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美国交流项目机会,提升背景得offer

发布时间:2014-03-31 01:07:10

利用美国交流项目机会,提升背景得offer

我是一个EE的学生,主申方向是CS中竞争最激烈的computervision领域。平心而论,只凭以上我的硬件条件申这些学校,拿一个professor的话说就是”you can never make itthrough the first cut,换句话说就是直接扔进垃圾桶的类型的。我想,如果没有半年之前的那段交流经历,别说我现在也许一个Offer都拿不到,甚至连听上面那个professor讲这句话的机会都没有。难道一段交流经历对我的申请影响这么大吗?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对于我,我会坚持认为这段经历对我的申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直接把我的选校及申请结果向上提高了一个台阶。对于我这次边交流边申请的故事,由于可以参考的前辈的经验极少,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如果能为大家的申请提供一些帮助,打开一些思路的话,也算我对未来申请者的一些贡献,还有对于申请路上帮助我的所有人的回报吧!

======================交流申请===============================

我的交流申请的大概情况是:我在大三上学期申请了一个我们学校传统的复旦-UC交流项目,当时的主要想法是开开眼界,同时觉得也许会对出国申请有所帮助。大三下学期,我在做research的进程中发现加州有很多professor在这个研究领域很有建树,于是在被决定分配到UCSD以后,我第一时间和那边的一位教授取得联系,讲了讲我现在的科研情况和兴趣,问他能否让我在UCSD的时候在他的实验室做一些相关的东西。教授很快应允,于是我在那边的科研就有着落啦。利用去之前的时间,我也熟悉了一下他的projectpaper,为在那边的科研做了做准备(结果后来看基本没用…)由于我大四上需要转回来3门必修课,我也在那边选了3门课程,并计划套到1封推荐信。(这里我想大家可以预见到我在美国悲催的生活…)在我9月份到了美国以后,我首先见到导师并接触要做的完全陌生的Project。于是,一边做科研一边上3门专业课一边申请的魔鬼生活正式开始。最不堪回首的是属于期末考试那一段时间。在那之前,导师答应了我的推荐信请求,但是同时提出给我一个新的要求:if you can accomplish this, you will makeit from excellent to exceptional in my letter, and that will make a bigdifference. 于是我横下一条心,哪怕住在实验室,我也要完成这个project!!12.112.15的日子,黑暗而又难忘。迫在眉睫的project,导师的科研推荐信其实就掌握在我的手中;12.812.9的期末考试,UCSD的成绩单很多学校点了名的要看;相隔半个月10多个学校的deadline,一个接一个让我痛不欲生,不知道那几个夜晚我有多少次趴在电脑面前就睡着了…哎~~~不过这一切随着导师对我的研究表示满意,想让我在实验室多呆两个月而让我感到欣慰。机票改签了无所谓,不能回家过春节也无所谓,我逐渐喜欢上了在UCSD做科研的感觉。终于的终于,我在离开美国的前一周(2.15)收到了UCSD ECEoffer letter。揣着近似于dream offer上飞机,加上那两个月科研的paycheque,感觉真是好极了啊!~~

下面我想具体谈一谈交流申请的利弊,希望能帮助大家辩证地看问题。

首先说利,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接触更加先进的科研,增强自身实力。

对于EE/CS专业来说,一般情况下美国的科研实力毫无疑问远远在天朝之上。无论在国内做过多少科研,到了美国后才会发现在那里才会让人平台更高,看的更远。这次申请的有关BCS方向,我交流之前都没有听说过,更别谈申请了…当然国内的科研经历也很重要,但在我看来其实是为在国外的科研打基础的,能帮助我们更快地在国外上手。我至今仍然记得我看到我在UCSD的导师和他的Ph.D.,也是那些国际知名会议期刊作者时候的那种激动的心情。毫无疑问,在更好的实验室和科研条件,更自由的科研氛围,全英文的条件,还有实力更强的合作者和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本身的进步会是神速的。我在刚进入实验室的时候根本没想到过半年后我会做出来那么好玩儿的成果,我想这也是这半年的交流实验室经历带给我最直接的提高吧。

