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4-04-13 20:25:26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坐落于湘水之滨,南岳之麓,四周林木荫翳,院内幽静雅致。一千多年来,众多博学鸿儒在这里开坛设讲,湖湘文化也由此形成。今天,它仍然延续着教学功能,是湖南大学的一部分。无论对于古代的儒生还是今天的学子,这里都实在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而从岳麓书院的地位和影响来看,这里又绝不仅仅是一个读书的地方。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走进岳麓书院,远远地就看见大门两侧白底黑字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比上面宋真宗御笔题写的“岳麓书院”匾额还要引人注目。湖南人的文化自信在这八个大字中彰显无遗。岳麓书院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长盛不衰。清末,在兴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的大潮中,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门口这副楹联却不是一开始就挂上去的。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公元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唐五代学人在山中办书院,掌教者称山长。到南宋及元,官立书院,设山长,讲学以外,总领院务。清乾隆改称院长,清末仍用旧名)。门人请其撰题大门楹联,袁以“惟楚有材”为上联,令学生们应对。“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学生们正苦思冥想之际,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对道:“于斯为盛。”这一句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这副著名的流水对就此撰成,常有湖南人引以为傲。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认为,人们对此有误读。这副楹联的意思应该是楚国出人才,这个时代很盛,而不是这个地方很盛。不过,49日,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观岳麓书院时说:“岳麓书院也好,湖南也好,是完全担得起的。
岳麓书院的雏形始于唐代,由僧人智旋等人在岳麓山蟒蛇洞附近建立了类似于学斋一样的书院府,麓山寺碑至今留存。到宋太宗时期,潭州(今长沙)太守朱洞沿袭旧学斋办起了书院,最先称之为岳麓山书院,后改名为岳麓书院。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周式担任岳麓书院山长。他接任后,书院的生徒达到数百人,在当时是非常大的规模。周式兴学的事迹很快为宋真宗赵恒所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名句就出自这位皇帝,他对教育极为重视,亲自接见了周式,并封他为国子监主簿。然而周式一心办学,不愿做官,宋真宗被其精神所感动,同意他归院掌教,赐他鞍马和《九经》,并赐御题匾额——岳麓书院。真宗所赐的匾额没有传下来,今天岳麓书院保存的年代最久远的匾额,为明朝所传。
岳麓书院讲堂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镏金木匾:一为康熙皇帝御赐“学达性天”二为乾隆皇帝御赐“道南正脉”在武则天、唐玄宗时代,湖南一直被视为蛮夷之地。直到宋朝,岳麓书院兴起之后,才有所改观。时人记载道:“谁谓潇湘,此为洙泗;谁谓荆蛮,此为邹鲁。”洙泗指孔子家乡旁的两条小河,邹鲁是孟子和孔子的家乡。也就是说,岳麓书院兴起之后,湖南已跻身为文化先进地区。湖南大学校歌中唱道:“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朱张”指的是朱熹和张栻两位大儒。张栻生活于两宋之际,是个坚定的主战派。他在担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数年之中,把岳麓书院变成了湖湘学派的基地,在南宋名满天下。作为这一学派的集大成者,张栻完成了湖湘学派的理论化,为学派中一批人争取了学术地位。张栻还与他的好友朱熹在岳麓书院举办了著名的“朱张会讲”。朱熹来过岳麓书院两次:第一次是在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带着几个学生从福建骑马来与张栻会讲了三个月,留下“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谚语。据说因为远道来听课的学生太多,所骑的马把岳麓书院门前池塘的水都喝干了。今天岳麓书院的讲堂中,仍为朱张二人摆放着两张座椅。第二次是在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朱熹作为湖南的地方长官经营岳麓书院。“朱张会讲”使湖湘文化、湖湘学派达到巅峰,与中国其他区域的文化相比,经世思想传统在湖湘文化中表现特别突出。
及至清末,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魏源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编》,倡导经世,呼唤改革,“三湘学人诵习成风,士皆有用世之志”,这部著作为湖湘文化吹拂起一派新风。魏源是晚清经世派的杰出代表,此后从岳麓书院走出的知识精英们总是站在时代的前沿。魏源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被他的后辈师弟们用于实践。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人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近代学校,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谭嗣同、陈天华、黄兴、邓中夏、蔡和森、何叔衡、程潜等众多革命者都出自岳麓书院,湖南也成为辛亥革命时期“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操着湖南口音的有识之士们走出三湘大地,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的中心人物。毛泽东与岳麓书院毛泽东的老师,也是他后来的岳父杨昌济是岳麓书院的教授。1917年和1919年,毛泽东曾两次居住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在此期间他创办了《湘江评论》,建立了新民学会。赫曦台、爱晚亭是青年毛泽东经常散步、学习的地方。
爱晚亭岳麓书院门前的赫曦台是个戏台。“赫曦”两字出自屈原的《离骚》“赫”是指红色,“曦”是指朝霞,合起来就是“旭日东升,红霞满天”的意思。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张栻曾在岳麓山顶看日出,遂筑“赫曦台”朱熹题额。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将其修复。在台的左右内壁上有丈余高的“福”、“寿”二字,台的顶部雕饰有八卦图、蝙蝠、寿字图案,与一般戏台无异。
