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朗读指导

发布时间:2011-12-16 09:43:07

加强朗读指导, 提高课堂实效

——《稻草人》教学反思

《稻草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用饱含情感的文字写下的作品,它让人感受到了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强烈的社会、人生意识。文章塑造了一个尽职尽责,充满爱心的稻草人形象。课文通过对稻草人前后心理活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篇童话写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那时国家在风雨中飘摇,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具有知识分子的敏锐感觉和社会良知的叶圣陶先生把同情的目光投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将他们的苦难、不幸,以浅显易懂的童话形式呈现于读者眼前。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朗读体验中得到感悟,并在感悟中通过再次朗读一步步触摸作品的灵魂,感悟作品饱含人文的情怀以及作者藏在内心深处的浓浓真情。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鼓励学生热爱朗读并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指导,努力使语文教学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目标,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一、  激发朗读兴趣,把握课文主线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通过激发朗读兴趣,让尽职、有爱心、善良的稻草人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丰厚起来。在朗读中感受稻草人的形象及心理变化,理清文章主线。在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稻草人是怎样的。然后说一说。很多学生感到它的样子很平凡,甚至有点滑稽接近可爱。我抓住这一情境让学生观察图片,再带着认识去朗读。我问学生这样普通的稻草人,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它一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让学生边读找出描写它的性格特点的句子。这下子,学生的兴趣提上来了,很快,教室里书声琅琅。一双双举起的小手,我明白到学生带着探索的兴趣来朗读。学生很快找到了描写稻草人性格的句子,我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拿牛和狗与稻草人相比?学生们都争着要回答问题,我说,这么尽职的稻草人让你喜欢吗?那就带着你对它的喜爱来朗读吧。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以读代讲,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使朗读收到良好的实效。

当稻草人看到稻谷长得好时,它有怎样的心情?我让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来读一读。稻草人看着,心理很高兴。我试着让成绩差的同学也带着兴奋的心情来读好这句话。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民主的情境中朗读,那些原来不喜欢读书,怕读错的同学也表现出喜欢读的态度。顺着这一势头,我让学生找一找当稻草人发现了小蛾以及小蛾一步步侵害稻谷时,稻草人的心理产生心理变化的句子来读一读。在教学这些句子时,教师通过创设一定语言情境,让学生体会老妇人的悲惨,情况对她越来越不妙,稻草的心越来越痛。学生理解到这一变化,语调也跟着变得越来越深沉。稻草人已经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善良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丰厚起来。通过教师引读,小组比赛读,评价完再读等的形式,加深学生读的兴趣。学生在朗读中深刻理解到稻草人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是因为想帮助老妇人,内心有一腔热血,却苍白无力,这是怎样的痛苦啊!而稻草人这一心理变化正是课文一条清晰的主线,它让课文显得富有情节,引人入胜。学生们在有趣味的朗读中已经很好地把握住这条主线了。

二、指导品情读味,提高阅读实效

阅读教学第一任务要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批注是最好的朗读方法。朗读时还要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就是品读。通过指导学生品情读味,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的实效。在教学体会老妇人的悲惨时,我抓住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哪里会有笑容呢?这句来品读。

(例)片断:师 风干的橘子是什么样的?生答:干的,皱皱的。憔悴的。

那就带着你的理解读读。

师 风干的橘子让我们看到的是干瘪、褶皱,在那样一张像风干了的橘子的脸上,我们看到的又是什么?能看出什么?

  生 深深的皱纹 

生 脸很干瘪 看出不幸 苦难 风霜……

那就把你的体会送进你的朗读里。

那就是脸像风干的橘子。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妇人的不幸与苦难。精当的比喻收到绝妙的效果。

