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2)

发布时间:2016-05-31 16:18:36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胪溪中学 廖钊俊老师

导入: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正当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宫一起享受浪漫温泉浴的时候,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内乱爆发了。这场内乱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发动叛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从今天的北京一带一路南下,横扫大半个北方,大唐盛世就此戛然而止。白居易有诗句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事实上,安史之乱惊破的不仅仅是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神话,更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之梦。这场战争持续了将近八年,它不仅给唐玄宗的皇帝生涯画上了句号,也成为大唐盛衰的分界点,那么安史之乱为什么会发生,他带得来后果是什么?

一、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

(一)藩镇割据

1.成因:平定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将安史降将及平叛将领封为节度使,节度使权力膨胀。

尽管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最后平定了叛乱,但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在唐朝后期的140多年里, 河北三镇的57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唐朝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三镇,各占一方,唐朝的统一局面遭到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后果: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导致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出现和延续。

公元907年,李唐王朝被他的藩镇宣武节度使朱温所灭。朱温灭唐之后,建立了梁。17年后,梁被后唐代替。后唐完了是后晋、后汉、后周。等于这黄河流域53年的时间换了五个朝代。

(二)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

①政权:北方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③经济: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所以后人写诗就说“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四帝,播乱五十秋。”5014个皇帝,那你想这些皇帝大多数都是怎么死的?就是非正常死亡,被人做掉了那种。如果是盛世王朝,汉武帝在位就长达54年,比五个朝代加起来还多一年,康熙爷是61年,乾隆爷要算上太上皇63年,辽朝还有好几个皇帝在位四五十年的,西夏也有。一朝的一位太平天子就堪比五朝,可见这五朝有多乱。为什么他能那么乱?就是因为他每一个皇帝都是前一朝的大将、藩镇。他们手握重兵,打仗的货全在手里,干吗不抢位子。比如那个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他就公开讲:“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这不是说当皇帝的没种,而是说,当皇帝的难道天生就是当皇帝的吗?还不是谁胳膊粗、谁拳头大谁就当老大呗。所以这样一来,国家不像个国家,倒像个帮派,谁能打谁当头儿,当然更替得很快了。兵强马壮必须的是粮饷和兵源,因此尽情向民间搜刮,凡是想得到的横征暴敛的方法,他们均能行使,柳树开花要缴税,鸡生双黄蛋也要交税,甚至乞丐也要课捐,盐酒要交税,交不出税入狱者很多。

过渡:这种军阀混战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唐“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府的最高权威被削弱,旨在加强和维系中央权威的制度被破坏,因此将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剥夺武将的权力显得极其的重要。

二、北宋集权

(1) 北宋的建立:

时间:960 创建者:赵匡胤 都城:开封

960年元旦,有奏报称契丹与北汉联合进攻后周边境,朝廷派禁军统帅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北上抵御,其部下借故拖延,一日才行军到开封东北的第一个驿站——陈桥驿。当夜,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带领亲近的将领鼓动士兵哗变。士兵们聚集在驿门下,叫嚷着赵匡胤做皇帝,赵匡胤刚走出帐外,众人就将早准备好的黄袍加在他身上,随即跪呼万岁。既然身披黄袍,就等于坐实了谋反罪名。赵匡胤大军随即返回开封城,夺取了后周政权,正式登上帝位,定国号“宋”,史称“北宋”。仍定都开封。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当心宋朝会继五代之后成为又一个短命王朝,因此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采纳了宰相的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2、北宋初年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集中军权)

A)杯酒释兵权

B)设三衙:设枢密院

C)更戍法

D)强干弱枝,内重外轻:将军队分为四种,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老弱者充任地方厢军和乡兵

赵匡胤先是从解决武将兵权入手。961年一个秋夜,太祖设宴,请来石守信(开国第一功臣)等几个手握重兵的将领。酒过三巡之后,太祖突然屏退左右,说道:“众爱卿,我有今天全拜各位所赐,我感激不尽。但这天子也不是这么好做的,还不如节度使来得快乐。从登基到现在我都没睡过安稳觉呢!”石守信等人诧异道:“如今天命已归,谁还敢有异心?”皇帝说:“谁不想有荣华富贵呢?一旦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就是你们不想做,你们手下的士兵会答应吗?”听了太祖的话,将帅们大惊失色,纷纷下跪请太祖指一条生路。太祖于是对这些开国元勋说:“人生转眼即逝,人所追求的不过金钱啊良田美宅啊,为子孙留份基业,共享天伦,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好好过一辈子。我和你们结儿女亲家,君臣两无猜忌。”众将帅听懂了太祖的意思,第二天以各种理由提请罢免兵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讨论:宋太祖为什么能够杯酒释兵权?与历代开国初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开国毕,功臣亡“相比,宋太祖的高明在哪里?

