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鉴赏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0-10-16 21:28:18

戏剧鉴赏心得体会


篇一:戏剧鉴赏心得与体会

戏剧鉴赏心得

这学期选修了戏剧鉴赏这门选修课,学到了好多关于戏剧方面的知识,更是

被中国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我是绍兴嵊州人,是的,嵊州是越剧的发源地。从小,妈妈就有教我唱越剧。

比如,《我家有个小九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等。这些曲目,我都会唱,

所以在选修课的考试中,我就唱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完时,老师和同学

以热烈的掌声表示了对我的肯定。

戏剧演员通过唱、念、做、打、舞等简单明了的词句、动作等有限的程式就

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戏剧通过演员们不同的脸谱告诉观看

者他们扮演的是何种性格的角色,红脸表示这个人忠义,白脸表示这个人奸诈阴

险,黑脸表示这人正直不阿,蓝黄脸谱更是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粗豪鲁莽之人。人

们的身份地位则是通过他们不同的服饰来展现出来: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

位—皇帝;穿戴霞披、凤冠的人是皇后、贵妃,公主;文臣穿蟒袍,武将戴盔甲;布衣代表平民百姓。戏剧中更是通过须发区分年龄,通过脚色分形区分男女以及

他们的特长。

动作在戏剧中更是不可忽视的,演员以扬鞭代骑马,不同马鞭代表不同的马,

以旗画车轮代表坐车,以划桨代表坐船等。通过这些简明的动作就可以让观众明

白他们在干嘛,总之,戏剧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夕一朝就能明白清楚,需要我们不

断的去观看,去理解,去揣摩,才会慢慢的喜欢上看戏,也能够看懂戏。

以前的好多老人都没有读过书,识过字,但是他们可以看懂戏,可以从戏剧

表演中得到好多信息,老人们希望得到一些新的东西,所以他们喜欢上了看戏,

这就是戏剧的奥妙之所在。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戏剧去体会戏剧

文化的博大精深,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 我觉得戏剧鉴赏课上,老师应该多教我们学习一些短小容易的戏剧,像我家

有个小九妹等,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戏剧的美,去感受戏剧中人的心理、情感

等。

年轻人对戏剧这种艺术的热情远比不上对流行乐喜爱。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各

样的流行乐的社会中,认真的听一听传统的戏剧,像是在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中国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底蕴是经过层层积淀,经过长时间的筛选保留下来的。所以中国戏剧确实是很宝贵的文化精粹。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戏曲风格。在这学期的课中,除了第一节主要笼统的介绍的中国戏剧的简史,以后的课中对几个‘知名度’比较高的戏剧做了介绍,包括被称为国粹的京剧,辞藻优美华丽的昆剧,语言通俗直白的评剧,广为流传的黄梅戏,全由女子演绎的越剧。此外还有对于戏曲人物所穿服饰的具体介绍。这些都让观者深深的陶醉其中,领悟中国戏剧的博大精深。

对于所讲的各个戏剧的简要发展史做了详细的笔记,在这里暂且不谈,就我们课上看的《荀慧生》谈一谈我的认识。

其次,中国戏剧的虚拟性。一般剧本的编写都不是局限在一个小场景里的,但表演时都是在狭小的舞台上,因此要求表演时一定要有虚拟的成分。但这种虚

拟性并不是单单由于场地的局限性,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美感,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了叙事,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例如在第一次观看的剧目中,杨八姐腿微抬一跨就是上了马,立起马鞭就是在骑马,放下马鞭就是下了马。动作优美简单,却能明白的叙事,不可想象如果真的在舞台上放一匹马是否会乱套,但可以肯定美感一定是不足的。再如,杜丽娘在花园赏花时,舞台中并无放置一花一草,但通过主人翁杜丽娘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就表现出花园的美和她的心境,而且花园的美是无穷无尽的,你的想象有多美花园就有多美,这正是戏剧虚拟性的高妙之处。

