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12月29日生于天津

发布时间:

18891229生于天津。1904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与周恩来交往甚密。当时周恩来经常到梅家找梅贻琦温习功课,有时候通宵达旦。1908年梅贻琦入保定高等学堂,庚子赔款留学美国,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于1916年担任清华大学物理教授,先后任教务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19311948年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抗日战争时,清华与北大、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梅暂时以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身份主持校务。1937年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翌年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1945日本投降后,回北平筹备复校。1953年任台湾当局教育部门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55年奉召返台,在台湾新竹将清华大学复校,并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19587月任台湾当教育部部长,兼清华大学校长。1959年兼任台湾当局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副主席。1962519病逝于台北。
身教重于言教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教育名言身为世人推崇。
宓离开东大后到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授,19299钱钟书考入其父钱基博曾执教的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的得意门生,师生间常有诗词赠答与唱和,然而1937年因钱钟书一篇书评,师生关系曾紧张了多年。 吴宓于1941年被教育部聘为首批部聘教授。1943-1944年吴宓代理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1944年秋到成都燕京大学任教,19459月改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19462月吴宓推辞了浙江大学河南大学要他出任文学院院长之聘约,到武昌武汉大学任外文系主任,19471月起主编《武汉日报·文学副刊》一年,其间清华大学梅贻琦陈福田一再要他回去。至1949年广州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以文学院院长之位邀他南下,且其好友陈寅恪亦在岭南,教育部长杭立武邀他去台湾大学任文学院长,女儿要他去清华大学,而他即4月底飞到重庆到相辉学院任外语教授,兼任梁漱溟主持的北碚勉仁学院文学教授,入蜀定居了。19504月两院相继撤消,吴宓到新成立的四川教育学院9月又随校并入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后到中文系任教。结果是虎落平阳,晚景甚为不佳。 "文革"到来,吴宓成为西南师院批斗的大罪人,以种种罪名蹲入"牛棚",到平梁劳改,受尽苦难。76岁的老人干不动重活,还被架上高台示众,头晕眼花直打哆嗦,被推下来跌断左腿。之后又遭断水断饭之折磨。腿伤稍好,即令打扫厕所。 1971年病重,右目失明,左目白内障严重,就只好让他回重庆养病。1977年吴宓已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好让其胞妹吴须曼领回陕西老家终于使他得到了一些兄妹深情的照顾和温馨,延至1978117日病逝老家,终年84岁。1981117日,吴宓的骨灰,由吴须曼送至安吴堡,葬在白雪笼罩嵯峨山下。


皮先生于1927年去美国留学,专攻世界史,先进耶鲁大学,后进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1935年学成归国。回国后被北京大学聘为副教授,不到一
年升为教授,成为北大历史系一位名牌教师,和钱穆先生并称为“钱皮”。据说他对同事言辞刻薄,喜欢骂人,但是因为学识渊博,课堂总是爆满。他在西南联大的一些事,近年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有提到。 1937年日寇陷我北平,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奉命南迁,在长沙联合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又西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皮先生一直跟随行动。 1942年皮先生离开昆明回到湖南,出任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史地系主任、教务长、代理院长。代理院务期间皮先生对该院复杂的人事关系,觉得难予处理,遂于19488月应聘来到湖南大学,执教世界通史、西洋史学史等课程。19499月长沙和平解放,皮先生仍留在湖南大学任教。 1953年院系调整以后,他就留在新成立的湖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 1957年春天“大鸣大放”,他真诚地起来响应,不仅自己“鸣”,还鼓励别人“放”。他竟然在省政协会议上与林兆倧、雷敢、姜运开、解毓才等五位教授联合发言,批评高校工作中的“以党代政”现象,赞同成立校务委员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结果五位教授中的四位被戴上了“右派”帽子,只有林兆倧先生一人被“保护过关”。 皮先生本一介书生,身高体不健,而且染有肺结核,经过这一沉重打击,他就病倒了。“右派”帽子戴上不过一年,他竟抱憾而去。

