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诫》

发布时间:2019-04-29 20:21:12

《十诫》
作者:刘镒
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9

         要:近些年,学术界对于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研究不断深入,而他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波兰导演逐渐被更多人熟知。伴随着波兰民族性格的曲折形成,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树立了个人艺术创作的鲜明旗帜。这些作品揭示着独特的电影人文景观,关于精神家园的重构和对人类灵魂的质疑。从纪录片过渡到故事片,基耶斯洛夫斯基用复杂的电影语言技巧揭示角色内心的复杂情感,他的目光超越政治和伦理,尤其是后期的《十诫》《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三色》,本文将立足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对其审美内涵和镜像风格稍作探讨。

        关键词:基耶斯洛夫斯基;十诫;审美内涵;镜像风格

        基耶斯洛夫斯基早期的纪录片生涯一类是反映波兰社会的政治生活状况,另一类则是描述波兰人民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生存环境、生存态度。一方面纪录片滋生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绝望冷漠的悲观主义,同时也暴露了它的限制性,由此基氏最终选择去构筑一个远离现实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他故事片浓郁的纪实风格。80年代中期波兰的戒严期间,政治已无法构成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吸引。政治规定了他们的位置、是与否,却无力回答基本的必要的人性问题。我讨厌波兰的现状,一切事情都不顾我们、超越我们地进行着,我们对此无能为力。皮尔斯威兹和我都认为政治不可能改变这个世界,更不用说把它变得更美好了。”[1]基耶斯洛夫斯基日渐打破纪录片屏障,投身故事片。对现状的无力以及敏锐的直觉使他开始尽可能地弱化政治,聚焦更广阔的主题。

        很难想象在混乱的政治环境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对那些残酷的、可怕的时代标志做了减法。他释放柔和,表现了人文主义电影的作家式气质,探索了人类精神困境和终极价值。《十诫》是一次苦涩的机遇,一场自觉的发力,于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和编剧皮耶谢维茨一拍即合。《十诫》来自圣经,也叫十条诫命。内容是:不许拜别神;不许制造和敬拜偶像;不许妄称耶和华名;须守安息日为圣日;须孝父母;不许杀人;不许奸淫;不许偷盗;不许作假见证;不许贪婪他人财物。与十诫相对应,基耶斯洛夫斯基把当代社会作为十诫现代版的背景。事实上诫条只是跳板,基氏关心的是爱情、死亡、救赎、孤独、命运。在这些命题下,是对波兰人现代处境的拷问和质疑。

《十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