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22 20:41:27

中考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汉字曾经历过多少“生死劫难”

黄德宽

①同龄或者更年长的古文字一个个消亡,汉字为什么独活到今天?从甲骨文迄今3000多年的历史中,汉字经历过多少“生死劫难”?今天汉字是否依然存在危机?

②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曾经历了

③第一次是构形困境、造字困境。按照甲骨文来看,早期的汉字是以形表意,客观上有一个物象,把这个物象描写下来造一个符号,就是所谓的象形字。有很多符号实在没有办法画出来,例如“思考”怎么画?画不出来。古人讲话有“之乎者也”,这些虚词也画不出来。

④如果找不到办法,文字系统就不完善,这个符号系统就要走向灭绝。古人很聪明,想到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假借。思想的“想”造不出来,就用同音符号替代。第二个方法,就是用一个符号表示这个字的意思,再借一个符号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把意义和声音合在一起就是形声造字法。形声字一出现,汉字造新字就突破了原来的困境。到了战国时代,新造的字有99%用的是形声造字法。这样一来,汉字就突破了“无形可象”的困境,走上了方便造字的康庄大道,任何新字都可以用形声造字法,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用这个方法造字。

⑤造字困境突破以后,并不是万事大吉,很快遇到了第二个困境,就是书写困境。早期的文字,形象性很强,按照形象弯弯曲曲去写。随着文字使用面越来越广,书写效率低下,和现实用字要求快捷方便形成了矛盾。

⑥汉字又开始了它与时俱进的转型,小篆、隶书逐步出现,隶书又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定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战国开始酝酿、试验,经过了秦汉之际,然后到晋唐,楷书才最终确定。

⑦18世纪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开始了现代化历程,日本明治维新后也开始学习西方。1902年吴汝纶到日本考察,回来以后建议要像日本人那样重视教育,改革语言文字,统一国语,向西方学习使用拼音文字。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钱玄同曾经提出“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说汉字“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20世纪之新时代”。

⑧汉字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存亡危机。当时社会上的一些精英人物都支持拼音文字,废除太难学的汉字。同时,共产党人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在苏联创造了一个拉丁化的字母方案。拉丁化新文字在解放区、国统区都进行了推广,印了很多材料和读物,是当时影响最大的方案。后来,因为战争的原因,文字问题被搁置。新中国成立,继续推动文字改革,提出了简化汉字、推行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3000多年来,汉字就这样突破了重重危机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典文字,成为中华文明的智慧象征。

⑨有人说,21世纪了,信息化时代不需要写字了,汉字还有什么用?我相信,汉字在信息化时代一定会有自己的发展之道,一定会沿着它的历史轨迹向前走。

(选自2019年第6期《今日文摘》, 有删改)

1. 文章第①段连续使用多个问句,有什么作用?(3分)

2. 第②段中的“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机”具体指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3分)【信息提取概括】

3. 文章第③段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 本文以“汉字曾经历过多少‘生死劫难’”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拓展设问】

某班级开展“汉字探究活动”,下面是关于“见”字的演变,请结合本文内容和平时的积累,在方框中填入其对应的字体。(3分)

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据《百科知识》等相关资料编写)

1. 从文章内容看,“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请简要列举。(3分)

★2. 文中第②段画线部分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 文章第③④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4分)【说明顺序】

4.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探究结果。(3分)

【链接材料】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石油、淡水、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缺乏已经成为人类生存最大的威胁,想想如果我们人类即将面临灭亡的难题,恐怕我们再也不能坐以待毙,

而是开始为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为人类的未来行动起来。

电动汽车的电池难题

郑岳久

①近期,德国汽车品牌保时捷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功率高达450千瓦的超级充电桩,充电3分钟可续航100公里,15分钟即可充电80%。特斯拉也发布了新一代超级充电桩,充电时间可缩短一半。这种超级充电桩技术能否帮助电动汽车克服短板呢?

②的确,超充技术将有助于电动汽车的长途出行,但尚不能彻底解决续航短、充电不便的问题。

③与体积小巧的慢速充电桩相比,超级充电桩对供电线路要求高、占地面积大,无法安装在普通车位上。考虑到建设与运营成本,超级充电桩多见于城市郊区、高速路沿途。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普通消费者用车场景90%以上为市内短途出行,长途出行不到10%。因此,为住宅区、办公区与商业区的车位普及慢速充电桩,比建设超级充电桩更加务实。

④此外,超充技术的实现,不仅需要建设强大的充电桩,也对锂电池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高达数百千瓦的充电功率下,电池可能出现寿命衰减问题,甚至安全风险。因此,为了与当前锂电池性能匹配,实际应用的充电桩功率要比预期低很多。目前,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是“夜间慢充为主,日间快充为辅”。超级快充的普及尚需时日。

⑤如果说基础设施决定了补充续航里程的便利性,那么锂电池本身则直接影响续航里程的长短。对传统燃油车来说,想要实现续航里程增加一倍,只需将油箱相应扩大一倍,基本不会增加整车成本。这一招对电动汽车不管用。一方面,电池价格不菲,增加电池会显著增加购车成本;另一方面,电池的能量密度很低,增加电池容量会显著增加车重,从而降低续航里程。