就戏剧的歌舞化倾向和虚拟性而言,从早期到现在已经有了变化,之所以用变化而不用发展,是因为它不一定都超着好的方向演化。例如在白先生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中,出现的花神形象,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个人观点)。也许花神的出现营造了一种飘渺虚无的意境美,但实则不必,因为这样大家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走来走去的花神身上,而忽略了唱词本身的美感和功能。传统的戏剧与不断发展的意识形态如何融合,成为现代戏剧表演的一大难题。戏剧不可能停滞不前,但变化因遵循的是传统。把传统戏剧的精粹改的七零八落,则不能称之为创新。我认为中国戏剧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把艺术特点发挥到极致。对于原先的经典曲目可以保留原貌,对于其中被称之为“糟粕”的意识也应予以保留。因为我认为它糟粕与否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总之不可简单的一盖过之。其次,目前出现了很多要求推广戏曲的言论,例如戏剧进小学,进中学。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绝不能为了把戏剧推广普及而降低戏剧的艺术高度。 但另一方面,戏剧也不能曲高和寡,这样的话,中国的有一个传统精粹会随着能欣赏的人过少而逐渐衰退。

总而言之,中国戏剧必还将走更久的路,作为一种美的表现,一定会在时间的洗礼下愈发的璀璨。

篇二:戏曲鉴赏心得体会

戏剧鉴赏心得

这学期选修了戏剧鉴赏这门选修课,学到了好多关于戏剧方面的知识,更是被中国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我是绍兴嵊州人,是的,嵊州是越剧的发源地。从小,妈妈就有教我唱越剧。比如,《我家有个小九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等。这些曲目,我都会唱,所以在选修课的考试中,我就唱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完时,老师和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表示了对我的肯定。 戏剧演员通过唱、念、做、打、舞等简单明了的词句、动作等有限的程式就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戏剧通过演员们不同的脸谱告诉观看者他们扮演的是何种性格的角色,红脸表示这个人忠义,白脸表示这个人奸诈阴险,黑脸表示这人正直不阿,蓝黄脸谱更是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粗豪鲁莽之人。人们的身份地位则是通过他们不同的服饰来展现出来: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穿戴霞披、凤冠的人是皇后、贵妃,公主;文臣穿蟒袍,武将戴盔甲;布衣代表平民百姓。戏剧中更是通过须发区分年龄,通过脚色分形区分男女以及他们的特长。

动作在戏剧中更是不可忽视的,演员以扬鞭代骑马,不同马鞭代表不同的马,以旗画车轮代表坐车,以划桨代表坐船等。通过这些简明的动作就可以让观众明白他们在干嘛,总之,戏剧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夕一朝就能明白清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观看,去理解,去揣摩,才会慢慢的喜欢上看戏,也能够看懂戏。 以前的好多老人都没有读过书,识过字,但是他们可以看懂戏,可以从戏剧表演中得到好多信息,老人们希望得到一些新的东西,所以他们喜欢上了看戏,这就是戏剧的奥妙之所在。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戏剧去体会戏剧 文化的博大精深,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

我觉得戏剧鉴赏课上,老师应该多教我们学习一些短小容易的戏剧,像我家有个小九妹等,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戏剧的美,去感受戏剧中人的心理、情感等。 年轻人对戏剧这种艺术的热情远比不上对流行乐喜爱。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流行乐的社会中,认真的听一听传统的戏剧,像是在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中国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美感和文化底蕴是经过层层积淀,经过长时间的筛选保留下来的。所以中国戏剧确实是很宝贵的文化精粹。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因此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戏曲风格。在这学期的课中,除了第一节主要笼统的介绍的中国戏剧的简史,以后的课中对几个‘知名度’比较高的戏剧做了介绍,包括被称为国粹的京剧,辞藻优美华丽的昆剧,语言通俗直白的评剧,广为流传的黄梅戏,全由女子演绎的越剧。此外还有对于戏曲人物所穿服饰的具体介绍。这些都让观者深深的陶醉其中,领悟中国戏剧的博大精深。

其次,中国戏剧的虚拟性。一般剧本的编写都不是局限在一个小场景里的,但表演时都是在狭小的舞台上,因此要求表演时一定要有虚拟的成分。但这种虚

拟性并不是单单由于场地的局限性,同时也营造了一种美感,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了叙事,给

