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附答案)$725048

发布时间:2018-10-13 09:49:10

福州八中2016—2017学年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查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

2016.11.15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勾之。 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 对此理解正确是

A.这种史学研究方法更注重地下之资料的研究价值

B.用这种史学研究方法研究后得出的史学结论应该深信不疑

C.这种史学研究方法对于具体史实的考证和抽象理论的论证作用很大

D.新材料不一定是新发现新出土的材料,而是新眼光新视角看待的材料

2、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

A.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3、《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这表明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4、秦始皇为破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的困局,采取的主要举措是

A.奖励耕战,实现统一 B.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C.南平越族,北伐匈奴 D.推行郡县,建立集权制

5、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萧何沛主吏橡,曹参狱橡”厉于小吏一类,“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

A.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 B.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

C.市民阶层掌控了国家政权 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

6、门阀制是从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官员选拔制度,造成朝廷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家族所垄断,个人出身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维护正统的嫡长子继承习俗 B.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皇帝统辖百官治下的郡县制 D.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系

7、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换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沈既济所评价的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

A.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B.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

C.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

D.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精密联系起来

8、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向皇帝检举和推荐)。”由此可见,通判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9、乾隆三十八年,将秘密立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并称:“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该制度

A.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B.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有利于政局稳定

C.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予选贤任能

D.排除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

10、“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这是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在引用这一资料研究伏尔泰思想时,需要注意的有

①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 ②作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

③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 ④秦汉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12、战国时实行兵士戍边制度,当时规定戍边期限为三日,一切费用自理。而秦统一后,广大将士却对该制度深恶痛绝。这最有可能是由于

A.政治腐朽,军饷无法保障 B.国家统一,人民热爱和平

C.路途遥远,粮草需要自备 D.将士厌战,急需农业生产

13、《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A.质量管理严格 B.产品做工精美 C.生产不计成本 D.产品不入市场

14、汉代代田法“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载种。以上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A.广种薄收 B.少种多收 C.休耕轮作 D.精耕细作

15、《旧唐书·食货上》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

A.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B.实质上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C.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 D.有利于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16、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佃农之间买卖頻繁

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17、“官街鼓”又称“咚咚鼓”,是一种报时信号。《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的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唐朝市受官府的严格监管,宋代坊市制度的崩溃

B.宋代不重视商业发展

C.宋代在城市管理上出现了倒退

D.宋代出现了草市、集镇,纸币广泛流

18、《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下列关于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B.玉米、甘薯等大量外来农作物引进的结果  

C.劳动力增多使土地得到开发  

D.《农政全书 》中先进经验推广使然

19、《宋史》载,宋朝湖州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第一要务”;太湖洞庭山区“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农民纷纷放弃农业而去经商

B.商品自由流通程度很高

C.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性农业发展较快

D.农业精耕细作,剩余产品大量商品化

20、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朝代

秦汉

次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

0.85/

1.7/

2.7/

5.31/

18.5/

19.9/

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21、“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民间广为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22、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这一论述表明

A.荀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B.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

C.儒家和法家思想趋于合流 D.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

23、唐代高僧把“孝”说成是贯穿古今的根本大道,并以慈悲比附仁道,以戒律比附修身等。这说明

A. 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B. 佛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C. 儒佛两家的道德观原本是相同的 D.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日趋中国本土化

24、朱熹与陆九渊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文化教育家,前者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开心学之体系,由于二人称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故自鹅湖之会始,二人争论不休。那么他们最大的分歧是

A. 朱熹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陆九渊强调“心”是宇宙的本源

B.“天理”是不是 “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C. 是否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D. 是否进行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25、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二者的相似之处是

A. 都带有宗教色彩 B. 都把行为的自主权交给了人自身

C. 对世界的本源认识一致 D.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者

26、梁启超研究清代三百年学术思潮概括为“以复古为解放”“第一步,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第二步,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第三步,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第四步,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材料表明

A.清代学术缺乏明确的方向

B.对传统学术的反思有利于思想进步

C.清代学术思想由复古而停滞不前

D.清代崇古思想阻碍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7、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以及当下的“孔子热”,反映了不同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28、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下列书法作品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王羲之的《兰亭序》 B.柳公权的《玄秘塔碑》

C. 张旭的《肚痛帖》 D.赵孟頫的《汉汲黯传》

29、《雅典政制》开宗明义地指出,“至于雅典人的政制,他们选择的政体类型或者模式,就其选择照顾卑贱者而不是良善者来说,我是不赞成的。”材料表达作者对雅典民主的基本认识是

A.少数人的民主 B.非自由的民主

C.排斥精英的民主 D.奴隶制民主

30、《十二铜表法》第三表中规定:在第三次牵债务人至广场后,如仍无人代为清偿或保证,债权人得将债务人卖于台伯河外的外国或杀死之。”“如债权人有数人时,得分割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纵未按债额比例切块,亦不以为罪。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奴隶与平民在借贷关系中不受保护

B.保留了习惯法的陋习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保留了债务奴隶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其中第3114分,第3212 分,第3314分,共40分。

31、(14分)人口问题至关重要,它关联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其发展态势又与时代变迁、环境变化、政府政策等密切相关。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五十一年(1721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与雍正元年(1723年)“摊丁入地”政策的相继颁布、执行,刺激了人口的增长。……著名学者洪亮吉在1793年提出了他的人口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耕地的增长不及人口增长的速度;(二)他主张以“天地调剂之法”与“君相调剂之法“来解决过剩人口,即水旱瘟疫等灾害的自然淘汰,政府人为调整与救济,如移民、开荒等;(三)他认为听任人口激增会引起社会动乱。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了《人口论》……他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这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互动百科《马尔萨斯人口论》

材料三 十九世纪20年代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统计表

(单位:人)

时期

迁出

他乡种田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材料四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遭到日本侵略军的全面进攻。为躲避战火,并执行国民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20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万户、500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所谓“开拓者”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

1)据材料一、二,概括洪亮吉与马尔萨斯在人口论内容方面的相似点。(2分)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17世纪后200年间的英国与1978年底以来的中国分别是如何安全绕过“马尔萨斯陷阱”的?(4分)

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附答案)$72504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