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经济模式

发布时间:2020-04-16 10:15:21

开放型经济模式



开放型经济模式——后危机时代区域经济的发展之路

引言

在区域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区域经济正是研究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在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家的自身利益。人类在地球上活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地域上的连接产生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区域经济关系。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或者是联合和合作即经济集团化,或者是对立乃至是遏制、互设壁垒等,前者1称之为互补关系,后者称之为竞争关系。

现阶段全球经济复苏形势尚阴晴不定、乍暖还寒,在未来,全球经济将何去何从,特别是在后危机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将形成什么样的发展格局?尽管各大国际研究机构和各国的经济学家们对于未来众说纷纭,但有几个趋势是能够看得明白的:一是全球经济实现再平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二是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过去,三是碳排放限制将促使中国经济和贸易结构发生转变,四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外资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作出相应调整。在这样的形势下,经济特区的发展之路必须有一个新的战略选择,并且显然不能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而是需要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进行根本性和体系性的转变。

一、区域经济的未来之路由既有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向开放型经济模式转型的原因

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区域经济之所以会受到直接而全面的冲击,是因为外向型经济这条路确实存在着局限性,例如,在要素流动上,更多是跨境单向流动而非双向自由流动,在市场体系上不足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配置资源,在产业体系上未能通过国际深度分工与合作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在制度安排上没有建立与世界经贸规则全面接轨,既共存互赢、又能自我保护的法规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为了突破计划经济和封闭型经济的桎梏,缓解国内资源要素瓶颈约束,所以主要采取了以对外贸易和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模式,并以加工贸易为主,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为支撑,两头在外,或大头在外,大进大出。但这种模式至今没有多大的改变,深圳的情况就十分典型。深圳特区的雏形是当时在国际上盛行的出口加工区模式,外引内联和发展对外贸易是主要的经济功能。30年来,深圳在这方面确实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79年的1500万美元发展到今天的3000亿美元,不少生产行业和加工产品已介入了世界体系。从1993年开始,深圳的外贸进出口就一直保持在全国大中城市的首位,大约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8强,对外贸易对本地经济的整体贡献率超过50%。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深圳的外贸依存度高达300%,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82%,加工贸易占外贸出口的63.4%。出口产品中有40%以上销往美国,很多加工贸易企业都是高度国际化的香港企业。深圳的外贸依存度是内地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超过发达国家6—8倍,深圳是全国口岸数量和出入境人数最多、与国际经济联系最密切的城市,深圳的港口特别是盐田港,是国内外向度最高、世界排名第四的最繁忙集装箱港口。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深圳必然会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可以说,金融危机给深圳等经济特区上了重要的一课,断开了主要依靠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强大惯性,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区域经济的未来之路是由既有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向开放型经济模式转型。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这两种模式从内容到形式上有相同之处,二者都立足于对外开放,着力于深化国际分工与合作,以解决国内资源要素的匮乏,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但实际上它们的差异甚大,总体来说,开放型经济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种逻辑结果。具体说,这种模式在开放目的上,需要从简单地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转向从要素禀赋、竞争优势和国际合作出发,追求实现在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最大化;在开放形态上,需要从单纯的出口导向,转向积极推动商品、服务、资本和要素自由跨境流动;在开放内涵上,需要从强调鼓励出口政策,转向强调经济制度与外部世界相联系,即把开放作为市场化、制度化的安排,在制度上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如果形象比喻,开放型经济类似于世界上的自由港制度,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为导向,与国际经贸规则全面接轨,在制度安排上实现“四大自由”,包括贸易自由,即解除贸易管制;金融自由,即外汇自由兑换、资金可以自由出入和转移;投资自由,即自由投资、经营;运输自由,即物流国际一体化。

  二、区域经济的未来之路是由既有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向开放型经济模式转型面临着的挑战和机遇

  1、五大挑战:一是亚洲各国经受了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外贸进出口环境短期内急剧恶化;二是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尚不明朗,亚洲各主要经济体面临不同的结构性问题;三是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参与区域合作的能力也不均衡;四是亚洲区域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各主要经济体对于区域合作的目标和路径存在很大认识差距;五是亚洲区域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外部政治因素。

  2、五大机遇:一是亚洲各经济体共同应对危机的成效,凸现了区域合作的重要性和活力;二是全球经济和治理结构的调整,会更加显示亚洲区域合作的生命力;三是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政策措施和中国经济在危机中的表现;四是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使得亚洲各国在区域合作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五是亚洲各国在区域合作方面的多样性为区域合作创造了条件。

  三、区域经济的未来之路是由既有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向开放型经济模式转型的标和原则

  1、主要目标。以经济合作为基础,有效整合区域市场和资源,带动沿边省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实现重点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我国地位,扩大我国发展空间和影响,为大国外交创造条件;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第三步发展战略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周边环境。

  2、基本原则。一是积极参与;二是加强对话;三是合作共赢;四是搁置分歧;五是开放包容;六是项目先行;七是机制协调;八是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四、区域经济的未来之路是由既有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向开放型经济模式转型的重点战略

  1、自由贸易区战略。通过自贸区谈判和建设消除和减少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环保及劳工制度等方面的贸易壁垒;在货物贸易方面制定相对完善的原产地规则;在区域内完善海关手续、技术标准、政府采购、服务贸易(包括金融电信)及竞争政策(包括反垄断)的统一规定;建立良好的争端解决机制。