人以想象的空间。

就戏剧的歌舞化倾向和虚拟性而言,从早期到现在已经有了变化,之所以用变化而不用发展,是因为它不一定都超着好的方向演化。例如在白先生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中,出现的花神形象,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个人观点)。也许花神的出现营造了一种飘渺虚无的意境美,但实则不必,因为这样大家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走来走去的花神身上,而忽略了唱词本身的美感和功能。传统的戏剧与不断发展的意识形态如何融合,成为现代戏剧表演的一大难题。戏剧不可能停滞不前,但变化因遵循的是传统。把传统戏剧的精粹改的七零八落,则不能称之为创新。我认为中国戏剧应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把艺术特点发挥到极致。对于原先的经典曲目可以保留原貌,对于其中被称之为“糟粕”的意识也应予以保留。因为我认为它糟粕与否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总之不可简单的一盖过之。其次,目前出现了很多要求推广戏曲的言论,例如戏剧进小学,进中学。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绝不能为了把戏剧推广普及而降低戏剧的艺术高度。 但另一方面,戏剧也不能曲高和寡,这样的话,中国的有一个传统精粹会随着能欣赏的人过少而逐渐衰退。

总而言之,中国戏剧必还将走更久的路,作为一种美的表现,一定会在时间的洗礼下愈发的璀璨。

篇三:戏剧鉴赏课心得

在戏剧舞台寻找青春

——戏剧鉴赏课心得

无法否认,戏剧鉴赏是一门极具艺术的课程。是它,让喜欢文学的我真正领会到浩浩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它的魅力在于那生动淋漓,在于那雅俗共赏,更在于它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能选择这门课程可以说是一个漫长的“奋斗”。大一开始,对于文学的挚爱,使学理科的我义不容辞的选择这门课程,想要在这样一个文学的殿堂里找到自己的信仰。可是,总是那么遗憾,每次的期盼最后都落空。终于在大三选上了这门课程。每次,看着和蔼的老师在讲台上激情澎湃的讲戏剧,讲他的看法,他的见解,讲他对戏剧的热爱,总是莫名的感动,年近古稀的老师,为了他对戏剧的追求,年迈却还是坚持自己不变的信仰。

都说,人生就像一场独一无二的戏剧,从出生到生命殁乎,就像在舞台上的倾情独舞一样,扮演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时期的角色。故,人生就如同一场戏,演好了换取的是喝彩、掌声以及声名显赫,演不好,则观众稀少,场面冷落。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无形的舞台中,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向,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就如同表演一般,演员的戏份很多时候在于你的争取,争取了,或许就此刻辉煌。舞台上的主角配角何尝不是我们的真实写照呢?记得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概就如此。

戏剧鉴赏课,实话说,刚刚开始听时并不觉得是有多精彩。可是,慢慢的,我发现,戏剧是用来品的,或许它没有像电影那般跌宕起伏,没有像偶像剧那般唯美梦幻。但,我确定的是,它不像电影那样商业化,更不像偶像剧那样仿佛水面上的泡沫那般不堪一击。戏剧是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等多种的形式。它生动形象,避实就虚,很好的将人生搬到了舞台上,让人若有所思。

上了一个学期的戏剧鉴赏课,不管是听邱老师满怀热情的解说他对戏剧独到的见解,还是观看《雷雨》、《左岸》、《立秋》等戏剧名作,每

节课总是那么的充实,那么的有收获。不可否认,邱老师介绍的这三部戏剧可以说是文学的经典。给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立秋》,它折射出了中国当代最经典最值得传承的“企业经营”之道——勤奋、敬业、谨慎、诚信!丰德票号祖祖辈辈传承的祖训: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晋商的经营之道,让我叹为观止。故事以两条线交叉并进展开,一条是发展事业与家族该如何应对时代的变革;另一条是几代人不同的生活与命运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豪门恩怨,爱恨情仇,彷徨徘徊,锐意革新,生死关头,何去何从!晋商票号跌宕惊魂!看完《立秋》后,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或许这就是老师说的对戏剧的感触吧!只有真正用心去体会戏剧,才能跟随故事走到最后。

不可否认,戏剧鉴赏这门课选的非常值得,感谢老师让我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而戏剧的文化底蕴也深深的吸引了我,让我对文学的挚爱又加深了一个层次。文学的道路还是很漫长,我想,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的脚步,只要自己不停歇,总有一天,星星也能长成太阳!