借助酒意,笑谈间解除了统军大将的兵权,防止了黄袍加身的重演。既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又避免了因削夺兵权而可能引起的武装反抗。同时,还不会背上杀功臣的骂名。也避免了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和人心恐慌。宋太祖的和平夺权要比历代帝王杀功臣的做法高明得多。

2)宋太祖将实力最强大的禁军分别划分为互不统属的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等三衙统领。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与殿前司合称为三衙,三衙有领兵之权,三衙的长官叫帅,帅哥的帅,殿前司的长官叫殿帅,侍卫马军司的长官叫马帅,侍卫步兵司叫步帅。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等鼎足而立,改变了禁军将领一人统帅的局面。三衙将领只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而且三衙只是“分天下兵而领之”,也就是只有统兵权,而军队的调遣权由枢密院执掌,三衙、枢密院又相互制约,兵权最终集于皇帝手中

3)采取更戍法

轮流变化驻地,规定禁军定期移防,统兵将领也要经常调换,所谓“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使将领和士兵不能建立长久关系,一方面将领不能建立较高的威望,士兵也不服将领,防止军事实力派割据一方,佣兵对抗朝廷。如果我们现在回到宋代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宋代的街道上每天都有士兵在行走,就像游行一样。撼江山易撼岳家军难

影响

使军权完全控制在皇帝手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使军队数量猛增,但军队的作战能力下降,不利于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

2)削实权

A)在中央,分割相权: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二府三司:名称和职责

B)在地方,政府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废除了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知州),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在知州之下设置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向皇帝直接报告,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

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削弱了藩镇的行政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导致官僚机构重叠,人员庞大,形成冗官、冗费现象。

3)制钱谷(集中财权)

影响: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造成地方财政困难,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建设和社会发展。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

A、从控制兵权入手;

B、通过分权的方法来实现集权;

C、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宋太祖认为:纵使文人犯法,亦不过是贪污腐败,为祸远不及谋朝篡位的武人严重。它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制提拔了大量文人任官,形成了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宋代被称为是士大夫的黄金时代,“不杀士大夫”“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代读书人即使出身低微,只要通过科举考试也能进身士大夫阶层,获得较高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于是弃武习文成为社会风气。但是应该说我们中国人的骨气也是在这时候消磨掉的,中国人的腰板弯的越来越低了。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宋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到底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画课文)

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其实,宋代不能算是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因为宋一直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在两宋的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现象,北宋一直跟辽是死对头(就是契丹,契丹也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政权,现在俄国啊,他还称呼中国——其答应),但北宋是灭亡于金的,南宋一直跟金是死对头,但是南宋他灭亡于蒙古之手。那么宋为什么会那么弱,其实跟气候有关系。公元1000-1200年,相当于宋代,中国气候加剧转寒。公元1111年第一次记载江苏、浙江之间的太湖全部冻结,冰层坚实得可以走车马,太湖洞庭山的柑橘全部冻死;12世纪寒冷气候也流行于华南和西南。福州是我国东海岸生长荔枝的北限,12世纪中那里大规模种植的荔枝,曾两次全部冻死,一次在公元1110年,另一次在公元1178年。气候的剧烈改变,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当时的气候严峻到何种程度呢?按照史书的记载是临安年年下大雪。这样的状况放到北方的苦寒地带影响会有多大,这实在不能想象。 由于秦淮一线的作用,气候的影响对于南宋并不是太大,可对于北方各国,尤其是农耕国家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首先,气候变化导致了降水量减少,粮食减产,国力下降;第二步,为了降低这样的影响,他们只好把压力向外转嫁,南方的宋,相对来讲不太好惹,于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成了专家的目标。 这个时候,气候对游牧民族的影响也体现出来了:草场面积缩小,就把原本逐水草而居的零散游牧民族们聚集到了几个点上,客观的帮助他们凝聚了力量,而金的外在压迫,也逼使着他们团结起来,而最终,气候的影响还在继续,蒙古草原的草场继续退化,终于无法再供养如此多的马匹,这也直接导致了元的统治的终结。自此以后,蒙古族再也没能兴起,其原因就在于草原已经不是十三世纪时的草原了。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积若不振的朝代,北方的民族时 常南侵,南侵的原因无非为了更充足的食物,北方的气候比定比中原更加恶劣,为了生存,侵略的行动在北宋时,常常发生,宋室疲於应付,终告覆亡.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过渡:自汉代以来,通过打击诸侯王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中央集群日益加强。到了宋代以后,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新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废宰相

明朝建国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位高权重,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丞相权利过大以致内乱频仍的教训首先拿宰相开刀。

公元1380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的机会,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谋不轨罪诛当时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时杀死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三万余人,时称胡狱