1921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中国大学讲师。1925年任故宫博物馆专门委员。1939年至昆明入西南联合大学任副教授。翌年任教授及文科研究所导师,讲授《六国铜器》、甲骨文字》、《古文字学》、《说文解字》、《尔雅》、《战国策》及《唐宋诗词》等。1935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次年代理中文系主任。建国后,仍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中 文系代理主任,并应故宫博物院之聘兼任设计员。 1952年任中国历史学会候补理事,并调故宫博物院,先后任设计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列室主任、美术史部主任、副院长等。 1954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 1956年受文化部委派访问芬兰和瑞典。在芬兰以《中国艺术的发展》为题发表讲演。同年,他组织五省市出土文物展览,指导工作人员编制展览图录,并亲自撰写了前言。 1959年,故宫博物院将原陈列于东六宫的历代艺术综合陈列馆与"三大殿"里的古代艺术陈列合并为历代艺术馆,移置于紫禁城的中心部位——保和殿及东西两庑,唐兰亲自撰写陈列大纲和总说明。同年起先后任北京市第二、三届政协委员。 1961年任北京市历史学会理事。 1963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78年任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理事,曾随中国出土文物展览团访问香港,与当地文化界进行学术交流。同年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9111日在北京病逝,故宫博物院党委根据他多年夙愿,追认为中共党员[1]




冯文潜,字柳猗(18961963),祖籍天津,出生于河北省涿县(现涿州市)一个盐商家庭。自幼受到维新变法思想的熏陶,只读了两年私塾19031905)就开始接受新式学校教育。他1911年冬毕业于涿县私立养正小学,翌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1915年毕业,为该校第七界毕业学生。同班同学有黄钰生(子坚)、孔繁需(云卿)、陈汝良(范有)等人。在学校期间与孔、黄二人共同创办三育(德、智、体)兢进会,后改名为敬业乐群会。在组织学生团体开展活动中同低两班的周恩来相识。19151917年在南开学校高等班学习。在南开期间,柳猗先生一方面接触到许多新知识、新思潮,形成了历史在不断进步的观念。另一方面,有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以慎思明辨、养心节欲的原则律己,反对知而不行、沽名钓誉。他在日记里写道:“一人做一件事只有问所行合乎义礼否,名在所不及。及名斯下矣。斯为名而做非为事也,是即为名之奴。趋人至此者莫过于学校之考试”191511日) 1917年柳猗先生赴美留学,入衣阿华州著名的葛林乃尔学院(Grinnell College)主修哲学,副修历史,获学士学位。19201922年间,在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深造。自认为在美五年收获最大之处在于“国家观念日渐真切”。19225月先生携藏书250册与同学挚友孔文卿赴德,开始了新的留学生涯。他在“家有变,国有变,世事有变”的情况下,坚持“一息尚存,还是干”,用“量要兼人,思要兼人,志要兼人,爱要兼人”的箴言鼓励自己,要“大小在地面印个印再走,决不负此余生”。在德期间,他结识了不少留德学生、学者,如陈寅恪、俞大维,而且与周恩来重新建立了联系。他还利用假期徒步旅行,访问德国的农村和中小城市,考察风土人情,同许多德国的知识青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先生在柏林大学研究院攻读哲学、历史达六年之久,19284月回国。
回国后,先生历任南京中央大学讲师、副教授(19291930);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19301937);昆明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19371945)兼代系主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461952);外文系教授兼图书馆长、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长(19521963)。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查良钊(18971982 字勉仲。祖籍浙江海宁袁花,生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民国7(1918赴美,留学于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研究部。民国101921讨论“一战”善后问题的“华盛顿会议”召开时,他联合留美同同学蒋廷黻、罗家伦、高仁山等,发起组织中国学生华盛顿会议后援会被推为执行干事长,与国内民众团体和海外华侨相呼应,支援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民国11年回国,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教务
长、河南大学校长、河南省教育厅长。曾参加蔡元培等领导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并与同仁合办《教育评论》,提倡科学教育。 民国19年(1930陕西大旱,随朱庆澜从事赈济,任华北慈善联合会总干事,深入灾区访问,发起“三元钱救一命”运动,向各地募款救灾,并联合华洋义赈会修建泾渭渠。后代理陕西省教育厅长,赴灾区工作时遭土匪绑架,无钱自赎,被囚81天始告脱险。民国20年(1931长江大水灾,他出任长江水灾赈济委员会常委兼灾区工作组总干事。是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又协助朱庆澜募捐接济东北抗日义勇军。民国23年(1934)重返教育界,任北平艺文中学校长,从事“道尔顿制”实验,并兼任香山慈幼院副院长。 民国261937抗战爆发,以教育部参事、赈务委员会专员身份,办理北方战区青年学生救济事宜。民国27年(1938)在西安收容战区中学生1700余人,亲自率领由凤翔步行至天水,创办国立第五中学。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训导长。抗战胜利后,任昆明师范学院院长。1949年赴印度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人教育会议。1950年应邀任德里大学中央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1954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教授兼训导长,以及侨生辅导委员会主任,并担任“考试院”考试委员。1982年,病逝于台北

1889年12月29日生于天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