篇四:贵州大学 戏剧鉴赏 心得体会

贵州大学戏剧鉴赏课学习心得

经过半学期的西方现代戏曲鉴赏的学习。虽然不能说对西方戏曲很了解,但也有了初步了解。在此,我做一下中西方戏曲比较。

(一)悲剧喜剧在戏剧中的界线:

古代希腊戏剧严格区分为悲剧和喜剧。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模仿,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净化。而喜剧总是同缺陷、错误、丑陋连在一起的,喜剧总是模仿比今天的我们更坏的人。这类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说的,而是指“咎由自取”丑的一种形式,在西方多少世纪以来,都以此界定。“悲”与“喜”的界限判若鸿沟,不可逾越。

在西方戏剧中悲剧情节往往是连贯的三部曲,喜剧则只有一出,不论悲剧或喜剧全是诗体,但二者的语言风格截然不同。悲剧语言高雅,格调严肃崇高。喜剧语言通俗易懂,格调诙谐,有时甚至低俗。首先举起悲喜剧混杂大旗的是16世纪意大利作家

瓜里尼,他的《忠实的牧羊人》打破了悲喜剧的框架。此后的西班牙作家维加也提出了悲喜剧混合,到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则成功地将崇高与卑贱、恐怖与滑稽、悲怆与诙谐混合在一起,但他却在这一点上遭到非议。

中国的戏剧从一开始,悲喜剧的界限就不是那么森严。它走着市民艺术的路子,实现着与现实生活合拍的路子。现实生活“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戏曲则多为悲喜交杂,苦乐相错,乐忧相衬,庄谐并与。同一剧目,见仁见智,悲喜难辨。如《琵琶记》采用了平行交叉的手法,穷与富,悲与喜爱,一折一折相扣,一喜一忧。而西方戏剧则多采用喜 ;悲 大悲的手法。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罗朱约会,私自结婚(喜) ;罗密欧杀死泰保尔脱和巴理斯(悲) ;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死去(大悲)就符合这一戏剧规律。中国的戏剧发展形式则为喜 ;悲 ;喜 ;大悲 ;大喜,与西方的格局不同,如《西厢记》张崔相见,一见倾心(喜) ;叛将孙飞虎欲夺崔,崔夫人允婚(悲) ;张生写信求援解围(喜);崔夫人悔婚,拷打红娘崔张被迫分离(大悲)张生考中状元,崔张团聚(大喜)。

(二)艺术理念之不同

悲剧是戏剧的最重要艺术主题。中西方都有悲剧的艺术经典。

中国的悲剧是以“苦戏”、“冤戏”、“哭戏”为特征。舞台上大多是处于社会最低层的弱势群体,是如窦娥般弱小善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这种苦戏演示出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却缺乏剧烈的冲突。在戏剧的矛盾冲突中,主人公的抗争非常软弱,仅表现在对上苍和青天的乞求。悲剧的脚本作者,希冀以道德、伦理、来评判善恶、来贬责社会的不公;以轮回报应抚慰受伤和破损的心灵,来缓释社会的矛盾。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能激发出观众的眼泪,甚至激起义愤。但义愤仅仅是义愤,缺乏殊死抗争的刚勇和对社会的感召力。

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体现的是“礼乐之和”和“治世之音”。中国人固有的“伦理信念”保障和支撑着“大团圆”结局的实现和完成。中国人喜欢“大团圆”这一固有模式,这是一种心灵的慰籍和自我的满足。权力场域力图矛盾对立的转化,靠“中庸伦理”、“消愁补恨”来平和冲突。“大团圆”式的结局,符合各自所需,它是艺术场域与权力场域相协调的必然产物。