  2、次区域发展战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泛北部湾次区域合作实际上都是中国和东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上合组织和中亚次区域合作更能显著增强我国在中亚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中国东盟一体化战略。中国东盟一体化建设将会给东亚的日本、韩国带来巨大压力,迫使日韩参与东亚一体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瓦解美日、美韩同盟,进一步改善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有利于构建相对平衡和稳定的多极化政治经济关系。

4、多极化战略。区域合作可以有效整合和凝聚区域内部力量,抵御区域外部的经济、政治和军事霸权,化单极世界为多极世界,是多极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面临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世界产业大重组等新形势,我们必须在更好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前提下,全面考虑后危机时代我国开放的战略选择。由于我国要素结构失衡以及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国比其他大国更需要对外开放。按照十七大要求最终建成比较成熟的开放型经济,实现商品、服务、要素和人员更加自由的流动,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仍然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战略目标。未来对外开放功能必须适应现代化和全球化潮流及时得到新的拓展和升级:一是在2025年我国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根本转变之前仍需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为工业化现代化提供最终需求的支撑。二是组合利用全球范围内的资金、知识、技术、信息、人才,集成全球优势要素,提高经济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经济发展的内生能力。三是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在全球新产业新技术革命中占据有利地形,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从后危机时代的国内外形势看,对外开放未来要抓住以下几个突破口:

(一)抓住世界产业大重组大洗牌机遇,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我国应在统筹考虑提升自身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参与国际协调合作两方面关系的前提下,以企业和市场为主体,着力组织推动若干重点计划:一是积极支持具备实力的企业开展核心能力型跨国并购,通过更大范围聚集全球优势生产要素,重塑企业核心能力,培育我国自身全球性跨国公司。二是大力加强国际经济金融合作,加大对外援助力度,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复苏,创造新的外部需求,拓展新的对外经贸合作空间。三是大力加强技术引进与跨国合作,充分整合利用全球科技和智力资源,引进中高端人才,全面提升我国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打造集成全球优势生产要素平台,提升整体产业链的竞争力。后危机时代我们有必要也有条件借助外力,寻求以开放推动整个产业链优化重组的突破口:一是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特别是政府行政体制、金融和要素价格等几大关键领域的改革,为我国产业链的优化重组消除体制障碍。二是抓紧打破重要服务业的制度性垄断,引入竞争,加快专业化信息化现代化步伐。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等高端服务业,实行鼓励性的产业政策,支持自主创新,加快升级。

(三)抓住服务业国际转移机遇,推动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当前要将积极参与服务业全球化、大力承接国际服务转移外包作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纳入国家战略,像当初建设经济特区一样高度重视和支持。当前扩大服务业开放的举措:一是积极有序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引入竞争,以扩大开放推动服务业体制和管理的创新,全面优化服务业的行政和法律环境。二是不以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和外包为突破口,带动我国有比较优势的一些现代服务业部门的迅速振兴。三是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加快我国服务业的重组,引入国际上的先进技术、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全面促进服务业技术进步和现代化。

(四)积极参与全球绿色经济领域的合作。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危机条件下世界经济新的亮点,并且有可能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的主力引擎,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经济价值,决定着各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绿色经济领域既有机遇,也面临一系列挑战。为此,中国既要顺应潮流,调整发展战略和模式,努力创造绿色经济新优势;也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更好地整合利用全球要素、技术和人才,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取“绿赢”。

  五、区域经济的未来之路是由既有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向开放型经济模式转型的具体措施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强战略性研究。今后5~10年,要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利用好中国东盟合作基金,推动"10+3"和"10+6"的积极合作;要以次区域合作为重点,通过次区域合作推动区域合作。

  2、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刺激区域内市场需求。今后5~1O年,中国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而且必须推动亚洲国家共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区域内部科技合作,提高区域内自我创新能力,启动区域内部需求。可以考虑利用深圳创业板,共同培育亚洲的科技创新资本市场。

  3、继续推动区域内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进程。今后5~10年,要以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为基础,不断完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措施,争取率先与东盟国家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的零关税,实现跨境投资的国民化一般待遇;尽快将中国东盟共同市场建设谈判推向前台。

  4、加强金融合作,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今后5~10年,要以"清迈倡议"为基础,进一步扩大东亚"外汇储备库",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探索以东亚外汇储备库为基础,建立东亚共同投资基金;整合和改善区域内部的贸易融资机制,加快人民币区域市场建设,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

  5、扶持区域性合作基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周边区域投资。今后5~10年,要在扩大和完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的基础上,建立中亚或上合组织投资基金、东北亚投资基金。同时要以东亚外汇储备库为基础,倡导建立东亚共同投资基金,以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

  6、发挥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机构的杠杆作用。增强区域合作各国的互信,降低合作风险;提供区域合作所需要的技术和资金,以及区域合作的外部监督;更为重要的是亚行的参与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外国家和多边组织的投资。

7、倡导区域共同市场建设。在推进自贸区建设中,随着合作层次的不断深入,共同市场建设也必然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区域内的经济影响,提高区域内相关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更好地抵御外部的冲击。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基调的背景下,区域经济成为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博弈的主角,同时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在国家发展战略已确定的情况下,虽然各地区域板块的主体功能、发展梯度、速度以及其他情况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度进行增长方式转型进程中,各区域从政府到企业都在寻找一条高效、可行的从资源依赖以及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的路径。

开放型经济模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