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与衰落

发布时间:2020-07-08 08:19:58

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与衰落

1453年,土耳其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东正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堡从此改为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进入了它的新纪元,经过此后百年的征战,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1.对外扩张

1512年,谢里姆一世即位后,着手反对其东部邻国——伊朗的斗争。1514年,谢里姆一世的15万远征军,经过千里跋涉,到达伊朗首都附近。虽然伊朗拥有8万骑兵且以逸待劳,但他们没有步兵,也没有枪炮。土耳其的新军发挥了作用。他们选用大口径炮猛轰敌人阵地,随即用步枪进击,大败伊朗军队。土耳其军队进入大不里士。1515年,北部美索不达米亚归属奥斯曼帝国。

1516年,谢里姆一世又向叙利亚和埃及的马穆鲁克人国家扩张势力。奥斯曼军在叙利亚北部得到当地封建主的支持,没有遇到人民的反抗。土军在同叙利亚的马穆鲁克军队在阿勒颇的决战中,充分发挥了骑兵、炮兵和步兵的协调作用和大炮步枪的威力,使仅有刀、矛和弓箭的马穆鲁克骑兵遭到惨败。

12月,谢里姆一世从大马士革出发,次年1月初大败马穆鲁克军队后进入开罗。谢里姆一世在位8年期间,把帝国的领土增加了一倍,使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15178月,他以哈里发的资格,接管了麦加克尔白天房的钥匙。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成为哈里发,这对于帝国作为伊斯兰世界的政治宗教中心,对于帝国的政教合一的封建专制制度,都是一个重大事件。

1520年,谢里姆一世之子苏里曼继位,是为苏里曼一世。他在位46年,正是奥斯曼帝国的全盛时代。除了政治、文化的建树外,对外战争用去了他的大部分时间。

苏里曼一世的征战,首要目标是贝尔格莱德。这座城市是帝国与中欧的交通孔道。1521年苏里曼一世借匈牙利忙于内讧,出兵10万攻占贝尔格莱德,巩固了北部边疆。苏里曼一世的第二个征战目标是罗德岛。该岛是伊斯坦布尔至开罗的必经之地。1522年,土耳其军队水路并进,以十万之众,猛攻罗德岛,围岛9个月之后,占领该岛。

苏里曼一世曾四次入侵匈牙利,占领匈牙利大部分领土。在亚洲,苏里曼屡次征战伊朗,把亚美尼亚大部、格鲁吉亚部分地区并入土耳其,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也都由伊朗并入土耳其版图。在非洲,的黎波里和阿尔及利亚亦被占领。

2.土地制度

苏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直接占有的土地称为“米尔”,是最肥沃的土地。他分封给皇族的俸田称为“哈斯”,占有者常为达官贵人。他赏赐给伊斯兰寺院的供养田称为“瓦克夫”。帝国在上述土地形式之外,广泛存在着独特的、保证军官薪俸的军事采邑制。有功的军人分别被授予“提马尔”或“扎米特”两种军功田封地。土地收入归军人,但战时必须为国家提供兵源。

3.中央政权

苏丹是军队和国家的最高主宰,是伊斯兰教的哈里发。首相是苏丹的代表,以主席资格主持由主要官员组成的大臣会议。为制约首相权力,设立了6人组成的“宫相”。法律确定了新军组织制度,使之成为帝国军队的核心。他们虽只占军队1/10,但由于经过特别训练,组织严密、纪律严格、装备精良,因而有效地抑制了军事采邑制封建主的分裂企图,加强了中央权力。此外,帝国政府对财政税收实行中央集权,设在安纳托利亚和鲁米利亚的财政官,负责核算中央政府的收支。

3.等级制度

等级制度是奥斯曼帝国的社会特征。全国分为宗教封建主、军事封建主、商人与市民、农民4个等级。宗教封建主作为伊斯兰教上层和军事封建主一起组成了以苏丹为首的特权阶级。伊斯兰教会和宗教法官掌握着司法和文化事务。商人与市民,特别是农民是无权者。他们要缴纳各种苛捐杂税。非伊斯兰教的人,还要缴人头税,等级制的永恒主题是封建主阶级的“纯正性”与“不可侵犯性”,以及政教合一。

