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常见病及重点病种中医诊断常规

发布时间:2018-07-01 05:51:23

针灸科常见病及重点病种中医诊断常规

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评价和分析

经过三个月治疗,通过临床评价,治疗有效率达83.5%。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中风或卒中,好发于中老年人。急性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局部血管的狭窄或闭塞,脑组织缺血坏血或血管破裂,血溢于脑压迫脑组织,使相应的脑组织功能部分或全部受损,临床上经营养细胞、改善脑循环、抗血栓或止血以及降低路颅内压等救治后,损害仍未完全恢复,多遗留下程度不同、形式不一的后遗症,严重的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祖国医学把本病归属于“痿症”范畴,其发生多由于气血不调、淤组脑络所致,属于本虚标实证,其虚则损在肝肾,精血不充,血少则舟楫不行或行迟而为于瘀;气虚则帅血无力亦可致瘀;其实则嗜酒肥甘,脾失健运,痰湿而生,瘀滞脉络终致痰瘀交夹;或瘀痰生热;因热生风,风助火势,燔灼津血而为痰火;或肝阳上亢,生风化火而致瘀。渚般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逆乱,瘀血阻滞脑络,导致脑脉痹阻或脑血溢脑脉之外,终致中风的发生。中风后遗症病源在脑,活血化瘀法是对瘀血内停,脉络痹阻,血流失度而采取的以改善血液循环,以除体内瘀滞为基点的一种有效治法。

针刺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头为诸阳之会,督脉、任脉均行于此,以太阳、头维、百会、四神聪,实为近经取穴,太阳、百会可疏导头部经气,头维、四神聪可疏通头部经络气血,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血。以“治痿独取阳明”取穴,偏重于阳明、少阳,如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尺泽、内关、阳陵泉、血海、伏兔、环跳、足三里、阳陵泉、解溪、昆仑、涌泉、风市等穴位,因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脉,又主宗筋,“阳明虚则宗筋纵,宗筋纵则不能束骨以利关节”,阳明经气通畅,正气得以扶助,使机体功能逐渐恢复。推拿疗法对促进病人已偏废肢体的功能恢复,有很大的帮助。一般早期治疗应在患者中风危象稳定两周后为宜,一年之内可谓治疗最佳期,两年以上者疗效较慢。

面瘫的临床疗效评价和分析

临床上总有效率为100%,愈显率为95.3%。

面瘫西医为周围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学的“卒中辟”、“口眼歪斜”、“吊线风”等范畴。医学界对中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予以肯定。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患者卫阳失调,脉络空虚,风邪侵袭少阳阳明脉络导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脉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急性非化脓性病,是茎乳孔内发出的面神经感受病毒感染或临近组织炎性病变损伤,从而使局部营养血管痉挛而致神经缺血或水肿,其病理基础是面部神经不能随发炎的面神经充血、水肿增粗的需要而相应扩张,造成相对狭窄,出现面神经受压,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

采用的中药牵正散加减结合透穴疗法能增强病灶局部微循环的血液量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又能消除代谢产物的化学性刺激因素,可使患处淋巴和血液循环改善,加快新陈代谢,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营养状况,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从而有利于病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头穴疗法是一针透多经,激发和推动多经气血运行,尤其是推动面部经络气血,使面部筋得到充足的气血的供养而恢复其正常功能。辅以电针、闪罐治疗,选择疏波可使面部肌兴奋产生舒缩的节律性运动,调节面部肌肉的张力,增加肌肉的被动锻炼,有利于改善面部的微循环,增加面部肌肉组织的供血供氧,减少渗出,促使麻痹及瘫痪的面肌迅速恢复。加上穴位推拿和大面积提捏患者皮肤,可以缩短疗程。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分3期,每期治疗不尽相同。急性期(1-7天),此期邪浅正未虚,以祛邪为主,针刺宜浅,不透穴,取穴宜少,留针时间宜短,不宜加电针,否则会使神经组织水肿加剧,进一步损害面神经。静止期(7-14天),此期邪气入络较深,邪正相争,以祛邪正为主,针刺取穴较前期多,宜多透穴,手法宜重,留针时间相对增加,使用电针加强刺激。恢复期(14天以后),此期邪气渐衰,正气恢复,治疗应激发经气和扶助正气结合,取穴由局部取穴加入辩证循经远端取穴,以增强正气,祛邪外出,折其病势,使经脉得通,气血得行,减少留下后遗症的几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评价和分析