2. 提高英语水平,提升自信心

只有融入到当地的环境中去,才能真正地锻炼当地的语言,我想凡是出过国的同学都会深有体会。刚到国外的时候,夸张点说,我只想跟在我表哥后面走在银行超市学校,那蹩脚的英语我都没有自信说出来。但是一个月后到LA玩儿的时候,ABC告诉我”your English really improve alot!”。英语这个东西,呆的越久说的越熟练。这个熟练有个好处,就是你发现,在美国EE的课堂上,只要跨过英语关,外国人和中国人拼成绩相比基本是没有竞争力的…当然阿三还是很nb的。一般在课堂上,阿三总是积极地富有表现力地问一些很高深很灵活的问题,而欧美同学都是很天真但是求知欲很强地问一些很基础的问题。比方说卷积,阿三会自己想出来一条性质,而欧美同学会揪着f*g在那里叫老师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卷明白。这时候作为天朝子民,千万不要被人家气势吓到。我们上课闷骚一点,但是考试绝对nb:欧美同学考不好是因为不会,而阿三则是因为不复习。这样考过一次两次(一般一个quarter会有平时作业+2个期中+1个期末),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我们的成绩竟然真不错,于是乎自信心就逐渐积累起来了,课堂上也积极了,课下找professor问问题也积极了,这样英语水平也逐渐提高了。在美国对自己自信才能让人家佩服你。至于英语说的利索和自信有啥好处,下面会进行分析。

3. 更加明晰选校目标

曾经听某大牛说过,一个真正好的申请结果,不仅仅是申请到了和你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学校,而是经过奋斗申请到了比自身实力更高一个层次的学校。做个不以一定恰当的比喻,如果一个本身有top10实力的申请者申到了top10,和一个只有top30水平的人申到了top20,我想后者会比前者高兴许多。在决定申请结果的众多因素中,选校无疑是一开始大家最头痛的。综合实力?专业排名?气候?地理位置?治安?声誉?就业情况?对中国人友好不友好?在大家能想到的种种因素中,有很多是可以打听来的,但更多的是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的。而当你在美国申请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机会了解你要申请的任何学校:你周围的本科同学来自每个州,他们了解当地的气候和学校周围环境;你周围的Ph.D.学长和导师们了解每个学校相关申请专业的详细情况,这些并不是只凭借USNEWS的排名就可以囊括的。最最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还是不放心,不妨利用各个假期,比如感恩节圣诞节,往你选校名单上的校园走一圈,看看到底喜不喜欢。毕竟读Ph.D.要在一个地方消耗5年左右的青春,合不合胃口还是极其重要的。我虽然申请的学校很多,但是这些学校我确定我都喜欢去。我去过所有申请的加州学校,东部的MITBURutgers.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也许会去更多的学校看看。综合同学+导师+自己的身临其境,我想这份出炉的选校名单一定会让自己信服,不会后悔。

4. 更有力的推荐信,更给力的套磁

推荐信和套磁,这两个申请中和人——你的推荐人,你感兴趣的教授联系最紧密的事情,是我在这次交流申请中感受和收获最深的。没有了太平洋的阻隔和签证的拖延,我发现联系教授和面试居然会如此的轻易,如果你有胆量捅破第一次这个窗户纸的话。其实我当时交流申请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到外国教授的推荐信,一封课程一封科研。无奈UCSDprofessor们过于严谨,我DSP的老师直接告诉我他不能给我推12.1 deadline的学校,因为那时候期末考试还没有结束, not convincing”…我的导师更是一推再推地给我写推荐信,12.1的推到了12.151.1的推到了1.15。我后来才了解人家的良苦用心,因为”I want togive you more time to see more from you, so you can get better letterfrom me. 这番话很实在,也反映了人家外国教授的严谨:你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于是我后来就干脆不催他了,自顾自地做科研汇报情况,因为我知道我每做多一点,推荐信也许就会多一行,形容词也会上升一个档次吧。在这个中国人的推荐信基本被无视的年代,有拿到国外教授推荐信的机会就好好抓住吧。

