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4-05-17 13:05:32

鲁迅研究专著读后感

近日,学生有幸拜读朱晓进先生的一本关于鲁迅的作品,书名唤作《鲁迅研究》,全书质而实绮,贫而实腴,让我收益颇丰。众所周知,朱晓进先生是研究鲁迅的著名专家。《鲁迅研究》全书除去绪论,共分九章。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我便只截取其中关羽鲁迅的人生选择略谈一二。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笔名鲁迅,。鲁迅的一生可谓是风雨坎坷,命途多舛。1881年出生在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他的童年生活是比较丰裕的。家境殷实,祖父为官,羡煞旁人。周围人都毕恭毕敬的称他一生“公子哥儿”。从来不少添花人,只欠雪中送炭者。童年的五陵衣马自轻肥好景不长,到了他13岁那年,家道中落,刘皇叔还有草鞋可卖,周树人却是一贫如洗了。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的长期患病可谓是雪上加霜,13岁的他不得不过早的承受起生活的重担。几回花下坐吹箫的风流已一去不复返,周围“势利眼”见风使舵,也对他变得漠然了。这唯利是图的态度的变化,使鲁迅很早就体会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感受到国人之间的冷漠,心灵之间的距离。这在他以后的作品中也多有体现。用鲁迅自己的话说便是: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而后鲁迅开始了他的求学生涯,在他20岁那年便写下了《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达了自己对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的祖国的担忧和为国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意志。此时的鲁迅,便已经有了世人所不具有的敏锐目光和远见卓识。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22岁的鲁迅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父亲被庸医误诊致死事件在鲁迅心里留下了深重的阴影,为“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鲁迅选择了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理性丰满,现实骨感。幻灯片事件中趾高气扬,自鸣得意的日本人和无动于衷,麻木不仁的中国人给了鲁迅以澎湃的心理冲击——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鲁迅意识到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医者医其生,文者医其心。只有用猛烈的投枪匕首,才能将中华民族从沉睡中唤醒笔,才能为中华民族找到新的生机。这是一个时代乃至整个历史长河的抉择,这是一次伟大的选择。

于是,我们在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看到了这样一位以笔为刀,以文为药,为腐朽旧中国做开膛破肚手术,药其膏肓,治其精神的伟大的时代圣医。幸之不幸哉!

鲁迅研究读后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