4.米勒特制

米勒特制是奥斯曼帝国宗教宽容政策的表现。这是土耳其人从阿拉伯人那里继承下来并赋予新内容的宗教自治制度。主要内容是:非穆斯林宗教团体或氏族在不损害帝国利益并承担规定的税捐义务的基础上,保持本民族语言文字、拥有专门宗教文化和教育机构,享受充分的内部自治权。它创始于穆罕默德二世占领君士坦丁堡后,任命真纳狄奥为希腊正教大主教之时。苏里曼一世批准成立了希腊正教、犹太教、亚美尼亚格里高利教等米勒特。1536年,苏里曼一世同法国法兰西斯一世签订的条约中,又形成了天主教的米勒特。

5.行会制度

行会制度对城市经济和居民日常生活具有广泛的影响。它源于穆斯林手工艺人和商人的“阿希”组织,完善于占领君士坦丁堡和吸收拜占庭行会制诸多因素之后。在帝国全盛时期,首都行会分为57个行业,共组成1000多个行会。行会组织统一价格,对日用品实行专卖,回收旧币,严格规定原料、加工生产,并且组织对外贸易。苏丹政府对行会实行监督,行会制度的内部自治,在一定程度上给手工业者带来了安全,它的闭塞性又限制了手工业者的主动性,并不利于商人的竞争性。

6.对俄战争的失败

1711年,土耳其军队打败俄军后,订立了有利于土耳其的普鲁斯合约。此后俄国经过20多年的外交和军事准备,在1736年打败了土耳其军队。俄国的一些要求,由于法国的干预而没有得到实现,但它南下政策却因此而加紧准备。

1763年,欧洲诸国7年战争结束后,俄国立即实施西侵波兰、南略奥斯曼帝国的战略方针。1769年,俄国军队首先进攻摩尔达维亚。这次俄土战争到1774年结束。长期的军事落后使土耳其军队在陆路和海上都遭到惨败。同年订立库楚克凯纳吉合约,俄国夺得了黑海和高加索的一些要塞,俄国舰队可以自由通过达达尼尔海峡,俄国有权在伊斯坦布尔建立和保护东正教教堂等。条约涉及军事、政治、外交、宗教各个方面,是自彼得一世以来,俄国从奥斯曼帝国夺得最多的战果。

1786年到1791年,俄土又发生战争,土耳其军队再次失败,俄国夺取奥察科夫要塞,并与克里米亚合并。

7.帝国的衰落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明显的表现为采邑领主土地所有制的衰落。17~18世纪时,从大采邑领主、军官以及素丹亲信者中间,分化出一个显贵阶层。这些人在首都和各省城周围夺取了许多采邑。此外,素丹还分封给显贵们大块封地。在形式上显贵们的许多封地算作是苏丹的土地,实际上显贵已把封地变作私有财产。这些新土地所有者把农民变为分成制农民和无地雇农,使他们失去了世代相传的份地。采邑土地所有制的衰落,使大多数领主对苏丹政府已不负有义务,而对各省有更多依赖。这就造成本来不是由经济、文化、语言和历史联系起来,而是靠军事征战形成大帝国的固有离心倾向,大大的加强了。

农民经济的衰落是奥斯曼帝国解体的根本原因。农民仍使用原始工具和生产方法经营土地,收成一部分用于原始工具和劳动力的再生产,另一部分不适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为封建剥削者所夺取和消耗。租税承包人的权力越来越大,而贪婪程度随着他们地位的固定而增长,他们和地主勾结起来成为新的土地贵族。这些人苛刻的无节制的征税,导致农村的衰落和小农的破产。封建主义的挥霍享受,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增长而更加肆无忌惮。为获取大量农产品偿付奢侈的生活,他们对农民进行灾难性的掠夺,结果导致许多农村耕地荒芜成为“死地”,18世纪末“死地”竟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半以上。

奥斯曼是古典伊斯兰文明的继承者和革新者,他们在继承这种文明的同时,把缺乏接受文化的能力也继承下来。在中世纪,伊斯兰文明一直优于西方,所以并未向西方开放。奥斯曼人继承了这种过时的传统,而且由于军事征战中连连打败欧洲对手而加强了这种传统。军事征战也是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手段之一,各种知识、技术仍可以通过人员、行业、工匠进行交流。但缺乏接受文化的能力、学习愿望以及轻视工业、贸易和重视政治、军事、宗教、农业的传统,妨碍了奥斯曼文化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与衰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