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15-03-31 12:01:12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

(2010-05-11 15:28:29)

[摘要]: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同时,更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本文论述了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一部分教师表现出来的常见的几种心理不适应现象,如:职业倦怠、认知偏执、情感焦虑、适应不良等,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从社会支持系统、学校关心系统与个人维护系统三个方面来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教师;心理压力

    新课改实践中,教育决策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培训过程中培训者往往强调的是新的教育理念的灌输以及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对教师面对这一挑战的心理适应性却未能予以足够的关注。来自基层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心理适应性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精神以及教学潜能的发挥,并最终将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得与失、成与败。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困惑,给予教师心理上的关怀,确保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参与新课改,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的表现

    中小学教师职业堪称是全社会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这是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的一个观点。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同样令人担忧。据业内专家分析,近几年来,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数据或许是枯燥的,但数据又是最能说明问题的: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外公布了一项不太乐观的调查结果:SCL90心理健康量表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0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而且,从分布态势上看,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其次初中、高中。

——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项调查显示,教师心理疾患检出率为48%,与一般群体的常模相比,有23.4%的小学教师超出常模2个标准。

——广州市天河区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近半数教师的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调查还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也比较高。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

——杭州市教科所去年上半年对市区30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毕业班的教师和班主任压力大于非毕业班和非班主任的教师。

——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2000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68所城乡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约有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与教师工作压力过大有关。

由上述数据可知,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又将成为他们新的压力源。下面是在新课改背景下一部分教师表示出来的常见的几种心理不适现象:

   1  职业倦怠

它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是西方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中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冷淡和不负责任,对教育教学失去热情;工作中易疲劳、烦躁,动辄发怒,个人成就感降低等各种心理症状。

    2. 认知偏执

表现为一味强调自身正确,听不进别人的良好建议,对失败与成功的归因不当,主要反映在自我意识及对他人评价的无知及偏见。

   3. 情感焦虑

常表现为缺乏安全感,高焦虑,浮躁,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易因心理不平横而导致冲动行为的产生。

   4. 意志脆弱

即挫折忍受力低,一旦遇到困难与挫折,不是自暴自弃,就是一蹶不振,标准出胆怯、懦弱。

   5. 适应不良

表现为人际关系障碍,常埋怨工作易做人难处,要么随意发脾气,出口伤人,要么表现出交往退缩,尽量避免与他人接触独来独往。与学生冲突也较为频繁,易出现打骂学生现象,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成因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心理不健康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既与新课改带来的外部压力这一直接诱因有关,也与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内因有关。

    (一)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外因

    1  工作负荷过重

    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尤其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新课程改革方案相继出台,要求教师应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使得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深深地感觉到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据报道,某市一名中学教师说:我一向不服输,过去工作再苦再累我都能忍受,可近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常常是事情还没开始做,便事先设想出种种后果,老是担心教不好课程,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担心最后考不过人家……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惶恐不安、心绪不宁,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以上所述充分反映出当前在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的现实情况下,许多中小学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

    2. 职业的特殊性

    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的。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师肩负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神圣职责,来不得半点马虎。有专家认为,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应带有创造性、长期的、紧张的精神劳动。教学活动往往是个体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易形成孤独、怪癖和感情抑郁,往往在自豪中产生自赏、在挫折中产生哀怨,进而会导致心理问题。

     3. 学生

    来自学生的压力源首先是学生的品行不良和成绩不佳。学生品行不良,如不遵守纪律,是师生互动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压力源,尤其在初中阶段这一问题更为突出,有时甚至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从而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学生的调皮和缺乏纪律性之所以会成为教师压力的因素,是因为在此期间教师必须承担多种角色:教师、警察、纪律督导员等等。学生的不良行为往往影响到教师的情绪、自我效能感等诸多方面,常常会使教师产生压力感、厌倦感。

    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的权威性日益淡化,很多教师在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曾有媒体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最担心的一件事是怕成为被告。有的孩子甚至因为教师的一句批评的话而离家出走或自杀,更让教师承担了沉重的精神压力。

     再次,学生学业成绩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学生的学业不良可能会给教师的切身利益带来直接的影响,也可能会影响到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因此,学生的学业不良同样成为教师苦恼的根源。

