦海的贞贞,或是在暴风中仍寻求甜美爱的黑妮,以及在风风雨雨中生活过来的丁玲自己,她们都是渴望自己能在得到社会与人的理解中,来寻求女性的生命真谛。

丁玲的女性小说大多采用内聚焦叙述,通过日记体、书信体对确定聚焦对象进行集中描写,直率、大胆地袒露女性自我深刻而细腻的生命体验和人格独立的渴求,这使她的小说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色彩和自叙传特点。《莎菲女士的日记》以日记体形式记录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女性对人生的追求与精神上的苦闷徬徨。通篇采用莎菲的心灵独白,没有任何掩饰,在赤裸炽热的情感宣泄中,莎菲的疯狂、孤傲、不柔顺、不通情理,对爱的炽热追求与渴望,以及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性苦闷全部得到艺术化表达,是真正的女性自我言说。

我始终觉得,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曰记》她认为的所有的“女性十足的女人的心理。”莎菲与苇弟、凌吉士的关系与经历象极了作者与胡也频、冯雪峰三人的关系与经历。丁玲曾在信中这样写过她与冯雪峰的感情:“我和他(胡也频)相爱得太容易,太自然了,我没有不安过,我没有幻想过,我没有苦痛过,然而,对于你真真追求,真有过宁肯失去一切而只要听到你一句话:就是‘我爱你’!你不难想象着我的过去,我曾有过的疯狂,你想,我的眼睛,我不肯失去一个时间不望你,我的手,我一得机会我就要放在你的掌握中,我的接吻......”在《莎菲女士的曰记》中有这么一段“高兴使我胆大了,我狠狠地望了他几次......我把他什么细小处都审视透了,我觉得都有我嘴唇放上去的需要。” 即使是在两性关系上,她们也彻底摆脱了传统女性对男性的精神依附,不再甘于成为男性的附庸或者男性欲望的工具,而是站在与男性平等,甚至更高的精神层面,大胆地打量、坚决主动地选择自己的性爱对象,追求一种灵肉相谐的爱情理想。

文字背后的思索

从自觉的女性意识出发,她始终或隐或显地关注着女性的生存状态与命运,对女性主体进行深层观照,在女性与外部世界多重复杂关系的独特发现与描写中,刻划了一批执着大胆、崇尚自由的个性解放女性形象,表达其对女性解放与社会革命的深层思考,赋予文本强烈的探索性和先锋性特征。

《莎菲女士的曰记》中莎菲是一个背负着时代苦闷与心灵创伤的的叛逆女性,他追求一种完美的爱,幻想着热烈而刺激的生活,但她又患病又贫穷,生活得灰暗惨淡。

但是她们在痛苦中高歌:为了模糊而又确实存在的幸福,不惜遍体鳞伤,甚至死亡。阿毛没有向命运低头,以爱的追寻作为她们最明显的抗争手段,在自己幸福的希望破灭时,选择了轻生之路,莎菲的形象是“五四”以后那些冲出家庭,大胆追求爱情却又找不到正确道路的时代女性的典型代表。杜晚香在后母嫌厌的眼光,厉声的叱声和突然降临的耳光拳头中长大,却像“一枝红杏”。

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总是在与生存环境的抗争之中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斗志。她们独立、自我、倔强、执着,不受环境左右,勇于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女性自我和自我精神上都达到超出于“五四”新女性的现代精神高度。阿毛不满于现实中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以及无爱的婚姻,向往现代文明的新生活,几度挣扎与幻灭后,以毁灭自己来表达内心的不屈服。贞贞不幸遭受非人的凌辱后没有痛不欲生,而是顽强地抗争,以坚韧的意志力面对周围的不理解和流言蜚语,甚至拒绝了带有施舍意味的婚姻。  

丁玲的女性小说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力。她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不懈探求女性的复杂心理世界与精神走向,对女性的存在进行了文学乃至哲学的反思,体现出一种对男权中心文化与传统女性形象史无前例的解构与颠覆,将女性写作最终从男性话语中独立出来。其超前、现代的女性意识和文化品格对同时代和后世的女性文学创作,无疑都产生了深远的思想或艺术影响。

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