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灼心电影小说改编分析

发布时间:2016-07-04 13:18:11

悬疑小说改编电影的困难

——从《太阳黑子》到《烈日灼心》入手

文学院 郭澄澄 2013202220

【前言】

《太阳黑子》是由法律工作者转业作家的须一瓜的代表作之一,由其改编的电影《烈日灼心》于2015年8月27日上映。两部作品在各个方面都有比较大的不同出于各种原因,电影主创团队对小说做了很大的改编。虽然改编在所难免,不过大部分改动都造成了情节或逻辑上的缺陷,使电影的效果和小说比起来大打折扣,也让很多看过原著的观众对电影恶评不断。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烈日灼心》对于原著《太阳黑子》的改动,并简单分析悬疑类小说改编电影的困难所在。

正文

、电影对于小说的改编

1.人设
尾巴的三个“爸爸”在小说里的比重是差不多的,而电影版强化了伊谷春兄妹与杨自道、辛小丰两兄弟的对手戏,淡化了三兄弟抚养尾巴的戏份。这是非常可惜的地方,因为三个男人与尾巴的相处体现了伊谷夏所说的“男人内心最美好的真情”另外,电影限于片长的原因,减少了许多配角的戏份。

(1)伊谷春与辛小丰

小说中对于伊谷春的心理描写比较丰富。以局里一只叫哈修的狗为契机,他跟辛小丰很快亲近起来。辛小丰工作卖力,抓罪犯不遗余力,伊谷春很欣赏他的头脑和胆识,但他对辛小丰的欣赏总是与灭门案真相的推测和刨根问底纠缠在一起。伊谷春一直给辛小丰施加着很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专门在独处时反复讨论灭门案,以观察辛小丰的反应。面对这种心理攻势,辛小丰只能以沉默勉强招架。辛小丰感到伊谷春就像一个来自天空的阴影,鹰隼一样地张翼,越来越暗地笼罩在他的身边,他感到自己走不出这个阴影了。”

电影中比较正面地描写了伊谷春对辛小丰的喜爱和信赖,比如猜测辛小丰与台湾设计师交往可能因为缺钱,所以主动给辛小丰银行卡等等,即使在撞见辛小丰与台湾设计师的激情场面后,也故作平静地说“你的取向是你的私事,我不会过问,你不要有负担”。电影中的伊警长温和了很多,小丰对伊谷春也表现出后辈对前辈、下属对上级的依赖和信任,称呼他为“头儿”。如果说小说中的辛小丰心是无底洞,电影中邓超演绎的辛小丰更傻更愣一点,底层青年的“俗气”更多一点。

曹保平评价邓超和段奕宏演得非常好:我觉得他们俩也互相爱上对方了,他们在人物上惺惺相惜,而且我觉得他们俩自己也会。在拍的那种状态和关系都很好,又彼此珍惜和彼此欣赏,那个劲儿挺好的。”段奕宏也说我愿意去捕捉那些不确定性的东西,你能说明白你自己许多时间里的感觉只是一个朋友关系?未必。

2)陈比觉

小说里的陈比觉是三个人中最冷静也最心狠手辣的,多次攻击房东卓生发和他的宠物,经“把卓生发的脖子狠狠掐提起来”,扬言“弄死你,我眼睛都不眨”;在发现卓生发进入他们房间的时候“一个大脚,踹在小卓的腰上,小卓(宠物狗)嗷的一生,痛得马上塌腰垂下尾巴”;后来小卓尿血甚至死亡,也和陈比觉的多次攻击有关。房东对陈比觉直接的感觉是“似乎透着书卷气,但看人的眼睛傲慢而粗野”、“锋利但敞亮”。外貌方面,是三个人中最高大的,后来直接被房东称为“大高个儿”。在个人兴趣方面,陈比觉是个神经正常的天文爱好者,当三人身份面临暴露的危险时曾说“我还等着观看十一月两百年来最壮观的流星雨呢”,最后死刑时他的幻觉是飞翔在狮子座流星雨中,也是“太阳黑子”的点题。在和尾巴的互动方面,他一直负责在鱼排上照顾尾巴,给尾巴讲很多天文方面的知识。可以说他是三个人中对尾巴最上心的,在尾巴病危时献了400CC的血,回到鱼排上工作之后也一直惦记尾巴的健康和教育问题。私生活方面,因为陈比觉特殊的男子汉气质和较为高大的身材,鱼排老板娘海珠多次对他献媚以及发生关系,甚至想带着他一起私奔。