至于套磁,我会在后面详细说。这里我想说的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在美国这个标榜自由的国土上,我可以尽可能利用这种自由:早在10月份的电话面试;坐火车冲到LA,还有NJ去面套;某教授感恩节到SD休假我和他边喝咖啡边聊天;圣诞节飞到MIT被放鸽子以后紧急联系了另外一个教授即兴发挥;从在某教授的办公室和他的大宠物狗坐在一起和教授谈天…@@;至于后来的各种skype面试就不详细说了…也许时间再长一些我会做出更疯狂的套磁举动…面套的一个好处是,在这个funding日益紧缺的年代,作为一个跨专业的申请者,如果我不能在教授面前展示实力从而让教授关照committee看下我的申请,那我的材料是无法被review的…很多教授明确告诉我,他们“只招收他们真正见过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他的学术和综合素养”。同时,美国的教授真的非常的nice(即使是表面上),无论我的profile有多烂,口语有多不堪,他们都会耐心地听完我的叙述,微笑着提出他们的问题,聊天最后给我很大的鼓励:I am sure you will be accepted by many programs.”这毕竟是教授面对面的鼓励啊,这给我涨了很大的自信,于是后面的申请就多选了很多牛校(比如Caltech,MIT)@@真正面套了两三次就会知道,其实和教授聊天和和普通人聊天没什么区别,做到表述清楚+放松就没问题了。他们也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充满自信的申请者,那我们就证明给他看吧!

同时,我也要说,一封好的推荐信会很大程度上增加套磁的质量。你时刻要记着,你是在美帝的一所学校拿到了那里一个professor的推荐信。学校和他的reputation有时候就是你的一张通行证。所有的教授在聊天的时候都只对我在UCSDproject感兴趣,哪怕我有意提出在国内做的那个自我感觉良好的项目;所有的教授在聊天的时候都会提一下我的导师,夸夸他啊或者聊聊他们以前相识的故事之类的…不要说美国不是人情社会,在科研圈子里绝对是关系说了算,否则怎么解释大牛的推荐信永远是张王牌,各种内部推荐让不明真相的申请者伤不起…反正我感觉我在美国要推荐信和套磁的经历还是挺难忘挺愉快的吧。现在仔细数数,我在美国面套的大概有5个教授,skype或者电话的有34个,还有若干因为被放鸽子或者没时间错过的。不管结果如何,本土套磁的过程不仅满足了我看校园的愿望,同时锻炼了口语,增长了自信,感觉确实超值啊!~~(完整的套磁与结果后面说吧)

说了这么多交流申请的好处,我也来讲讲一些我认为的弊端:

1. 孤苦伶仃,信息不畅

众所周知,中国学生申请一直有一个抱团的传统,比如太傻寄托一亩三分地,还有各大高校的BBS及飞越组织(如WKFB),上面各种经验总结分享攻略不胜枚举,内部小道消息连绵不绝。写文书的时候有人互改,伤心的时候有人打气,郁闷的时候有人倾诉。但是在国外,在美帝这个崇尚独立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没人care你活的怎么样,而他们也没有那么集体主义的申请。我在美国就没有找见过所谓“飞友”,也没有看到过什么当地的论坛,他们已然把thegradcafe当成一个高端的BBS了,真是令我苦笑不得。还有一点要说的是,我知道我申的ComputerVision这么火的方向面临国内众多的竞争者,但是很可惜,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于是也就无从谈起避开他们申请的学校。也许在国内的话同学可以帮忙打听下。总之,独立申请是所有在外交流的中国申请者都要面临的一大挑战。