中国悲剧以惩恶扬善、先苦后甜为结局,但这种结局一般不是抗争的结果,而是依赖外力的作用,表达的只是善恶有报的愿望,这是中国戏剧的艺术理念。

西方悲剧舞台上常以英雄为主角。赞美使其拔高,甚至神化。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抗争,让人看到正义的力量。在正义和邪恶的较量中,任何胜利都必须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但人类的希望也正在于此。西方戏剧塑造出许多不甘心向命运低头、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正面形象。哈姆雷特品格脱俗、精神超拔,在克服犹豫、迟疑和过分善良的个性之后终于拿起正义的复仇之剑。[4]

西方戏剧的结局方式与传统的中国戏剧大相径庭。它没有皆大欢喜、没有功德圆满。剧中的英雄用一种义无反顾的精神去斗争,哪怕选择与邪恶共同毁灭的极端方式。正是这种不惜以牺牲宝贵生命为至高代价的斗争,体现了西方戏剧艺术的精神内核。它是社会改造、社会进步的动力。

(三)中心事件和人物

中国戏曲往往选取生活中的某个侧面或用局部生活反映生活中带有全局意义的东西,描写人物多为对正面人物的赞美。喜剧人物往往是以弱取胜,以智取胜,反言显正,寓庄于谐。常常表现人民的自信心和乐观的精神。他们相信站在正义的一边,有力量战胜邪恶。因此剧中的人物往往敢于藐视比自己强大的反面人物,对他们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如《望江亭》中的谭记儿,敢于面对带着上方宝剑

的权豪势要的逼害,抓住敌人的弱点,巧施机智,赚到权剑金牌,将杨衙内置于死地。再如《》窦峨冤》《救风尘》都在作品中艺术地反映了人民的力量。带有理想的光辉,但又符合社会现实。

中国戏剧很少象西方戏剧那样以下层劳动人民为讽刺揭露的对象,相反总是用高高在上的权贵的愚蠢、卑劣作为下层人民聪明、高尚的陪衬。高贵的宦门子弟往往凶狠恶毒,为非作歹,而平民百姓则是忠诚老实、聪明机智,互相帮助。这一切都与戏剧产生于民间有关。

西方写悲剧,人物必须高贵,事件必须崇高。如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中主人公是高贵的公主,索福克洛斯的《安提戈涅》的主人公是王子和公主,在戏剧中表现的则是“英雄时代”的事件。

西方写喜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主人公则必须是小人物,因为崇高往往与高贵联系在一起。如《伪君子》,不论答尔丢夫是“叫花子”“苦行僧”还是“座上客”,还是奥尔贡一家,身份都是卑微的,它描写的是发生在商人家的事件。 但中国古典悲剧人物却不象西方戏剧有那么多的身份局限,悲剧中的人物可以是豪门权贵如《长生殿》中的唐明皇、杨贵妃,也可以是普通的小人物如《桃花扇》中的李香君。

篇五:戏曲艺术赏析 课后心得体会

心的旅程,美的享受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课后感想

不知不觉中一学期的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课程接近了尾声,还清楚地记得,在教务处网站上查到自己可以选修到+++老师的课的时候开心的样子,当时我对于这么课程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现在我对这门课程更多的则是的回味与不舍。

在三个月前,“戏曲艺术”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概念。就像老师开玩笑时说过的,“每次看到电视上有戏曲表演就会毫不犹豫的换台”,但是经过老师十次课上对戏曲知识的细心讲解,和对几部经典序曲作品的介绍和评析,我对戏曲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渐渐的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短短十堂上,我不仅学到了生旦净丑、各大行当等戏曲常识《三;岔口》、《智取威虎山》等经典剧目;许仙、白娘子等等的戏剧人物,更重要的是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美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还记得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做的精彩示范,让我第一次零距离接触了戏剧,老师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的美让我被戏曲艺术的古典美感所征服。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课上,老师将校艺术团的优秀学生演员带到课堂上为我们演出,近距离地欣赏到如此精彩的表演,使我被深深地震憾,尤其是那段《贵妃醉酒》,堪称经典,让我认识到戏曲艺术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我没有用心去体会,去欣赏。

戏剧鉴赏心得体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