而电影中的陈比觉在开头的争吵中被树枝戳瞎眼睛,后来做出吞金鱼来“消毒”的举动,通过装傻掩饰身份,又在影片最后的自白中说自己智商超高,然后自杀。曹保平在采访中对于最后陈比觉自白跳海那一段是这么解释的“因为那个是藏在里面的一个东西,就是因为从一开始这个角色,其实是没傻,但是他的智商太高了,所以他就用装傻来把自己(伪装起来)。其实早早的就为自己将来的逃逸铺了一条路,当然不到那个时候,他也没必要,而且想法和实施之间永远都不一样,有距离。而不是说我们要想到但观众不知道,因为我们给观众的就等于是插进的树枝,导致他其实傻掉了,就像一个半傻一样。而最后其实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剧情可能需要,是一个技术化的处理。”可以看出主创的意思是陈比觉从树枝插进眼睛之后就开始装傻了,为自己以后开脱罪责留后路。但杨自道和辛小丰会放心让一个傻子在竹排上单独照顾孩子吗?而且他明明给自己留了后路,还是选择了自杀,也有些解释不通。

3台湾人

小说中辛小丰突发奇想去同性恋酒吧时认识了台湾设计师,把他的电话存为“树林里”,一直瞒着大家与他来往,后来被伊谷春发现短信,开始怀疑辛小丰是同性恋。台湾设计师从始至终不知道辛小丰的警察身份,只是出于对他气质和肉体的喜爱而交往“觉得他飘洋过海而来,就是因为有这么一个孤儿般的男人,在等候他的疼惜”,“你那个眼神……让我感到,世界都消失了,只剩下孤独和忧伤。”对辛小丰来说,跟台湾设计师接触一方面出于对自己性向的怀疑,另一方面是因为台湾设计师会给钱,他可以拿去给尾巴治病。另外,小说中通过台湾设计师关于辛小丰死亡的梦做出了很多预示和剧透,台湾设计师在剧情中也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角色。

电影对于这一处的改编很有意思,“一个人跳楼自杀,自杀者的同性恋人去现场看了也跟着自杀”,这个案子在小说里也有,只不过电影里台湾人变成了那个“跟着自杀的人”,这样台湾人通过案子认识了辛小丰,然后当着伊谷春的面追求辛小丰,还安排了伊谷春“捉奸在床”的戏份,比较快地让伊谷春“推翻”了对三兄弟的怀疑,也淡化了辛小丰“卖身救女”的实质。这一段同性恋的戏份成为影片最大的卖点,很多影评进而分析伊谷春是不是隐藏的同性恋者,这其实导致了对影片中心思想的偏离,我认为和小说有很大出入。

4)尾巴

小说中尾巴是陈比觉姐姐陈比慧收养的弃婴,亲生父母不明,陈比觉姐姐姐夫意外去世后,他们三个接着收养过来。小说中只提到尾巴的生日跟灭门案日期相同,所以辛小丰把尾巴当作是被他害死的女孩转世而来的,可以说兄弟三人抚养尾巴也是“赎罪”的一部分。

电影则八点档似地增加了尾巴是受害女孩私生子的设定,来让“赎罪”更直接,同时又以“尾巴慢慢长大,以后肯定无法面对养父们是杀害母亲的凶手”这一点,蹩脚地去圆为什么他们被冤枉也不申诉。由于小说中两人心脏都有问题,私生子的设定勉强说得通不过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影片最后出现尾巴的诊断证明,年龄7.4岁,也就是说七年前命案发生的时候尾巴只有个月。抚养着婴儿的家庭一定有很多婴幼儿用品,而电影中的警方只是从邻居那里“听说”这家有个婴儿,难道辛小丰等三个人能把婴儿用品全部清理干净?其次,电影中说尾巴躲在床下才逃过一劫,可是哪家人会把婴儿放在床下?最后,电影中伊谷春到天界山,发现房东窃听,影片给了很多画外音和特写镜头,其中桌上记录窃听对话的本上“投胎转世?”几个字一闪而过。“投胎转世”是小说里的内容,是陈比觉某次跟杨自道打电话时说“他(辛小丰)已经把尾巴看成那个姑娘投胎转世,你看不出吗?!”被房东听到并记录在本子上分析。按照电影的设定,既然尾巴就是受害女的女儿,“投胎转世”这个词就不应该出现在他们对话中。可以看出也许电影的人物设定也是几经调整的

