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有声胜无声——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创意朗读初探

发布时间:

此时有声胜无声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创意朗读初探 
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六中 郑
丹 
【摘要】初中语文古诗文朗读教学中 文章——蒲松龄的《狼》和杜甫的《茅屋为 师身临其境的演绎,更是架起了作品与学生 有时会滑入一个误区:课堂里,学生的朗读 秋风所破歌》,以下为此一尝试的方法步骤 之间心灵交流的桥梁,无形之中,学生对《茅 
高低起伏,时而抑扬顿挫,时而舒缓婉转, 
与心得。 

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学习已由厌读变为乐读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 
了。 
表面上“声情并茂”,实质却是朗读知识的 机械化,模式化。于是我在古诗文教学中尝试, 运用加叹词创意朗读教学,即在原文中加一 
积极性 
古诗文朗读一般会比现代文碰到较多的 二、出其不意,加叹词朗读,掀起学 生学习的热潮 
恰当的叹词来朗读,然后以读来品文,以读 困难,但初中语文课文中选编的古诗文或文 来赏诗。 
质兼美,或言简意赅,而且大多浅显易懂,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创意朗读;叹词; 
生动有趣,学生较易上口,读之有味,只要 品读 
教师善于引导,就能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 文的一些语言规律,体味古诗文特有的语言 古诗文承载着兼收并蓄、博大精深的中 
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国传统文化,阅读古诗文,可以提高语文素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养,陶冶情操。学习古诗文,朗读是关键,“三 初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 分文章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 求知欲望,只有抓好这一环节,课堂教学才 来也会吟”。 
能顺利进行,这犹如演奏一支交响曲,其成 朗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 功首先取决于起音,起音准确,演奏才能成 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 功进行。因此,上课伊始,我总是注重抓住 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 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设计新颖合理的 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 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知,使人在反复朗读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 蒲松龄的《狼》故事性较强,情节曲折 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捕捉作品 惊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本来就有较高的兴 艺术形象,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领略作品 致。于是我在教学《狼》时设计以下三个环 的韵味意境,体会作品的语言艺术,通达作 节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品的奥妙之处,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 
(1)猜谜语:“像狗不是狗,似狐并非狐 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朗读教学 前面架铡刀,后面拖扫帚。”(打一动物)—— 时不小心滑人了一个误区:课堂里,学生的 狼。 
朗读高低起伏,时而抑扬顿挫,时而舒缓婉转, (2)你能说说有关狼”的成语吗? 读出了各种朗读技巧,然而表面上“声情并 (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引狼人室、狼 茂”,实质却是朗读知识的机械化,模式化。 子野心、豺狼当道、如狼似虎……)出示几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多次的训练中很 幅凶狠的狼的图片。 
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朗读技巧,包括停顿、重音、 (3)看来“狼”这一动物似乎都与“凶 语气、节奏等,但是朗读教学不等于学习朗 残”“狠毒”“坏人”等联系在一起,古代 读,而是通过朗读手段来启发引导学生感知、 有一位文学家也曾经这样评价狼——“狼亦 体验作品,朗读是为了更充分更深人地理解 黠矣”,(释义:狼也太狡猾了!)就让我 与感受文本,掌握阅读古诗文的方法,是为 们一起朗读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狼》, 了积累语言素材,培养语言感受能力,实现 看看小说中狼的狡猾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言语能力的提高,而朗读技巧只能是一种为 凶残狠毒的狼还有狡猾的一面,学生个 理解文本传情与悟情的手段与工具,任何“缺 个跃跃欲试,急切地朗读并理解课文,希望 乏情感的丰富变化,技巧的运用也成了有形 从中找到根据。于是朗朗的读书声活跃了课 
无神的赝品”。 
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内沸沸 
那么,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以 扬扬,课堂不再沉闷,不再压抑。 
朗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在乐读、熟读古诗文 朗读教学的魅力之一来自相应的意境的 的名篇中提高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 营造。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果呢?我在古诗文教学中作了一番深刻的思 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说是千古绝唱, 索和积极的尝试,特别是古诗文的创意朗读。 
整首诗,特别是前三节,笼罩在一种悲哀的 
有创意”,就是有新意,不落俗套, 氤氲下。因此我便借助多媒体播放二胡曲《月 有个性,不止于一般化。这是《语文课程标准》 夜》,让这凄凉的乐曲把学生带进诗歌学习 对7-9年级学生写作的要求之一,课标对阅 的情境中,教师在此氛围中再配乐朗诵。哀 
读教学提倡个性化阅读,其实也是一种创意 伤的乐曲,伤感的朗诵,凄凉的氛围,使学 阅读。在探究中,我自认为收效最理想的就 生们急于了解杜甫那凄惨的现实生活状况。 
是加叹词创意朗读,即在原文中加一恰当的 
诵读相应意境的创设,犹如为作品的展 
叹词来朗读,然后以读来品文,以读来赏诗。 现拉开了序幕,为光芒四射的作品再现升起 在尝试中,我选择了两篇体裁、风格迥异的 了曙光,它的启发、导人作用不可低估。教 语文教学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而读能力主要指的是朗读,把无声的文字材料 转化成声音,其实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对于 学生熟悉文本,培养语感,全面提高语文能 力都大有裨益。然而古诗文的教学如果只依 靠单一的全班齐声朗读,学生不久就会产生审 美疲劳,还会厌烦,不仅教师预期的效果大打 折扣,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为了能使学生顺 利进入“读其言,见其物,闻其声,悟其清” 的境界,我决定出其不意,进行创意朗读, 以此来掀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潮。 
《狼》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在你认为课文中最能表现狼的狡猾或人的聪 明的句子前面或后面加一叹词“呀”或“啊” (其他的叹词亦可),再朗读加了叹词的段落, 然后说明在此处加叹词的理由,并说说你读 后内心的感受。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一诗歌, 没有曲折生动的情节,然诗歌前三节描述了 诗人凄惨的现实生活,对此我设计如下:请 在你认为最能表现诗人凄苦的现实生活的语 句前面或后面加一叹词“唉”,反复诵读, 仔细体会,并说说你为何加在此处的理由。 