⑥随着技术提高和生产规模扩大,锂电池成本会逐步降低,而能量密度就成了主要难题。目前电动汽车的锂离子电池主要分为磷酸铁锂与三元锂两种。前者能量密度较低,主攻低成本与高安全性,应用在空间较为宽松的大客车上;后者能量密度较高,主攻高能量密度,应用在布局紧凑的轿车与SUV上。所谓三元锂,一般是指电池的正极由镍钴锰三种元素组成,调节三种元素的比例可以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研究发现,能量密度越高的元素配比,稳定性、安全性一般也越差,这使得三元锂电池的技术前路困难重重。

⑦新能源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多年来,风能、太阳能等产业发展历经起伏。其中的技术瓶颈、产业化掣肘等问题,仍有赖于人们共同努力去解决。电动汽车的发展也面临类似挑战。目前,世界各国的研发机构一方面尽可能研究锂离子电池的极限,另一方面开始探索下一代锂电池,例如锂空气电池、锂硫电池等。其中,固态锂电池被寄予厚望。不过,下一代锂电池的量产乐观估计仍需5—10年。在这种情况下,汽车行业开始重视氢燃料电池技术。虽然这一技术的完善可能需要更大的投入,但可以避开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限制,为解决电动汽车的电池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5月28日)

1. 根据选文内容填空。(3分)

由第③~⑥段可知,超充技术不能彻底解决电动汽车续航短、充电不便问题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从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角度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4分)

的确,超充技术将有助于电动汽车的长途出行,但尚不能彻底解决续航短、充电不便的问题。

3. 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 请联系文章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简要概括新能源汽车及电池的发展趋势。(3分)【拓展探究(材料探究)】

【链接材料一】比亚迪利用储能技术,将市场上回收来的电池在储能电站实现再利用,当动力电池使用寿命结束后,电池中的锂、钴、镍等金属均可再次化学回收再利用。中国铁塔公司也与16家企业达成合作,通过回收车用电池来替代铅酸电池,对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进行回收利用。

【链接材料二】2019年第2批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显示,乘用车续航里程普遍达到400km,这意味着,在技术快速提升下,续航里程将不再是用户购买新能源车的阻碍因素,而智能化、网联化、人性化的功能设计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品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5. 高科技的发展在服务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不少于两个)。(4分)【拓展探究(谈观看法)】

答案

一、1. (3分)开门见山,引出话题,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 (3分)构形困境、造字困境;书写困境;汉字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面临存亡危机。

3. (4分)举例子 列举“思考”一词画不出来的例子,具体说明了该时期的构形困境和造字困境,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

4. (4分)好。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即汉字的发展史,说明汉字发展艰难坎坷的经历;表达效果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汉字的发展史看作是汉字经历的“生死劫难”,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同时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及思考。

【拓展设问】

(3分)隶书 【解析】由第⑥段“汉字又开始了它与时俱进的转型,小篆、隶书逐步出现,隶书又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可知,按照时间的演变,小篆之后是隶书,再结合平时积累的书法知识,观察图片中“见”的形体,便可确认最后一个是隶书。

二、1.(3分)①资源量丰富;②清洁无污染;③可就近利用,成本低。

2. (4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列举专家测算的例子,将地处北纬30°~42°的地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与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进行比较,并给出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的具体数据,突出强调了浅层地温能能量之大,使说明更加具体准确。

3. (4分)不能。文章第③段接着上文介绍浅层地温能的优点,第④段介绍如何利用这种能源,采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一般的认知规律。如若调换则不符合一般认知规律。

4. (3分)示例:地球能源正在被大量消耗;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开发绿色新能源已迫在眉睫。

三、1. (3分)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海岸监视系统比作“千里眼”,形象生动;吸引读者注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 (3分)不能,因为②段到③段采用的是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3. (3分)①海岸监视雷达,提高系统的远距离监视灵敏度和分辨率,能够发现目标。②自动识别系统,识别出真正有用目标,有效弥补雷达盲区和因干扰或天气等原因造成的信息缺失,扩展系统的实际覆盖范围。③机动海岸监视系统,有很强的机动能力,使犯罪分子防不胜防。

4. (4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海岸监视雷达远距离监视的特点。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5. (4分)①太阳能屋顶,现在一些地方正在推行在屋顶装太阳能电池板,这一技术在节约用电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绿色环保;②无人机飞行器,随着商用无人机飞行器的普及,它被用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拍视频,送快递等等,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九、(14分)1. (3分)建设与运营成本高;充电桩功率与当前锂电池性能不匹配,超级快充无法普及;能量密度制约锂电池的技术发展。

2. (4分)这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将”“尚不能”“彻底”等词语的使用,准确地说明了超充技术目前能够起到的作用,表明了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

3. (4分)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了普通消费者市内短途出行远远多于长途出行,有力地说明普及慢速充电桩比建设超级充电桩更加务实。

4. (3分)新能源汽车及电池必将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缩短充电时间,提升续驶里程,降低成本;实现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循环利用;新能源汽车将拥有智能化、网联化和人性化的功能设计。

中考说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