5)伊谷夏

小说中伊谷夏并没有亲眼目睹杨自道见义勇为,而是杨自道看到痛经倒在路边的她,主动把她送去医院,后来在吵吵闹闹中两人逐渐加深了解。小说中伊谷夏的语言很有意思,有年轻人的特殊用语和朝气,也有普通女孩的烦恼,被父母逼着相亲,被痛经折磨等等。她其实早就猜出了三兄弟是灭门案的逃犯,对杨自道表明她愿意跟他们一起逃走,做了很多手脚来侧面迷惑伊谷春,比如把三人合影做旧并改日期,形成不在场证明,假装从三个人的房子里拿来同性恋影片等等。虽然后来还是被伊谷春识破了,但小说中的伊谷夏并不是一个傻姑娘,而表现出了身为警察妹妹的洞察力和智商

电影可能加快节奏,直接让她目击杨自道见义勇为的过程而坠入爱河,省去了富家女跟穷司机本会有的一切三观磨合。在帮三人隐瞒那里电影表现得还算细致,用几个快切镜头表现伊谷夏在脱衣被拒并被杨自道告知“回去问你哥吧”后回家翻了伊谷春的案件综卷,自己猜出了灭门案真相。而正因为她的翻箱倒柜不小心掉了个便签在地上,反而促使她哥识破她“哭哭啼啼他们是同性恋”是在做手脚,进而推翻辛小丰是同性恋的结论,直接去辛小丰家调查。电影虽然把伊谷夏做手脚的部分简化了,但“怀疑——撤销怀疑——再度怀疑”的逻辑链条还算符合原著。

不过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案件综卷是否能被外调的警察随便带出当地警局?电影中伊谷春经常翻动那袋水库灭门案的档案袋,里面甚至有指纹图片、现场照片等等。这个部分是否符合我国法律规定,还有待确定。

6)杨自道

小说中杨自道是三个人中比较“阴险”的一个,在和房东的交流中就看得出来。当他有求于房东时说话语气十分温柔,也会做出一切让步,但只要房东问起三个人的故事,他就态度大变,“语气十分凶狠”。他会见义勇为,为了隐藏身份忍受痛苦,在对尾巴的照顾方面也绝不逊色。作为唯一有异性线索的人,他和伊谷夏的感情线更是感人至深。可以说小说中杨自道这个人物的形象很丰富,并不输给辛小丰。

但电影把杨自道的情节简化了,和伊谷夏的感情线也弱化了。曹保平在采访时说“他们俩(辛小丰和伊谷春)这条线是猫鼠游戏,就是最紧张的那条线。那边那条线其实是一条情感线,和这边的肯定会关联在一起,但是没有那么强烈的关联,那完全是王珞丹和郭涛之间的那一种状态。那状态是我觉得可能也与片长有关系,是因为我们这个题量太大了,最后就把他那些拿下去。拿下去的时候这边这条线是主体趋势的一个线,就你不好动。就你要动了,可能在一个需求环节上就不太能讲的明白了。然后那边就被迫拿掉了一些,可能也是因为这个,才会影响到他们现在这个样子吧。”可以看出是由于片长的限制,为了突出辛小丰和伊谷春的猫鼠游戏,而弱化了杨自道的情节。

7)房东卓生发

小说中房东卓生发是心理活动最多的角色,也是十分出彩的角色。他有自己的罪孽,曾经为了自己逃命而对家人见死不救,为了逃避舆论的指责而隐居深山与小狗相依为命,憎恶红尘,通过批判别人的恶来减轻内心的负担。他有善良的一面,对待尾巴很温柔,也会为小贩被赶走而伤心。他窃听三人的谈话,私自进入房间翻找证据,自己一步步分析出三人和水库灭门案的关系并向警察揭发。人物性格在窃听和与楼下的交流中逐步丰满。小说结尾伊谷夏对房东说“你心里只有恨,你心里装满了恨,你只想证明每一个人都是比你更恶的人”,你从来就没有光明磊落过,你没有责任感、不敢担当,没有牺牲精神、没有勇气也没有人心美好的真情!除了挑剔别人,热衷发现别人的恶,你什么都没有!你是好人,阴暗的好人,到处都有你这样阴暗的好人,道出了房东的本质