     最后,新课改引发的新型师生关系也是教师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以师道尊严为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知识传承方面,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因而师生关系是一种单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说你听式的服从关系。在伦理道德方面,传统的观念教师于道德说教者的绝对尊严的地位,因而认为教师是无可置疑的长者,学生是理所当然的弟子,师生关系成了单一性的老对幼长辈对晚辈的说教关系。新课改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在上述两个领域中师生关系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在知识接受(传受)领域,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性的我主你客我说你听,而是平等的对话伙伴和合作者。在伦理道德领域,教师须从长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走到学生中去,走到公共舆论的中心。因而,教师的行为不再简单地等同于教育行为,他们必须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教育性。应该说,有效地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其出发点是积极的,也带有很强的针对性。但由于在实际改革过程中有关方面处理问题存在一些偏差,出现了教师得不到学生及家长起码的尊重,一些学校事故的处理方案让教师感到不公等现象。因此,面对这些变化,教师也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心理适应过程。

     4. 人际关系

    学校内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上级领导、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目前大部分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对教师的任用聘任、奖金待遇、评优晋级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多数教师因怕下岗、怕被淘汰而不敢提意见,只是极力维护与校领导之间的和谐关系。此外,竞争和挑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学校内部的竞争主要表现在教学成绩评估、每学期的工作总结、教育科研的工作量等方面。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教师的奖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切身利益(如工资、奖金、职务的变动等)。这样,必然会引起部分教师之间出现嫉妒、攀比、敌对和相互猜疑、迎合领导等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以至加重了教师的压力。

    5. 社会的期望

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过高,让教师感到压力过大。教师本来只是一种普通的人,而不是纯粹的机器,我们或许有理由要求他们有超常的业务与道德素质,但不可能要求他们没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没有则必然影响心理的生理的节律。的确,面对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面对家长的望子成龙、学校的以升学率论英雄以及社会的沉重期望,不少教师往往载不动许多愁,如不及时加以有效的疏导,长此以往,势必会使心理不堪重负。

    6.不完善的考核制度

    笔者认为这是产生教师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由于现在的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所以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越来越消极,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在运转。以前我们经常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而现在分数也成了教师的命根,因为规定每年每所学校教师必须考核,这也就意味着有些教师轻则没有工资浮动,重则被分流下岗的危险,由此可见不完善的考核制度会直接对教师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

     7. 不健全的管理体制

     谁都知道,现在学校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但究竟什么是校长负责制?可能不同的校长的理解也不一样,而曾经有一名校长就是这样理解的:校长负责制就是校长一个人说了算。于是他把领导班子会变成了一言堂,甚至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提议某人担任学校教务主任时,采取了这样的民主方式:×××当咱学校的教务主任,大伙有不同意的吗?没有?全票通过。你见过这样的民主吗?当有教师提出学校的某项规章制度不合理时,校长说:现在的制度哪有那么合理的?不合理?以后慢慢就合理了。

     8. 不稳定的工作环境

     现在许多的教师心里有一根弦是紧绷的,那就是下岗。当然竞争可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促使优胜劣汰,但是教师应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这一点对于教师是致关重要的。每一次的业务考试都让教师紧张,尤其是这些考试还被冠以下岗考试之名。长此以往,这种不稳定的工作环境必然会引发教师的心理问题,如焦虑、忧郁、易烦躁、易激怒等,因此,建立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这一点对教师致关重要。

     (一)   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内因

     在同样的压力下,个人的主观体验是不同的。有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甚至喘不过气来了 ,有的教师则觉得有一点压力,但关系不太大,这主要与教师个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能力水平、人格特点、认知特点等中介变量有关。

    1. 教师的认知特点包括教师的自我认知和学生认知。有的教师对自身的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自己,自我期望水平过高,按照社会的标准衡量自己,追求完美主义,一旦失败,便会产生心理压力;有的教师仍按传统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从而导致师生间的矛盾家具,增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2. 教师本人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功利心强)、意志品质差、心理承受力差等。

    3. 教师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不正确而造成心理压力。

    4 . 教师的能力水平低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的提高。部分教师认为用人制度改革而感到没有安全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产生这些问题都与这些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低下有关。

    5教师的年龄因素。新课改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超越。面对这种变革,年轻的教师由于在教育教学经验和观念上还没有定型,适应尚且容易些;年纪稍大一点的教师要发生这样的角色转变,可能就不那麽容易了。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成就感强的优秀教师,他们原本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要他们否定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放弃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宝,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的情绪如果没能得到有效的调适,极易产生对改革信念的动摇,甚至出现抵制情绪。

   6.教师自身知识技能的缺失。新课改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在知识结构上,从原来只要求会处理局部知识,到处理学科内的综合知识,发展到要求会处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在思维方式上,从继承接受知识,到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习惯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能力上,从模仿他人进行教学,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发展成为具有驾驭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从使用传统的书本,黑板,教鞭等进行教学,到掌握使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等基本电教手段,发展成为能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等等。参照这些标准和要求,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之相差甚远,似乎高不可攀。诚然,可以继续通过学习,接受培训来提高自己,但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不少教师深切地感受到由于自身素质的缺失将难于适应改革的要求,遂有跟不上形式之感,并由此而产生无助感,焦虑感。

