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3-09-02 20:18:55

《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研究》

结题报告

唐山市汉沽管理区大泊小学陈鸿鹏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由于拓展了网络资源共享空间,打破了学生接受教育的空间、时间、人力的界限,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和媒介与德育工作整合,挖掘网络资源,推荐更多的能吸引儿童优秀网络教育资源站点,积极开展有益于增进学生网络知识、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培养网络道德的活动,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

小学生正处长身体、品德形成雏形阶段,缺少分辨是非能力。为了锻炼学生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适应儿童年龄、身心特点,因势利导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紧密贴近当前社会现状,有效选择教育资源,以多种活动形式,扎实有效的展开教育活动。

根据我校现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条件和已经建立的德育示范特色,将两者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现代化教育背景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实现手段、方法、内容的创新,从而提高小学德育的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以《小学德育纲要》、《爱国主义实施纲要》为指导,以新《义务教育法》和新教育实验五个观点、六个行动的理论为依据,实践有关德育理论,紧密联系社会和学校实际,展开课题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 加强学校网络技术教育。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利用网络使学生学会有目的地自主发现和收集、学习相关德育信息,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包括网风网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辨证扬弃地甄选网络信息,促进学生形成健全正确的网络道德,提高学生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律能力、抗诱惑能力。 3.利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收集大量具有正确导向的教育信息,教会学生在现代信息条件下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探索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挖掘学生向善的愿望,从而铸造学生健康饱满的人格,为其后继发展奠定基础。

4.优化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管理,通过研究和实践,初步形成学校现代化的德育目标,序列化的德育内容,操作化的德育方法,模式化的德育组织管理,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把信息技术作为德育学习的工具: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加强学科渗透德育工作,认真研究以网络环境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高德育效果的方法、途径等。在学科中找准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契合点,利用学校德育工作由教会学生道德向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道德转变。让学生能够对获取到的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和鉴别,以便找出自己所需的信息。

2.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使学生利用网络媒介,了解祖国的书法艺术,学习书法知识以及书法家的生平事迹,制作写字育人的主题性网站“静心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科技创新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和动手能力,为学校发展塑造新的亮点。

3.信息技术与少先队阵地建设整合提高德育实效。利用网络资源,拟订不同年级德育教育分阶段目标,对不同年级和不同班级学生德育目标的达成度的要求由整齐、划一的标准,向富有层次性、个性化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想象力,更加体现了个性化教育。

(二)把校园网络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平台。

通过网上博客、校园网站、家校速递通道等渠道,实现了生生、师生、家长教师间的教育互动。拓宽家校联系的时空,为家庭教育提供学习指导和素材。开辟校园网站、建设主题学习网站,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挖掘生活中素材,学会主动,有目的地去发现和收集相关德育信息。

(三)把网络资源作为学校道德建设教育的元素。

学校课题组从学科资源、技术资源、活动资源入手,收集光盘、课件、事件介绍等相关资料组织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网络具有共享资源的特点,培养教师设计开发活动教材和用活教材的能力。

2009年课题立项以来,经过开题论证,调整方案,到现在经过近4年时间的探索研究,我校在课题研究过程和办学成果方面取得了进展。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学校德育工作开创网络化管理模式。

为了规范学校管理,切实加强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建立了科学的德育管理体系。明确了“认认真真写字, 踏踏实实做人”的校训,“文明 正直 谦和 好学”的校风,“勤学 好问 多思 乐行”的学风,建立了一个组织健全、运营规范的学校管理体系,在德育工作小组的统一领导下,下辖各职能部门,从而较系统地形成了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整体氛围和科学的领导工作体制。网络时代的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内,应向社会更深、更广延伸。