电影中对于房东的戏份删减十分严重,房东变成了一个单纯的窃听狂变态,犀利刻薄,最后还骑着自行车载着宠物不知所踪。我认为电影对于卓生发的简化十分可惜,因为这个人物体现了人性的丰富和难以揣测,他和三个人的接触体现了角色性格的立体性,是小说精彩的部分所在。

2.背景案件

(1)灭门案的真相

这也是改动比较大的部分。小说中灭门案就是三兄弟亲手干的。当时三个人还是中学生,杨自道带三个人去水库钓鱼,陈比觉对别墅好奇,杨自道被院子里停的车吸引,辛小丰进屋子看到出浴的女孩起了色心,女孩心脏病突发去世,三人想要逃跑的时候外公进来,掐死外公后外婆进来,接着是父母,似乎命案只发生在一瞬间。然后来逃走了,不过这件事让本来很有希望的陈比觉和辛小丰大学落榜,三人从此干着最底层的工作,只求泯然众人。

电影中除了辛小丰是真的把女孩强奸至死,杨自道和陈比觉都没有实质犯罪行为当然灭门案时三人都在场,肯定脱不开干系,何况女孩的确是因为辛小丰死掉的。要说辛小丰不能面对尾巴,是因为他是真的罪犯,但是陈比觉和杨自道最多算是从犯,虽然看着尾巴也难受,但不至于以死赎罪。而且电影中陈比觉是自杀,但杨自道是行刑处死,两个人做的事情差不多,但其中一个执行了死刑,是否合理?而且死刑肯定要叙述案件过程并且签字画押,不知道关于案发经过他们的口供是怎么样的,既然没有动手,为何要认灭门案的罪?把凶手“第四人”杀掉不仅不是犯罪,反而可以说是赎罪的一部分将功赎罪,至少杨自道和陈比觉可以一直陪在尾巴身边。虽然可以说电影为了过审而让“看起来是好人的杀人犯不是真的杀人犯”,那么三人被执行死刑岂不是冤案误判?让我国司法体系颜面何在?

《太阳黑子》小说最大的主题是关于人犯罪后的赎罪,三兄弟之所以拼命逼自己赎罪是因为之前的罪孽实在深重。但经过电影的改变,“罪孽”不仅没那么重,甚至可以说没有罪只有功,那赎罪的力度也就不那么强了。电影对于这个案件的改编不仅弱化了主旨,还让三个人的行为略显矫情。

曹保平在采访中对于这一点做出了解释:“这个是两方面的考虑,因为我觉得电影是一个大众传播媒介,你是要站在受众的角度,然后有一些问题要考虑,(比如)它的接受尺度和这个范围。就像我们公众电视台,你是不可以像电影院里放电影的尺度一样,是因为你这个传播媒介面对的受众,决定于你的这个电影的界限在哪。我是觉得如果要是这个惨案就是他们做的,然后那么惨的一个案子的话,我觉得这个恕罪无论如何观众是接受不了的。他(观众)对人物没有爱的,他不会爱这几个人,我觉得观众会非常讨厌和反感。(所以)我觉得这个作为一个剧情片和类型片,然后又是规模比较大的商业制作,我觉得它会有问题,就是观众很难接受。

当然人性有各种复杂性——我们都承认,我们都尊重,我们都觉得各种可能都有——但是作为个人的道德价值来判断,我其实觉得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其实也会有接受不了的,就是这个罪是恕不了的。所以就像我们这个片子,核心表达的意思一样,就是恕罪有时候是不可能的,这是你的片子的主旨,也和我的价值观一样,我是觉得从这个角度考虑。在一开始要改(电影)的时候,我就对这个影片做了一个很清晰的判断,就是我觉得它不可以那个样子。看来主创为了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也是作出了很大一番努力的。

关于错案的问题,曹保平说:“我觉得好像不会吧,因为其实这个也谈不上是(错案),当然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但是我觉得在我的故事形态里,这个不是重点,因为这样的事情很多。”“不是重点”这样的说法明显没办法让观众满意,因为归根结底三人是因为水库灭门案而被判处死刑,但他们并不是水库灭门案的凶手,所以这明显是个错案,即使现实生活中错案很多,也无法改变电影改编出现大错误的现实。

