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城》到《湘行散记》

发布时间:2017-06-05 00:10:48

从《边城》到《湘行散记》
作者:张玲
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07

         要:在小说《边城》中,沈从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性完美契合的理想画面,告诉人们如此写意而富有人性的一幕在现实生活中已属罕见。也正是这一时期,沈从文创作出了展现湘西真实画面的《湘行散记》。文章将这两个创作于同一时期分别展现湘西理想画面与真实画面的作品加以对照,意图得出沈从文的社会理想。沈从文始终相信文学有重建社会理想的力量,文学只有表现人性,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湘西;边城;人性美;社会理想

        沈从文的《边城》最终完稿是在1934年。整个故事围绕主人公翠翠的爱情纠葛展开,讲述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船夫,因为担心外孙女翠翠的未来,为她做了许多努力,却反而致使一系列误会和误解产生,从而加大翠翠爱情曲折的故事。老船夫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离开人世,留下翠翠一人孤独的生活下去。文章通过对边城小镇茶峒的描写,展现出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社会形态;生活在小镇上的人们,无一不是忠厚质朴、热诚善良的,他们通过身上所具有的美好人性,共同创造出了小镇安静和平而又被爱所笼罩的人生一隅。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命运又令人深深悲悯。通观翠翠的情感悲剧,可以看到在关心和误解交错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美好的光辉,沈从文对这样的人性美大加讴歌赞颂,并试图以人性美来展现他的社会理想,改造他所不满的社会。

        一、个人经历对沈从文社会发展观形成的影响

        19228月,在五四运动余波的影响下,20岁的沈从文只身跋涉数千里,从遥远的湘西来到北京。

        到了北京以后,沈从文经历了几年巨大的艰难困苦。这位举目无亲的文学青年,初到北京便经历了诸多挫折,生活窘迫并被挡在了梦寐以求的学校大门之外。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沈从文的大多数城市小说都围绕着一个一贫如洗的青年人展开,他们天资聪颖却没有进入过大学的殿堂,他们往往是退役士兵或作家,孑然一身面对冷酷的城市。而这正是沈从文19241927年的窘境。作者将自己置身于这些作品中,给我们再现了一个像他一样孤立无援的农村青年踏入陌生的城市寻求生活之路的时候,在生活上的窘迫及精神上的苦闷。在沈从文的眼中,北京是个尘土飞扬的城市,充满了糜烂与腐败的景象,浮躁,冷漠,缺乏欢乐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初到繁华的京城,沈从文便感受到了剧烈的人间冷暖,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感到了自己对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之后便一直以乡下人自居。也正是突然陷入这样的城市环境,使他感到了强烈的孤独,从而回望与眷恋记忆中充满绵绵乡情的湘西。这在沈从文的早期作品,即19241926年所创作的106篇作品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这期间他一共创造了49篇肯定农村和民间艺术的作品,27篇否定都市生活的作品,以及20篇诗和10篇其它作品。这些作品,构建出了他回忆中美丽哀愁的湘西世界,给我们展示了沈从文从自己的视角上所观察到的社会,以及他对城市所抱有的消极观念。

从《边城》到《湘行散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