教师指导学生抓住皱纹 风干的橘子来品读。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去朗读,他们更能体会老妇人的悲惨。让学生带着对悲惨的理解再读,边读边体会稻草人的对主人的怜悯之情,感受老妇人的不幸与苦难。联系上文,结合老妇人的遭遇,几年来都是通过努力但一无所获。再读现在的脸像风干的橘子。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她的极大不幸。这时,同学们读得几乎眼泪都出来了,我仿佛看到了一颗颗善良而有爱的心。让学生想一想,可以用风干的橘子来比喻脸的苍桑,那么还可以用什么来比喻手的风霜呢?有的学生说,像松树皮一样的手。有的学生说,像破岩石一样的手。让学生带着体会品读自己说的句子。达到读和练结合的作用。通过指导学生品读句子,使学生更能理解稻草人的用心良苦,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进一步沟通。此外,学生在句子的运用方面得到提高,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我在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品读句子,收到很好的阅读教学实效。

三、倡导个性阅读,提升课堂魅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允许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角度解读课文。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教学稻草人的心理活动时,有这样一个句子:一旦发作起来,那时候,你就要流干了眼泪,揉碎了心。我在教学时发现学生有些人读流干 “揉碎时声音响亮,有些人读得低沉,其实我听出两种读法都能读出稻草人的心理。响亮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一个有心无力的灵魂在急得大叫,低沉的朗读让我设想到了老妇人以后的悲伤。的确,人的声音有粗有细,对文字理解的程度有深有浅。还有一个句子她看一切事情都很好,就走上了田岸,预备回家搓草绳。有些学生在朗读时,语气平淡,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作者这样写,即预示悲剧就要发生。但有些学生,能读出较伤感的语气,我通过了解,发现他们结合看电视剧的经验来理解,知道风雨到来前都是情况良好得可怕的道理,这恰恰是文学的一种表达手法。尽管教师没有言传,但他们意会到了。但我没有认为前一种同学读得不好。因为教师不能强硬地要这一部分人去了理解这种预示的表达手法。教师何不静观其变,让这样韵味丰富的朗读,汇成一曲动人的交响曲,奏出和谐而魅力的艺术语文课堂呢?

四、尝试整体解读,让结合

《稻草人》不仅作为一篇文字感人的童话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作者写这篇作品时,想表达的是一颗尽职、有爱心的善良灵魂。尽管它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也要把进行到底。作者笔下的老妇人是当时社会最低层的前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一个缩影。而稻草人则是所有当时有觉悟的,有社会观察力但有心无力的知识分子的缩影。作者就是当中的一名知识分子。稻草人对主人的喜其所喜,忧其所忧,是爱的一种境界。我在教这篇文章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我试着出示当时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到:叶圣陶先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对人民和国家的爱是如此的无奈而痛苦。尽管教参书里认为不必过多向学生解释童话的写作背景,我认为如果不合理地渗透这知识,不能让这种含蓄隐忍的大爱深入学生幼小的心灵,也就不能让叶老的这颗善良挚爱的种子播在年少的中国人的心里。可能与作者和编者当初的意原背道而驰。因为我谈到这种喜其所喜,忧其所忧的爱时,很多学生想到了父母的爱,老师的爱。当学生们在再次朗读到最后一句:他痛心,不忍再看,想到主人今年的辛苦又只能换来眼泪和叹气,禁不住低头哭了,有一部分人流出了眼泪。我认为教学在此时达到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通过对整个童话的整体解读,让语文教学不再停留于对文字的表达理解层面。让学生走近作者的灵魂,体会浓浓的深情,在学习语言和文字的同时,让情感与思想得到熏陶,带着这样的情感熏陶去认识世界,改变人生。引用温总理在一次语文课后座谈对语文教学改革提的题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那就是语文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把结合起来。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激发兴趣,指导品读,鼓励个性化阅读,指导整体解读文本这些方面努力。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让一个尽职尽责,充满爱心的稻草人形象在学生脑海中丰厚起来。让学生明白到稻草人对主人的那种喜其所喜,忧其所忧的大爱。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积极发言。我在以后的单元习作里让学生写一写后来发生的事情。很多学生写出了稻草人的伤心,老妇人的悲痛神情。也有学生写到明年稻子丰收了。老妇人终于露出了笑脸之类。我想,学生之所以有如此好的表现,是因为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在有效的语文课堂中,有效的朗读体验让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然,对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是没有止境的,但分享教学的尝试与深刻的反思将使语文教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加强朗读指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