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易错点突破[专题23]关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0-04-13 12:32:17

前言:

转变观念,端正态度,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态度的端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

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

3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制定计划,明确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

5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

6养成习惯,掌握方法“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

7定期总结,查漏补缺,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而且有很多内容会容易产生混淆。这时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查漏补缺就显得非常必要。

因此作者整理了政治学习的课件提供大家使用学习。

www.ks5u.com

【2015高考预测】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包括一个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近年来,本专题高考命题采用了多种形式,在能力要求上注重考查基本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习时不仅要注重把握基础知识,而且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把这些知识与自己所了解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能力。本单元知识与唯物论、认识论、人生观有密切联系,可以广泛分析历史、地理学科的知识,适合于综合能力的考查。因此,本单元命题既可能以学科内综合的形式出现,也可能以学科间综合的形式出现。

【难点突破】

难点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比较

1、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难点二 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是正确分析矛盾的前提。

(2)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分析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分析矛盾双方的具体情况、分析主次矛盾或矛盾的主次方面。

(3)坚持矛盾分析法还要做到正确、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有机地统一起来。

【思维拓展】 中国传统哲学常用“有两”“有对”“有耦”等来说明矛盾的普遍性,用“相反相成”“相依相济”“相形相生”“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等来阐明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用“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等来分析矛盾的解决方式。

例2、针对中小学办学中存在的偏离国家课程计划、片面追求升学指标、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过长等问题,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五严”规定。这表明(  )

A.制度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

C.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难点三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这里有两种情况: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也一样。从时间上看,在一定阶段上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发展阶段上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也一样。

③克服把二者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只看到矛盾普遍性而忽视矛盾特殊性,就看不到事物间的差别;只看到矛盾特殊性而忽视矛盾普遍性,就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2)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①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人们总是在由特殊到普遍、由普遍到特殊的循环往复中,使认识一次比一次更提高,一步比一步更深入。

②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思维拓展】 不能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理解为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事物的共同性质、本质与特殊性质的关系,二者是从性质上讲的。而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从数量、范围上讲的。

3、 世博会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早期以商品展览为主,而后逐步演变为不同文化以及先进理念的交流。从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开始设定参展主题,各参展国围绕某一主题展示自己对该主题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历史与文化。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围绕“城市”主题展开交流合作。

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和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结合材料,说明世博会的变化发展过程是如何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

难点四  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判断方法:

第一,把握矛盾的数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存在于复杂事物当中,复杂事物至少有两个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存在于某一个矛盾之中。解题时,如果我们能从材料中推断出多个矛盾,一般情况下材料就与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有关;如果只能引出一个矛盾,那就极有可能与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有关了。

第二,把握题意方向。如果题干中的文字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人们应如何“办事情”,即“怎么办”,都意味着正确选项与主次矛盾有关。如果题干中的文字材料仅仅反映的是人们对某事物或某人物的评价或看法,而没有涉及应该“怎么办”,这就意味着正确选项与矛盾的主次方面有关。

第三,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如果题干文字材料中有“中心”“重点”“关键”“重要”等词语,正确选项无疑与主次矛盾关系原理有关;如果题干文字材料中有“主要的”“次要的”“主流”“支流”“主体”“本质”“总的看”等词语,正确选项无疑与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有关。

第四,依据典型的俗语、成语判断。如果材料中有“牵牛要牵牛鼻子”“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力气要用在节骨眼上”“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打蛇先打七寸”“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弹钢琴”“画龙点睛”等,则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如果材料中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等,则体现了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的原理。如果材料中出现“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瑕不掩瑜”“改邪归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则体现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

高考政治易错点突破[专题23]关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含答案)

相关推荐