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素质

发布时间:2012-04-09 18:46:11

搞艺术是感性的么? 用哲学解释 搞艺术是感性的么? 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看:艺术与感性是有关系的。艺术可能是感性的。 从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观点看:理性与感性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 从对立统一规律看: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正好构成对立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性也即感性。 从质量互变规律看:搞艺术,还是要把握住感性的“度”。 从否定之否定规律看:搞艺术是感性的,会发展为搞艺术不是感性的(是理性的),接着又发展为搞艺术是感性的。如此周而复始。 呵呵,最后说说我自己想法。 感性相对于理性而言。艺术相对于技术而言。 这里的技术,指的是谋生的技能,是为了生存而具备的能力。相对而言的艺术自然是没有生存之忧之后才出现的需要,或者说是自我 实现的能力,在过程中、结果中得到对自我的欣赏、悦纳、肯定,得到审美的愉悦。 但这种技术和艺术的划分也不绝对,也有例外。就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其中也有例外一样。有些人生存都成问题了,却还在钻 研艺术。 “搞艺术是感性的”这一论断肯定是有前提条件的,不应该做为一个普遍命题列出来。如果有人这样子做,那一定有别有用心的,不然 要么是无知者的愚昧之作,要么无谓者的荒诞之谈。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应以感性为主还是理性为主 当然是感性了!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一件很感性的东西啊~ 每个人对每个事物的感觉都不一样,因为感觉不一样所以产生了不一样的想法.正因为这样,人与人才有差别的啊. 当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他看什么都会觉得很美好.但是当一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他看什么就都会觉得很萧条... 这就是艺术啊`而且,搞艺术的人都很感性的! 艺术教育的核心与感性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然而“素质”具体是指什么,其可以落实到具体教育培养目标的内容是什么,都还不够明确。 从最概括的素质结构来看,完善的人应该具备以下四种素质: 一、理性素质:它是人获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能力;广博扎实的知识、清晰严谨的逻辑与积极活跃的思考是其构成要素。它是人类 征服自然,创造物质文明的根本力量。它的活动领域是科学,它的本质力量是对“真”的追求。 二、感性素质:首先,它是人感受世界,体验生活幸福、自然之美的能力;其次,这种素质产生了人对良好感性环境的需要与要求。它的构成要素 是敏感的体验能力与对良好感性体验的要求。它是人类美化生存环境,创造艺术的根本动力。也是目前普遍提倡的环境意识的内在心理要求。它的活动 领域是艺术,它的本质力量是对“美”的 追求。 三、情感素质:它是人与人之间友爱、关怀、互相帮助的内在需要。它的构成要素是爱的情感与对群体的关怀。与理性能力相结合,它是人重大局, 重群体能力的情感基础。它的活动领域是道德,它的本质力量是对“善”的追求。 四、身心素质:它的构成要素是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及体能良好,与健康的心理——不易受到心理伤害及具有良好的心理伤害自我修复能力。 本文在此主要谈谈感性素质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问题。 “素质教育”最初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这使人们觉得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拥有灵活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在现有教育体系中增补一 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艺术知识就已经是在进行素质教育了。比如某素质教育基地出版的《素质教育手册》,前 1/3 是哲学原著,中 1/3 是乐曲解说与 音乐常识,后 1/3 是美术作品的讲解——作者生平、绘画表现的内容故事。这种做法在目前的素质教育实践中很有代表性。 这种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培养的还是人的理性素质的一部分——知识,而不是人的感性素质的核心要素——体验的能力。 理性素质的重要性已是人所共知,但是感性素质的重要性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到。 从个体的角度讲:没有感性素质就没有体验生活美好的能力。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创造全人类的幸福。而幸福社会的前提是每个个体都具有体验 幸福的能力。这就需要培养每个人的感性体验能力。如果一个人面对美丽的大自然——视觉的美,在优美的音乐环境中——听觉的美,吃着珍馐佳肴—— 味觉的美,闻着鲜花的芳香——嗅觉的美,而毫无美的享受,那么拥有再多的金钱,再高的地位,他的生活也谈不上幸福。促进每一个人感性体验能力 的提高,是提高社会生活幸福感的前提。拥有良好物质生活条件的社会,与拥有生活幸福感的社会并不完全同步,物质文明建设与创造幸福社会之间必 须有一个人的素质的环节——感性体验能力。