但赫曦台照壁上题着的三首诗可不同凡响。第一首是朱熹、张栻登台看日出时的联句:“泛舟长沙渚,振策湘山岑。烟云渺变化,宇宙穷高深。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当中一首诗是王阳明的《望赫曦台》“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第三首是毛泽东的《和周世钊同志》,这首诗写于1955年。当年6月,毛泽东来到长沙,620日,他在一群故交好友的陪伴下畅游湘江,游完泳后,又登上岳麓山。随行中有毛泽东的早年同学,当时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的周世钊。后来,周世钊将自己所作的《七律·随从毛主席登岳麓山》及其他几首诗词寄给他看。104日,毛泽东回信和诗一首:“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swelnus.com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30年过去了,毛泽东再不是那个写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少年。爱晚亭与毛泽东也颇有渊源。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期,毛泽东就常和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在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19181919年,毛泽东两次离开长沙去北京,都是在爱晚亭前话别友人。因为这个缘故,1952年重修爱晚亭时,湖南大学校长李达致书毛泽东,请求题写亭名,毛泽东欣然提笔。爱晚亭内立有石碑,上刻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
赫曦台岳麓书院到底对毛泽东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没有明确的记载,人们只能从他的言行中揣测一二。讲堂位于岳麓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岳麓书院创建时,即有“讲堂五间”。大厅中央悬挂两块镏金木匾: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重刻;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传播史上的地位,此额为原物。
讲堂檐前悬挂的“实事求是”匾,1916年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所撰。“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宾步程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在讲堂两旁还有宾步程写的楹联:工善其事必善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副楹联与“实事求是”的匾额相呼应,告诫工科学生在做人的态度和处事的作风上不能懈怠,必须精益求精,注意方法,解决工具问题。宾步程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名气并不很大,但他提倡的“实事求是”的校训影响却极为深远。毛泽东居住在岳麓书院时,这块匾额已经挂在檐前了,想必令青年毛泽东印象深刻。后来,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提出了“实事求是”,并系统地阐释了其内容。1943年,毛泽东亲笔写下“实事求是”作为延安中央党校的校训,沿用至今。讲堂壁上还嵌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欧阳厚均刻的“忠孝廉节”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书、欧阳厚均立的“整齐严肃”碑。“整齐严肃”作为岳麓书院的院训,对毛泽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后来他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制定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可以看作是对前者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岳麓山上还有一个人和毛泽东有些关系。他就是原国民党18师师长张辉瓒。1931年,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成功,毛泽东填了一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其中末尾一句“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使这名倒霉的军人家喻户晓。1931年,张辉瓒被红军俘获后处决,同年,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健为其建墓于岳麓山,占地1000多平方米。1938年,在日本人的追捕下,被尊为韩国“国父”的金九还曾在岳麓山张辉瓒墓庐养病,并且一呆就是8个月。
历届领导人爱上岳麓山对岳麓书院有特殊情结的并非毛泽东一人,刘少奇、贺龙、王震、华国锋、胡耀邦、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多位领导人都曾在任职期间或者退休后参观岳麓书院。书院专门开辟了一间展室,展览领导人们参观时的照片和题词。生于湖南省浏阳市的胡耀邦把他唯一一次正式题词献给了岳麓书院。那是19891月,也就是他去世前不久。湖南省委副书记刘正等陪同他去参观岳麓书院。参观完,众人要胡耀邦题字,他指着摊开的大张宣纸说:“这纸太大,容我回去写好送来行不行?”众人不允,胡耀邦只好思忖:“写什么呢?”站在一旁的湖南大学负责人说:“就写千年学府吧。”胡耀邦略一沉吟,说:“题‘尊重知识’好吗?”胡耀邦蘸墨挥毫,凝神运笔,四个大字跃然纸上。题毕,未署年月日,在场的人问他为什么不署,他回答说:“尊重知识是没有年限的。”
岳麓书院御书楼1991316日,江泽民参观岳麓书院,并向院方要了一份岳麓书院学规。该学规是清代王文清山长制定的,江泽民说要带回去送给自己的小孙子,工作人员留下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印象。20031116日,朱镕基在退休当年就和夫人造访了岳麓书院并题词“千年学府”。此前,在1993年,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时,就曾到书院视察。201449日,胡锦涛参观了岳麓书院。据院方介绍,11年前他就有参观岳麓书院的计划,但因公务繁忙未能成行。此次,在结束了80多分钟的参观后,胡锦涛婉拒了院方题词的要求,只是签下了名字。
书院,自唐初开始出现,到清末历经1200多年,历朝累计设有7525所。其中属清朝最多,有5836所。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一般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后经其学生戚同文的努力,得以发展,学子们“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1006年,宋真宗因追念太祖自立为帝,应天顺时,将宋太祖赵匡胤发迹之处宋州(今商丘)改为应天府,1014年又升为南京,处陪都地位。1009年,宋真宗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后人还立有《范文正公讲院碑记》以兹纪念。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隋唐时名嵩阳观,五代后周名太乙书院。宋代赐名太室书院,宋太宗赐书院匾额和九经印书。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改名嵩阳书院。南宋时嵩阳书院已废。清康熙年间重建。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山下。相传,唐贞元年间(公元785前后),洛阳人李渤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为南康(今星子县)郡守时,重建院宇,在此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条规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吸引了海内外知名学者皆来此地讲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几百年“讲学式”书院的楷模。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