2. 压力甚大,没有退路

相信大家从一开始我的描述中已经有印象了,在边交流边申请的过程中,劳累与大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平衡平时上课、科研与申请(选校文书套磁网申)的关系是一个相当有挑战的课题。如果最后再加上期末考试的话,那个压力基本可以让人崩溃掉…因为说白了我是没有退路的。如果我期末考的不好,任课老师的那一封推荐信也许会起到反效果;如果我科研做的一般,我导师的推荐信也许没有多大作用;如果我不好好套磁,凭我那GPA…大家懂的。从一开始睡67个小时到后来的45个小时,期末考试赶deadline那时候我基本上住在了实验室,每天也就睡23个小时,甚至通宵。当时的压力真的很大,那种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感觉从未如此强烈。套用当时1月份回顾那一个quarter的校内日志:”当我第一次3点睡的时候,我想就这一次;第一次四点睡的时候,我想明天不许这样了;然而,当我一天又一天地五点睡觉八点起床,或者干脆在实验室睡1个小时然后赶去上课的时候,我感觉我真的是突破了自己的极限。于是我最享受的事情变成了,四点半从实验室出来,在峡谷的氤氲中给家人或者同学打个电话聊个天走到寝室,五点钟吃完早餐后,就可以爬上亲爱的床了。”所以交流申请的时候,一定要有良好的抗压排压能力。如果遇到学习、生活甚至是感情问题,一定要扛得住,否则就会演变成悲剧了……

3. 不利于自我定位

大家知道,申请学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找准自我定位。我是TOP10水平的大牛,还是TOP30的申请者,或者是拿到TOP100就满足呢?一般来讲,在国内的时候大四上学期所有的自身条件都已经定型,或者至少不会有大的变动。但是在国外则不然。我们在全新的起点上做一个全新的科研,前途未卜,有可能因为一点小小的变化而对自身实力产生不正确的估计。这点我深有体会:在编程或者什么地方看不懂的时候,觉得自己前途一片渺茫,申个前30算了;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我有感觉前10甚有希望,Dreamschool不是梦想!参观了Caltech,感觉不错,申之!被MIT的教授鼓励,感觉信心暴涨,申之!于是大家在我的选校清单上看到了从150开外的学校,一是实在因为我在不同时期对自己的认识有差距而偏保守的选校策略导致,二也是因为对自身定位的不确定性,到最后也没把这个问题准备好,多交了很多申请费。我想说,在交流做科研的时候,保持平常心和清醒的头脑是十分重要的,不要让外界环境(人,事)影响了自己对自己的判断,从而影响申请。

综上所述,大家辩证地看待交流申请的利弊吧。对于我自身而言,我觉得是利远远大于弊。在对自己的抗压能力和潜力有充分自信的情况下,何不挑战下自己呢?

顺带着提一下有关交流,交流申请和现在申请一个有趣的趋势。

随着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在本科阶段有机会到国外交流,交换,游学或者做summerresearch。如果以后想申请出国的话,大二大三的时候用交流经历换推荐信是个蛮不错的选择。希望大家在出去交流的时候想想以后想干什么,这样的交流会比较有针对性。当然,纯玩的话也很好,那样其实最开心啦~~

其实如果你拥有很高的GPA,如3.9+/top 1,那么其实可以直接忽略我上面所有的话,GPA基本直接秒杀一切的说法就是这么得来的。

我认为,交流申请的适用人群是:GPA不高,有一定的科研基础,有探索欲,想利用这几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提升自己,套到外国professor的推荐信来实现自己申请目标(即高于自己的定位)的申请者。

现在的申请真的是形势越发激烈,形式越发多样:如果要申到比较好的学校的话,从传统的拼GPA/G/T,到牛paper/牛推,再到交流经历,外国教授推荐,现在有一个新趋势,那就是飞跃太平洋的面套。利用寒假到美国本土进行当面套磁的同学真是越来越多了。不知道这以后会不会成为一个大趋势。毕竟面套的优势很大,如果能负担费用(甚至对方承担)的话,何乐不为呢?~~

选自一亩三分地论坛WPQMANU

利用美国交流项目机会,提升背景得off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