我们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成立了以家长委员会成员、法制副校长、校领导班子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德育处、年级组及班主任为德育工作阵地。同时,为了使校内外形成合力,我们建立了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导,向家庭、社会延伸、扩展的新格局。纵向上,我们主要抓学生和教师队伍建设、网络道德建设;在横向我们主要抓了校外的二支德育队伍。一支德育队伍指家长学校。这是联系家长、提高家长素质的一种较好组织形式,加强德育的责任感与合作感。另一支队伍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由退休教师、社区干部、民警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成。在同一目标下,两支队伍与学校进行双向交流,创设了校外德育社会区域环境,以发挥德育的整体优势。

(二)校园网成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最佳平台。

当前德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工作。就目前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他们网络道德素养的教育,唯其如此,才能使未成年人在网络虚拟空间明辨是非,养成道德自律习惯,并在网络道德建设发挥更重要作用。

1.开设网络心理咨询室。 心理教师在校园网上开设了心理咨询聊天室, 吸引学生上网倾诉难言之隐, 及时做好特殊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2.开辟校园学生论坛。学校联系网上学校“一点通”,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可以点击自行解决,还可以完成预习和复习工作。学生就学校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与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进行网上直接交谈,便于学校及时掌握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3.开展网络专题讲座。由计算机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文明上网讲座, 通过讲座,使学生真正正确全面地认识网络。讲座活动中穿插学生提问、教师解答互动活动,真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对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了解,提高了学生正确运用网络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能力。

4.共享网络德育资源。教导处、德育组、少先队、卫生组利用校园电视台、红领巾广播共享德育资源。只要有关部门将一些优秀的德育教育资源上传校园网共享, 每个班级只要从校园网的共享文件夹中下载优秀的课件,学生可以在晨会课、大课间、午休时间观看,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直观形象的德育教育内容让学生深受启发。

(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德育实效。

我们提倡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使原本更多注重知识、缺乏活力的课堂生动起来,教育与教学在课堂中得到完美结合,学生的人性得到尊重,人格得到完善,品德得到提升。

1.捕捉素材,活学活用。 德育渗透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去探索、判断使之警觉、感受到思想熏陶和哲理启迪。么林丽老师的品社课《和同学交朋友》,教师用儿歌和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交朋友并不是只为了从朋友那里寻求帮助更重要的是给予朋友帮助。因为教学素材源于生活,学生感到好奇又亲切,课堂上讨论的气氛异常热烈,源于生活才是最有活力的,实现了生活德育化和德育生活化的链接,课堂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2.拓展迁移,突破难点。由于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内容拓展,为深度解读做铺垫。陈艳云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品社课《火灾中的自救与互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会到火灾是一种什么的情况。而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学生可以生动地认识到火灾带给人们的伤害。场面震撼,触人心肺。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生活预防火灾是多么的重要,并学会在火灾中如何自救与互救。

3.创设情境,鼓励创新。学科教学中要求教师挖掘教材的德育素材,把德育要求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教育目标放在同一目标上,选准德育教育内容和学科知识的结合点,做到水乳交融。周鹏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美术课《青铜器》一课,将网上搜集来的汉代各种青铜器作品配上古典音乐,通过多媒体给予渲染,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感受青铜器花纹的特点,学生在了解汉代悠久的青铜器历史文化基础上,激发学生创作青铜器花纹的兴趣,创编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花纹,达到了艺术教学和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

4.欣赏陶冶,交流展示。在进行校本课程写字课上,借多媒体展示规范书写动作及要领,抓好“双姿”的纠正和良好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在校园网上开辟静心堂主页,有历代书法家练字的故事,还有书法家优秀作品欣赏,展示我校学生优秀作品和每月评比校园之星介绍,练字活动照片。通过信息技术与写字教学的整合,学生的写字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也得到了巩固。

(四)信息技术与主题活动整合提高德育实效。

德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使受教育者感受不到教育的存在,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活动”则是达到这种教育境界的有效平台。少先队将信息技术与主题活动整合,使活动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使学生参与积极性更高,主题活动达到的育人效果更明显。

1.举行文明上网签名活动。为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德准则,在虚拟空间内学会尊重科学、尊重他人,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环境。少先队提出文明上网签名活动得到了全体少先队员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在校园网上点击表示支持。文明上网可以增强网络文明意识,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明辨是非、自我保护和防范不良行为的能力。