    三、应对策略

   (一)建立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

   1.要尽快完善与新课改相配套的制度保障体系。新课改是一项全局性的社会系统工程,一系列相关制度的建立,如新的考试制度、教育评估体系的出台和实施,将大大减轻教师在改革中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也有利于广大教师在参与课改中正确定位自己,并且鼓起克服矛盾和困难的信心。

    2.教育决策者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应清醒地认识到对新课改不能操之过急,对教师的适应过程要有实事求是的的评估,特别是对于那些老教师在角色转换方面较为迟缓应持宽容的态度。

    3.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反映,因此,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整体联动。要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同时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全面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如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考核项目和继续教育的内容,在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内开辟教师心理咨询室,开通教师心理保健咨询热线,为教师缓解压力等等。

    (二)建立完善的学校关心系统

   1.学校应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不定期地为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联合社会机构对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营造有利于保持教师心理健康的内在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等。总之,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教师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

   2.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学校精神氛围。学校领导应加强与教师的沟通,采用人性化的管理,要以人为本,重视感情投资,实行民主管理,关心教职工的学习生活,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调解人际关系,从而营造出民主、平等、薄重、和谐的心理工作环境和群体心理氛围,同时,学校还应从关心教师生活出发,适当地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如联欢会、体育比赛或旅游活动等,从而愉悦教师的身心,增进教师间的交往与沟通,释放心理压力。

   3.学校应把教师心理辅导纳入学校管理工作中。学校要充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要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增设一些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项目和活动,如学校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得进行一些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举办心理讲座或座谈会,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研修班学习,或者要求教师在各种岗位培训学习中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等等,使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素质,促进教师的心拥成径。同时,学校还应还应深入地了解每个教师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对于教师正当的心理需求要想方设法予以满足,对于不切实际的心理需求要细心加以引导,防止出现心理挫折。对于有一定程度心理症状的教师,要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开心结。注重全面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要使教师知道生活是多彩的,工作不应成为教师生活的全部。要尽量让教师们的生活更和谐、更完美,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教师是心理健康的主体,那么,教师自己又如何来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呢?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

   1.把握好。心理健康十分讲究的把握,认为过犹不及。无论是欲望、感情、个性,还是言谈举止,度的掌握都很重要。即使本身是正常的、无可非议的,但是一旦过度就会失之偏颇,甚至走向反面。个性过强,期望过高,要求过严,情绪过大,工作过多,这些在教师中容易出现,并且很容易引起心理问题,因此,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适可而止,否则必物极必反。

   2.心理平衡。心理失衡,是现代人容易遇到的问题,其源于比较和差别。如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比较;待遇与别人的差别;把自己与周围的同事、朋友进行比较;与昔日的同窗好友进行比较;与自己的理想比较。一些教师的心理常常不平衡,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怨气、憋气、恼火等。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何况在一个充满竞争、挑战、变幻的年代,成败得失,此起彼伏是常有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平常心,有时候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有时候要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保持心理的平衡与自在,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生的快乐境界。

   3. 积极行动。心理的保健是一个积极行动的过程,如多读一点心理健康方面的素,将知识变成能力;多与他人交往,交心谈心,既能密切关系,建立友情,体会沟通的乐趣,又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以开放的、豁达的心态对待变化与外界,多让自己处于动的状态,有利于保持一颗年轻、快乐、充满活力的心。

   4. 劳逸结合。教师工作8小时的内外界线常常是不分明的,很多工作要回家去做,如备课、批改作业、家访等,因此如何把工作与休息处理好、休闲与发展结合起来,有张有弛,养成良好的工作与生活习惯,也是心理健康的要求,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生活方式。

   5. 接纳自己。要心理健康,要心理平衡,就要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喜欢自己,接受自己的长处和缺点。一些教师为追求完美,总是挑自己的毛病和不足,这样做虽然有利于不断进步,但是也给自己过大的压力,其实也是跟自己过不去,不但做不到完美,反而造成紧张,让自己活得太累。人,只有欣赏自己,才能有信心,才能发自内心的微笑,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才能有成功的机会。

    6. 学会自我调节。当出现心理问题时,或者自我进行调节,或者参加一些心理咨询活动,主动向人沟通,说出心里的不愉快,将自我调节的主动权抓在手里,这一点很重要。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策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