该病种我科治疗总有效率达93.8%。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病症,多发生于30-50岁年龄段。造成腰椎间旁突出的常见原因为体力过度负荷,如重体力劳动和举重运动,因过度负荷造成腰椎盘早期退变;长期从事弯腰工作者,在提取重物时,使椎间盘内压力大大增加,易造成纤维环破裂;长期震动是造成椎间旁突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如汽车、拖拉机驾驶员;另外发生椎间盘突出者还有一些诱因,如急性外伤使腰背部肌肉失去保护,脊柱畸形,年龄引起的退变,遗传因素等均为促发腰椎间旁突出的诱发因素。

针灸、推拿治疗腰椎间旁突出症疗效确切,其基理可能是由于针刺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神经根炎症和水肿、松解粘连,改善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关系,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增强肌肉的兴奋性,预防和治疗肌肉萎缩。推拿可以纠正脊柱失稳状况,促进突出椎间盘的回纳。运动针疗法可以起到镇痛、消炎作用。在腰椎牵引时可用倒悬法配合推拿可以在腰椎拉伸的状态下有利于椎间盘的复位,可以松解粘连。

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评价和分析

该病种本科治疗总有效率为99%

肩周炎是肩关节囊及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患者多为50岁左右。由于肩关节后期出现僵硬,活动明显受限又称“肩凝症”。其病理表主要是关节囊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其病因:1、年老体衰,气血不足,肩部组织退变,常常是本病的发病基础。2、外伤。肩部外伤、骨折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受损,是诱发本病的常见因素。3、外感风寒,年事渐高卫阳不足易感受风寒之邪,邪客局部而发生本病。4、长期制动,肩关节经过一段时间的固定,有的甚至是活动量减少,而未受任何外部伤害也同样发本病。对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情况症型,给予药物治疗。采取我科独特的针灸、推拿、拔罐、热熨、红外线理疗更行之有效。对于早期以疼痛较重的病人更要适当减少运动。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理疗、针炙。对于中后期以活动障碍为主的病人,可以理筋手法为主。配合主动关节功能锻炼,对于老年体弱、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或血液系统疾病的病人手法宜轻或不宜使用。

颈椎病的临床疗法评价和分析

该病我科治疗总有效率达97.8%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旁退化,导致上下椎体骨赘增生,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供血,引起一系列症状的一种常见多发病。规入“眩晕”、“头痛”、“痹证”范畴,其病因多为风寒痹阻、痰浊阻滞、肝肾亏虚及瘀血阻络等,以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阻不通则痛而为病,又因颈椎仅次于督脉之通途,治以温通督脉,祛痹通络为先,针刺受压迫神经根相应节段的夹脊穴,加上温针灸能够温经散寒,祛痹通络,缓解项肌痉挛,促进椎节周围水肿的吸收消退,症状严重者卧床休息,再配以辩证分型口服中药,分别给予疏分散寒解肌、祛风豁炎化浊、益气活血补养肝肾、活血化瘀止通之剂,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推拿手法作用于脊椎背膂,以促进督脉气血畅通,祖国医学认为,颈背部腧穴包含了督脉腧穴、夹脊穴、膀胱经腧穴,刺激颈背部腧穴调节经气,维护阳气,卫外御邪,敷部命门之火,温煦脏腑,转输阴精,养脑益髓,参与生化和运行营气等功能。现代医学证明,夹脊穴区组织中广泛分布着神经末梢,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髓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丛分布,穴区内有脊神经后支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脊神经后支可影响到脊神经前支,而脊神经前支与交感神经干直接相连。整脊可以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对治疗脊柱及其周围组织疾病具有明显优势。做颈部活动操,有利于本病的康复,减少复发率。

针灸科常见病及重点病种中医诊断常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