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明确从未 
尝试过的朗读要求后,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参 与热情,开始蠢蠢欲动,急于尝试。于是在 小组交流活动中,学生们个个参与,人人动 脑。这样,学生们在这一活动中读懂了内容, 培养了语感,可谓读在其中,得在其中,乐 
在其中。 
朗读教学不论是采用哪种形式进行,其 
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与作品的同振共鸣,深 人体验与感悟,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鉴赏评 价,让学生独到的见解得以亮相,有个性的 发现得以张扬。因此,诵读教学最爽心悦目、 最令人迷恋、最让人激动、最使人击掌而呼 的是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感知理解后的有创 造性的诵读,通过诵读质疑解疑,达到有独 到的见解与评判。这个环节是整个诵读课最 光彩夺目的亮点,它架起了通向学生和作者 心灵的通道,为下一环节做好了很好的铺垫。 
三、重视品读,唱好课堂的压轴戏 也许有人会认为加叹词朗读无非是活跃 课堂气氛的噱头,作秀而已。然而加叹词创 意朗读绝非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 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唱好古诗文教学的压 
轴戏——品读,即仔细地品味和鉴赏。 朗读是将文字的视觉形象转换语音的听 
19都市家教 

觉形象的一种阅读活动。朗读,应该紧紧结合语言的品味、分析 过程。怎样读,才能准确、生动、细致、真实地演绎出文本的情 感内蕴?这就离不开对文本语言的品读。品味、分析文本语言的 章法、句法,乃至用字、用韵等等,是提高朗读效果的重要前提。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点拨学生披文人情,理清脉理,分析句读, 揣摩炼字炼句的技巧,体会作品的风格,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样 学生的朗读,才不会盲目、机械。 
那么,要通过创意朗读来品味文本,把握作者倾注于字里行 间的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增强阅读的形象感、 意蕴感和情趣美,就成了古诗文教学的压轴戏。如何唱好这一压 轴戏呢?那就是通过加叹词理由的说明来完成。在学生说明理由 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说明加叹词的理由来品味古诗文的 
【摘要】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 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 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华特精辟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句话既说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一样宽广,也深刻地表明语 文教育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 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必须注重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促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学生除了“听、背、 写”而别无它法,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而教师搞题海战术,主宰课堂, 单项灌输,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 从属于教师。正如刘国正 
语言,评价人物形象,把握作者倾注于字里行间的复杂情感。 比如在《狼》的品读中,一学生在“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句后加叹词“呀”,理由是:屠夫杀了前面的狼后,本以为可 以安心地离开了,没想到积薪后还有一只狼,此时他才明白原先 前面那只狼“假寐”是为了迷惑自己,另一只狼“径去”是为了 从后面打洞攻人,原来它们如此狡猾,想来个前后夹击,怎不令 人惊讶?同时屠夫也庆幸自己刚才当机立断,考虑周全,没有中 