(2)三人被抓

小说中虽然伊谷春一直在怀疑三个人并且在有一搭没一搭地收集着证据,直到最后非常肯定三人是真凶,但最后告发他们的人是房东。而房东告发他们是因为陈比觉踢了房东的狗导致狗生病死了,房东本来就有窃听的素材累计,一气之下写信告发,根本没给伊谷春劝他们自首的机会。

而电影中是在高楼追凶结束后伊谷春的师傅马上带人来抓辛小丰。根据辛小丰被铐起来后伊谷春跟他的对话“我必须这么做”“你恨我吗?”可知是伊谷春在从辛小丰住处去往双子大厦的路上打电话通知师傅来抓人,跟变态房东没关系。

那么就出现了问题,谷春高楼上吊着的时候劝辛小丰放手,并劝他“你们三个去自首吧”的时候难道认为小丰放开他转身就能抓到歹徒,之后还有空闲时间赶在他师傅来厦门前去自首?又有资料说“去自首吧”是后来配的音,段奕宏的口型原本说的是“放手吧,我去过天界山了”,是要放弃自己的生命劝辛小丰投案。电影这里的改编一方面出于对房东剧情的简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伊谷春和辛小丰的猫鼠游戏一个明确的结局。

按照电影中对三个人的设定,在灭门案之后几乎完美地清理指纹和痕迹,与三人分别留下明显线索非常不对应。而且兄弟三人后来和伊谷春的接触中,也无法看出灭门案后的冷静和理性,反而经常慌张失措。

(3)片头的说书

电影在片头加了一段说书的旁白,交代了水库灭门案的基本情况。不过这段北方口音的说书,和厦门这个明显南方的地点有些违和。而且说书人在后来也没再出现过了,难免给人一种不平衡的感觉。

曹保平认为这样会更有趣味也更独特,“这其实是一个黑色犯罪的、很激烈的一个故事,然后评书又是最大众化、最世俗化,是中国人最容易接受的一种讲述故事的方法。另外呢,这个片子本身其实想要变得很黑色,我觉得那个评书,包括我们选用了那样的一种声音,包括评书里面有大量的俚语,很下里巴人的那个语感和方法,我都觉得它可能会很好玩,会有一种反讽。”曹保平还说其实评书的部分中间和结尾还会有,但是因为片长的原因被删掉了,否则会显得臃肿。他说删减前的电影里,说书人的态度也会从批判变成同情,代表观众的心态,但因为片长原因不得不放弃,非常可惜

3.善恶天平

小说中借警察、出租车司机等“接地气”的人物写到了很多社会世俗人情,表现了一个较为平衡的善恶天平:

兄弟三人行为和性格比较极端,既落在“善”的一边(长年累月苦行僧似的“行善”),落在“恶”的一边杀人、强奸等,严重触犯法律底线)。大部分时候,他们的道德标准超出常人,但偶尔也会有小小的恶行。杨自道私吞乘客的钱,辛小丰私拿赌资,陈比觉则跟老板娘偷情

伊家兄妹则明显代表“善”的一端。哥哥伊谷春代表“理性”,对法律、秩序、社会公义的信仰以及身体力行;妹妹伊谷夏代表“感性”,纯真善良、重情重义人不是完完全全的大善人,各自也有性格上的缺陷。伊谷春虽然对辛小丰有前辈的关怀保护,但对他的心理折磨也很冷酷无情;伊谷夏则“被爱情冲昏头脑”,知道真相后一边作伪证干扰视听,一边哭着喊着要跟杀人犯私奔。

房东卓生发偏向“恶”的部分,并不大奸大恶但极其自私自利,小恶不断,代表芸芸众生中那些“平庸的恶”。但即使他道德方面再不堪,也会对尾巴和伊谷夏有起码的友善,甚至同情路边走投无路的大妈。

可以看出,小说中的天平是基本平衡的,没有完全的对错,只有相对的善恶更多的是像普通人一样两者兼备的角色,黑白灰均衡存在于小说的色彩中,各有千秋,互相牵制。这是小说显示人性复杂有趣的部分所在,因为在小说中随着故事发展,每个人在天平中的位置也在改变,这种“善恶的游移”是正常而在所难免的,是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存在的,也让每个角色的性格都更加丰富鲜明。