2.定期观看优秀影片。用丰富的德育资源吸引学生爱上校园学习生活,建立“网上影院”栏目,精选适合小学生口味的、健康向上的电影、动画片,供孩子们上网阅读、观看,同时开展网上观后感发表评论活动。通过这种途径吸引学生正确上网,接受网络熏陶,从而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3.举行我行我秀作品展。电子小报、网页、电脑绘画大赛,“我爱家乡”摄影比赛……通过开展网络比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并把比赛作为网上德育的载体,渗透着德育思想,使学生在学习、娱乐、竞赛中吸取德育营养。

(五)利用网络使家校互动更密切。

1.开展家长网络培训工作。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活动契机,我校对家长举行文明上网讲座,让家长认识了“校园网德育资源库”与社会上经营性网吧的区别,转变了部分家长对网络的偏见和看法,认识到正确引导走进网络时间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和学校联合共同引导学生走进健康网络世界,并正确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习和思想道德水平。

2.开通“家校通”网上家校业务。我们通过“家校通”短信互动的形式,建立固定的反馈网络。该网络既可以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学校在家表现让教师与家长之间互动交流。使学校、家庭都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以便互相配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学校

1.办学成果显著。四年扎实的课题研究,使我校形成了借助网络及其资源来提高德育工作效率的办学特色,2010被评为 汉沽管理区德育工作先进学校”1名老师被评为汉沽管理区德育工作先个人多名教师被评为区级先进教师,先后有12名学生被评为市区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我校秉承全面发展、德育先行的办学理念得到了验证。

2团队协作奋进。在课题研究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团队的理念和行动得到高度统一。每一位教师尽管处在不同领域,接受不同条件下达的任务,但树立了校荣我荣的大局观,不管接受哪一项任务,大家都凝心聚力,圆满完成

二)教师

1.师德修养逐步提高。 “微笑新庄、感动新小”育人故事专题交流活动成了每年师德教育的自编素材, 微笑服务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校园里涌现出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定期宣传表彰我校教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师德风范,将表彰和学习融为一体,进一步激励大家向身边的楷模学习,教师队伍的师德修养更上一层楼。

2.骨干队伍迅速壮大。学校依托课题研究,教师队伍培养逐步形成了梯队建设。学校有区骨干教师1名,区教学能手2名,校级的优秀教师5名。老师们认真撰写的优秀德育论文有20多篇,在区级以上获奖或发表。在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中我校有1人获第一名,教师书法大赛中有1人获一等奖。有1名教师在市级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有了课题的引领,激发了全体教师积极向上的动力,活跃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更帮助教师实现的教育理想。

(三)学生

1.养成文明上网 。课题研究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学会了文明上网。我校的生源以农民子弟为主,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和家长文化素养偏低,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出很多弊端。虽然我校周边有黑网吧和游戏厅,但从未发生学生因上网逃学现象,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对网络的抵抗能力逐渐增强,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

2.行为习惯规范。在网络资源库的熏陶下,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都上了新台阶。在与传统的德育模式形成了优势互补。少先队每周的三项评比(纪律、卫生、红领巾佩戴),每学期的星级少年和三好学生的评比,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礼貌用语经常使用,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综合能力发展。学校积极开展学生兴趣小组活动,营造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每年在区春季运动会和篮球赛上捷报频传,区艺术节,学生综合素质大赛,讲故事比赛中,我校选手都取得了佳绩。在全体课题组教师的悉心栽培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

七、继续深化研究的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上的交锋必然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级,社会也必然在这种交锋中更加发达,更加文明。我校的德育工作在课题研究引领下,进行了点滴实践与探索,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还很难提升到网络德育的理论高度来阐述。因此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我校将不断深入研究,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强化网络德育意识、网络资源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创建了多种学生自主管理,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德育人模式,增强学生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律抗诱能力,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自律自求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有道德有能力的“网上一代”。

利用网络及其资源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