先生谈到语文教育是指出:“文教育严重的弊端之一是脱离生活,脱离 社会。阅读,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生活体验领会文章妙要。写作,也不 重视引导学生开发生活宝库为写作之源,只在写作方法上打转。这样的 阅读,难以获得对文章的真正理解;这样的写作,只能养成八股调。” 注重语文教育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已成为人们的 
它们的圈套。看来对待这些阴险狡诈的动物绝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绝不能手软。又一学生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之前加叹词“啊”, 理由是:屠夫自遇上狼以来都处于防御阶段,照常理他应该在狼 睡着放松警惕时,悄悄溜走才是,可此时在狼“目似瞑”时突然跳起, 用到劈断狼的头,其做法令人意想不到,其勇气亦着实让人吃惊! 而事实证明屠夫的这一果断的做法是正确的,是聪明的。 
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品读中,有学生亮出自己的观 点:“我在‘公然抱茅人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的后面加一叹词‘唉’,你看原本生活贫寒的杜甫,茅草被风吹 得七零八落,好不容易有些还可以捡回来,可偏偏又被一群顽童 给抱走了,再加上年迈体弱,哪能追得上这群顽童们,只能眼巴 巴地看着茅草被他们抢走,只能落魄地回来筋疲力尽的靠着叹息, 唉!这天灾加人祸真是雪上加霜呀!”另一学生是这样品读的: “我在‘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的前面加叹词‘唉’, 
共同呼唤。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沟 
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 
生语文时间的机会。” 
语文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将语文教学与生活有  机结合起来,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进行教育 
教学,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发展 
语文能力,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怎 
E 
● 
样才能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做到语文教学生 互
活化呢? 
人才 
 
 
 塾  中,学生学到了社会知识,像为人处世,适应环境的 美莹 
能力……这些都是成长中所必须具有的素质,但这不 它
是小小的语文课堂可以学到的,必须经过社会生活的 字
实践、磨练,才能在一个人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学 甘 
  
生 ; 
因为屋漏偏又遭逢雨,晚上叉下起了雨,一贫如洗的杜甫,盖了 多年的破被子比铁还要硬,还要冰,这漫漫长夜如何睡得着呀, 
唉!” 
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能力,从而完 
成“体验一学习—运用一学习—体验”的过程,因为, 
这样的品读,既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读懂、读透课文,又能 
够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同时,又为学生学习古诗文起到 了导向作用,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作品内容的理解,情感 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感知,全在这琅琅书声中得到升华,实现了 对作品情感激荡后的理性的鉴赏与思考,真可谓一石三鸟,事半 功倍。 
琅琅的读书声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琅琅 的读书声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作品内容,把握了人物情感;琅琅的 读书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发现了语文的美。此时有声胜无声! 
总而言之,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遵循文本自身的特 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朗读教学,适度开 发创意朗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树立信心, 乐于学习,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智慧的和 谐发展。 
生活是语文教学源源不断,用之不尽的活教材。 
生活中的语文是生动的、灵活的。充分利用学习 
●白 
 
环境学习母语,语文才能学活,学生才能有较大收获。 专 
生活中变化的事物,流动的信息,不断更新的科学技 警 
术都是学生观察学习的对象,语文课为生活中的所听、 
一 
 【. 
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 
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 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 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在培养人、 教育人、陶冶人、美化人方面作出贡献,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的。 
参考文献: 1]李山林.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误区与对策.《当代教育论 坛》,2008. 2]张颂.《朗读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3]《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4]《语言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5]《千古美文》(中华经典诵读本).齐鲁书 
所看、所感、所想提供了表达空间。学生把真实的社 
会体验再现课堂,必须运用语言表达,而语言训练恰 恰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学生运用标准的普通话 准确再现生活中的真实和体验,既进行了语文学习运 用,也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 
把生活中的事物、情景带进课堂,使语文教学充满了信息物流,具有了 深刻的人文色彩;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开放的、有创造力的课堂,大大丰 富深化了语文教学。 
在学生生活中,阅读必不可少。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很多信息:由 来自身边,有来自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阅读。 学生通过阅读,能学到前人的经验、知识、技能以及大量的人文思想, 
像灯一样照亮人的心灵。学生阅读的越多,知识面越广,他们的语文素 养就越高,就能找到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就会时时产 生智慧碰撞的火花,更有利于深化语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真正突出 语文课的“人文性”。 
在新时期,语文教学过程不在是单纯的授与受的过程,不是脱离实 际生活的过程,而是与生活紧密结合,它是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的,语文 教学生活化已是潮流。 
参考文献: 
[1]洪永山.《构建生活的课堂》,2002年 2]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杜威教育论著选 
都市家教20 


此时有声胜无声——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创意朗读初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