与小说中完善丰富的善恶天平相比,电影的天平就显得比较失衡

三兄弟原本不可饶恕的罪行变得不那么极端,甚至如上文所说根本罪不至死;另一方面,在电影的设定上,他们的善仍然维持高标准,甚至极端到“明明不用死但为了小女孩的未来而一心赴死”原本强烈的善恶对比被冲淡了,艺术效果失衡,逻辑也出现缺陷。

伊谷春少了那些阴暗的心理折磨,成为彻头彻尾正直正气内心温润的好警长。伊谷夏的作伪证和私奔也显得不那么处心积虑。

房东则完全符号化地乱入,只是为了最后伊谷春发现完整线索做铺垫

整体而言,电影中表现“善”多于蜻蜓点水的“恶”,主力聚焦到一个充满奇情与巧合的故事,而少了一些批判人性的思想深度。

4.电影改编出彩的地方

(1)“雨夜初见”

小说中并没有详细描写辛小丰和伊谷春两人初见的场景,电影中倒是浓墨重彩,除了几个特写镜头表现辛小丰“气质与众不同”、“手指掐灭烟头”和“神色惶恐”外,对伊谷春的雨靴特写,以及黑暗中射来的两道目光和意味深长的“回头聊”都给足了戏份。

(2)“看一眼就拔枪”

关于这段情节,小说中只是辛小丰在谈话中一句带过,为了说明伊谷春的直觉之犀利。电影将这个情节完整化了,并改成了辛小丰开车,在表达“伊谷春眼睛很毒”的主题之外,还顺带暗示了辛小丰跟伊谷春天然的默契

(3)“去拿小金鱼”

小说的这个情节中伊谷春显得更体贴,往返的路上都是他在开车,让疲倦的辛小丰睡觉休息,主要为了表现伊谷春“内心泛起的一点温润”

电影中的“去拿小金鱼”的情节扩充了很多,因为之前“污水救援”中伊谷春开枪使自己的脚被擦伤,所以他让辛小丰开车,自己在副驾上一会侧躺一会看窗。而车内两人的聊天也承载了电影开片以来最大的信息量:从绿笋、水库灭门案的现场证据、案情推断、案子跑偏等等聊到女儿是弃婴、兄弟三人共同抚养孩子等等还有聊天中辛小丰还一度心虚让方向盘失去控制而引发怀疑的小插曲

(4)“四千五百块钱”

小说中辛小丰从赌博现场顺手牵羊之后,跟杨自道进行了一段很长很压抑的谈话。杨自道几次追问四千五百块钱的来历,辛小丰说“你不要管了”,又略带愤世嫉俗地说“人和人差别真是很大。昨天那一大摊,那些家伙看上去大多数像白痴一样,那种弱智的眼神,看了就想踹,真让人瞧不起,可是,他们所带的钱,我想比我一辈子挣的都要多”。没过多久他就被伊谷春叫去私聊,伊谷春对他进行了道德教育,又聊到灭门案的事情,然后辛小丰就承认自己拿了四千五百块钱。电影中这一幕的台词比小说里润色了一些,伊谷春教育完,辛小丰就承认了,然后伊谷春就马上表示“我会包庇你”,感觉伊警长的三观崩开了一个裂痕。

二、改编的原因

经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电影对于小说在保留部分精华的基础上做了比较大的改变,尤其是对于主题的改写。如果说小说的主题在于表现人性以及三兄弟对尾巴的爱上,倾向社会类作品,电影则更侧重于伊谷春和辛小丰的猫鼠游戏,更符合悬疑片的节奏。

小说以《太阳黑子》为标题,意在指明三个人是太阳黑子这样的异常现象,总体来说是太阳的一部分,但却是太阳体系中的异类。而电影以《烈日灼心》为标题,明显将主题转向案件给三人带来的影响和折磨。

综合分析,电影进行种种改编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片长

电影受到时间的限制非常大,这也是电影和小说、电视剧的最大差别所在。原本四五百页的故事要在一百二十分钟内表达完整,就不得不删减掉很多内容,导致人物形象单薄扁平,故事缺少铺垫,很多细节也无法体现等等。复杂的剧情在小说中可以慢慢展开,抽丝剥茧,但到了电影中就必须加快节奏,简化支线,拼贴线索,难免造成种种漏洞。这对于看过原著小说或者习惯阅读悬疑推理类小说的观众来说比较难以适应,会觉得电影逻辑链条不完整。