当时,越南有个占城国派人进京进贡,这个事呢,应该来说是一个外交事件,当时的占城它是属于中国的一个附属国,本来这个是呢应该是由中书省通报给朱元璋的,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中书省没有报告这个事情,这个事情被宦官发现了,那个宦官就去报告朱元璋,说我那天进来,发现有什么使臣进来,还送了很多东西,您不知道吗,朱元璋想,好,好,你们厉害,这事竟然不告诉我,当时他就找来胡惟庸和汪广洋两个人,问,“为什么这么个事,我不知道?”这胡惟庸和汪广洋自作聪明,我说你要到这个地步,老老实实认个错就好了,他们偏不,说,“这个不是我们的责任。”朱元璋想,“那是谁的责任,说说看。”“礼部的责任,外交理应归他们管,不归我们管,所以你也不要怪我们。”在今天这叫“推诿责任”,但是,礼部就能人这个错吗,礼部说凭什么帮你背黑锅啊,他们也说,不对啊,这是中书省的责任,又推回去了。你怎么能在朱元璋面前推卸责任呢?于是朱元璋做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处罚,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他说,“我不知道,我也不聪明,但是我知道你们两个肯定其中一个是由责任的额,都抓起来,一定没错,反正总跑不掉,一个都别落下。”中书省和礼部,这全给抓了,胡惟庸、汪广洋,礼部的尚书、侍郎统统进了监狱。其实呢,我们来想一想,“隐瞒使臣入gong”这个事情,应该讲说大那就很大,因为当时朱元璋毕竟刚刚建立王朝不久,对吧,他得向周围的一些附属国也好,其他一些国家也好,表一种姿态,这个是很重要的。说小,其实他也并不是很大,到了天也就是一个“渎职”,我跟你解释一下,在下办事不力,你处罚我一下,这事不就过去了吗,那么朱元璋要拿这事开刀,那显然是冲着胡惟庸去的,是吗。但是很有意思,就在审理期间,到了洪武十三年,突然这个事情出现了一个极大的变故,当时御史们一拥而上都告,告什么呢,告胡惟庸“祸乱朝廷”,当然这个罪名也是由那个““隐瞒使臣入gong”发展而来的,但是朱元璋并不满意,觉得你们不过就是给我说了一点莫须有的虚罪名,后来有人有实质性的突破,这是洪武十三年正月初二的事情,御史中丞涂节,这个人是被胡惟庸拉拢的,是他的死党,他在监狱里突然站起来,指证胡惟庸,说胡惟庸想谋反,他这么说可能是有人授意,但更大的可能是他想洗脱自己,于是呢,这事就大了,朱元璋高兴了,“一个人怎么谋反,谋反你得有同谋,你得有策划,你得有实施人员,你得有一大帮帮手,所以这个案子呢也是审的快,判的快,正月初二告的案子,正月初六,胡惟庸连同他的陈宁包括那些同党,都被拉出去砍了,他的族人也被杀掉了,连祖坟都被人刨了,祖宗的骨灰被挖出来挫骨扬灰,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年那个告密的涂节,(怎么着,因为告密有功得奖赏了?)同期被杀,也没捞着好果子吃。这事儿越闹越大,从洪武十三年开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胡惟庸案件扩展运动,怎么个扩法呢,就是从胡惟庸开始他平时接触的哪些人,同事的哪些人,朋友哪些人,抓、打、杀,最后差不多被杀了两万人。

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另设殿阁阁大学士供皇帝做为顾问,结束了中国的宰相制度。中国的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并且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

废宰相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至此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中,皇权最终战胜相权,专制主义皇权进一步发展

二、内阁的设立

1、原因:

丞相制度被废除以后,重要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政务繁忙,而且遇到重大问题也无人可以商量,不利于决策。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391件事,即朱元璋平均一天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件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因此朱元璋感慨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堂堂的一个皇帝竟然羡慕起江南悠闲地富翁来。明太祖为此专门设立殿阁大学士。但是殿阁大学士品秩比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明代的大部分特别懒,懒到被强奸不会反抗,清朝的皇帝大部分非常勤政,明朝的皇帝,明熹宗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是一个合格的木匠,它最大的嗜好不在于从事政治,而在于回到后宫做木匠活,据说他后宫所用的几案,全是他在后宫做出来的;明朝的皇帝,明武宗,最大的愿望就是做天下兵马大元帅,只要是有犯边,哪怕是五百人,他也一定要御驾亲征,那你天天去打站,万一一天伤到怎么办,于是大臣们很有默契了,于是小规模的蒙古人打北京来的话,不告诉他,就大事才告诉他,明武宗就是如此的荒诞,他喜欢和凶猛的野兽在一起,后宫有暴房;明朝皇帝里面最懒最懒的皇帝是万历皇帝,万历皇帝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改长达三十年,也就是说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那么为什么明朝的这个庞大的国家机构仍然运行下去。主要是内阁在处理国家的政务,我们看一下明朝内阁发展的历程。