我们见到这样的人,当他面对城市环境美化工程时,非但没有产生生活真美好的体验,反而会说,“花这 么多钱搞这种花架子干什么”。缺少感性体验能力的人,存在着过于偏重实用功利性因素,而缺少生活幸福感体验的问题。从群体角度讲:没有感性素 质的民族,就没有创造良好感性环境的能力,也就没有创造高水平物质文明的能力。 造成环境脏、乱、差的原因不完全是经济问题(贫穷然而整洁的现象是大量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缺少感性素质,因而对良好的感性环 境没有要求。国家每年花很大的力量来进行卫生、环境检查,讲卫 生,难道不是每个人的要求吗?——没有感性素质的人,就没有对环境感性质量的要 求。不培养人的感性素质,靠检查是不能拥有文明环境的。环境脏、乱、差仅仅是目前国民感性素质低的一个侧面的表现。 服装、建筑、建材与装修、工业设计……所有这些产业都是具有感性素质的人,在对良好感性环境的要求下创造的。现代物质文明生产的基本特征 就是实用性能与感性样式并重。中国产品缺少国际竞争力,在一些产品上固然有“性能质量”方面的原因,但是在许多产品上是由于“感性质量”差! 究其根本原因,是从设计者,到产品决策者,到商业流通者,到最终用户的感性素质低,因而对产品的感性质量没有要求。全社会普遍的感性素质低, 导致了全社会普遍的对感性质量的要求低。这是我们的产品设计水平上不去的最根本的社会原因,也是我们的环境质量差的最根本的原因! 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水平的差距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重视,但是感性素质的差距还没有获得起码的认识。国民普遍的感性素质低——特别是 政府官员与知识分子的感性素质不高,对整个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制约,已经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了! 科学技术可以短期通过引进与购买获得,但是实现提高全民族感性素质的任务则是异常艰巨,而又需要漫长努力的。 感性素质的培养只能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这就是国家大力倡导艺术教育,向百万大学生普及交响乐等举措的深层意义所在。 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根本功能,是改善人类的感性环境,使人享受生活的美,以及培养人的感性素质,使人产生对良好感性环境的要求,进而创造 文明的物质生活。当然,创造精神文明与先进文化是它最直接的功能体现。这是艺术以及艺术教育最本质的,也是不依附于其它功能的社会功能。艺术 固然可以承担认识与道德教育的作用,但这些功能毕竟是科学与道德可以替代的功能。 然而,目前的艺术教育存在着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把艺术教育当成知识教育。这就大大削弱了艺术教育培养人感性能力的根本作用。感性能力是不能通过知识的学习来获得的。画家 与门外汉的根本差别不在于是否知道绘画作品所表现的事件是什么,而在于对作品视觉感性效果的深刻感受力;音乐家与普通听众的根本差别不在于是 否知道作品的表现内容,而在于对作品音响结构听觉感性效果的细致入微的体验能力。艺术教育必须把培养感性体验能力,培养对良好感性环境的要求 放在核心的地位上,否则就不能实现其应有的社会职能。 第二个误区是,把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教育)当成其他 教育的辅助。一个最经常提到的说法就是,音乐教育可以开发智力(且不说音乐的这一功 效在科学上尚无定论)。在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中,艺术固然有多种功能(比如认识的与教化的),但改善世界的感性质量,提高人的感性素质毕竟 是它不可替代的本质功能。科学征服世界,艺术美化世界。这是它们各自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改善世界的感性质量本身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 的需要,而不是说,这种需要只有依赖于其它的需要(比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或培养人的道德水平)才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艺术教育培养人的感性 能力,培养人对良好感性环境的要求,本身就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不是说它只有依附于其他教育目的(比如开发智力,培养集体精神)才值得大力提倡。 当然以艺术的手段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是艺术非常有效也是当仁不让的功能。 当前,国家正在健康稳步地迈向小康社会。然而,“小康”不纯粹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还包含着人们对生活幸福感的体验。如果国民的感性体验 能力不能与经济及科学生产力的发展同步的话,那么就不能产生应有的生活幸福感,就不能最终实现与经济小康水平相应的幸福满足感。从另一方面讲, 如果国民的感性素质不提高的话,就没有对文明环境的要求,也就缺少创造高水平物质文明与良好环境的深层动力。迈向小康社会,既要有经济与科学 生产力的保证,又不能缺少国民感性素质的基础。而这一切都要以认识到感性素质在人类生存及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为基础,落实到以感性素质为核 心的艺术教育上去。

感性素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