2.审查

审查的问题在悬疑类电影上面尤其严重。因为悬疑类电影难免涉及血腥等等问题,在审查的时候要有比较大幅度的修改。不过《烈日灼心》是个意外,不仅在小说的基础上增加了片头血腥的画面,而且扩充了小说中篇幅不多的同性恋内容。这种增加审查难度的做法可能出于主创团队对于社会话题的关注,也可能只是营销手段,不过无论是什么出发点,增加的内容的确为电影吸引了很多观众

3.主创团队

悬疑类文学作品的特点就在于人物形象生动有趣,案件的推理和侦破逻辑链条紧密,正义和邪恶激烈较量最终正义胜利。不过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对于悬疑文学作品的解读多种多样,一个谜团可以有很多解法,不同读者对于其中犯人和受害者的道德判定也不一样。这一点体现在电影改编中,就是主创团队对于人设和剧情的种种变动。

《烈日灼心》主题的改变和主创团队的三观有关系,因为贯穿全片的表现得像圣人的三位男主在小说中是十恶不赦的杀人犯,就像导演所说,他认为这样的设定观众无法接受,所以在电影中加入了“第四人”,使得看起来像杀人犯的好人并不是杀人犯。虽然这个改变造成了很多逻辑不通的地方,不过主创团队开心就好。

4.悬疑类小说改编电影的不平衡性

悬疑推理类小说,从爱伦坡开始,到黄金时代的阿加莎等人,再到现在的美国硬汉派、日本社会派,内容和涉及面逐步扩大,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而加入了法律、动作、心理等等内容。不过怎么丰富,悬疑小说的核心还是“谜”,也就是困扰人的地方。这个“谜”可以是杀人手法、凶器,也可以是凶手、动机,甚至可以是第一案发地点和作案时间,总之是解开整个问题的关键所在。为了找到答案,侦探或者警察往往要做出一系列努力,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而这也就造成悬疑类小说改编成电影后的不平衡性。

出色的推理小说,“谜”的设置一定很精彩,让人难以忘记,读者要嘛跟着侦探一起推理,要嘛看着警察一步步接近答案,这是一段独一无二的刺激惊险的旅程,也是无法经历第二遍的。所以看过原著小说的人,再看改编而成的电影时已经失去了第一遍阅读故事的期待和疑惑,难免对电影挑三拣四。反之亦然。这是一个不公平的过程,所以电影主创团队总是要对剧情进行种种改编,力争要给观众一个全新的体验,不过这也很难做到。无疑又加强了改变电影的困难程度。

【结语】

作为一个犯罪悬疑故事,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首要任务是要把故事编圆,其余才是探讨人性善恶、法制人情、社会心理等《烈日灼心》对于《太阳黑子》的改编由于前文提到的种种变动,导致电影的剧情逻辑出现硬伤,故事不圆,人物形象也满目疮痍,难以令人满意

悬疑类小说改编电影容易出现很多问题不过如果主创团队认真处理再三琢磨的话也是可以处理圆润的,但《烈日灼心》在这方面差强人意。比如电影特殊增加的片段,在死刑后硬生生多了“杀人犯不是真的杀人犯”的剧情反转,还多了“傻子不是真傻子”的自白,不仅画蛇添足,让剧情显得拖沓,还破坏了原本完整的三观判断和人物设定。

但就基本来说,《烈日灼心》电影对小说的完成度相对比较高,保留了不少精华片段,感觉得出编导努力尊重原著故事的逻辑和智商。曹保平特有的凌厉剪辑风格让节奏保持得比较好。另外,电影的选景非常不错,南方城市湿漉漉的色调质感处理得很好,日光透过百叶窗缕缕照在人们若有所思的脸上,光线并不强烈,灼心的是对法律的坚守和对道德的敬畏。

【参考文献】

《太阳黑子》,须一瓜著,上海文艺出版社

《〈烈日灼心〉导演曹保平:演员改剧本?赶快去死吧!》,凤凰娱乐

《凤凰娱乐专访〈烈日灼心〉导演曹保平》,凤凰娱乐

《〈烈日灼心〉段奕宏谈“基情戏”:我和邓超是清白的》,重庆商报

烈日灼心电影小说改编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