2、内阁的形成和发展

那么什么是“票拟权”,什么是批红?课本怎么说?“票拟权”就是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的批复意见,批红就是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披红。用通俗的话讲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A、通过票拟,内阁可以影响皇帝的决策,内阁的地位大大提高;

B、六部虽不隶属于内阁,但必须按照内阁票拟的谕旨办事,其地位反在内阁之下,内阁虽无相名,实有相权。

到明代中期内阁首辅的出现,特别是张居正的权倾一时,那么我想问的是,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是不是内阁首辅的设置就意味着又重新走回了宰相的道路。大家讨论一下。

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和明清时期的内阁首辅有何不同?

A、权力不同。宰相制下,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协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被赋予决策大权;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其没有法定的相职与相责,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其职位,而是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与信任。(比如明代一代大奸臣魏忠贤,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明熹宗是个木匠天才,喜欢刀锯斧凿油漆的工作, 魏忠贤总是乘他做木工做得全神贯注之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熹宗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自为之。魏忠贤逐渐专擅朝政。)

B、地位不同。宰相制下的宰相是百官之首,其地位十分巩固;而内阁大学士品级较低,其权力的大小取决于最高统治者是否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就会一落千丈。张居正生前何其风光,死后何其悲哀,张死后,满门查抄,长子张敬修自缢身亡,次子充军,全家饿死十多人,威震一时的首辅竟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

C、产生的影响不同。宰相制下的相权可以对皇权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生,其不可能产生真正制约皇权的作用。

三、清初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

内容: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和六部,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年由满洲贵族组成的商讨和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权力机关。 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很大的决策权,它决策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

太祖皇帝努尔哈赤攻打宁远的时候,被明将袁崇焕用红衣大炮击伤,半年后,突然死去。驾崩时,并没有留下遗诏由谁来即位,后来是八贝勒皇太极承袭了汗位。但他承袭汗位之后,是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共议国政。上朝时,宫殿放宝座的台阶上摆四把椅子,四大贝勒坐下来共议国政。后来代善主动说,我不行,你来。代善是太祖第二子,长子褚英早死,代善就变成了长子。他德尊望重,年高德劭,后来封和硕礼亲王。清朝开国有八个铁帽子王,代善一家就出了仨,一个是他自己,礼亲王;第二个是他儿子岳托,克勤郡王;还有一个孙子是顺承郡王。他功劳和辈分都最大,他对皇太极一谦让,阿敏和莽古尔泰就也从台阶上下去了,变成皇太极独尊。

军机处:

a.设置的原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设置时间(雍正年间)、地点(皇宫隆宗门)

b.人选

本身品级不高,(最初军机大臣地位真的就跟宫女和太监差不多)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清末的时候,湖广总督张之洞奉诏进京,商议官制改革。他走到军机处,到台阶底下,说什么都不肯再往前多迈一步。张之洞那么大的份儿,他都不敢迈一步,因为他不是军机大臣,不能进军机处。庆亲王奕匡是军机大臣,就对张之洞说干吗呢你,腿抽筋了?快来呀来呀,哦对,突然想起来了,他们天天走习惯了,没觉得进军机处有什么不合适。张之洞真懂规矩,因为世宗皇帝遗训,没命令敢进来宰了你。),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每天三点多起来就在那儿值班了),跪受笔录,承旨遵办明清两朝,大臣上朝都得跪着。今天皇上单独召见你六个钟头,你就得在地上跪六个钟头。如果是老臣,皇帝体恤,赐毡垫,你跪垫子上。年轻人就得跪地上,那你膝盖得好使。大臣上朝之前,护肘护膝都裹好了,得在家练跪功,你跪一会儿晕了可不成,刘墉他爹刘统勋就是跪死的,也有说是上朝死在路上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就是跪在地上把皇帝命令记下来,以奉旨、上谕的形式廷寄出去。不像电影里演的那样,那种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圣旨,一年发不了几回。那得是大事,譬如立皇后、跟外国宣战、选进士这些事,才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般就是奉旨或者上谕如何如何,军机处起草。)

C.职能(军机大臣最初是只处理军务,后来扩大到处理内政外交 制定军国大计 审理重大案件)

最主要的职责: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其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的传声筒。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军机处的主要职权是撰拟谕旨, 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但它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它也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

明清之前,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农业社会发展的要求,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因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融合。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体现出它的进步性。

消极影响:助长了官场唯上是从、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官僚作风和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在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